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会修仙! 第80节

  也是在这一刻,李道玄才明白赵老三心中藏着何等深厚的感情。

  “李香玉,贫道念你可怜,许你与你夫君见此一面,但你可知人鬼殊途,若此一面你可卸去一身怨气,就且自行离去,妄不可于贫道徒增麻烦!”

  说罢,也不再打扰赵老三一家人的“团聚”,李道玄推开堂屋的门走出去。

  他望着外面的月亮,只觉今天的月亮很圆。

  “幼薇,你看月亮,圆吗?”李道玄轻声问道。

  “圆。”宫幼薇毫不犹豫的回答。

  “那你听过苏轼的诗吗?”

  “苏轼是谁?”宫幼薇好奇的问到。

  “是个大诗人。”李道玄轻笑。“他有一首诗,我觉得很适合现在。”

  “是什么诗?”宫幼薇好奇的抬起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好美。”

  ……

  第二天,赵老三拿着铜钗找到李道玄。

  他说李香玉已经了结心中怨气,带着女儿转世去了,谢谢李道玄,让他能够与自己的娘子说上最后一夜的话。

  “李道长,此一别不知何时相见,往后李道长若是用得着我,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赵老三眼神坚定的说道,朝着李道玄一拜,送着李道玄上了马车。

  李道玄没说什么,只浅浅颔首,拿过自己编织的笼箱,取出一团包裹递给赵老三道:“这是李香玉和茵茵的尸骨,只收敛到这些,你寻个风水宝地,好生安葬吧。”

  经过一夜,不仅仅是李香玉了了心结,赵老三也随之放下了许多。

  他看着包裹,并没有太多的情绪波动,只是稳稳的接了过来,好生的用双手托住。

  “另外,给老爷子准备后事吧。”

  “总比我那两个哥哥好吧。”赵老三木然笑道。

  “道长,路上小心。”

  赵老三就这么站着,道了句告别,看着马车慢慢远去。

  他站在里门口许久,脸上的神色惘然。

  随后像是坚定了什么决心,慢步走进赵家院子里。

  没过多久,院子里就传来了呼喊声。

  “不好了!三少爷!夫人!老爷老爷走了!!”

  在屋中休息的赵家夫人闻言晕厥了过去,而站在房间里捏着铜钗的赵老三则是一脸的解脱。

  “走了啊终于都走了.”赵老三轻笑道。

  赵家院子外传来悠扬的曲儿,赵家院内则又是一片忙碌。

  悲与喜,不过一墙之隔。

第156章 周婆婆

  离开了赵家,李道玄坐着马车,晃晃悠悠的沿着官道朝李家村走去。

  由西朝东,一路畅行。

  偶有遇到灾民,都是背朝黄土面朝天的苦农。

  他们见李道玄衣着光鲜,面色白净,知道他是富贵人家的子弟,有上前想要乞讨一二的,也有纷纷避开让道,免得给自己招惹不要的麻烦的。

  这些逃难到江宁府附近的难民,算不得刁民,很多都是些老实巴交的人,只是北面诸地如今旱灾,土地干裂,粮食颗粒无收,很多人没办法活下去,不得不背井离乡,有人沿途卖儿的卖儿,卖女的卖女,更有甚者,连自己的妻子都卖了。

  以至于跟随在李道玄身边的李延明都有些惊慌,不知所措。

  看着越来越多的灾民,车夫也不敢再向前,李道玄也不强求,便和李延明一同下了马车,放车夫掉头回去,自己则徒步继续前行。

  “少爷,这是怎么了?”李延明好奇的问道。

  李道玄微微皱起眉,看着不断在官道两旁盲目行走的灾民,心中也不是滋味。

  他之前夜观天象,知道这天下会有灾祸,上次去王家也听说过河南山西等地有旱情,只是未曾想到这旱情如此严重,已经波及到了江宁府。

  比起过年时遇到的那些灾民,眼前的状况是更为严重。

  官道旁都是穿着厚重衣裳,背后背着巨大包裹的百姓,衣衫褴褛,显得无比的狼狈。

  更有饥饿之徒紧紧的盯着李道玄,眼睛看向他背着的包裹。显然这类人心中不怀好意,看李道玄二人皆是孩童模样,便对于李道玄携带的东西起了贪心。

  李道玄和李延明走在这连绵不绝的灾民中,就好似入了狼群的白羊,显得格外显眼。

  他将怀中的宫幼薇悄悄藏住,掏出铁剑提在手中,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赶路的速度也在加快。

  索性灾民们似乎是在有目标的前行,还没到穷凶极恶的地步,他们又见李道玄虽是孩童,但却手中有剑,也就迟迟没有下手,毕竟这里不管是去金陵还是去镇江府,都是比较近的路程,又是在官道之上,没必要为了一点吃的而做出傻事,最后反而是让自己吃亏。

