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夏郡内部的僧侣和修士们,还在激烈地争吵着下一届修道院长,和调查刺杀者身份。
要霍恩说,这还用调查吗?除了教会还能有谁呢?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这一次刺杀确实给霍恩添了一个大麻烦,这位路德维克院长绝对是一位大智若愚的聪明人。
能和救世军结盟,以及双方的各种共识都能看出他的认知,双方的合作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这位老人的强压与威望。
甚至假如没有路德维克,卡夏郡的布拉戈修道院现在还在当墙头草呢。
与之相对的,那位让布洛就是大于若智。
等他们选出一个新院长,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摇了摇头,霍恩除了下令加强警戒外,也找不到什么好的办法了。
这边卡夏郡的事情还没有处理完,那边圣孙义军就又送来一个新麻烦。
贵族们认清了局势,渐渐开始了经典的骑墙。
就从这个趋势来看,帝国历1444年到1445年的天灾和人祸,以及莱亚王国的内战,让霍塔姆郡的贵族和自耕农们的心理防线薄弱了很多。
至于孔岱亲王派出枪骑队就食的真实原因,霍恩大致能猜到。
原先是千河谷全领供给他九个敕令连,现在虽然只有五个了,但能供给的就只剩一个霍塔姆郡。
虽然霍塔姆郡一个郡就差不多提供了全千河谷三分之一的税收,可能收上来多少是个问题。
原先的郎桑德郡不过缴纳8000多金镑,根据圣库长茜茜的计算,救世军在朗桑德郡明年能预计收税2万金镑,中央地方各半。
整个朗桑德郡的所有税的税基加在一起都不过7万金镑,霍恩能极限收税,是因为他有着金融工具债券且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一个战时的枪骑队,每年要花费150到200金镑上下。
以目前敕令连的状态,为了保持战斗力还在补员、购买装备与药剂。
孔岱亲王起码需要8-10万金镑,而当地贵族是绝对拿不出来的。
那怎么办?不就只有绕过中间商了。
这个思路是对的,但手段太过于粗糙了,换成霍恩来,他会借教会的名义发行赎罪债券,然后强行分配给贵族们。
枪骑队只做监督、押运和镇压的工作,根本不会直接下场收税。
到时候事情中间商(贵族)干,骂名教会来背,胜利了自然能还债,打败了直接拉倒。
直接抢和打欠条是两个概念,前者让人希望你输,后者让人希望你赢。
“把这封信递到枢密院,后天就是每周例会了吧,把这个议题加急提交,明天一起抄写出来。”
枢密院,其实就是秘书处,其中大多数都是拜圣父会的僧侣。
平常霍恩以及枢机们的文书往来,会议记录都是由这些僧侣来完成。
“好的,冕下。”一名枢密僧侣站起身,拿着信就离开了办公室。
霍恩则自己站起身,从窗边的文件架上取下了例会的日程表初稿。
按照救世军制度,每周一早晨举行一次枢机例会,那么议题要提前两天提交,会议内容提前一天送达。
借着外面斜射的暖阳,霍恩靠在窗边开始阅读起了这份刚刚送来热气腾腾的表单。
快速地翻阅了一遍,霍恩基本确定主要的内容一共就三块。
首先就是与消费税相关的集市议题。
由于《1445年方案》的实行,中央教皇宫对地方消费税的征收,很大程度上要建立在固定集市上。
但根据目前几个集市的两个月的试点,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两个。
第一个是如何计算税款,税吏无法追踪每笔交易并准确计算应缴税款,极有可能导致逃税。
因为不管是以商品进场还是出场,或者双方相减来计算,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手太少,数目太多。
别到时候一天下来光统计数据了,人都进不去集市。
更别提大概率要发生的夹带和走私了。
或者干脆是场内看货场外交易都是有可能的。
第二个就是大宗商品无法交易,因为一个集市一次容纳几百上千人,一次交易不过几十几百磅货物。
一般一个集市覆盖周边10到15公里,大概2万到3万人,他们交易的货物类目多且繁杂,但数量却很少。
而大宗商品贸易,比如本地的一些商人,就会和好几个村子的农民们签订契约。
提前预付款项,来年农夫们要一次提供多少吨农产品、木材或羊毛。
他们是数量很多,但类目少且单一,几吨的货物得占据多少个摊位,运来运去的又得浪费多少?
