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第330节

人都不在这了,这峨山府要如何,那也是后任者去头疼的事情,与我何干?

大家做事,就是为了升官,你还真为了百姓不成?

陈元修这番话说的心安理得。

“很好,陈卿做的不错。峨山府能这么快稳定下来,孤就放心了。”

听陈元修详细说明流放罪犯安置的事情,又查了查具体籍册之后,陆渊不由满意点头,出言夸赞几声,然后再度强调道:“那些夷人性情骄悍,野性难驯,为沐王化,不似我三帝苗裔。

要使其等驯服,必得灭其丁,妻其女子,奴其子女,灭其文化。

如此不出二十载,黔中郡便再无夷人,皆我王化楚民,此长治久安之国策也。”

陈元修闻言,立刻拍起马屁:“大王定夷三策,实乃千古良谋,百年大计。臣只是稍试之,峨山府便粗定。若持之以恒下去,何愁西南诸夷不平。

大王放心,臣定着力推行此策,为我大厨稳定西疆,不令那夷人反复。”

陆渊点了点头:“峨山府有卿在,孤放心。”

对于陈元修那些夸张之语,陆渊自然听得出真假。

不过他也不管这些。

手底下官员想在自己面前表现表现,这是合乎常理的事情。

毕竟谁不想升官进步呢?

人做事都是受欲望驱使的,不为了更大欲望,哪来的动力做事?

只要手下官员能做好自己安排下来的事情,那对方做点小动作,只要不太过分,那都是可以容忍的。

而眼前的陈元修,显然就将工作做得很不错。

与先前的赵羡之一样,都是个有能力的官员。….

至于眼下喜欢说点大话的毛病,相比起对方能力,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

在峨山府巡视了几天,又亲自考察了一下那些军屯的重刑犯,确认这些人在士兵的看管下挺老实的,没闹出什么乱子后,陆渊就带着人马,继续巡视其余地方去了。

如此这般,在各地的巡视工作,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到了九月末时,才总算结束,摆驾返回石城。

等回了郡城,在改为行宫的原乌蛮国王宫歇了没两天,泸水东岸便传来捷报。

李雄在秦藏川休养了三月之后,等收了夏粮,于七月末,便领着征募的一万兵马,向南对与李良隔河对峙,温富一带的大长和军发起进攻。

此地的大长和军约有两万,主力一万屯驻在温富城,剩下一万则分布在泸水沿线的渡口,防备着李良渡河。

这点人马,面对李雄这位先天宗师,自然不是对手。

再加上河对岸的李良,早就接到陆渊命令,让配合李雄,对此地的大长和军发起攻势。

在前后夹击之下,该地大长和军只撑了两月时间,便被两军合力剿灭,温富一带一共七城十万夷人,落入李雄掌控之中。

至此,除了北部蓝照云应对的会川国战区外,陆渊控制的黔中郡,与大长和国之间,再无直接接壤。

中间被李雄控制的区域隔了开来。

战后李良带着剩余的八千禁军,撤回泸水东岸,继续沿线布防,以防那些流窜的夷人士兵。

李雄则带着收编夷军之后,扩张到两万余的兵马,再度北上赤炎城,汇合了当地留守的李寿部三万人,与对面沙池一带黎川率领的大长和军继续交战,试图夺取昆海北部地区。

而接到捷报之后,陆渊也在考虑一件事。

那就是该给李雄正式册封,让他建邦立国了。

毕竟如今李雄手中,正式控制了昆海东部、南部地区,实质掌握的地盘约有一千里方圆,人口也有三十万,兵马更是达到五万之众。

这等实力,虽然依然算不得强,但也足够建立一个小国家,成立政权了。

而且给李雄封邦建国,也是原先陆渊的许诺。

如今对方在前线攻城略地,直接为大楚顶起了对抗大长和国的第一线,可谓功劳显着,也确实要给出封赏,以酬其功了。

因此陆渊思虑过后,在十月一日派出使者,前往赤炎城前线,正式宣读诏书,册封李雄为昆海公,让其筹建昆海公国。

嗯,就是公国。

毕竟如今大楚也只是个王国,陆渊也只是楚王,总不可能册封对方为昆海王。

不然两边都是王,谁听谁的?

李雄想要称王,等什么时候陆渊称帝了再说。

现在,想也别想。

处理完对李雄的嘉奖,册封了大楚的第一个属国昆海国后,陆渊除了给赤炎城前线,又输送了一批粮草之后,就没过多那边的战事了。

便如先前的约定一样,泸水以西诸地,李雄自取之。

楚国不过多干预,只负责提供些许钱粮支持。

李雄的昆海国能打下多少领土,全凭对方本事,陆渊不会出太多力帮对方。

不然反正都要出兵,那打下的地盘,大楚还不如自己拿下,凭什么要出力白干活,便宜昆海国?

