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红尘,剑行诸天 第132节

  缓步落地,剑光敛去,桃木剑归于背上,而后他便从正门前高高长长的台阶,缓步漫步向上走着。

  因正道齐聚东海的关系,天音寺和焚香谷一样,大多人都已出去。

  寺门前,有几个留守的小和尚正在扫地,见他到来,皆是一愣,手中扫帚落地,惊呼声此起彼伏,清脆稚嫩,有惊,也有喜。

  想来他们也都听过他的事了。

  随后,一位老和尚从寺庙从走出,方丈普泓,神采奕奕,慈眉善目,满面红光,僧袍素净整洁,步履稳健。

  手中捻着一串佛珠,微笑着迎上前来。

  李长夜见到他的第一眼,便知道他也抵达了相对青云的太清的境界,也难怪可以一眼看出云易岚隐藏的真实修为。

  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厚重感,不过,比起道玄来,还是差了些,

  李长夜看着方丈的时候,方丈也看着他,而后方丈就呆愣住了,能一眼看出云易岚隐藏修为的老方丈。

  此时也看出李长夜很多的东西,不仅仅是修为境界上的东西,还有是真正老方丈动容的东西。

  脸上的笑容先是微微收敛,可随后又展开。

  “阿弥陀佛。”

  老方丈先是开口说了一声,随后,再开口。

  “张真人,远道而来,老衲有失远迎。”

  老方丈是第一次见李长夜,张真人一词叫得也很自然,这个词里也含有很多的意味。

  ……

  老方丈和李长夜聊了一些话,一边带领他参观寺庙一边聊的。

  不过却不是他准备了许久的话,得知李长夜在七脉会武展现出的修为境界后就准备的话。

  而只是些普通的,寻常的,关于天音寺介绍。

  最后,两人穿过回廊,来到一间幽静的禅室,也是异常很冷的禅室,禅室中央,一冰玉盘上,有一尊老僧的躯骸。

  正是普智。

  和李长夜刚穿越时梦中见过的一样,只是不同的是,和那个露出要将整个世界都淹没掉的血光不同的是。

  眼前的这个普智,有的是悲天怜人的模样,还有的是,满满深深无穷的愧疚以及悔恨。

  同时,方丈也开始说一个故事,李长夜已熟知的故事。

  普智因长生的执念,有神僧之称的他,在人生的最后,犯下无穷杀孽的故事。

  而,这时,有异变惊起。

  普智身上,有一个个阴灵浮现,只是,和死灵渊,冥渊,南疆这些地方见到的不同,这些浮现的阴灵没有具体的样貌。

  可又给李长夜一种无比熟悉,还有亲切的感觉,特别是里边的两个。

  他又想起那个梦,刚穿越时的梦,除了普智外,还有许许多多人的梦,那也是张小凡的记忆。

  随即。

  李长夜没有犹豫,和以前他曾做过的数次那样,站出,接着,所有无形的阴灵一拥而入。

  随后。

  他又做了一个长梦,熟悉的长梦,和过往那些长梦,满是戾气怨气的长梦不一样,这个梦有的是温馨感,无忧无虑感。

  【他看见自己化作了一个农家小孩,……,耳畔传来孩童的笑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农家的日子虽然辛苦,却也安宁,……,有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背影,有父亲弯腰劳作时那坚韧的身影,……,也有和伙伴们围坐在篝火旁,……】

  直到有一天。

  【光线忽然暗淡下来,原本温暖的阳光被乌云吞噬,……,自己正处在一个岔路口,……,来到一个破败的庙宇,……,破碎的佛像默默地伫立,其下有一个背影。】

  是他自己,也可说是张小凡,李长夜看着他没动,赤条条的站着,等着。

  好一会后。

  张小凡露出一个笑容,不是将世界都淹没掉的血光,而是像阳光一般。

  让那个被乌云覆盖而暗下去的世界,再度亮了起来阳光,温暖也明亮。

  张小凡缓缓消散掉了。

  李长夜从长梦中缓缓醒转,发现天还是亮着,是清晨,雾气有些浓,湿气也有些重。

  他抹了一把脸,将散乱的枯白头发束起,扎了个道冠。

  方丈也还在一旁,站着,也是守着,见此,没有说话,依然是笑着。

  ……

  最后,李长夜去看了看天音寺的无字玉璧后,下山去了。

第141章 最后一剑

  京城三年一度的科考已开场,士子云集,寒窗苦读多年的他们,早端坐考场之中,奋笔疾书。

  然而,距离京城还有一程之遥的古道旁,却有几位书生风尘仆仆,匆匆的赶来。

  直到最后一刻,开考那一刻,知道确实已经晚和赶不上的那刻才停下了脚步。

  巧合的是,几人在一处茶摊上不期而遇,更巧的是几人都认识。

  一共有五人,五人成伍,亦成行。

  一时间,惊讶,无奈交织,皆是苦笑,不过,很快就化作了相逢的喜悦。

  茶摊简陋,不过是篱笆围成的小院,几张木桌,几条长凳,摆着几壶热茶,檐下挂着一风铃,随着微风轻轻摇曳,清脆作响。

  既然科考已错过,也不急着再赶,便在这里歇一歇,也聊一聊。

  一人率先开口。

  “我本是赶得上的,途中路过狐歧山,结识了不少当地人,还有一位姑娘……,她对我甚是照拂,盛情款待,我自是不便拒绝,便多停留了几日……,近些日子,忽闻狐歧山异变,我放心不下他们和她,便折返回去……”