按照霍恩的这套法子,他们必须得在监管下交易,这个数量放到集市里就不太合适了。
目前负责此事的福音庭已经给出相应的方案,明天的例会就是决定采用哪个方案。
霍恩认为御前枢机会议最好多做选择题和判断题,少做填空和解答题。
出现填空和解答题,那就意味着会前准备和沟通不足。
舔了舔手指,霍恩翻开第二页,便是建立新建筑部门的议题。
在《1445年方案》后,会有几个市镇作为司铎修会的驻地。
但凡是司铎修会所在的市镇驻地,都必须修建以下市政建筑:教堂、市政厅、信民广场、诊所、钟楼、学校、守夜人哨塔和军械库。
教堂和市政厅都是主要政治建筑,是宗教和行政事务的中心。
信民广场则是商业和镇民活动的场所。
诊所、钟楼、学校是功能性建筑,负责提供简单治疗、告知度量衡与时间、提供教育。
至于守夜人哨塔和军械库就很好解释了,前者提供治安,后者面向军事。
这些建筑有则改建,无则新建。
这些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辅以砂浆,五六米高,不需要多么辉煌华丽,只要能辨认出是什么建筑就行。
除了建立核心外,顺带还能支持一下灰炉镇周边,因泥煤而兴起的砖窑行业。
这些建筑都是官方建筑,再用民间不知来由的工程队和石匠就不太合适了。
霍恩就计划将几支表现良好的工程队和一些石匠收归国有,成为专门的关键官方建筑的队伍。
但接下来就是一个问题,也是霍恩觉得后天必定要争吵的问题,就是这支工程队归谁管。
所有御前枢机都希望自己的部门能够管得越宽越好,因为管得越多权力越大,受到的掣肘就越小。
最后一个议题,就是如何接待即将在下周来访的塞钦格伯爵。
第520章 集市与交易所
12月1日,在贞德堡圣临厅内,每周一次的御前枢机会议正式召开。
参会的人员有真理长马德兰、圣库长茜茜、驱魔长让娜、福音长布萨克、审判长马夏尔、圣锄圣镰修道院院长奇尔维斯六人。
在行政方面,这六个人基本就是救世军高层的核心。
在一张椭圆形的桌子上,带上霍恩七个人围坐一圈,而两边则是一排条形的长桌,有十来个枢密僧侣记录会议内容。
“最后一次,举手表决。”
在霍恩的提醒声中,枢机们纷纷举手以四赞成两弃权的票型通过了《集市与交易所法案》
叮嘱拜圣父会的枢密僧侣书写会议记录后,霍恩用小木锤锤击了两下桌面:“那么《1445年集市与交易所法案》两项议题正式通过。”
如霍恩所料,这项议题没经过什么讨论就顺利通过了。
圣库长茜茜喜气洋洋地将文件收拢起来,叫身边的枢密僧侣整理好。
毕竟这可是继续奠定了圣库庭的权责基础。
这项法案最主要的就是解决了如何收税和大宗商品贸易的问题。
前者用集市定额摊位费解决,后者用集中交易所来解决。
集市摊位费自然好理解,就是不按货物而是按摊位和种类来收定额税。
比如是卖农产品的小摊位,那就收取较少的摊位费,如果是卖牲畜的大摊位,那就要收取比较多的摊位费。
如果货物中包含高档酒水与高档皮货等奢侈品,摊位费还要再涨几个百分点。
摊位本身是免费的,摊位费是包含了消费税和基建维护税在其中的。
货物种类在消费税率表上排名越高,摊位面积越大,那么收取的摊位费就越贵。
这并不意味着大家都得去租小摊位了,因为摊位越大,能容纳和贩卖的东西就越多,收入就越高。
如何在成本和收益之间达到一个平衡,就是商贩们自己的事情了。
他们自己做的决定,就是赔了,都怪不到霍恩头上。
按照这个方法实施,大概能把消费税漏税率压到三成以下。
至于民间直接的私下交易,其数量和份额太小,收这种税属于是成本大于收益,就当作是霍恩给普通信民的免税政策吧。
至于大宗商品贸易的问题,凯瑟琳先前就提出过建立交易所,不过其他枢机都是观望态度,霍恩就没有强行推行。
如今大宗商品贸易出了问题,他再次把交易所捡出来,这回自然就没有人反对了。
交易所制度的前身其实就是商人行会或者说杂货商行会,算是霍恩的老朋友了。
要不是天父点将,说不定霍恩现在还在杂货商行会当会计呢。
所以霍恩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取缔杂货商行会,外人都说这是为了隐藏他当过杂货商会计的历史。
交易所和集市本质上都是贸易的场所,但集市是一个C2C(个人卖家对个人买家)的模式,而交易所则是一个B2B(企业卖家到企业买家)的模式。
简单点说,集市是某宝,而交易所则是某里巴巴。
一般进行大额商品交易,资金流动动辄上百金镑,大家都是小心翼翼,生怕资金链断裂。
集市上遇到骗子,顶多被骗个十几二十第纳尔,大宗商品遇上骗子,那血本无归都算好的,破产才是常态。
所以大多商人们大多都是靠行会来贸易,但霍恩又取消了行会的司法权,于是才有了大宗商品贸易无处可去的情况。
《集市与交易所方案》规定的交易所为唯一合法大宗商品贸易场所,双方都必须签订契约和进行公证。
涉及超过200金镑的贸易时,双方还得缴纳保证金,以确保贸易的顺利进行。
一旦违约,宪兵和护教军马上到你家门口。
商人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流转速度更快,那么给圣孙冕下多分点印花税就没问题了吧。
至于印花税的税率,那就是有钱的交易打百分比伤害,但不会超过1%。
没钱的交易就收定额税,大概就是几个第纳尔的小钱。
随着霍恩小木锤砸下,各个枢机在会议记录上签字盖章,消费税以及印花税等问题终于研究决定了。
手中整理归类着相关的文件,霍恩心中忍不住感叹。
如此一来,地方的税务系统已经搭建完成,而御前中央的税务系统也总算是实验完成。
如果将未来救世军政府的收入划分为税收和宫有资产收入两个大类,那么税收系统在这三个月里,总算是理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