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影视诸天 第110节

但是曾云风看出来的是搞不好是这位永乐皇帝朱棣要准备收拾他的二儿子汉王。

现在马上要打仗了,第一安抚一下汉王,第二让汉王搞清楚国事到底是怎么干的,让他安心带兵。

他不是一直想监国吗?想取代太子吗?干脆就让他干太子的活儿,顺便考察一下汉王。

而且把自己和杨士奇从朝廷里拉下来,放到了北镇抚司诏狱里就是怕自己两个人给汉王帮忙或者是给他添乱。

太子现在闲着没事干,天天在家里养狗。

这一回永乐皇帝朱棣挡箭的这个人物孙姑娘是建文旧臣的子女,当年曾云风劝这个永乐皇帝朱棣不要杀的人。

这些人现在都是朱棣的仇人,这个仇人居然给朱棣挡了一箭讽刺不讽刺。

汉王第一天奉旨监国,就打了个大大的牌子,仪仗也摆的大大的,有多大的谱摆多大谱。

这位汉王还以为监国是什么好玩儿的事情,一大堆人抬着他,在皇宫里遛圈。

像这种当皇帝的工作,明朝多少皇帝都撂挑子不干了,原因是什么,是他们的老祖宗朱元璋把宰相给废掉了,所有的六部衙署直属于皇帝管理,这么多的衙门衙署全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不累死才怪。

现在汉王还以为他这个差事很好干,现在杨士奇和自己又被关到了北镇抚司的大牢里面,曾云风不怕别的,就怕这个汉王瞎搞啊,到时候死的可就是老百姓。

北镇抚司大牢里呆了仨月,杨士奇的牢房就在自己旁边,头一天杨士奇就在旁边儿哭上了。

“杨大人你别嚎了,你隔壁还有一位,早睡早起啊。”曾云风枕着稻草无奈地说道。

“没想到我杨士奇自太子属官做起直入中枢,到今日居然落得如此地下场,可悲可叹啊!”杨士奇哀嚎道。

杨士奇是因为拥护太子的人太多了,朱棣敲打太子党,杨士奇是背锅的,他进来不冤,曾云风是朱棣泄私愤顺带的。

杨士奇不管曾云风继续嚎,嚎了半夜,第二天,忽然又好了,还似模似样的拿了书出来读,倒是曾云风来的头一天就显得很习惯。

像这种地方,曾云风自己不知道来过多少比这还要黑暗的地方,比这还要残酷的地方,习以为常了,曾云风是从尸山血海里面滚过来的,稻草也不知道睡了多少次。

曾云风老老实实的拿着家人递进来的几本书,顺便修炼一下,慢慢儿看书,这个牢房里可不仅仅是稻草多,好歹还有个油灯和桌子。

第二百二十章 大牢的收获

“这位陈青天,怎么也进来了。”一位锦衣卫瞅了瞅陈言卿嘀咕道。

“这个可是清官,好官,好生伺候着,不要薄待了人家,满天下谁不知道,他要是死在我们手里,传出去我全家估计都没法活了。”令一位锦衣卫有些慌张地说道。

北镇抚司的锦衣卫没有人敢薄待陈言卿,要是陈言卿死在北镇抚司,最惨的肯定是他们。

这里虱子蚂蚁虫子老鼠,那也是多的不得了,要想在这里睡好,那就得清理一番,通天丹可就派上大用场了。

编织稻草的技能,曾云风可是一点都没有丢,曾云风有时候都怀疑自己祖上姓刘,把这里面清理的干干净净,将稻草编织成席子,底下的垫好稻草,睡在席子上,人也舒服点儿。

顺便用这些稻草又编个笤帚,把这个牢房好好的打扫一下,困窘有困窘的做法,把自己好好的收拾了一番,牢里面的东西归置归置。

永乐皇帝对自己还可以,最起码牢房里还有一个桌子,一盏油灯,有多大能耐,做多大事,有多少东西,干多少活儿。

趁着这段时间,曾云风把明朝的事情给理一理。

现在大明朝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蒙古草原征服。

现在和汉唐时期最大的区别是西域和草原地区不服,这两个地方可以说是最巨大的隐患。

朝廷现在有钱了,永乐皇帝朱棣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蒙古那边摆平,不能让他们放任下去,但是这些人骑着快马在草原上奔驰,如果追不上,那就会变成战略僵持,到时候征蒙古就会变成儿戏。

