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 第584节

没多久,蔡子俊到了,看读信件,蔡局长说道:“段家想卖烂地,顺道不用交罚款。”

“那地有多烂?”

“今年天旱,那些地里的庄稼亩产大概有一百多斤吧。”

“……可我看你的样子,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那些地对咱们的规划很重要,等规划完成,那里都是上好良田。”蔡子俊回答的非常有信心。

第152章 龙蛇舞(三)

段家卖地的消息在江宁引发了巨大的轰动,这可是千亩规模的土地交易,便是在以前也并非常见。很多人是期待着面临罚款最重的段家与文璋激烈斗争,却没想到段家竟然怂了。

希望文璋倒掉的人不止限于江宁,在杭州有更多人希望文家三兄弟能从地球上被彻底抹煞,所以消息飞一样的传到了杭州。没多久,连贾似道都从长孙贾唯信这里听说了这件大事。贾似道摸着已经全白的胡子,忍不住哈哈笑起来。旁边的贾唯信有些不安,他爷爷已经75岁了,这么激动只怕对身体不好。

贾似道根本不在意,他只是开怀大笑。等笑意过去,贾似道神色淡然,仿佛根本没有笑过一样。贾唯信问道:“却不知阿祖为何如此高兴。”

贾似道答道:“我没有高兴,我只是觉得好笑。原来为政的关键竟然是吏治,果然古人诚不我欺。”

“吏治?”贾唯信有些不明白。

“制科出来的干部们所做的事,都是以前小吏做的事。你觉得考进士的人哪个会读农学的书,可他们考上进士或者考上功名之后又觉得自己很不得了,就如韩愈在《师说》里所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赵嘉仁整顿吏治,取消了小吏,让你等读制科的从小吏做起。这才是真古意。不愧是赵嘉仁总爱写的秦汉第一帝国的风范。”

贾唯信仔细思忖一下,然后问道:“阿祖,若没有那些懂农业,懂数学,懂执行政策的制科干部,文璋便是再能干,也斗不过九十几家地方豪强。”

“没错。当年我以鄂州之功,又有许多对朝政沉沦痛心疾首的大臣相助,我自己先捐出来我们贾家的两万亩良田,这才能推动公田改革。然而弄到怨声载道,没多久这政策就执行的走样。他文璋不过是个地方知府,就能让人甘心卖一千亩地给官府,他凭什么。”

“可文璋也未必能赢。”贾唯信还有怀疑。

“能不能赢,不好说。但是文璋有能力与地方上的地主斗下去。他这么做,必然有人跟风。而文璋若是能赢,他的官途就不可限量。你不用刻意交往此人,却也不要去招惹他。”

贾唯信对爷爷的判断还是很认同的,他当即答道:“是。阿祖。”

就在贾唯信准备结束此次会谈之时,却听贾似道说道:“大郎,你去我书房的抽屉里拿出写给赵嘉仁的信,看看能不能交给他。”

“是。阿祖。”贾唯信毫不迟疑的答应下来。既然是爷爷贾似道的安排,自然会有道理。

之后的事情就如贾唯信所相信的那样,赵嘉仁那边的办公厅果然接了信。两天之后,在他回家的时候,却见到门口有穿着黑色军服带红袖章的御林军在门口。贾唯信靠近过去,立刻就被挡在外面。贾唯信也不敢乱声称自己是谁,警卫团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赵嘉仁的安全,就算是贾唯信以被拦在外面而去状告,除了碰一鼻子灰之外,大概就剩下在档案里被记一笔的可能。

不过赵官家既然是爷爷贾似道的前属下兼世交好友,贾唯信是真的想在旁边服侍着,顺道听听两人说些什么。

赵嘉仁此时谈的也就是以前的旧事。两人已经十几年没见过面,他们之间交集只剩下过去。谈起过去,贾似道非常感慨:“我还记得赵兄弟那时候刚考上进士,十三四岁的年龄,本该去杭州领差事,却先到扬州找我。那时候你哪里有钱在官场上运作,却知道这钱一定要出。便给我写个借条,落款是莆田县县尉赵嘉仁借。”

