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 第192节

徐远志的感动发自内心,赵嘉仁只是微微笑了笑,却没说什么豪言壮语。徐远志明显是农业国的思维,所以他看不到利益所在。在徐远志的眼中,大宋的贫困百姓们不用承担战争带来的赋税与兵役。作为‘大善人’的赵嘉仁还提供给了贫困百姓土地,给了他们能吃饱饭的未来。

在工业国思维中,资本与劳动力才是最值钱的东西。基于这样的理念,才有美国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与技术的选择。放到此事上,赵嘉仁夺取了红河平原这个土地资本。这里水网稠密,渠道纵横,是水稻种植中心。

当农民能够吃饱饭的时候,囤积大米这种物资毫无意义,他们必须将大米卖出去换取更多工业品。城内的工人可以用钱购买粮食,工人们服务的工厂则找到了商品销售地。而作为赵嘉仁,他掌握着货币这个一般等价物的发行权。那些纸票票就可以购买劳动力,没有什么能比这个买卖更划算,更一本万利。

比盈利,比剥削,工业社会比农业国强一万倍。而且工业社会也创造出农业社会根本无法想像的美丽新世界。

当然,此时不说些徐远志无法理解的东西是正确的选择,此时说些徐远志能够理解的话同样是正确选择。

赵嘉仁笑道:“我早就知道徐先生有为国为民的心思,既然你肯在这里为百姓造福,那就拜托徐先生了。航海行会里面的人们没那么多见识,我最担心他们简单的使用武力解决所有问题。”

徐远志听得出赵嘉仁说的是真心话,他笑道:“赵知州不用担心,只要我还在这里,该剿灭的自然要剿灭,不该去动的也绝不会让他们去杀。”

离开交趾,赵嘉仁赶回广州。与交趾惊天动地的变化相比,广州的变化就没有那么剧烈。然而赵嘉仁依旧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也在发生内在的变化。城市里面的人口大大增加。这也是必然的,且不说冶铁业,光是运输行业就发展的非常好。船队,码头需要人,整座城市当然就增加了许多人口。

不过赵嘉仁刚进了官署,下面的人就送上来许多公文。这些下面官员能处理的,他们自然都处理过了,剩下的都是无法处理的。赵嘉仁先看广南东路的公文,连着翻看了几份,内容居然都一样。公文里面都是指责并且恳求赵嘉仁知州不要再从他们的地盘内再拐人到广州府。

进到内容相同,赵嘉仁索性先把这些个没出息的公文给放下,转而去看福建路的公文。那些福建路没出息的官员发来的公文内容与广南东路的公文如出一辙。都是请求赵嘉仁不要做得过份。

不就是走了点穷人么?赵嘉仁心里面对这些官员的矫情表示了很大的鄙视。穷人在当地日子完全过不下去,为何连迁走的权力都没有了?把他们留在当地继续挨饿溺婴,对当地有什么好处?

第165章 出手就有的贾相公

我大宋的官员都归吏部管,互相之前并无归属的问题。既然如此,其他地方官员能向赵嘉仁写文书,也能向朝廷写文书。

贾似道知道最近的一两年中,福建路各地人口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那些穷困地区的穷人们纷纷离开故乡到赵嘉仁开办的什么船厂、工厂那边谋生。对此有怨言的地方官数量很大。

对这些没用的东西,贾似道完全不想去搭理。因为那帮人加到一起能提交的财税比赵嘉仁还少。咱大宋缺钱,又是个中央集权的体制,所以官员们的政绩就与税收完全挂钩。把赵嘉仁一个人搞掉,就会让大宋朝廷陷入到财政匮乏的局面,别说贾似道不会这么做,朝廷里面的其他势力同样不会这么做。

而且贾似道心里面的压力越来越大。最近襄阳那边好几个月没有任何消息传来,蒙古人把襄阳围困的如同铁桶一般。那些救援的将领们最近几个月的救援行动不仅没有丝毫作用,还遭到了蒙古军更多的野战进攻,损兵折将后他们不得不后退。每次给贾似道写信,他们必然加上一条请赵嘉仁领军救援的说法。

贾似道原本就看不起军人,现在就更加看不起了。他当然知道上次援救是赵嘉仁经过接连苦战,才打通了通道。在夏贵等人军中的监军当然要为夏贵吹嘘,因为替夏贵吹嘘就是为他们自己吹嘘。然而真的到了贾似道面前,那些监军们一个个老老实实,根本不敢再说什么瞎话。乖乖得承认夏贵他们只是跟在赵嘉仁背后,守住一个个被赵嘉仁攻下的城寨而已。

