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土边境检查官 第234节

  “靠我一人之力肯定不行,得有问路县的参与”

  程野静静思索着。

  林豹提到的引水码头,就建在大波镇北侧出去以后一公里左右的堤坝上。

  青灰色的石墙在雾里露出一截,顶部的垛口被风雨啃得残缺不全,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坚固。

  “那里一定是个绝佳的钓位”

  程野忽然笑了声,目光落在码头突出的混凝土平台上。

  这部分结构探入水中,刚好能避开岸边的浅滩,用来垂钓再合适不过。

  不过现在水流量这么大,流速又极快,别说钓鱼,怕是抛竿都难稳住。

  倒是抛网,或许会有不小的收获。

  至于那座损坏的水电站,藏在雾气里倒是没能看到,但想来应该就在下游。

  “下去看看?”

  “走!”

第151章 夸张渔储,修复水电站!(有图)

  回到地面,坐上皮卡车。

  程野没有急着立刻去河边,而是让江川沿着镇子周围又转悠了一圈。

  从泥泞乡道的走向,到整座镇子的“十”字布局,再到可利用的建筑残骸,都像3D地图般在他脑海中构建出完整的记忆模型。

  而第一轮答卷上的答案,也在这模型定型后涌现出更多思路,使得第二轮考题的答案几乎不费思索便有了眉目。

  翻开地图,着重于水系部分。

  当年为何选择大波镇建港口,而非工业区旁的临江支流?

  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临江水系分流而出的黄水河与白水河,虽曲曲折折,最终仍会汇入临江主脉。

  而工业区旁的支流,却会汇入另一条大江“安江”。

  地图上的安江蜿蜒得极为夸张,沿途还要穿越数段高低落差极大的水域,天然不适合行船货运。

  反观临江,一路贯通四省,无激流险滩,潜力非凡。

  以大波镇为支点,在白水河设立引水港口,吨位小的船只可在大波镇停靠装载,吨位大的则在黄水河完成作业。

  如此一来,大波镇便成了典型的“两岸经济潜力地形”。

  沿白水河左侧(大波镇原址)地势较低,适合建居民区。

  沿黄水河右侧地势偏高且平坦,适合设工业区。

  一地跨两河,这等地形放在现代,想不繁荣都难。

  只可惜在废土,水路早已荒废,水下又危机四伏,大波镇才会荒废至今。

  “问路县是陆运咽喉,而大波镇是水运体系的咽喉”

  程野在心里盘算着。

  若能确保两河不溃堤,将居民区建在两河分叉的缓冲带,简直是天时地利齐备。

  天然的河道屏障,既能抵御荒野生物,又能提供水源与潜在的航运价值。

  只可惜现在涨水以后,中间的缓冲带已经被淹没了边缘,只剩中间地势较高的部分。

  而且从大波镇通往缓冲带的桥梁早就坍塌,以后要是想利用这一部分,必须要先修桥、再筑堤坝,才能形成绝佳的地形屏障守护。

  同时,又能分管河岸两侧,简直再好不过。

  “还有个前提是,得先解决水下的麻烦。”

  程野合上地图,目光投向远处雾气缭绕的河面。

  接下来,便是对白水河的细致探查了。

  皮卡停在距离码头约两百米的荒地上,呼呼的水流声已清晰入耳。

  正值汛期,又处在交汇口,程野站在码头边缘打量,主干白水河的流速快得惊人,水面翻涌着青黄色的浪涛,别说撒网钓鱼,怕是扔块石头都能被冲得瞬间不见踪影。

  “走,继续往下。按水系规律,这里一定还有分流。”

  这些资料里从未提及的细节,果然得靠实地勘察才能摸清,而这恰恰是制定建设计划的关键。

  见程野凝神思索,江川识趣地没打断,稳稳握住方向盘,做好了司机职责。

  皮卡顺着堤坝一路下行,约莫两公里后,一道清晰的分叉口终于出现在眼前。

  这里已离大波镇中心有段距离,更像是深入了镇旁的农村区域,路边开始出现坍塌的农舍与荒废的田埂。

  “这就麻烦了。”程野看着分流处,眉头微蹙。

  这里距离镇子有一段距离,若是确定大波镇为中心,又想把水电站囊括其中,战线势必就得拉长。

  但没办法,毕竟是现代建设的水电站,怎么也不会建在镇中心。

  况且这种微型水电站最初的设计用途,本就是满足村级需求,远不能和工业区那座能供几十万人用电的大型水电站相比。

  左右眺望,宽约十米的白水河,主干八米仍往下游流淌,另有两米宽的支流被分流引入内陆,水流稍缓,水面泛着细碎的泡沫。

  忽的,程野眼神一凝分流口的水面下,十几条黑鱼正镇定自若地悬浮着。

  好家伙。

  没有一条是小鱼,全都是壮硕的大鱼,看那摆动的尾鳍,最小的也得有三四斤重,黝黑的脊背在青黄色的水里划出流畅的弧线。

  “是白水河的特产,黑条鱼。”

  江川走了过来,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笑着解释,“幸福城刚扎根那几年,这鱼被捞得快绝迹了,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反倒又泛滥起来。”

  程野没搭话,只是静静地注视着水面下。

  从白水河主干冲下来的水流里,不时有惊慌失措的小鱼小虾被卷进分流河道。

  这时,那群黑条鱼便会像收到指令似的一拥而上,对着这些送上门的猎物大开杀戒,水花溅起又迅速平息。

  而那些体型相当或稍小些的鱼群经过时,它们却视若无睹,只守在分流口的“咽喉要道”,像群精明的猎手。

  嚯,这是有智商了不成?

