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37节

当时被我们拒绝了,但以他的个性,恐怕不会放弃这个想法,所以我们得确定出个章程来。

第二个问题,也和程刚同志有关,前几日接收援助时,他带了一份六大决议案回来,对于这份决议案的真实性,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所以这里不再纠结。

决议案中其他内容都没有大碍,关键是其中提到的对于土匪问题的处理,这个需要好好斟酌,值得我们讨论一下。”

深夜,白天开完会议的几位首脑没有抓紧时间休息,反而是毫不停歇地凑在一起开起了小会,但与白天最大的不同,不是人数缩小了许多,而是程刚并不在场。

11月的山区已经是寒气逼人,物资紧缺的局面下,大家都不舍得用柴炭取暖,只能在身上披了件薄棉被,时不时还得跺跺脚搓搓手,以免冻得失去知觉。

但相对而言,这种日子已经算是宽裕了,毕竟从上到下所有的战士们至少都还有件薄棉衣御寒,棉被虽说无法一人一件,但也够两人凑一起睡了。

这也是程刚带来的变化,从他回来之后就安排了被服厂的生产计划,利用在现代采购的棉花抓紧时间给大家赶制了一批保暖衣物。

不然的话,历史上可是有出现刘懿和另一名干部,一个只有被子,一个只有床褥,只能干脆凑在一起睡觉的窘迫场面,被戏称为“双懿共眠”。

而其他的大部分战士,甚至有不少都是穿着单衣单裤,而且还破旧不堪。

没办法,当时的这一时期,本就可以称为井冈山根据地最困难的岁月,出现这样的情况不难理解。

“关于程刚同志的请求,我还是持反对意见,他的身份太过特殊,以这次行动的风险,如果期间出了什么差错,损失是我们无法承担的。”

王凯稍微紧了紧身上盖着的被子,全新棉花带来的特殊香味,以及脚上传来的点点寒意,正在不断地提醒他程刚的重要性。

“这个风险我们都非常清楚,现在敌人的封锁越来越厉害,程刚掌握的这条运输线,已经成了我们生存下去的唯一命脉,容不得半点马虎。

但这人的性格我很清楚,想要说服他老老实实地待在山上,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一会的功夫,李润石已经抽完了一支烟,现在供应短缺,他也没舍得再抽,只是拿着一根没有点燃,横在鼻子下吸着味道。

王、李两人的发言之后,其他几人也跟着说了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房间内,很快就和白天的会场一样响起了各种争论。

不过也不难理解大家的纠结,要知道,哪怕根据地节节胜利,获得了不小的成绩,可是面临的局面却是愈发的困难。

敌人在发现强攻不行之后,很快就采取了经济封锁的办法,而且这次的力度和范围,比历史上的那次可是要强上不少。

毕竟在国党那边看来,井冈山的赤匪之所以能有如此威势,原因全在于其强大的财力和物力,如果不抓紧封锁以断其一指的话,这匪患之下怕是永无宁日了。

所以早在八九月份,通往边界的几个重要商路就被阻断了,甚至比历史上还要提前一段时间。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其实还要源自程刚带来的影响,因为他设法避免了八月失败的错误路线,所以原本应当发生的第二次会剿也成了虎头蛇尾,被轻易地压了回去。

“汪洋界上炮声隆”这句词就是产生于那一时期,当时冒进湘南的部队在出击后很快屡遭失利,损失惨重。

而另一边,湘赣两地的敌人趁李润石带兵下山接应撤回来的二十八团,井冈山内兵力虚弱之际,发动了第二次会剿,期间湘敌三个团被留守的第三十一团的一个营死死地卡在了汪洋界。

