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红尘,剑行诸天 第334节

  语声飘渺,侍立的内侍却不敢应答。

  不过,天子终究是天子,纵有惶惑,仍需抉择,他沉吟再三,既然龙阳不肯与自家女儿结亲,那便换个法子。

  他思及已立的太子,若能与姜国公主结为连理,未尝不是转圜之道。

  而姜国公主,自然是指龙葵。

  周天子心意已定,便召集众臣商议,群臣闻之,或惊或喜,而多附和,毕竟,周国今日,已无力再凭刀兵与诸国争锋,惟有借姻亲,借名望,方能稍延国运。

  本来姜国世子龙阳是最好的选择。

  若是同如今各国料想那样,不出意外,龙阳带领下的姜国,未来很可能是继五霸之后,又一霸,当然,只是保守的说法,按今天下之势看,各大国已不满于一霸之称。

  周天子甚至命工官开库,取出传国至宝,九鼎。

  众所周知,大禹治水,分九州而铸九鼎,以定天下,鼎上镌山川之形,草木鸟兽之象,象征九州共尊,此后九鼎,成天子神器,寓【受命于天,永保无疆。】

  夏,商,周,几朝历代帝王,皆视之若命,后世原历史轨迹,秦灭周,九鼎却消失了,秦大一统后,引以为憾,于是,始皇命李相又制传国玉玺,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而今,周天子愿以九鼎之一,象征九州中扬州之鼎为聘,诚意之重,古今罕见,殿中文臣武将见之,尽皆震动,纷纷开口劝说,但周天子意已决。

  “大禹遗鼎,本为天下之镇,今我以一鼎聘姜,非为私情,乃为周祚延续。”

  消息传出。

  士林间多有议论,有人慨叹周室以神器为聘,实乃大势所逼,亦有人讥讽,谓周国日薄西山,不惜自断根基,而也有人,则心生复杂之感。

  九鼎本为天子威权象征,而姜国龙氏血脉本就不凡,确切的说,八百年前,周国姬氏和姜国龙氏本是一家,想想也不是不可接受。

  当然,齐楚燕赵韩魏包括秦,闻此事大为震骇,皆暗中派人探视,欲知此事真假,从中可见,有不少人心中,大抵已将九鼎当作自己的囊中之物。

  如今先被他人获得一个,心情可想而知,只能说,有牛呀。

  ……

  南越。

  自古多山多林,江河纵横,云雾缭绕,此地,虽名南越国,实则还未一统,部族错杂,语言习俗各殊。

  在这片广袤的南土上,又有一支部族,与其他族群迥然不同。

  他们不奉轩辕黄帝为祖,而奉女娲为圣母,知名传说为女娲补天。

  该族核心圣地,亦是禁地处。

  矗立着一尊玉石雕像,玉石通体温润,细纹如水波荡漾,岁月未能侵蚀分毫,其形为人首蛇身,面容安宁慈和,双目微垂,仿佛俯视众生。

  此刻,雕像之前,有一少女正在起舞。

  她年方二八,身姿修长而纤柔,肤若凝脂,容貌绝美,她身着色彩鲜丽的交领上衣和百褶长裙,衣料轻盈,随风而动,像花间彩蝶,发上腕踝颈项间,皆佩戴银饰,叮咚作响,若林中清泉。