李雄也正是知晓这一点。

所以他在泸水西边的战场上折腾的时候,除了传信后方,跟陆渊索要钱粮武备之外,从未提过出兵支援之事。

征兵打仗,更是全靠自己。

尤其是有了地盘之后,甚至连粮秣供应,都少求了许多,转而开始从昆海国内自己解决。

这个用来缓冲屏障的附属国,算是越来越有用了,减轻了楚国相当大的压力。

当然。

某种方面上讲,也能说昆海国的独立性,越来越大了。

此事是好是坏,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不过有一点,陆渊却可肯定。

那就是在大长和国没被消灭前,甚至说西南三大夷国没被消灭前,有着外部强大生存压力下,李雄的昆海国,基本是不可能背叛的。

不然外有三大夷国,内有强大的宗主楚国,内忧外患之下,昆海国只要敢反叛,那转瞬间就会迎来灭亡的结局。

有这些依仗在,陆渊也不担忧对方反叛。

而等这些外部强敌被消灭,楚国也早已强大,李雄就更不敢背叛了。

陆渊一点都不慌。.

第283章黔中初治

正当李雄在昆海地区意气风发的时候,南边大理国银生地区的战事,也有消息传了回来。

自今年五月,苏、宋两国分别从东、南两个方向,联合进攻银生城以来,这片区域就接连爆发了无数场大战。

开始时两国兵锋锐利,顺利攻占了银生城附近南北十数座城池,直接打到了银生城下。

但随着大理国援军抵达,两国势如破竹的攻势受到了遏制。

大理军中有平川王和神宫大巫祭两位先天宗师,此二人实力都不俗,在他们的出手之下,很轻松的就阻拦住了苏玄歌与谢宁两人。

使得这二人原本以先天宗师作为尖头,直接带头破城的战术宣告落败。

随后双方宗师大战数场,苏玄歌他们从大理的两位先天身上占不到丝毫便宜,甚至几次拼死相斗,四人都负了不小伤势,险些受到生命威胁。

连方试探下来,双方也都互相知道,在先天宗师这种顶层战力上,彼此谁也占不到便宜。

因此相互忌惮之下,两边就默契的不再出手,转而开始在底层士兵入手,想从兵法战阵之上决胜负。

于是在这之后,两方阵营的士兵交锋,陡然间就激烈了起来。

然而在士兵层次方面,大理国常年维持着五万战兵,这些都是精锐,战力不俗。如今又从国内各大附庸手中,在抽调过来了三万精兵,因此大理军中,约有着八万精兵。

这等精兵规模,已经不逊色于苏国、宋国相加了。

再算上剩下那二十二万临时征召的民兵,在数量方面,大理国更是胜过两国不知多少。

所以等双方开战之后,几次大战下来,双方都损失惨重。

苏国十万兵马,直接战死了三万余,其中精兵约有一万。宋国五万兵马,也损失了一万多,这些全都是战兵。

而大理国那边,损失也差不多在这个规模,甚至比两国还要再多一些。

但大理国家底雄厚,如今三十万大军,死个五六万人根本不在话下,完全支撑得起。

可苏国、宋国那边,加起来也才十五万兵马。此时折损五万,一下子就去了三分之一。

这损失已经相当大了。

恰在此时,两国占据的后方,黑齿地区以及通海国那边,接连传来地方夷人发生暴乱的消息,已经有不少城池被暴乱夷人攻占。

尤其是通海国那边,暴乱尤为严重,听说地方已经有十余万夷民起兵,站出来反抗苏国统治。

以这小国不足五十万的人口,能拉出十余万夷民,几乎可以说国内所有男丁,都跑出来参与暴乱了。

而之所以能达成如此壮举,自然离不开苏国的老手艺——横征暴敛了。

是的,就是横征暴敛。

事情还要从去年说起。

自从在国内大肆加税,比起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叛乱之后。苏国最后哪怕平定了叛乱,但也基本把国内打废,经济彻底崩盘了。

….

因此此次出兵西南夷,对于苏玄歌来说,开疆拓土还是其次,为国内寻找新的财源才是主要目的。

抱着这个目的,等苏国大军开到通海国,一群穷疯了的苦哈哈,会做出什么事情,也就不用多想了。

抢粮,抢钱,抢女人,一切能抢的东西,通通都抢了个干净。

凡是敢阻拦的,也通通杀了个干净。

如此暴虐手段之下,通海国的那些夷民自然忍受不了。

本来外族跑来统治,就让他们内心反感了。如今这些外族统治者手段还这么残暴,通海国的夷人不跑出来造反,那才奇怪了。

因此此国叛乱一起,就是波及全国。

因为国内所有夷人,都遭受了苏国大军的祸祸,所有人都和苏国大军有仇。

此时有人领头造反了,自然有无数人跟出来追随。

再加上大理国在背后鼓动,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暴乱,也就理所当然了。

前方损失惨重,后方后路又出现不稳,苏宋两国自然无法再打下去。

因此在九月份的时候,两国各自留下一部分兵马断后之后,便迅速带兵后撤,返回黑齿地区与通海国两处,忙着镇压暴乱去了。

同时又各自传讯回国内,继续调兵遣将,准备再来征伐大理国。

而大理国那边虽然取胜,但一场大战下来,大理连同其附庸国区域,过半地方都被战乱影响,生产受到极大破坏。加上大量征发地方民兵,今年春耕夏种,也被耽搁,国内出现了缺粮状况。

故而在试探着派兵追击苏、宋两国,最终在黑齿地区与通海国受到了顽强反击之后,不得不放弃了继续收复两地的心思。

转而专心国内,一边恢复耕种生产,一边积蓄粮秣兵甲,筹备着来年新一轮的大战。

首节 上一节 330/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