到时候年年征伐蒙古,蒙古边境年年不得安宁,对待这些异族,还是要一手刀枪一手贸易,不仅仅要在他们头上悬一把剑,还要在他们碗里放吃的,到时候想给他们吃,就给他们吃,要给他们形成习惯,狼养成狗,才不会乱咬人。

这样才能把这些蒙古的游牧民族拴在这里,也叫唐朝的羁縻政策一样,钉一个桩将绳子拴在这个桩子上,不管他在这个地区怎么跑都跑不离这里,放风筝一样,不管他飞得再远,只要拉一拉手里的绳子,他就要飞回来。

曾云风花费了大代价,想了一份关于征伐蒙古的奏章,与征伐蒙古之后取得蒙古土地,怎样约束当地的游牧民族和稳定当地的游牧民族统治,统治游牧民族的策略。

曾云风将之列为征蒙四册,第一册,使用佛教手段宗教政治,约束各地的游牧民族的牧民。

第二册,羊毛与贸易战争,为每个区域游牧民族的制定妥当的贸易政策,为他们每一个部落都系上一根绳子,同时为边疆游牧民族疆界地区创造经济示范效应,拉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两者之间的贸易范围和贸易经济,加强王化和文化融合。

第三册,减丁战争,臣服于大明朝的游牧民族,因所划分的牧场和水草有一定的数量,所以不可能养活多于某个定量的牧民和牛羊,所以规定在必须的年份内对外进行减丁战争,保证人口基数,保持整个归化区域的内部稳定。

为了归化区域边疆的安宁,顺便达到开拓疆土的目的,减丁战争可以分为。对归化区内不臣服于大明王朝的类型战争和对于边境之外的减丁战争,减丁战争由所属宣威司统管。

第四册,征伐战争,战争不仅仅应该局限于土地的征伐,应该分为血脉以及文化的征伐,对与大明王朝有向心力的和默契的部族,认同中原文化的建立仆从军征伐制度,战后划分草场与游牧耕种场所建立卫所。

曾云风将征伐蒙古的几个策略,洋洋洒洒的想了几万字,这都是他自己征服蒙古及草原地区以及游牧民族所得来的经验,从文化融合和文化征服两点考量和试验结果总结得来的。

游牧民族就像是草原上的野草,只要草原上的野草一天不灭绝。

游牧民族就会像草原上的野草,一次又一次的长起来,所以要控制草原上的这些野草,就要控制草原上生长野草的环境和生长野草的条件。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控制他们的牛羊,控制他们的盐巴茶叶和蔬菜。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一样,每天早上一睁眼也是要吃饭的,他们要吃饭,饭从哪里来,无非靠着他们的牛羊。

没听错,就是靠他们的牛羊,草原上只能得到很少的珍贵的粮食青稞之类的,他们要靠这些牛羊换来无数的物资,草原内很多地方是没有盐巴的,长期不吃盐,人就会没有力气。

盐这个东西,对于草原人,才属于真正的鸦片,只要吃过盐,就再也不想离开他,茶叶也是,真正看到的那些经常吃肉的都是蒙古的那些贵族。

而真正的牧民,他们是不舍得经常吃肉的,因为他们的牛羊马匹就只有那么多,一年有365天,以为肉能保持这么久吗?

