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姐姓郑。”
楚楚被吓着了,结结巴巴道:“是,是……”
“是的,姑娘没猜错。”
原来是准大妇要见她,楚楚紧张坏了,又不敢不去,也不想惊动黄汉,低着头跟着柔儿来到了路边停着的一辆比较豪华的马车边。
只听见马车里面传来娇滴滴的官话:“是楚楚来了吗?进来叙话。”
楚楚哆哆嗦嗦上了马车立刻跪下了,口中道:“楚楚给姐姐见礼。”
“嗯,摸样俏丽举止大方,不错不错,起来吧!坐到姐姐身边来。”
大宅门的大家闺秀气场很足,楚楚乖乖地坐到了郑秀娥身边,低着头任由郑秀娥盯着她打量。
郑秀娥忽然脸红了,悠悠道:“他最近好吗?朝廷对他如此不公,他可曾满腔怨气?”
楚楚小心翼翼道:“郎君豁达得很,每天谈笑自如,奴家没有看出他有什么不开心。”
郑秀娥貌似放心了,点点头道:“这几天你要伺候好他,多多陪着他,他在开平安置流民推广种植甘薯、马铃薯整日操劳,难得来到京师也该让他好好歇一歇了。”
“奴家听姐姐的,不知姐姐可有话带给他?”
“嗯,这样吧,你告诉他今天我来过了,认下了你这个妹妹。”
说完郑秀娥从手腕上褪下了一支翡翠玉镯拉过楚楚的手臂给她戴上,赞叹道:“妹妹戴上这个镯子真好看。”
楚楚当然知道这是大妇赐的见面礼,她也不推辞大大方方感谢道:“谢谢姐姐。”
“你去吧,记住要伺候好他。”
楚楚下了马车,眼睁睁瞧着马车渐渐远去还犹恐是梦中,这时黄汉走了过来,问道:“刚才怎么了,马车上是谁啊?”
楚楚甜滋滋道:“是秀娥姐姐来看奴家,她已经认了奴家,还给了奴家一支玉镯。”
啊?故事太离奇,黄汉觉得不可思议。未过门的妻子发现自己娶了别的女人居然笑纳,这个时代的女子太可爱了。黄汉虽然没见过郑秀娥,心里已经有了太多好感。
……
三天后的早朝,徐光启有备而来,他公然在百官等候上朝的偏殿请同僚们吃炸薯片和烤红薯。
还真的有起床晚了的官员饿着肚子来早朝,一个小小的烤红薯下肚觉得香甜可口意犹未尽。
一位吃下一只烤红薯的吏部郎中道:“徐阁老,这就是甘薯又叫做红薯的东西吗?味道不错啊!”
“哈哈,这就是老夫这些年的研究成果甘薯,这东西不仅仅好吃,产量是麦子的五六倍呢。”
“哇,有了甘薯岂不是意味着我大明再也不愁粮食了?”
“只要推广得法导致农民乐意种植,大明没有饥饿不是梦想。”
某刘姓大人道:“部堂大人,那炸薯片还有吗,本官想带几两回家给妻儿尝尝。”
另一位官员道:“刘大人,如今满大街都在议论烤红薯和炸薯片,摊位也是满大街都是,你派几个家丁拿上几十文钱去排队,应该能够买得到。”
第二百一十四章: 讨要公道
徐光启也有了广告意识,,大声对文武百官道:“诸位大人,请散朝后去照顾老夫关门弟子黄汉守备的小小生意呀!
烤红薯才四文钱一斤绝对是价廉物美,以后一定是老百姓的主食之一。
炸薯片四文钱一两不是太贵,给孩子吃吃零嘴也不算奢侈。”
这才几十文钱的小事情,文官武将都起哄道:“部堂大人,咱们一定派遣家丁去捧场,这两样东西都很美味,买给妻儿尝尝很不错。”
早朝时间到,文官武将整理了朝服后鱼贯而入金銮殿,礼部尚书徐光启双手捧着一只托盘上朝了。
他高亢的声音在金銮殿回荡:“陛下,老臣有本参奏。”
来到金銮殿屁股刚刚坐上龙椅就有事,还是当朝礼部尚书奏事,崇祯以为又出了什么乱子心里咯噔一下。
“爱卿,有何事要奏请讲。”
“臣这些年潜心研究农事,事到如今应该是出成果了,今日臣带来了两样新农作物加工的食品请陛下亲口尝一尝。”
原来是好事情啊!崇祯松了一口气,道:“爱卿为国操劳辛苦了,是什么东西朕很好奇,真的想尝一口。”
王承恩赶紧接过徐光启手中的托盘,他看了看发现两个烤红薯和几十片炸薯片,于是他拿了一片炸薯片塞入口中。
不是王承恩要先吃为快,而是他必须保证皇帝的食物不会被人下毒。
崇祯看了看在咀嚼炸薯片的王承恩问道:“味道如何?”
王承恩大声道:“回禀陛下,正如徐阁老所言味道好极了。”
黄汉在京师卖烤红薯和炸薯片,如此大的动静肯定会被锦衣卫和东厂呈报紫禁城,因为黄汉毕竟一下子带来了男男女女接近一千人。
王承恩和曹化淳这些大太监当然对此事一清二楚,徐光启在炸薯片售卖的第一天作出“味道好极了”的评价已经尽人皆知。
崇祯笑了笑,也拿起两片尝尝,随即不断点头,最后评价道:“真是味道好极了!”
徐光启趁热打铁道:“请陛下赐字为炸薯片扬名。”
崇祯欣然同意,御笔书写了这五个大字。“味道好极了”从今往后成为黄氏炸薯片的专用广告词,是得到皇帝金口玉言、御笔褒奖独一无二的“味道好极了”。
徐光启又奏道:“陛下,老臣几年前就在北方试种成功了甘薯,可是老臣推广不得法导致无人问津。
自从老臣去永平赈济灾民遇到了永平守备黄汉,这一现象大为改观。..
现如今已经有超过三万户农民尝试种植了甘薯和马铃薯,黄守备又包销他们的产出。
想必这些第一批种植马铃薯和甘薯的农民今年会得到超过往年的收益,明年种植这两样新农作物的农民会倍增,增加了种植面积,以后永平府子民真的可以不用再挨饿了。”
崇祯听得很认真,按理说此处应该有掌声啊!可惜大明人不时兴拍巴掌,一众文官武将只不过唏嘘感叹罢了。
徐光启继续道:“如果我大明多出几位如黄汉这样的人才,能够在整个大明都推广种植甘薯和马铃薯,哪怕只有一两成田亩种植,大明子民摆脱饿肚子的困境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