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红尘,剑行诸天 第331节

  “啊?”

  龙葵明显一呆,对此没想到的,李长夜则笑道。

  “你生日快到了,这算我送你的礼物,另外,你有什么想要的也可以和我说。”

  龙葵这才回过神来,伸手接过,眸光低垂,神色间暗生细意。

  “谢谢。”

  转而想起什么。

  “哥哥,你生日也快到了吧,我也送点什么你吧!”

  说着同时,开始环顾四周。

  李长夜本想摇头,不过,见到龙葵神色中的真意,便任她去了,同时,他也注意到静立一旁的夕瑶,想了想。

  “你要吗?”

  这问话一出,不仅夕瑶,连带红羽和龙葵皆是一怔,不言而自生几分异样,随即,红羽很想笑,龙葵则是有些急,想开口提醒些什么。

  很快,夕瑶本人一笑,点头。

  “好。”

  李长夜将目光再投向摊子,最终选择了一枚朴素的木簪,镂空雕花,隐隐透着一股清雅之意,入手后刹那,同先前两件华盛一样,有清辉涌入。

  没人注意到这点,但,夕瑶将簪子接过后,感到了,纤手不由握紧了些。

  “谢谢。”

  李长夜摇了摇头。

  红羽目睹这一幕,冷哼一声,抬手将朱红华盛,随意插入鲜红鬓发中,艳色映衬,更衬出她眉眼间几分凌厉和俏冶,却没再多言,身形一闪,重回桃木剑中。

  冬日短暂。

  天色很快暗了下来,几人出了城,回到那片建筑群的一隅,李长夜则继续培育起种子,而龙葵和夕瑶同往常一样,静静陪着,守着。

  ……

  年就这么过去了。

  雪意未消,寒气仍浓,大地还在沉默中孕育着复苏的力量。

  今年,姜国和往年不同的是,姜王没有举行祭天的盛典。

  宫阙虽高,钟鼓虽鸣,然,祭坛寂然,香火不燃。

  民间虽有议论,或猜测吉凶,或低声喟叹,但终究也随着爆竹烟火散去,只余在心头的一丝疑虑,像雪下潜伏的冰脉,未曾消解。

  年后,天色未开,都城外。

  车辚马嘶,木轮碾雪,沉重而连续的声响,从一作坊中出,带来一批批厚实的木箱,运往最先修建,亦是李长夜现今所在的建筑群中。

  以李长夜为首,龙葵和夕瑶为伴,年轻百家子弟及老方士和夏山神这些人物旁观下,一个个箱盖启开,有气息从中散发而出。

  非丝绸之华,亦非兵甲之锐,而是纸墨之香。

  一册册书,摞如山丘,静静陈列,并非竹简,而是纸印之书,其一册之中,所载远胜成堆竹简,篇章浩瀚,却又轻便易持。

  李长夜立于书山之前,伸手拿起一册,简略翻看,指尖拂过纸页,轻薄而坚韧。

  其余人,纷纷上前,同样翻阅,不少目光落到简化后的文字,凡是识字的,阅读皆无碍,新字,笔划少而意未减,简洁而不失雅致,韵味自存,观之便觉新颖。

  而有修为在身的,隐有种莫名之感,如若那薄薄纸张上,承载的非无尽思想,而是天地间的无声言语。

  李长夜步出建筑群外,风声猎猎,衣袂飘扬。

  此刻,门户空阔,瓦梁素净,既未悬匾,亦未镌字,空白如待启之纸卷,随即,他抬手,灵力凝于指端,于半空书写,指尖游走,笔势遒劲。

  “簌,簌……”

  【书院】二字缓缓浮现,清辉流转,化为墨迹,悬挂于门额之上,字势雄浑中带着清逸,如山川奔流,亦如风月悠远,自此,这片无名的建筑群,终得其名。

  书院既立,尚须规制。

  李长夜抬手再挥,于门廊之上,一副对联赫然现世。

  风雪为之低伏,天地为之肃然。

  书院之门,遂为大开。

  他愿收学子,不分贫贱富贵,不问门第血脉,只要有心求知,皆可入门。

  ……

  书院已立,广开门户,这消息,很快传遍了姜国都城区域。

  酒肆茶舍,街衢巷陌,无不议论纷纷。

  孩童的父母,闻之心中跃动,田间的农夫,放下锄犁也要侧耳聆听,市集的商贾,手中算盘还未落下,心思已飞往城外。

  李长夜所行所为,百姓皆知,故当听闻他开书院之事,不疑其虚,而信为实,于是,纷纷动身启步。

  车马络绎,足迹如织。

  无论平民贵族亦或商人,步履匆匆,心中大抵盘算,若子嗣能入书院,或许能换来另一番际遇,亦有少许,单纯为求学求知的。

  当然,人群里边,亦混杂着一些特殊的人。

  这些人,有的是他国暗中派出的眼目,专来探查,有的则是学子士人,甚至有人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进修。