  所以一路上窥视李道玄的人很多,但真正行动的却没有。

  偶尔有一两个饿疯了的扑上来,也是被李道玄用铁剑打发走。

  “这些都是北面来的灾民,是来这里避难的。”李道玄轻叹道。

  他不知道这北面的灾情能有多严重,但看到如此多的人受灾,他也是知道那灾祸肯定不小。

  或许自己北上去京城的时候,也就能看到那北面的灾祸到底有多严重了。

  “他们是缺粮食吃吗?”李延明又问。

  李延明虽不是什么富庶的人家,但作为李家村的农户,又是在几乎没有什么天灾的江南地区,他自幼还真未挨过饿。

  “是,他们就是因为闹了旱灾,饿了肚子才会逃难到这里来的。”李道玄点头应道。

  从人群中穿行而过,过往的灾民和他去的方向截然相反。

  忽然就见人群中有一老人摔倒在地上,周围的灾民毫不在意的从她身上跨过去。

  那老人就好似路边的野草,无人在意她的生死。

  李道玄见状,驻足看着老人片刻,随后叹了口气,朝着老人走去。

  他来到老人身边,伸手将其扶起来,查看脉搏,却已是极其虚弱。

  想必是这些天来都是在赶路中,又没有吃上什么东西,所以才会饿晕过去。

  “少爷。”李延明轻声说。

  “拿颗糖来。”李道玄朝他伸出手,李延明转过身,用身子挡着旁人的视线,动作尽可能小的翻着背后的包裹,不一会儿便掏出一个拳头大小的纸包。

  这纸包好似馒头,被迭放的整齐。

  李道玄将其打开,就见其中躺着一块黄白色的糖。

  这是打糖,寻常接头巷口都会有贩子叫卖,也叫“敲糖”,往往都是挑着个担子,边走边吆喝,还有敲着打板的,担子里放着一大块打糖,上面盖着一块布,卖的时候从一大块上用铁疙瘩敲下几块,就足够寻常孩子吃上老长时间。

  “饴米煎也”中的“饴”,说的便是这个了。

  这种糖又软又粘,吃多了总会粘的到处都是。

  李道玄记得自己前世小时候,偶尔会有推着自行车卖打糖的小贩到他小学门口贩卖,那个时候管这个打糖叫“麦芽糖”,只是后来长大了,也就鲜少再见到这种老式的糖。

  离开丁角镇的时候,李道玄看到有贩子卖这个,于是就带上了一些,准备路上吃。

  如今倒好,拿来给老人补充一些糖分,倒也显得很方便。

  将一块打糖捣成糖粉,慢慢塞进老人的嘴里,又给老人喂了点水,等到老人迷迷糊糊的睁开双眼,李道玄心中松了口气。

  “多,多谢小老爷救命。”老人结结巴巴的说道。

  李道玄没有搭话,慢慢扶起老人移步到树下休息,随后递过水袋,让老人喝了个饱。

  在老人的答谢声中,他算是了解这老人的来历。

  原来这老人是从河南那边逃难过来,只是经过安徽的时候,她与家人因为种种原因失散,最后不得不跟随大部队来到这里。

  “老身姓周,乃是河南人氏。”周婆婆说着自己的来历,眼睛里慢慢的恢复了些许光亮,方才那块糖算是补充了她体内的糖分,让她有气力说话。

  那干瘪枯瘦的脸上露出笑容,目光慈祥的望着李道玄。

  “若非小老爷救命,老身怕是要交代在这里了。”周婆婆叹道。

  李道玄安抚她一会儿,便问:“你们这是打算走去哪里?”

  “老身也不知,只是随着大家往前走罢了”周婆婆喘了口气,接着说道“这一路走来,皆是逃荒,哪里能找着生路,就在哪里停下,老身本还有家人一同,只是现在走散了,而我一个不中用的老太婆,哪里又能寻着生计呢.”

  李道玄抬眼看着一波波远去的难民,丁角镇太小,再往前能称得上繁华一些的城镇,最近的便是丹阳县,但也是有些距离。

  这周婆婆本就身羸弱,如若再颠沛流离上一路,别说寻着生计,怕是还没到丹阳县,这人早就没了。

  “此去最近的是丹阳县,但步行也需一两日,您如今与其去丹阳求个结果,不如随我去李家村吧,或许我还能给您安排点生计。”

  周婆婆听了自然是万分答应,自知逃荒而来,能活着就是大幸,便跟着李道玄一同上路。

  一路上她被李延明搀扶着,三人边走边聊着闲话。

  周婆婆说自己已经七十有三,虽然身体尚好,但也到了动不动就生病的年纪。

  李道玄倒是略感惊讶,这年头岁月里,能够活到七十三的人,可都是些凤毛麟角了。

  一路行去,除了难民还有不少马车呼啸而过。

  李道玄眯起眼睛看着其中一辆马车,就露出疑惑的神色。

  等到那辆马车飞驰而过,他方才回过神了来。

  “少爷,怎么了?”李延明问道。

  “没什么,好像看到了熟悉的东西。”李道玄摇摇头道。

  三人继续前行,朝李家村走去,一路上因为多了个周婆婆,迟缓了李道玄和李延明不少的脚力,但晃晃悠悠间,就见到了一座座不大不小的村子。

  这些村子的村门口各个都站有乡勇,他们手持长矛,有的人背后还背着丁鸟枪,在众多村子周边巡逻,以防止有难民流窜到村子中。

  李家村也是如此。

  李道玄看到李家村时,就被巡逻的乡勇们检查身份。

  现在世道越发的乱,外面总有难民涌来。

  面对这般情况,李家村的地主们也不得不想办法应对了。

第157章 再回李家村

  哧哧的磨刀声传来,李老三正坐在池子边磨着刀。

  这些日子天气转暖,身上穿着的厚重棉袄也脱了下来。

  卷起袖子露出精干的手臂,黑黄的脸上冒着汗珠。

  毕竟磨刀这门活计讲究耐心,只有专心磨下去,最后才能得到锋刃的刀。

  没多久王氏走来,给他递上一碗水,李老三接过水喝下,随后埋头继续干着自己的活。

首节 上一节 80/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