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重工,第一次创业! 第385节

  光纤陀螺仪,对称绕线的工艺,直接决定了陀螺仪的质量和产量。

  这个小组的人,都算是所里的骨干,但都在这个时候表现得慌慌张张的。

  实在是有点……有点不尽如人意。

  “看这里!”这个小组的组长伸手一指图纸。

  图纸中的设计说明很长,仅仅是说明内容,就占了16张图纸。

  在pdf文档里看不出什么,但如果打印出来,就知道头大了。

  而这个小组长手指的位置,是这16张图纸中的第9张图纸。

  古书川放大图纸,同时也看清楚了这些说明的内容。

  【纳米光纤制造工艺!】

  这位总工放下鼠标,揉了揉眼睛,然后将文档关闭,又在小组长的指点下,重新打开文档,重新选到目标文档。

  没错,纳米光纤制造工艺!

  他顺着标题继续往下看,就看到了更多的内容。

  这的确是一份光纤制造工艺。

  后面那几张图纸,也是配套的制造工艺。

  可问题是,这东西不应该出现在其他研究所吗?

  怎么会落到这边?

  航天仪器研究所虽然制造光纤陀螺仪和激光陀螺仪,但其中的光纤,他们并不生产。

  都是其他兄弟单位生产好,他们直接去拿的!

  淦!

  如果对方是按照设备划分,才把这东西归纳到研究所这边,那得赶紧把这些图纸提出来,赶紧同步到生产这些零件的兄弟研究所和公司去。

  双手捶了一下脑袋,古书川对这个小组的组长吩咐道:

  “你带着这些小年轻,去调整设备,观摩光纤绕线。”

  “我得把这些图纸分出来,发给生产光纤的光信号研究所。”

  古书川是总工,听他这么一说,这个小组的组长只能带着下面的人,去调整绕线设备。

  将图纸又拷贝了一份,小组长带着人,带着电脑,来到绕线设备旁边,开始按照图纸上要求的工艺,开始调整设备。

  “这些设备都是精密设备,都是独一无二的设备,都是所里最宝贵的财产,也是国家最宝贵的财产。”

  “在调整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而且在调整的时候,一定要有三个人,一个人调,一个人负责监控记录,另一个人负责看着电闸。”

  “千万要看住电闸!”

  “更换好了零件。”

  “我们就像这样,慢慢的……慢慢的……唉,一步调整到位!”

  小组长话说完,手上的动作也搞完了。

  两个都搞完,他却愣住了。

  他明明想说的是慢慢来,可是,他直接一步到位了。

  感觉有点不对劲,但又说不上来,如果非要说,那就是今天手感很好。

  以往调整这些设备,少说一二十分钟,多则大半个小时。

  现在,调整完不到10分钟。

  空气中陷入了死一般的安静,旁边那几个年轻人一咋不咋地盯着自家组长,能搞清楚他为什么嘴上说一套,手上搞的却是另一套。

  旁边,小组长看着自己的手,双手五指张开,然后又捏成拳。

  似乎,今天的手感格外好!

  如此反复几次,他看向了设备另一边的控制头。

  将操作台上替换下来的零件分门别类装好,他拎着要替换的零件,走向了另一边的控制头。

  这一次,他没有开口说话,只是一心一意盯着控制头,盯着更换零件。

  没有说话,他手上速度更快了。

  三分钟!

  更换零件,一步到位调整好。

  做完这一切,小组长才松了一口气,紧接着他只觉得浑身开始冒汗,只是几秒钟,汗水就将他衣服浸透。

  看着调整到位的设备,小组长深吸一口气,转过头,对身后的几个人问道:

  “你们看清楚了吗?”

  “没看清!”几人连连摇头,见到他们摇头,组长转过身,三两下将控制头调整到另一边,随后便抓过身边最近的一个人:

  “你来调整,我来讲解。”

  “首先,我们要用手指去感知设备,感受它们的连接。”

  “然后慢慢调……”

  小组长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小到最后几乎听不见。

  因为这个组员,也仅仅用了两三分钟,就将设备调整到位!

  手感,那叫一个好!

第301章 不对劲,有鬼!