他们要拿这些牛羊马匹去换更多的物资,所以这些游牧民族的牧民,才是大明王朝要真正拉拢的人,只要控制这些牧民,那些游牧民族的贵族想要打这个打那个,杀那个杀那个杀这个的人,他们通通都没有用。

只要掐住了游牧民族牧民的喉咙,让他们吃得饱饭,吃得起盐喝得起茶,这些牧民就不会造反。

同样还要给这些牧民中的精英分子一个上升的渠道,并不是所有的牧民都想一辈子,或者子子孙孙都当牧民的,所以一个稳定的上升渠道,也是解决一个地区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大明朝还要控制他们能够增加收益的手段和方式,把这些东西和方法集中起来,放到大明朝的官学让这些牧民来学习。

这些东西说破了,都不是什么什么秘密和秘籍,其实都是非常简单的现代知识。

无非就是在什么时期可以出去放牧,可以让牛羊吃的更肥,什么时期哪里的牧草长得更加茁壮,怎么避免牛羊感染瘟疫,大面积死去。

怎么让牛羊在寒冬时刻能够活下去,冬天要储备什么样的牧草,什么样的牧草吃了之后,牛羊长得更快,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当然熟悉。

农耕民族,总结了种植农作物的方法时令,还把他们编成24个节气来唱,但是游牧民族只能够代代口口相传,所以只有那些世世代代有传承的才能够在这个草原上活的越来越好。

而那些没有传承的,只能靠自己摸索,在死了无数次牛羊之后,才又重新总结了这些经验,原因究竟在哪里,因为他们的文化传承比农耕民族要差很多,但是在这方面,农耕民族才是最有说服力。

所以想要控制这些牧民很简单,但是前提是要先将他们打服,这是自然的法则,所有的生物只臣服于强者。

游牧民族最忌惮的没有其他,只有长生天,因为长生天决定牧民的生和死,而牧民对长生天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他们敬畏长生天。

大明王朝要做的事情就是这样,带领这些牧民知道如何和天对抗,或者准确的说是和天时对抗。

等到永乐皇帝朱棣解决完了他几个儿子之后,将内部呼声统一准备征伐蒙古的时候,此时他好像才想起来,大牢里还关着他的两位重臣杨士奇和陈言卿。

这段时间朝廷里面,文官的奏章以及各地的陈情的奏章,都已经把汉王批奏折的房间都装满了。

第二百二十一章 草原的征伐

“陈言卿,杨士奇,这些奏折怎么都是替他们求情。”汉王没好气地说道。

可是给杨士奇和陈言卿写奏折的人越多,他们两越是出不来。

永乐皇帝被奏折逼得没办法,只能跑到及鸡鸣寺躲着。

永乐皇帝把两位朝中重臣无理由的压到了北镇抚司的大牢里,其中就有杨士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陈言卿。

杨士奇,可能还好一点,但是督察院的左副都御史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大老爷,被皇帝这都关到大牢里去了。

这怎么能让老百姓理解呢,现在整个应天府和应天府周边的几个省犯罪率直线上升,这些个人看陈言卿都被关进去了越发的肆无忌惮。

接近十来年这位青天大老爷平的冤案,查杀的各地的贪官污吏地匪恶霸,甚至于强盗绿林林,那是数不胜数,每到一地,那走之后都是无数的老百姓跟随。

百姓都希望这位八府巡按留下来,曾云风造福各地百姓无数。

很多的地方有可能不知道皇帝是谁,但不可能不知道这位青天大老爷是谁。

很多人家里都给曾云风立了长生牌位,曾云风在各地收的万民伞,那多的都让这位永乐皇帝朱棣嫉妒。

要知道,到目前为止,永乐皇帝朱棣连个鬼都没有。

不说别地单单是当年黄河流域发洪水,很多堤坝没有建好,冲毁无数老百姓的家,而曾云风去了之后,重新整修河堤,恢复民生,查杀贪官污吏,各地的老百姓,哪个不是拍掌叫好。

在旁边,杨士奇最先得到永乐皇帝朱棣的招见,永乐皇帝倚靠在门上,看在稻草堆里坐着的杨士奇在看书。

曾云风不去看,也知道旁边再说什么,因为曾云风的耳朵实在是太灵了。

永乐皇帝朱棣问道:“杨士奇,给你最后一个机会,我的大位该传给谁才好?”。

杨士奇十分坚定的说道:“太子。”。

接着永乐皇帝又来到了曾云风的牢房里,“哟,在牢里面还过得挺好,看不出来啊,住了这么久有什么想法啊。”