  她的舞步轻盈而古拙,是一种古老的仪式之舞,林间寂静无声,只有鸟雀远远惊飞,偶有风吹过树叶沙沙,她忘我跳着,眉目间满是虔诚。

  不知过了多久,少女的舞姿渐入佳境,天地间像只余她一人,而便在这时,雕像表面,忽然散发出一抹光芒,淡而不耀,如月华初升,氤氲而神秘。

  少女猛然一怔,旋转的身姿骤然停下,裙摆徐徐落地,银饰声也渐渐静息,她凝视着雕像,晶莹剔透的眼睛慢慢瞪大,红润的小嘴缓缓张大。

  随即,她呆立不动了,像聆听着什么,好一会后,失神的双眸恢复灵动,她缓缓俯身,对雕像一礼,随后,她转身离去。

  当她再次出现时。

  已换上一身寻常便服,素色布衣,简约清淡,再无圣女的华丽装饰,银饰尽数卸下,只余一支木簪挽发。

  她离开了圣地,也离开了族地,开始北上。

  ……

  少女自南越而出,世事于她,皆是新奇,她就如一个尚未识世的孩童,眼眸清澈明亮,心怀纯善无垢,山川河流,市井人烟,皆令她驻足观望。

  途经人烟集市,她悄悄挤在人群中,笑意盈盈,有孩童跌倒,哭声响起,不做隐藏现身,将孩子轻轻抱起,无声安慰几句,再送回母亲怀中。

  途经荒野山林,遇采薪艰难者,她便伸手,轻轻一挥,木柴自行断落堆叠,砍柴者道谢,她只是笑,摇头不答,旋即离去。

  她不知人情机巧,不识权谋算计,她的善意,单纯直接,她心地温厚,赤子之情溢于言表。

  少女还有力量,强大无比的力量,路上所遇害人妖魔,抬手轻松除之。

  她开始听到一个人的事迹,随后,她便开始循着那人走过的路而行。

  或许,因为那路曾被那人走过一遍,少女这次走得很顺,也很快,那人曾花三年走完的路,她三个月就走完了。

  这一路上,她一边走,一边遇人,一边听闻,听某人的故事,也看也感,感着那人所留的气。

  三月三。

  正是草木萌发,江河解冻,春意盎然之时。

  少女来到了姜国。

第323章 所见所闻

  少女踏入姜国境内。

  走在一条平整坚实的道路上,有垂柳新芽,风吹下点点嫩绿,落在她的鬓边。

  她这一路上,所走的基本是蜿蜒泥泞的路,有些若不是修为在身,堪比登天的路,比如,曾走过的蜀道。

  眼下,脚下,这种宽阔坚硬的官道,她还是头一次见到。

  而更吸引人注意的是。

  道路两旁,沟渠交错,水声潺潺,田畴联绵,绿意渐深,成片的农人正弯腰耕作,犁铧翻起深土,露出新湿的泥色。

  此外,她还看见,有一群身着统一服饰的人,立于田埂之上。

  她听见他们的声音,清朗而有序,讲的是农事要诀,如何松土,如何播种,如何利用新式农具减少力气,还亲自下田,使用铁木结合的新耒,与农夫一同推耕,泥水溅起,笑声洋溢。

  这些人不似士人,却又有士人的书卷气,不似农夫,却在教农夫耕作。

  少女静静看着这一切,觉得新奇又动容,她听见旁边同路的商旅低声交谈。

  “听说这些人都是‘书院’的学子,如今春耕之际,皆要下田,名为‘农忙’,也是他们的课业之一……”

  少女心微微一震,路上,耳中已不止一次听闻书院二字,并很快,又听到某人的名字,不由一笑。

  这路上。

  除了少女外,人还不少,里边很多都是从他国来的,衣饰各异,里边也有同少女一样是初来乍到的,可同少女的淡然不同,这些人踏入姜国境内就惊住了。

  比如,脚下的路,原本他们以为只是一小段,可随着深入见到那四通八达如网络般同样的路,不由失声而呼。

  “这些路,姜国是怎么修建的?!”

  有知道一些情况的路人回道。

  “听说是姜国方士施法,移山填壑而成。”

  这话,惊到了不少人,因为,方外之士对各国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角色,拥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

  还有神秘的方士之术,过往只闻在最为重要大战中才使用。

  比如,历史上,周灭商之战中,至今流传有许多神乎其神的斗法,可姜国却用来筑路,方士还肯这么干,而不跑路?!

  要知道,杨国王室就因不听方士劝,那最厉害的翁姓方士就离开了,还构建了一处神奇无比的秘境,如今杨王肠子都悔青了。

  对如此疑惑,亦有路人说道。

  “听说一开始是龙阳殿下带的头。”

  “这就不奇怪了。”

  也有人压低嗓音。

  “我还听说,功劳最大,出力最多的,并非殿下,而是一位姓夏的方士……”

  顿了顿。

  “那位夏方士,好像不是人,有说妖兽化形,也有说是山神化身……若非那位拒绝,如今姜国各地恐已为其立庙了……”

  听此,行人齐惊,但,妖兽,神仙之事,本就属忌讳,心中虽好奇,却不敢再追问,只各自交换目光,或半信半疑,或心生敬畏,只有胆大的。

  “可就算如此,姜国以人而言,是如此之大,山川如此之多,人力亦有穷时……如此多的道路,真是寥寥方士所为?”