赵嘉仁听了之后忍不住露出怀念的笑容,他也感叹道:“那时候贾兄肯借我钱,又帮我找差事,真的是万分感谢。”

“不用感谢。当年你也助我良多,鄂州之战,襄阳之战,便是那么大功劳,我不也没谢过你。不过我请你来也不是为了这些旧事。到了这般年纪,我放不下的只剩下一件,就是丁家洲之战。丁家洲之战,我当时若是见到战败就羞愤自尽,当然没有现在的烦恼。可我乃是丞相,肩负大宋的责任。我的确不想死,可战败之后却有朝廷里陈宜中之辈趁机夺权,不然怎么会有临安总投降的结果。嘉仁兄弟,我已经活不了多久,只想在身后不留一个奸臣的名号。若能如愿,我来世必报答兄弟的恩情。”

赵嘉仁对于狗屁来世根本没兴趣,对于历史上贾似道是不是真的和蒙古私下签订密约,赵嘉仁比较持不相信的立场。所以他并不认为贾似道真是个奸臣。如果是奸臣,就不会搞公田改革了。

但是赵嘉仁依旧正色说道:“贾兄,一件事归一件事。我虽然不觉得贾兄是奸臣,更不觉得贾兄卖国。但是丁家洲之败,难倒丞相不用罢相么。”

听了这个指责,贾似道脸上浮现出痛苦的表情。赵嘉仁则没有丝毫安慰,在南宋,丞相承担着制定政策的权力,也拥有相应的人事权,财权。丁家洲之败,意味着贾似道的整体政策失败了。

即便公田改革的确解决了供应给襄阳的吕氏兄弟兵团以及大宋禁军的粮草问题,棉务也解决了发放军饷的难题。这都算是贾似道本人执行层面的成功。但是这些成功却没办法完成战略上的目标,就是挡住蒙古的侵略。所以赵嘉仁认为贾似道执政失败了。而历史对于失败者不会宽容。

赵嘉仁沉默着,贾似道也沉默着。过了好一阵,贾似道突然哽咽起来。但是只哽咽了几声,贾似道竟然恢复了正常。他抹掉眼角的眼泪,尽量用开朗的声音说道:“若是按照赵兄弟所讲,日后你若是记载当年旧事,你会说我乃是误国的丞相,却不是卖国的丞相。”

“若是让我来写,我会写你是执政失败的丞相,大宋丞相凡是执政失败就会下台。”赵嘉仁答道。

贾似道微微点头,“若能有此评价,足矣!”

就在赵嘉仁准备再稍微聊几句后便离开之时,贾似道却让赵嘉仁的秘书帮他从客厅的柜子里拖出一个小车。他指着小车说道:“赵兄弟,咱们大宋官场上就是那么几百个进士家族你方唱罢我登场。现在他们虽然因为制科的事情看着衰落,可我觉得他们之间更会因此而联络起来。这些东西都是我收集的些小事。大概都是各个进士家族的一点风闻。我已经有今天没每日,便送给嘉仁做个留念。”

“……谢了。”赵嘉仁说道。

“不谢。我已经没气力,不能再招待嘉仁。咱们就此别国。”

“贾兄保重。”

从贾似道家里回到住处,赵嘉仁让秘书去请现在肃奸委员会的副主席刘宠过来,自己则随便挑拣几个贾似道送的包裹打开。这里面有些是弹劾的风闻奏折,有些则是一些信件,还有些是账本。看得出,贾似道在当丞相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放弃情报收集工作。对于他的政敌或者需要提防的盟友,贾似道可不是纯洁无瑕的小白兔。

没多久,刘宠就赶来。赵嘉仁就指着那些东西告诉刘宠,“这些可以归档,做个资料库的辅助材料。”

刘宠简单的应了。肃奸委员会现在已经开始向着情报收集的方向转型,在某个方向上可以说与情报局有些重叠。两个单位相比较,情报局从事更光明一些的情报收集工作,肃奸委员会则是属于比较阴暗的部门。

赵嘉仁又问道:“那些地主们的反应如何?”