最后战士们利用仅有的一门刚修复的迫击炮,轰击对方的后续部队,炸伤了敌军一个团长,使其误以为红军主力回山,方才得以脱困。

也是在第二次会剿失败之后,才有了敌人对井冈山一带严密的经济封锁,以及后来由于缺盐缺粮而产生了许多经典故事。

而在当下的51位面,这样的场面自然不会再发生,虽说由此也少了一首著名诗词和不少的故事,但估计即使大家即使知道了此事也不会有什么遗憾。

与历史上不同,第一次反会剿胜利之后,红军主力一直在依托根据地稳步发展。

东西两边的敌人虽然也有尝试过再次进剿,可一方面对方在前面的数轮行动中损失惨重,另一方面红军也没有留给敌人可趁之机。

所以就战争局面而言,整个下半年不说风平浪静,倒也算是有惊无险。

只是这样的变化,也导致了现阶段更加严格的封锁线,和下一次更猛烈的会剿攻势,这么一看的话,确实有点暴风雨前之宁静的感觉。

换句话说,目前的边界一带,基本上九成以上的重要物资,都只能依赖程刚一人的输入了。

虽然说在这种情况下,程某人仍然能够肆无忌惮地搞来大量物资,确实是一件让人费解的事情,但东西摆在大家面前,也由不得人不信。

程刚表示:“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所以哪怕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他的马脚露得越来越多,大家也都下意识地对此保持着沉默,仿佛都忘了所谓的特派员身份。

当然了,这个身份实际上早也已经暴露了,井冈山地区虽然封闭,但也不是完全与世隔绝。

申城中央与边界的通信确实困难,甚至要以月来计算周期,但这么久下来,还是送来了一封信件。

这封信的内容与原来历史的6月4日来信一样,同样也是六月初寄出的,经过了漫长的传递方才送到边界,李润石他们收到的时候,程刚还没有回来。

内容上也没有太多差别,但最大的问题在于,信的最后中央提到,要求这边向上汇报解释武器来源,这也就成了确定程刚并非中央来人的最有力证据。

所以看到信件之后,边界的几位首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一点、当然,也可以说以程刚一贯以来的可疑程度,大家实际上对此早有猜测,这次不过是把猜测坐实罢了。

所以大家非常默契地对此事不作声张,包括程刚再次归来之后,这些老油条们对待他还是该怎么相处就怎么相处,完全看不出一点异样。

而在程刚这边,他虽然不知道边界什么时候收到信件,但是他很清楚边界与中央是存在通信的,所以一开始他的计划本就是打这个时间差。

而且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对于根据地而言,程刚已经是算得上是一个的难以割舍的存在,所以他算是有恃无恐,即使被发现了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何况这次收到来信,程刚虽然不在场,但也不是没有预料到此事的发生,毕竟这些在后世本来就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都可以查到资料。

对于远在申城的中央而言,当时主要干部都北上参加大会,留守同志在苏联一方的询问下,于信件上添加这么一段,同样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所以你不说,我不说,默契倒也就这么保持了下来,只是偶尔会有些特别的会议不让程刚参与,但这本就是之前的惯例罢了。

同时,虽然众人排除了程刚中央特派员的这个身份,可也这并不意味大家就将他至于完全不可信的名单之中。

首先,所有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秤,哪怕不清楚原本的发展轨迹,他们也能猜到若是没有这位程主任的参与,恐怕现在连边界军民的生活都难以为继。

更别说之前的连番胜利,怕也是得打上几个折扣。

其次,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相处,他们也基本摸清楚了程刚这个年轻人的脉络,虽然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对革命的热情和信心是骗不得人的。

最后,排除了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却并不意味着就确定程刚不是自己人,毕竟他拿出了那么多的机密资料,根本没办法解释。

既然没法解释,本人又不愿站出来解释,众人也没办法逼对方站出来,那么最好的办法就维持现状了。

所以当程刚拿出那份六大决议案的时候,大家顶多是在心里在留一份疑问,然后对内容的真实性持一定的保留态度,而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信任。

不管怎么说,现在程刚与边界的关系,恰好处于合作对象和伙伴同志两者之间,这算是众人能够找到的最理想的平衡状态了。

在这种情况下,程刚的安全问题自然也是备受重视,虽然他希望能够随军下山,以在必要的时候帮上一些忙,但就目前来看,想让大家接受他的提议,恐怕还很困难。

第84章 土匪问题(上)

“既然中央有这样的指示,我们应当执行,对于井冈山的土匪,我们也应坚决歼除。”

当会议转向土匪问题的时候,汪淮和隆朝青两人率先站起来发了言,前者是甬鑫县副书记,后者是凝岗县书记。

但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土家,而他们所指的土匪也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客家。