曾云风笑了笑说:“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我好久没有这么闲了。”。

永乐皇帝朱棣没好气的说:“把我这里当旅店是吧,管吃管喝,赶紧滚吧!”。

他们一出来,永乐皇帝朱棣,就把所有的朝廷重臣叫在一起开大会讨论出兵的事情。

只不过一上来就被永乐皇帝朱棣的两个儿子就吵起来了,汉王说:“放任瓦剌做大,皇上还是早点儿出兵的好。”。

旁边的太子朱高炽有些凝重地说道:“可是这一仗打下来,江南七省的财富和郑和带回来的财富一下子用光了,到时候再有灾难之年,朝廷动荡不可收拾。”。

汉王听得都急了,他能不急吗,他马上就要去就藩了,他现在不去打仗,回头他就要去云南,他当然跳着高儿要去打仗。

汉王立即回答太子朱高炽说道:“这是打仗,不是做生意,你老是算小账,怎么辅佐皇上成就伟业。”。

永乐皇帝其实已经看不下去了,吵的的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还是老一套。直接说道:“好了,你俩也别吵了,听听大家的。”。

众多朝臣也知道太子和汉王意见相佐这个时候也不想随便站队,到时候惹了谁都不好。

这个时候,永乐皇帝看着大家都不站出来说话,只能自己出来说:“太子说的没错儿,只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们攻打瓦喇,并非一无所获,要给儿孙们把土地打下来,把生存的地方打下来,要比太祖高皇帝的时候,比唐太宗朝代,以汉武帝时还要大,这个帐太子也要算一算。”。

朱棣最后决定让太子继续管朝廷,回头他带着老二,老三出去打仗。

曾云风知道,现在不出来说话,等一会儿就没机会了,随即站出来说道:“臣有本奏。”。

“准奏!”永乐皇帝朱棣说道。

“鉴于皇帝陛下征服蒙古的主意已定,臣有四策建言献上。”。

永乐皇帝朱棣看到平时这个寡言少语的大臣,突然站出来献出四策,十分的惊奇,看来陈言卿真的掏干货。

曾云风平常的时候藏着掖着,话都不说两句,上朝的时候屁也不放一个。

曾云风将已经写好的厚厚的四大奏折递给永乐皇帝朱棣。

永乐皇帝就在朝堂上站在原地仔仔细细的看了起来,这一看就是接近一个多小时,其他的朝臣好多都站着,腰酸腿软。

太子汉王也看不扛不住了,太子河汉王两个人频频打眼色。

永乐皇帝看完了这四个奏章之后,拍了拍龙案,说了一句:“好哇,好,此次如果可以一劳永逸,那么整个北疆将在100多年内都不会再有边患。”。

此时的永乐皇帝看着底下的几个朝中大臣,看着他们一个一个的站都站不住。

尤其是太子和汉王,朱棣将内阁首辅杨士奇太子汉王以及即为朝廷重臣全部留下,商讨接下来的出征服计划。

众多朝廷朝臣也知道皇帝陛下的心意已决,没有人能劝得动。

出征之前永乐皇帝朱棣让太子监国加九锡,这个可是皇帝仪仗,太子一般是不能用的,另外又让三杨辅政,调曾云风任神机营监军随军出征。

曾云风也有点莫名其妙,不知道为什么永乐皇帝,在自己还没有说话的时候。他就调自己进入大军随行。

其实是朱棣早就想神机营像郑和的船队一样经过一番改良,但是他一直摸不着头脑,这次是想借陈言卿的手,把神机营改造一边,顺带着考察曾云风有没有军事才能,才能确定他的四策内容干货到底有多少,里面很多东西朱棣都有些含糊。

首节 上一节 110/74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