“到现在还没见到有谁敢对抗官府。臣现在不知道之后会如何,若是规矩能立起来,想来会斗得更猛。”

“那就静静的等着看吧。”赵嘉仁命道。

对于贾似道的事情,赵嘉仁也已经放下了。却没想到几天后刘宠又来了,见到赵嘉仁之后,他就禀报道:“官家,贾似道留下的那些东西里面有好几份名单,都是以前支持贾似道和反对贾似道的名单。后面还有他们各种背后关系。这下就清楚了之前几个人到底是怎么联系上的。这档案可否要升级?”

之前赵嘉仁是让这些档案作为辅助材料,那个的可信度就比较低。如果是升级,就能变成更有可信度的资料来源。

赵嘉仁听了之后摇摇头,“不用现在升级,先单独整理出一个贾似道的情报区块,根据以后的验证局面来逐条升级。”

刘宠觉得这也可行,就回去按赵嘉仁的命令去做。肃奸委员会这么多年也有了一批相当能干的队伍,处理起来很快。刘宠忍不住偷偷看了看整理出来的有关自家老爹的资料,大宋进士们盘根错节,各种关系非常复杂。搜索片刻,刘宠就发现,他家竟然有至少两条线只通过一个人就能够与江宁段家有关系。这发现让刘宠忍不住摇头,再次对情报的威力感到叹服。

第153章 龙蛇舞(四)

七月初七上午,开完晨会后的文天祥默默放下报纸。报纸上刊登了他二弟的文章,虽然不是署名文章,那些案例让文天祥非常熟悉。既然是官家定调,文章内容就不避讳,此时讲述的是第二部分,地主们如何通过各种制度漏洞将自己的赋税转移给佃户。

文天祥一直觉得自己是个道德高洁的人,看完了这些之后,他的自信动摇起来。如此手段在地主们看来简直是天经地义,但是从一个朝廷高官的角度看,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除了这篇连载,另外一篇也没有署名,看起来充满了赵官家的行文风格。讲述了临安总投降之前的大宋局面。那时候长江以北的军头们拥有军州,或者拥有可以收税的土地已经城市。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宋的军队藩镇化。在长江以南的百姓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开始农奴化。它们共同让大宋越来越积弱,最后败给蒙古。

文天祥给自己泡了杯绿茶,那苦涩的味道让他感觉精神一振。临安总投降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文天祥还能想起当年自己激烈的心情,只是那心情已经被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隔膜之外。

十几年前,忽必烈在幽州城下令南下侵略大宋,现在幽州已经被大宋夺回。三十年前,蒙古大汗蒙哥在和林下令进攻大宋。估摸着一两年内,大宋的骑兵就可以杀进和林城。更早之前,成吉思汗在草原崛起。文天祥觉得依照赵嘉仁的安排,他在有生之年大概能够看到大宋如同大汉一样征服整个草原,让草原上的部落臣服或者逃遁到大宋兵锋之外。

有了这层隔膜隔绝了临安总投降带来的屈辱,文天祥终于可以用相对平静的心情去回想之前的旧事。然而他看到的大宋依旧站在深渊边缘,这让文天祥觉得心脏再次如同被人紧握般的痛苦。那深渊一直在大宋脚下,大宋三百多年来竟然从未能从险地逃离。只是历代的文人们拼命的粉饰太平,让大家始终无法看清危险来自何方。

心情越来越低落,文天祥觉得这不行。他提起笔来就给三弟文璋写了封信,此时他只希望三弟能够以国事为重,好好办成他该做的事情。身为吏部尚书,文天祥知道任何能够快速升官的行为都会有模仿者。文人将其称为‘趋炎附势的小人’。

此时文璋也在给大哥文天祥写信。信里面讲述了他最近的进展,在江宁的许多地主见到段家认怂,而官府也有些和稀泥的意思,对良田罚款,却同意在收购烂地的时候免除对良田的罚款。这下有些地主也认怂了,用同样手段来躲避惩罚。一万三千多亩土地,已经有三千多亩如此解决。

首节 上一节 584/9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