虽然一直以来,边界各位首脑都非常重视解决土客问题,但是矛盾冲突还是时有发生,眼看慢慢有好转的迹象,结果上面又把火星子丢了过来。

“前几天我们四军才发了《告绿林兄弟书》,号召绿林兄弟们加入红军,与我们齐心合作,怎么一下子又变了调头?再说,老元、老汪他们早就是革命同志了。”

“没错,土匪的称呼是土豪劣绅的叫法,老元、老汪是被逼上山,我们党理应团结他们。

再说,中央这么做,不是让四军去干过河拆桥的事吗?自相残杀,怎么也说不过去。”

刘懿和王凯二人也看出了这并不是纯粹的政策问题,他们也不愿看到背后隐藏的矛盾借此机会爆发出来,于是纷纷表示了异议。

而在一旁,时任五军军长的鹏石川,则是自始至终静静地看着,没发表任何看法。

五军上山之后,因为人数有限,原本的军级编制不再适合使用,于是改编为了一个团,鹏石川也由此成为了第三十团的团长。

毕竟初来乍到,鹏团长在之前的会议中并没有太多的表现,而且不管是上山前还是上山后,井冈山这边给他的感觉都带着一种特别的神秘色彩。

当初在山间遇上的飞行员,居然是边界的后勤主任,还是个有名的“散财童子”,也难怪当初那么大方地送了那么多援助,只是对方到底是怎么运到山里的,一直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到了边界之后,这边的待遇更是让第五军全体官兵大吃一惊,不是说吃的穿的有多好(当然也不差就是),而是武器配置上,相对于其他部队来说,实在是太奢侈了。

要知道,这个时期哪怕是其他的军阀部队,要做好齐装满员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然这有一部分吃空饷的原因,但主要还是武器弹药的费用太过昂贵了。

甚至在某些军队当中,汉阳造这种款式老旧,性能落后的步枪,都算是先进装备,比这更差的单打一也不是没有。

即使如此,如果一支军队能够做到人手一枪,哪怕枪支质量再差,那么其战力就已经算不得弱了。

所以当鹏石川和五军的其他同志,看到前来迎接的四军部队居然能做到每人一把水连珠的时候,内心已经说不上到底是惊喜还是惊讶。

哪怕是他们之前接收了程刚的支援,这一路过来又因为损兵折将,空出了不少富余的枪支,可是因为战损和保养不当,实际状态较好的武器也算不上充足,至于弹药则更不用想。

而四军这边的队伍,光看那锃光瓦亮的枪身就能知道状态不错,八成还是新枪,尤其是不少同志胸前的子弹带上,还挂了好几枚做工精良的手榴弹,这就愈发让人流口水了。

原本鹏石穿还设想,等到了井冈山修整一段时间,再跟着四军的同志打上几仗,依靠对方的先进装备,应该能搞到不少缴获,到时便可以再厚着脸皮去讨要些来。

可没曾想,当再次见到那位飞行员的时候,刚跟他表示完感谢,人家程主任就调拨了一百支崭新的水连珠和配套弹药过来。

甚至还特别不好意思地说什么:现在物资紧张,暂时凑不齐太多的枪支,只能搞到这一小批,让战士们先适应适应新装备,隔段时间再给大伙全部换装。

听听,听听,什么叫凑不齐太多,什么叫一小批,一百支新枪,那能叫一小批么?

当场之下,哪怕是一贯刚烈果敢的鹏军长,都被程刚的这段话给也噎住了,还是在一旁的藤代表反应过来,连忙对这位大方的程主任表示了感谢。

实际上,这番玩笑话其实就是程刚突然玩心一起,想要逗逗对方罢了,毕竟这位军长也是后世极为有名的存在,他纯粹就是好奇自己说完这段话后,对方会作何表情。

所以满足了自己的这点小小的邪恶感之后,程刚也没有再继续开对方玩笑,在物资配给上,都是严格按照四军的标准提供。

因为有他源源不断的援助,根据地基本不缺枪支,现在已经形成了正规军使用莫辛纳甘步枪/骑枪,赤卫队装备汉阳造的局面。

这么算下来,手上带枪的人数已经近万,这也是大家敢于和敌人来场硬仗的底气所在。

仓库内一般不会存有太多步枪,程刚把库存的一百支分发给新来的五军后,又从其他部队借来了一批,再加上这段时间加班加点生产的军服,不到几天功夫,这支新来的队伍看起来就和其他部队没什么两样了。