  第二人见状,也跟着开口。

  “我去了西北蛮荒之地,本来只是游历,谁知偶遇几位志同道合之人,又遇一位侠女,一番交流便一起继续深入,……,没想到,她生于当地,侠义心肠,待人真挚,……,蛮荒之地虽荒凉,却也多质朴之人,他们不仅好客,还极为好学,……,便留下来多教了几日书……”

  第三人也不做含糊。

  “我原是随商队同行,路经西方沼泽外围,有人突发恶疾,好在遇到一位医者仁心的女大夫,……,为了救人,她一弱女子竟要入沼泽寻药,……,我自当陪同……”

  第四人也笑着开口。

  “我去了趟南疆,当地民风剽悍,但相熟后,待人却极为热情,那里的姑娘也是,不少还精通音律,诸位也知我……,一时兴起,便对上了几句,却不曾想……”

  四人说完,互视一眼,神色都有些奇怪,而后目光齐齐落在最后一人身上。

  “叶青,你呢?”

  第五人,也是第五个书生,正是河阳城中的叶青。

  他一直低头品茶,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笑意,像在倾听,又像在神游,闻言,才回过神来抬起头,回道。

  “还在写书,忘记了时间。”

  四人听此,神色一肃,眼中多了几分认真,他们放下茶盏,身子微微前倾,有人追问道,带着些莫名期待。

  “写出来没有?”

  叶青不答,唇角的笑意微散,顿了顿,目光扫过四人,带着一丝揶揄。

  “你们呢?走了那么多地方,认识了那么多人,还有那么多姑娘……”

  四人先是相视一笑,随后,他们的神色正了正,最先开口的那人。

  “说笑的,其实这旅途,我真正想说的是,我遇到了一个人……”

  话音未落,另一人接口。

  “我也是……”

  紧接着,第三人,第四人相继开口。

  “我也……”

  “我……”

  几人话至一半,齐齐一怔,再次互视,相熟相知的他们隐隐在眼底看到相同的影子。

  就在这时。

  茶摊外传来一阵轻缓的脚步声,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影缓缓走入。

  那人身着破烂道袍,布满风尘和裂痕,背负一柄桃木剑,剑身古朴,发丝尽白,如枯草般飘散在肩头。

  一个少年道士,亦是有过一面之缘的白发少年道士,只是,当时相逢不相识,而现在。

  四个书生齐齐抬头,目光锁在他的身上,眼中闪过一丝震惊,随即化为哑然,瞪大了眼睛,彻底呆愣住的模样。

  只有叶青,微微一怔后,缓缓起身,像一株迎风而立的竹,他迈开步子,迎上前去,将少年道士请至自己的座位。

  李长夜没有拒绝,同第一次见面一样,他看着他,还有感着他身上的气。

  “还没写出来?”

  叶青一笑,取过一只粗陶茶盏,执壶开始斟茶,茶水清澈如泉,缓缓流入盏中,泛起几圈细腻的涟漪,再双手捧盏,躬身递上,语气谦恭而真挚。

  “师父,请喝茶。”

  李长夜下山后,第一个请他喝茶的老毒神,是毒茶,他当时没有怎么犹豫,一口喝了,现在,犹豫了好一会后,问道。

  “还差什么?”

  叶青如实道。

  “时间,还有一个名。”

  李长夜听后,将茶接过,茶水清苦,清凉也解渴,更是洗尘,是风尘的尘,也是凡尘的尘,至于,以后这茶会不会变,那是以后的事了。

  喝完茶后,他伸手,和七脉会武时一样,手掌摊开。

  一股无形的气缓缓浮现,那气如雾如烟,初时轻柔如纱,渐而磅礴如潮,带着一股浩然正大的气象,像能涤荡凡间俗世一切尘埃,直冲云霄。

  李长夜开口,对着叶青,也是对着不知何时从茶桌站起的其余几位拱手的书生。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入于草木,寄于山川,行乎万物之中,……,吾身承此气,心如皓日当空,……,念定则气盈,气盈则神凝,……,浩然者,正也,直也,贯通天地,……】

  随着这淡淡的声音缓缓响起,天地间像生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律,每个字又都带着无形的重量,落在几人的耳中,亦直入心神。

  茶摊内此时如静止了一般,檐下的铜铃悬于半空,不再轻响。

  李长夜手中的那股气随着口诀流转,那浩荡无边,能撼动天地的气象渐隐,也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束缚,收拢,凝聚,最后,那流转不定的气息收束成一点,化作一抹清光,是清光,不是清辉,悬浮于掌中。

  它宁静而纯粹,如一缕晨曦,映照山河,又光华内敛,映射内心,而后,这光,又分化成五缕,悄然没入几位书生的体内。

  【此剑,浩然。】

  圣人有言,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此剑,便是这股气的凝练与化形,天地之间有道,人心中亦有道,亦所谓,心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李长夜顿了顿,随即,又补了一句。

  【人人皆可修。】

首节 上一节 132/3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