即便如此,夏贵等人在请功的时候却是大大的吹嘘一番。光看他们的奏章,大概是夏贵等人领着军队英明神武,杀退了蒙古军,硬生生的打开一条通道。而赵嘉仁只是在战场上‘存在过’,好像也和蒙古军打了几仗。至于赵嘉仁怎么打的,战果如何,夏贵他们在奏章上写的含糊其辞。

这做法也不能说是错的,因为从理论上,赵嘉仁自己要给自己好好的夸大一下战果。然而赵嘉仁却没有这么做。这里面的原因如何,贾似道其实也不是很清楚。在当时他并不想弄清楚赵嘉仁的想法,他只是希望自己能够稳定自己的地位。

于是,当时的整个朝廷都觉得夏贵等将领非常能干。然而夏贵现在就品尝到了后果,既然当时他们没有凸出赵嘉仁的作用,现在他们虽然试图让人觉得赵嘉仁很能干,可朝廷里面的官员们是真的不这么认为。他们只是觉得夏贵等人是因为战争打得不好,所以想找人卸责。既然找不到其他能战的将领,朝廷里面就只能对夏贵等人不断下旨,要他们‘好好做,认真做。一旦立功,朝廷绝不吝封赏’。

想到夏贵他们此时的心情,贾似道只觉得太嘲讽了。然而嘲讽之余,贾似道也不得不考虑是不是真的让赵嘉仁出来做些什么。压制赵嘉仁是一码事,让赵嘉仁干事又是另外一件事。而且最近的朝局变得对贾似道更加有利起来。

几个月来,那些反对公田改革的官员们如同逐臭之蝇,围绕着重新把公田租出去的话题商议了许多许多。那些要求把公田全部还给地主的建议不仅遭到了支持公田改革的官员反对,甚至遭到了一部分家里是大地主的官员的反对。理由很简单,如果按照新的计划,公田被地方上的有力人士租用,那么大地主们作为地方上绝对的有力人士,除了能够拿到他们之前被官府弄走的土地之外,还能够弄到更多土地。从这个角度,把公田土地全部给原本的地主,对他们反倒不怎么有利。于是反公田改革派自己内部就先分裂起来。

等到这些矛盾开始凸显,贾似道指示下面的人继续在这些事情上煽风点火,提出各种建议。于是看似一时间就要出现什么全新的结论,貌似公田改革将进入下一个阶段。

眼瞅大地主派竟然有何公田改革派们合流的意思,那些中小地主出身,或者政治上支持中小地主的反公田改革派们奋力反击。对于文人而言,搅局实在是很简单的事情。他们直接提出,既然要重新调整公田改革,那就应该以赵嘉仁的模式为标准。在这个标准下,咱大宋可以满足朝廷的铜钱与粮食的需求,甚至可以取消很多税负,从总体上给全体大宋人民减少负担。

如果自己做不到,那就拿出一个别人也做不出的标准。这样大家都一起做不到。

对于这样的搅局,贾似道其实很是不屑为止。不过他并不介意反对公田改革的派系们内部这么撕扯。

抛出议题的贾似道坐山观虎斗,在斗兽场里面折腾的官员们则希望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如果能够拿到原来属于别人的土地,那也是件非常好的事情,所以大地主派并没有轻易举手投降。与同派系里面不同观点的人斗争,并没有让他们变成贾似道的人,只是让他们再次猛烈抨击起赵嘉仁来。

不管之前是不是赞赏过赵嘉仁在公田改革中的上佳表现,现在批评赵嘉仁的成绩成了主流之一。这些官员也是没办法,若是真的以赵嘉仁为标准,那大家都直接走向破局。若是能把标准给降低,大家还是能捞到好处的。

贾似道对此一言不发,他只是等着看那些人怎么在赵嘉仁身上继续泼脏水。等到赵嘉仁在官员们当中的形象再次跌下去,等官员们再次猛烈抨击赵嘉仁,贾似道就可以启用赵嘉仁来做事。虽然这并不能阻止赵嘉仁在未来停止在大宋朝廷里面继续上升的步伐,但是至少可以让赵嘉仁在未来可见的几年里面没办法一飞冲天。只要赵嘉仁不能一飞冲天,贾似道的地位就继续稳如泰山。

所以虽然很想立刻给赵嘉仁写信,让他前去救援襄阳。贾似道还是忍住了,只要再等几个月,等到朝廷里面对公田改革的撕逼大战告一段落,贾似道就可以利用‘声名狼藉’的赵嘉仁再给贾似道增加一份功劳。就如之前夏贵等人成功给最高指挥者贾似道增加的功劳一样。

只要有贾相公在朝廷里面运筹帷幄,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第166章 有关战争的逻辑判断