  这问题的答案,很快,路人亲眼就见到了,许多正在挖渠修路的人,沿着大路,往更多偏僻之地修,堪称网状一般,这里的百姓亦知道不能全都静等,坐看别人来修。

  路人没话说了。

  目光随后又放到,田地里边的人上,他们使用的农具上,远在别国的他们,也曾听闻过数月前,书院刚立时,书院中某位百工老人,济世安民的新论调。

  而今,他们真的亲眼见到一些,以往从没见过的,比如,有器械,由铁齿和木轮相接,牛拉或人推行时,轻轻松松将田地犁开,且是深耕。

  路人中,有商贾面露精光,悄悄盘算,欲求购一具,不过,转而便被知道些什么的人劝阻。

  “别想了,新农具姜国还不够用,不会外售。”

  事实上也如此,接着,又有人暗暗算计,该物看构造并不算复杂,那些书院出身的学子也像没在意他人旁观,甚至还在给农户们讲解,只要记下原理,仿造应该不难……

  想是这样想,很快,眼尖的人,就发现一处忽略的盲点。

  “这农具竟然是用铁打造的?!”

  铁,对当时代而言,还是异常贵重之物,青铜器具仍旧是主流,铁的产出还极低,所以各国主要应用,基本都是在军事上,武器上,可,姜国现在却将其当作民用?!

  难免骇然,另外还有让人不解的一点的是。

  “铁价何等昂贵,普通农户怎能用得起?!”

  有路人回道。

  “听说是全都由姜王室所赐,分发各村,不花钱。”

  “什么?!”

  “真的假的?!”

  听闻铁制农具不要钱分发,别说商贾,其余人都难以相信的,虽说非家家户户皆有,只是每村分得几具,可在他们眼里,这已经算是将珍贵无比的铁器普及了!

  若把这些铁器尽数换作兵戈铠甲……

  他国来人中个别人物神色愈发难看,眸光深处浮起难以言喻的阴影。

  然而,他们料想不到的是,真正的震撼还在后面,就在他们路过一处村镇,暂做歇脚饮水的时候,听闻一则消息,姜国打算更换新钱。

  恰巧的是,正式可用旧钱更换新钱的日子,就在今日,行人们心中一动,本着好奇之心,循声而去,到村镇中心一新修的建筑前,只见,这里设有长长桌案。

  所谓新钱,也展示了出来,外圆内方,规整端肃,一面雕有龙形图案,线条腾跃如生,一面刻有葵花,瓣瓣舒展,清润雅致,比起当今诸国钱币,精美何止十倍,更令人心惊的是,相同面值的钱,大小厚薄一如出模,毫发无差。

  堪称艺术品。

  众人看得呆了,言语尽失,而后,人群就如炸开的锅,原本只打算看热闹的人,纷纷上前用旧钱置换,而这里的旧钱,是指姜国原本的旧钱,其他国家的钱不接受。

  外来人,同样惊了,行走各国的商贾,怀里亦有极少姜国的旧币,亦悄悄拿钱上前尝试兑换,没想到做了简单的登记后,同样给换了,同时,还得到一个额外消息,其他国家持有姜国旧币的人,能更换的数量有限,另外,若想大批量兑换,要到姜国都城中去。

  商贾们拿到新钱后,握在掌心,感着那沉甸甸的重量,摩挲两面栩栩如生的图案纹络,还有那似铜非铜,似铁非铁的奇异质感,脑海立即浮现起诸多念头。

  好钱!

  值钱!

  同时暗道,以前为何不多换一些姜国的钱币,他们已经预料到,姜国这新钱一出,绝对是天下最值钱的币种,无光国力的强弱,单以这制造水平,这材质,便是姜国灭亡了,亦同样能流通,甚至可能更值钱……

  等等。

首节 上一节 334/3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