  看着已经调整到位的设备,小组长像一只猫头鹰一样,将脑袋歪着,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设备。

  面前这些设备,都是研究所的前辈们殚精竭虑,绞尽脑汁一点点改进来的设备。

  可以说,面前这一台设备,就可以写十几篇论文。

  也正是因为这样,研究所里的人都格外宝贝这些设备。

  招进来的新人,尤其是分到对应小组的人,想要触碰设备,必须要学很久的理论,然后模拟操作,最后才能实操。

  这一次愿意让这些年轻人来实操,也是因为那个合作公司,给的价格不错。

  把零件生产完,他们可以换两台新的设备。

  按照理论,这些年轻人至少得两三天时间,才能初步掌握,然后才能慢慢熟练。

  可是……

  难道是自己老了?

  带着这个疑惑,他亲自上手,将设备又重新调整一遍,确认调整到位,从怀里掏出钥匙,将旁边锁着的柜子打开,从里面取出一卷包装好的光纤。

  将光纤放到设备上,又将光纤陀螺仪的光纤盘固定住。

  将刚才调整设备的人推到设备前:

  “回想一下刚才看的图纸,把图纸上的参数输入设备。”

  “然后按照我给你说过的,还有你学过的,现在开始绕线!”

  光纤陀螺仪绕线,是一组正一组反。

  两组线相辅相成。

  而光纤陀螺仪的精度,和光纤的长度息息相关。

  光纤越长,旋转引起的相位差越显著,灵敏度越高。

  但也并不是越长越好,光纤的长度,还受限于光源,光纤原生材料等。

  同时,因为光纤材料的特殊性,还有光的特殊性,在缠绕过程中,需要严格保证缠绕的角度。

  否则,1正1负两条原本应该一样长短的光纤,有可能就是因为一点点角度差,导致材料的位置不一样,从而导致光纤长度不一样。

  使得这一个光纤盘从一开始就存在误差。

  在一群人的注视下,被赶鸭子上架的年轻组员站到设备前,开始小心操控设备绕线。

  航天用的光纤陀螺仪精度要求比较高,使用的光纤长度,根据光纤本身的粗细和加工工艺,长度从5公里到10公里不等。

  所以,人工绕线,死路一条。

  人工加设备一起绕线,还勉强还有活路。

  设备绕线,每绕一圈,人员就得控制设备停下,仔细检查光纤盘上的光纤,确认绕线角度没有问题,确认两条光纤放出的长度一致,才开始下一圈的绕线。

  在检查这些光纤时,年轻组员的动作很快,几乎是一眼扫过,就确定了绕线是否有问题。

  旁边,小组长看他如此快速,也将心提到了嗓子眼。

  年轻组员检查一遍,他也跟着检查一遍。

  按照正常流程,两个人检查,效率应该会放缓,可又因为设备运行顺畅,双方检查的速度都很快,整个绕线流程不但没有降速,反而整体生产速度还有所加快。

  仅仅三个小时,他们调整设备后的第1个光纤盘,就制作完成。

  高精度探头和高精度摄像头从光纤盘上扫过,反馈的探测结果和画面完整展示在小组众人面前。

  绕线十分均匀,堪称完美!

  将光纤盘从固定设备上取下,小组长很快又将光纤盘固定到另一台设备上。

  将光线盘两端的线头,和设备上的线头焊接到一起,合上机盖,开始进行光信号测试。

  设备开始运行,光信号从光纤这一头输入,又从另一头输出。

  设备的计时器弹出时间。

  两道信号同时抵达!

  紧接着,设备内部开始运转,控制光纤盘东倒西歪,开始模拟光纤陀螺仪在太空的工作情况。

  信号一个接一个的输出,每一次都是两个信号,两个信号后面,还带着抵达的时间。

  测试完毕,小组长将光线盘从设备中取出,双手捧着,展示在冷白的灯光下:

  “这就是光纤盘,也就是光纤陀螺仪中最重要的一个东西。”

  “小付刚才已经给大家展示了如何制作这个东西,接下来,我们换个人!”

  将光纤盘放下,小组长深吸一口气,目光从面前这几个期待的人脸上扫过,扫到角落里,那个看起来怯生生的女生身上,轻轻招了招手,对女生说道:

  “小夏,你来!”

  被叫到名字的女生下意识愣住,用手指了一下自己:“我?我可以操作设备吗?”

  小组长咬咬牙,上前将设备的控制头拆开,把零件分门别类放好,抬手一指设备:“上!”

  “从安装控制头开始,到最后的绕线,你来完整走一套。”

首节 上一节 385/6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