这番待遇也是让五军上上下下的同志们颇为感动,即使抛开军服这些不谈,居然专门从老部队那里调枪过来给他们这些新人,这番举动实在是让人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不过这也是新来的同志们对这位程主任的手眼不太了解,实际上,若不是程刚一如既往表现出来的强大运输能力,哪怕是李润石想要把这些枪从老部队手里调出来,恐怕也得花上不少的功夫。

正如某县标语所言: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程刚能够如此轻意地借调物资,也是因为用不了多久他就能运来不少援助,再重新给大家伙补上,自然值得信任。

只是话说回来,这个时代有枪就是草头王,兵为将胆,枪为兵胆,再加上国内生产有限,进口渠道更少,枪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掌握了这么一条武器渠道,甚至还能做到送货上门的程刚,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交易方不起贪欲掀桌子,他去哪里都不愁没得地位。

收到如此礼遇之后,哪怕是一贯气势较盛的鹏军长,也老实了一段时间,对于四军军委的改编命令,执行起来没有半点疑虑。

当然,也不可能会有疑虑,一方面到底是自己同志,必要的觉悟还是有的,都是为了革命,不会太过计较得失。

另一方面,一连串的糖衣炮弹确实也把五军上下给一下子打懵了,连带着对四军这边也有了些敬畏心理,即使有人想提出反对,也得看看手下的战士们愿不愿意跟他了。

换句话说,其实相当于刚一过来就受了顿“下马威”,所以即使是以鹏石穿的脾气,也得乖乖地在这盘着。

小会上,程刚的事情其实不过是个小问题,最大的争议,主要还是对土匪的关系问题。

这次收到的六大决议案中提到:“暴动前可以同他们联盟,暴动后则应解除其武装”,并“消灭其首领”。“土匪而浸入革命军队或政府,便危险异常“。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李润石甚至都在想,这莫不是程刚或者他背后的势力偷偷加塞进去的,因为在他看来这摆明了就是在针对井冈山这边。

但转念一想,以程刚与元汪二人的关系,也不至于会做出这种事情,细算下来,整个根据地中,除了他李润石之外,就属程刚与本地人的关系最好了。

毕竟自从上山之后,李委员和程刚就一直和当地的土匪武装有密切的联系,也是因为元、汪两人的帮助,他们这支队伍才能顺利在山上落脚,双方感情一直不错。

唯一不同的是,李委员是依靠其强大的个人魅力,而程刚则是靠他过人的财力以及公平的分配方式。

而且现在元汪两人还是四军中的重要干部,他们俩领导的三十二团虽说战斗力有限,但如果处理不当,肯定对整个红军队伍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所以在白天的会议上,为了避免尴尬,李润石就直接删去了决议案中的这一段,但是也不可能始终省去不谈,就只得放在晚上的小会上商议了。

对于土匪武装,正规军出身的鹏团长确实不怎么看得起,如果按他最初的想法,大概也是照章办事就行了。

但转念一想,事情又好像有些不对,主要是不管三十二团还是元汪二人,都没怎么给他一种土匪的感觉。

而且话再说回来,当时程刚调拨给五军的装备,大部分都是从三十二团那里借来的,而且还是三十二团的战士们直接过来,亲手转交给五军的同志。

经过大练兵之后,无论是从装备上,还是人员训练上,三十二团这支原本的地方土匪武装,说不上脱胎换骨,但也算强逼近了正规军的及格线,至少从卖相上来说,到底是过得去的。

当时这支部队的军容风貌,以及令行禁止的作风,还让五军的几位将领欣赏不已,能够在长官命令下,毫不犹豫地把枪支交递给友军,这种场面可不多见。

甚至比交给敌军都少见,因为后者还能在投降的时候碰上。

首节 上一节 37/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