小米重工,第一次创业! 第372节

  深吸几口气,廖平迫不及待地跑向卡车:

  “师傅,那边3号仓库,来来来,你跟我走!”

  “老赵,联系试车台,让他们做好准备。”

  “你联系个球,这是人家的标准,我们的试车台还不知道能不能用!”

  “能不能用?能不能用拉过去试了就知道!”

  在七嘴八舌的声音里,卡车慢慢开向他们口中的3号仓库。

  随着货物卸车,这所谓阻拦索的真面目,也终于出现在众人面前。

  围着看了十几分钟,高海从公文包里掏出安装说明书,将说明书交给几个总工。

  随后,廖平几人带着人,将这些东西运到试车台开始组装。

  一直忙碌到深夜,众人才将阻拦索安装好。

  他们运气很不错,试车台预留的安装孔位,是根据当时去谈判的人员拍摄的照片所预留的。

  安装虽然有些瑕疵,但是,能用!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抹一把额头的汗水,廖平拎着手套轻轻扇风。

  手上的机油味随着微风,不停地钻入鼻腔,但他没觉得一点难受。

  等额头不再继续流汗,他回头看向高海:“高代表,现在就开始测试吗?”

  高海一咬牙:“搞,反正这东西是别人送的,弄断算球!”

  廖平接过命令,转身,对,早就等候在一旁的人喊道:

  “航母阻拦索第1次测试开始!”

  “第1次测试相对速度,250公里,模拟测试机重量,30吨,开始!”

  一声令下,那些早就按捺不住的研究员迅速上手,开始调整试车台参数。

  将测试机重量调整到30吨,又调整好速度,随后迅速散开。

  第1次测试,鬼知道这东西会不会出问题。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先躲开。

  等最后一个人离开,又响了几声警报。

  廖平大手一挥,控制台边的人立马按下开关。

  试车台上的测试机,以2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撞向前方。

  哗啦一声,测试机被强行拉住,强行刹车!

第292章 熬!

  测试机的动静很大,即便被阻拦索强行拦下,测试机也依然拖着阻拦索往前滑动了10来米。

  最后,不甘地停了下来!

  听着那一声巨响,廖平等人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去,他盯着被强行拽停的试验机看了很久,才猛地回过头,向其他人喊道:

  “控制台断开电源,确认电源断开,确认安全后开始收集数据!”

  “速度要快,收集好第1次数据,开始第2次测试!”

  命令下达,控制台上的操作员按下一个又一个开关,将测试机的电源关闭,防止误触。

  下完指令,他第一时间跑到试车台前,拿着激光测距仪,测算试验机被拽停的距离。

  整个试车台的长度足足有500米,总共分为三个区域。

  前端的200米,是加速段。

  模拟测试机在这200米内,会在铰链的帮助下,将速度快速提升。

  最快,可以提升到350公里每小时。

  中间的200米,是模拟的降落区,战斗机降落,有且只有这200米可以使用。

  在模拟的计划里,阻拦索的安装,主要仿照阿美莉卡的模式,一套4条,从航母尾部开始安装。

  因为飞机,是从航母尾部降落。

  第1条阻拦索,安装在距离航母尾部50米的位置,第2条和第3条,和第1条分别间隔12米,24米。

  至于第4条,距离第3条也是12米距离,靠近舰艏,是最后一条保障。

  一般情况下,飞行员降落,主要瞄准第2和第3条使用。

  第1条会有少量动用,至于第4条,那是最后的保障。

  一旦动用,飞行员就等着写检查吧!

  试车台的后面100米,是余量区。

  如果测试用的阻拦索拉不住试验机,就得靠着后面的100米减速。

  廖平拿着激光测距仪打了十几遍,得到了一个平均数。

  13.798米。

  数据很不错。

  他把激光测距仪收起,随后就从旁边的同僚手里拿过放大镜,用肉眼开始观测阻拦索的形变。

  从头到脚看了半天,他没看到明显的形变,将放大镜塞回胸膛的口袋,他转过身,向其他人问道:

  “力学数据收集好没?收集好了,我们就开始第2次测试!”