  程野暗自咋舌。

  他在现代从没见过这么聪明的鱼类,竟然懂得守在水流交汇处伏击。

  不过片刻功夫,在江川的介绍下,他已认出了七种鱼、两种虾。

  除了凶猛的黑条鱼,还有体型稍小、银白如箭的白条鱼,以及像根光溜溜的木头棍子似的水带鱼,最长的足有两米,贴着河底游动时,不细看还以为是段朽木。

  这三种,都是现代完全没有的变种。

  另有熟悉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但论体型,比现代的至少大上一倍,条条膘肥体壮,显然在这片水域里没少加餐。

  虾类则是常见的沼虾,以及一种废土独有的赤虾,通体红得发亮,在水里游动时像一块块会动的红宝石,格外显眼。

  “这从来都没有人捕捞吗?”

  程野看了好一会儿,有些发愣。

  他从未见过如此夸张的渔产储量,水面下几乎是“鱼挤鱼”的状态,连这分流出来的浅水区都能形成鱼群,不敢想象主干白水河会是何等景象。

  这地方,哪怕是运气最差的钓鱼佬来,随便下杆都空军不了。

  “新纪刚开始的那段时间,这里倒是热门地点。”江川蹲下身,用树枝拨了拨水边的碎石,“因为石省没办法种地,当时天天都有人在这守着捞鱼。可捞着捞着,产量自然直线下跌。为了抢一个钓位、一个捕捞点,经常爆发冲突,一次打死几十人都不稀奇。”

  “后来随着我们幸福城发展起来,搞过很多次集中的大型捕捞后,渔产储量就跌得更厉害了,再也满足不了周围聚集地的需求。有些人不想加入幸福城,就迁徙去了能种地的省份,与此同时,我们幸福城也开辟出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不再靠水产解决温饱。”

  “原本靠这河维生的拾荒者纷纷离开后,这些年渔产才慢慢回升,幸福城也没再启动大规模捕捞,至于外地来人.现在那么多超级庇护城、大型庇护城都发展起来了,谁还会跑到我们幸福城周边,靠这点水产讨生活?”

  “而且幸福城不收散人提交的鱼获,就算偶尔有人来捕几条,也只是打个牙祭,还得冒着生命危险”

  其实这些事,江川昨晚也还一知半解,远没有眼下这么清楚。

  但按丁以山的吩咐,去血龙军团申请调阅资料后,他才总算把白水河的水产脉络摸得差不多了。

  “另外,幸福城不主动组织捕捞,也是有深层考量的。”

  江川的语气沉了沉,多了几分严肃,“如今庇护城的食物供给早已稳定,这些渔产即便打捞上来,顶多是给居民餐桌添些花样,根本动摇不了现有的供给体系。既然如此,实在没必要为了这点口腹之欲,走以前的老路。”

  “万一遇到突发状况,就比如眼下程检查官要建设大波镇,这些现成的水产,就能帮着撑过最关键的起步阶段。”

  不得不说,幸福城的高层很有远见。

  经过江川这么一解释,程野顿时反应过来,这些渔产确实是幸福城预留的后备资源。

  太平时期将渔产作为“储备粮”封存,不轻易动用,真到了危机时刻,便是能救命的后手。

  更何况捕鱼要承担的风险也不小,有些感染源会附着在鱼类身上,或是潜伏在水下,稍不注意就可能中招。

  必须仔细甄别,才能确保安全。

  “走,再去看看水电站!”

  程野本想捞两条鱼看看成色,但抬眼望了望昏沉的天色,还是决定先以正事为重。

  上车后继续顺着河道往下走,沿途能看出人为打理的痕迹,幸福城应该对这类关键区域做过处理,比如定期撒除草剂。

  河道两边的水草虽长得茂盛,却始终留出一条可供通行的土路,泥泞是难免的,但因为人迹罕至,倒没烂成陷脚的稀泥。

  随着车子深入,岸边的河道也在慢慢拓宽,从最初的两米,逐渐扩到三米,再到四米,水流速度越来越缓,水面泛起的涟漪都变得柔和起来。

  终于,视野尽头出现了那座废弃的小型水电站。

  果然是典型的坝后式水电站。

  在河道上筑起低坝,拦出一片小型水库抬高水位,坝体后方直接安装水轮机,利用坝体与下游形成的落差驱动发电,结构简单却实用。

  江川把车停在靠近水电站边缘部分,两人没有立刻下车。

  按了按喇叭,尖锐的声响在空旷的河谷里荡开,又被水雾吞了回去。

  过了数分钟,周边除了水流声再无动静,这才推开车门。

  坝体上方的房子歪歪斜斜的,充斥着一股久经岁月的年代感,但整体框架还算完整,比起大波镇那些塌成废墟的建筑,已是好得不止一星半点。

  “幸福城会对这些设施进行基础的保养,拾荒者也不会破坏这种地方。”

  “毕竟谁都知道,保不齐哪天就用得上。”

  江川张了张嘴,继续介绍道。

  只是,话虽如此。

  程野一脚踏下车,目光就被水坝上那道明晃晃的裂缝攫住了。

  裂缝从坝体中段斜斜向上延伸,最宽处能塞进两根手指,边缘的混凝土泛着深褐色的粉末,用手轻轻一碰,就簌簌往下掉。

  顺着裂缝往下看,能看到坝体表面坑坑洼洼,有些地方的水泥层已经剥落,露出里面锈蚀发黑的钢筋,像一根根枯瘦的骨头支棱着。

  “这碳化腐蚀得也太厉害了。”

首节 上一节 234/3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