  稷下学宫,诸子百家汇聚,号称天下文脉之渊薮。

  而李长夜和稷下之间的纠葛,曾求学而不得门,稷下拒之,更是天下皆知的事情,今日闻他开书院,广招门徒,所怀心情,难以言说。

  他们远远伫立,神色各异。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门额上那两个字,【书院】。

  二字简净,笔画削繁就简,不似旧时繁缛的篆籀,非大篆亦非小篆,陌生却又熟悉,不过一望,便自明其意,若不明,联系上下文亦得结论。

  比如,书院门前,还有一对联子。

  【九州之上,皆可成材,天道不分尊卑贵贱。】

  【百世之后,当传文章,圣学原是有教无类。】

  学子士人一见,心底皆是一震,眉头随之一皱,更有面色阴沉者,不知是疑惧那简化之字,还是忌惮联中之意。

  有教无类,昔在圣人典籍之中,曾有提言,然世人多口诵而心违,门第森然,尊卑之隔,士庶之界,几有真破者?

  而这无法明说。

  圣学,可指治学之法,修学之道,成学之径,饱学之意,老庄,孔墨等皆可谓之为圣学大成者,是故,世人尊圣学者为圣人。

  【圣学原是有教无类?】

  有暗中老人抚须而叹,心说,年轻人是真的敢说,同时不由想起自家祖师爷,天下行走收徒三千的儒圣,那时可还没稷下学宫什么的。

  而稷下出身的士人们,神色愈发复杂,他们目睹过诸子百家争鸣之盛,知晓典章之繁备,却没有见过这样直白,这样锋锐的书写。

  还有那简化后的文字,隐似在割裂古制,可却又能让人一眼可识,令他们心生不安。

  有士子终究忍不住,清声开口。

  “此字,过于简陋,失了古韵。”

  此人本想以此引来附和,再集众人,一齐进书院驳之,以旧字为名,立场显而易见。

  可却没想到。

  当场就有人反驳。

  “此字,一望而明,简而易学,岂非正合圣人教化之意?”

  此声铿锵,落在士人群体中,如石投湖,激起层层涟漪。

  一时,议论四起。

  事实上,书院门前聚集的人潮之中,识字的可说寥寥,他们多是农夫,贩夫,走卒,字的繁简,他们看不出,更看不懂,此时,许多人仰头望着门额与对联,眼中带着好奇,却不明其义,纷纷开口询问。

  “这上面写着的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只是问来问去,周遭之人多同样不识字,无法作答。

  见此。

  士人群体中,有人想笑,目光带着轻蔑,而也有人,犹豫思索后,欲上前解答的时候,不识字的人群中,忽然冒出一道声音。

  “我们可以去问龙阳世子殿下呀!”

  此言一落,人群蓦然一静,是啊,既不懂,何不去问亲立书院之人,亦就是李长夜,只是话虽如此,许多人面面相觑,迟迟不敢踏足。

  虽说现在书院的大门正敞开着,未设阻隔,有传言,李长夜打算在这里教学,亦如最开始建设这里的时候,教导那群参与建设的工匠们的时候。

  可,传言只是传言,还有传言这里是李长夜私人寝宫呢,所以,一时间,门外人潮拥挤,却无人敢先行。

  “谁去问问……确认看看……还是我自己去吧!”

  而就在这时,先前已有胆大者踏入书院的人,走了出来,面露喜色,连声说道。

  “传言是真的,世子殿下,正打算在这里教书,谁都可以学,不收钱……”

  此声一传,群情为之一振。

  “真的吗?!”

  “真的,真的,你们信不过我,总可信殿下吧!还有,进来就知道了!!”

  于是,人群如潮水般,涌入书院之内。

  很快,奇异的事发生了。

  一入其中,人们顿感一股温润之气扑面而来,如若春日临身,寒意褪尽,衣襟间暖流回荡,如阳光照彻胸臆。

  有人惊呼。

  “怎会如此暖和?!”

  不是一个两个,直到有人开口。

  “淡定,想想我们殿下,可是一剑覆灭万军的存在。”

  虽说如此,人们还是有些惶惶,而也有人,心想,不知自家殿下能不能也将那剑,还有着温暖之气传授。

  除此外。

  混杂人群中的士子群体中,有个别人物,儒家的一位老人,蓦然瞪大了苍老的双眼,众所周知,儒家除了那位至圣,还有一位著名的亚圣。

  有年轻士子开口。

  “这气怎么有点熟悉?”

  老人闻此,不知是不是因那阳光般照彻胸臆的气,让他多了一种不吐不快,开口呵斥。

  “这是浩然气,你们读书读到狗身上了吗?!”

  ……

  人们继续前行,同时环顾,但见书院之中,廊舍整齐,楼阁森然,地面铺石平整,墙垣素净明洁,几处庭院中,梅花盛开,香气盈盈,白雪映花,更显清雅。

  他们东张西望着,却不敢乱走,脚步小心翼翼,心中既惊且敬。

首节 上一节 331/3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