  “两分钟!”旁边,另一个总工程师王川喊了一声。

  两分钟后,他收起手中的记录本,向廖平点点头:“可以了!”

  廖平走回到控制台前,拿起放在控制台上的对讲机,轻轻敲了一下,开始下发第2次测试的指令:

  “测试机重量加到31吨,测试速度加到260公里每小时!”

  “现在开始调整!”

  模拟的测试机,是一个类似梭子的车厢结构,随着廖平的声音落下,旁边的几个工作人员控制着行车,将10个100公斤的铸铁平衡块吊起。

  随后均匀地装填到梭子的车厢里。

  吊装完毕,又检查了一遍,确认铸铁平衡块已经安装到位,这几人才将行车挪开,将工作状态的红灯切成绿灯。

  他们这边准备完毕,廖平拿起对讲机:“人员撤离,准备开始第2次测试!”

  伴随着声音,测试机再次被固定住,随着测试台上的电机轰鸣声响起,卡住测试机的卡扣突然松开。

  测试机如同离弦的箭一般,径直撞向前方。

  加速段通过!

  50米间隔通过!

  下一秒,横在前方的阻拦索弹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这个横冲直撞的怪物拦下。

  从廖平的角度看过去,这一次拦截下来的距离,和上一次没有太大区别。

  但是,作为这个项目的技术总工,不能用肉眼看,要用设备来测量。

  对讲机被他放下,换成了激光测距仪。

  他跑到测试台前,拿着激光测距仪一顿打,又得到了一个数据。

  13.895米

  将这些数据记录好,他就开始和上一次的数据进行对比。

  在重量加了一吨,速度加了10公里的前提下,第2次数据和第1次数据相比,相对于飞机的块头,阻拦距离没有很明显的提升。

  这不科学!

  阻拦索的工作本质,是改变目标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施加足够的力。

  按照牛顿第二定律,质量越大,拦截其运动状态所需要的力量,速度越高,拦截所需要的能量和冲量也越大。

  两个都加,按照一般的情况,拦截距离会有所增加。

  可如果拦截距离没有增加……

  廖平的目光,从手中的数据挪开,挪到了阻拦索的配套零件,也就是那几套液压设备上面。

  这几个东西的工作区间,比他想的还要大!

  盯着这几套液压设备看了一会儿,他合上文件夹,回头看向王川:

  “数据收集完了吗?”

  “完了,可以开始第3次测试!”

  廖平回到控制台前,抓起对讲机:“第3次测试开始,重量提升到35吨,速度提升到300!”

  “开始准备!”

  听着他吼出的数字,测试台前忙碌的人都停下动作,纷纷回头看向廖平,眼中,充满了对他这条指令的不解。

  他们这台模拟机的原型,是歼15。

  那是华夏第1台双发,重型,多用途舰载战斗机,2009年8月首飞。

  现在还处在测试升级阶段,还没有完全定型。

  这台飞机空重约17.5吨,如果从陆地起飞,最大起飞重量可以达到32.5吨,从甲板滑跃起飞,重量被严格限制到了28吨。

  按照北方飞机工业集团给的数据,这台飞机降落的速度,是240~260公里每小时。

  用31吨的测试机,搭配26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已经可以算是完美符合了这款舰载机的降落要求。

  只要达到100次测试不出问题,那这款阻拦索就成了!

  现在,将重量提升到35吨,速度提升到300公里每小时。

  在那降落的一瞬间,阻拦索的峰值受力大概在1500吨左右。

  想到这个数字,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廖平,为什么总感觉这位总工程师在针对呢?

  盯着廖平看了一会儿,发现廖平板起脸,众人又纷纷将目光转向挂在测试机上的阻拦索。

  这东西,能经受得住吗?

  廖平是主管,他有一票否决权,也有一票决定权,在指令没有错误的前提下,其他人只能服从。

  吸了一口气,负责安装平衡块儿的工作人员起身,开始控制行车,将球磨铸铁平衡块运送到测试机旁边,同时装上测试机。

  而负责控制速度的人,也开始调整铰链。

  在200米距离内加速到300公里,对设备的要求很大。

  半个小时过去,所有准备工作做好。

首节 上一节 372/6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