“我们要准备战争。”赵嘉仁坐在甲板上的圆桌旁边说出这句简短话,接着喝了一口鲜榨果汁。果汁有点酸,他放下杯子,向里面放了一小勺白砂糖,又补充说了一句,“会是长期战争。”

李鸿钧、刘猛、司马考等人围坐在桌边。大家并没有因为赵嘉仁的话而有丝毫的不安,也没有任何不解。大宋几百年来始终处于战争状态,从建国开始就有契丹这个对手,之后的敌人名单里面增加了西夏、金国。现在契丹、西夏、金国都已经灰飞烟灭,然后大宋又面对蒙古这个更强大的敌人。

不谈大宋,只谈赵嘉仁创建的航海行会。从创建伊始就有蒲家为首的海盗集团,之后在海上仗剑经商,已经将能得罪的势力给得罪了一遍。众人觉得现在不是准备战争,也不是准备长期战争,而是早就处于战争状态。

当然,大家并没有去反对赵嘉仁的话。就算是反驳,也先听完赵嘉仁要大家做什么。

看着大伙的表情,赵嘉仁就明白这群没见识的家伙还是不理解战争。以赵嘉仁的角度来看,战争不是那种小规模的冲突,不是意气爆发之时的打斗。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一个非常理性的范畴。就如大家乘坐的这艘军舰。

排水量460吨,三根高高的桅杆,位于船头向前探出的船首斜杠,龙骨长度是船身宽度的3倍,水下部分是流线型,水面部分则是近乎带弧度的长方形。为了降低重心,水面部分没有任何突出的船楼,只有三层甲板。从船头直通船尾的顶层甲板上放了桌椅,赵嘉仁他们就围坐在桌边喝着下午茶。

这艘船的建造是根据自然规律的总结,对制造与使用经验的总结而最终定型的产品。这么理性的产物也会在理性的战略考量中被理性的使用。

又品尝了一口鲜榨果汁,赵嘉仁觉得已经能够适应其中的酸味,他继续说道:“战争开始之后,要靠四十艘这种军舰完全封锁蒙古的海上通道,不允许他们有任何船只进入海洋作战。”

“蒙古人怎么都不可能杀进海洋吧?”李鸿钧不解的问道。这话获得了众人的赞同,大家实在看不出蒙古人进海作战的可能。

“为什么蒙古人进不了海洋?”赵嘉仁反问。

对这么一个问题,李鸿钧毫不示弱地答道:“他们的船那么少,怎么能来和我们打?”

赵嘉仁继续问:“他们的船少,和他们不能和我们来打有什么逻辑关系么?”

李鸿钧被这个问题给逗乐了,“哈哈,校长,蒙古人和咱们打,他们船少,也打不过,难道来送死么?”

赵嘉仁可没笑,他面色沉静地问道:“你这是蒙古人的想法,而不是我们的想法。”

“啊?”李鸿钧愣了愣,然后不高兴地说道:“这是人之常情,上了船就是把性命交给了茫茫大海,这时候还拿鸡蛋碰石头,会这么干才奇怪吧。”

赵嘉仁心里面一阵失望,他的部下没打过什么败仗,所以骄兵之气不由自主的就冒出来了。以李鸿钧这样老资格表现出来的水平,赵嘉仁完全不敢把方面重任交给他。本来不想和李鸿钧再多说,不过赵嘉仁心里面忽然想再尝试一次,他继续说道:“来不来打,会不会死,那是蒙古人的决定。我们考虑战争不能这么考虑。我们自己是根本,必须以我们自己拥有的实力为出发点去考虑,而不是把我们的想法去想象敌人会怎么想。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最后一句是用了《孙子兵法》里面的话,李鸿钧没听懂。他面露疑惑,却没说什么。倒是刘猛开口问道:“太尉,这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

听刘猛问出这句话,李鸿钧脸上露出释然的表情。赵嘉仁就解释了一下,“打仗时候自己要尽量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还要能抓到敌人会失败的机会。”

刘猛想了想,忍不住问道:“那什么叫做不败之地呢?若是我们自己不能拼命,自己不能奋战,什么仗都会败啊。”

“呵呵呵。”赵嘉仁干笑了几声,没有立刻回答。这反应不是因为刘猛说的有什么问题,而是刘猛说的太对了,赵嘉仁此时不想立刻表示对刘猛的认同。因为在这十几年中,他见识过太多嫉妒导致的没必要的损失,甚至是悲剧。

人是很容易就嫉妒的,特别是在自己理解有限的领域中。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能说出这话,证明老头子是个知道该怎么去学习的人。

见贤思齐,是人之常情。然而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而绝大多数人其实不会承认,自己就是个白脖,连热闹都不会看。可这些人的悲剧就在于,身为白脖的普通人会‘谦虚的认为是外行’。这就完蛋了。

首节 上一节 192/9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