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守陵人 第256节

那都是在为将来征伐孔雀做准备!

也难怪如今大秦国策看似在休养生息,却又在鼓励人口。

以前韩信以为是要让大秦变得更加繁盛,让所有大秦之地都变为真正的大秦之地,现在看来并不仅仅如此啊。

“你也应该知道如今的军方形势!”樊哙意味深长的说道。

韩信点头,若是以前,征伐孔雀,南北夹击,那南军统帅会是武君,北军统帅则是蒙恬,可是现在蒙恬挂印,北军统帅之位就空缺出来了。

怪不得鬼侯、冯劫、第一梁、将闾等人会咸阳之后就开始暗中相争,这不像是刚刚联手攻灭大月氏的袍泽之义能做出来的。

原来一切的根源在这。

“你应该知道,以本侯的能力,先锋大将是躲不掉的!”樊哙继续说道。

韩信再次点头,若是他是国尉,也不会让樊哙为主将,而必然会是先锋大将。

“那你也应该知道,以你在军中的人脉和资历也不可能成为大军主将!”樊哙再次开口。

韩信再次点头,资历是能力的证明,他虽然也有一些军功,但是和鬼侯、公子将闾比起来差的太远了。

人脉之上,冯劫、第一梁哪一个不是甩他好几条街的。

“本来,本侯对主将之位也没什么想法,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本侯有你!”樊哙郑重地看着韩信。

“武君很看重你,不然也不会让你来咸阳入国尉府,甚至将你当做蒙恬之后来培养,但是将来即使你做到那个位置,你觉得你能众?”樊哙并不如他表现那般没心没肺。

很多东西他都看的出来,加上樗里寻对他也没有隐瞒,因此也知道韩信的潜力无限。

韩信沉默了,他的前任是谁?纵横天下未尝一败的武君,然后又是屠尽大月氏让万邦来朝的蒙恬。

不管是谁坐上那个位置,都会被人拿来和前两任对比,相较之下,后来者都不可能超过前任。

“所以,本侯给你机会,能不能把握住就看你自己了,将来出征,本侯若为主将,你为长史,这是本侯的承诺!”樊哙认真的说着。

韩信点头,再次行礼拜谢,樊哙若为主将,裨将和先锋大将就会在鬼侯和冯劫中诞生,也轮不到他,但是接下来的长史就是关键人物了。

樊哙能把长史之位许诺,就代表着,他帮樊哙难道主将之位,他将来的路也会很顺,再无坎坷。

等这些老将退下,他也将再无争议的拿到那个位置。

“即便不能,本侯也会举荐你为大军幕府长史!”樊哙再次承诺道。

韩信诧异的看着樊哙,这个承诺更加重了,而且拿不到主将之位,樊哙也没必要再帮他了。

“都是武君麾下,理当守望相助!”樊哙笑着拍了拍韩信的肩膀。

韩信明白了,一日是樗里卫,终生是樗里卫。

------------

第五百三十六章 秦蓝策首卷【求订阅*求月票】

有人的地方机会有纷争,就会有派系,韩信终于是了解了。

帝国分南北,咸阳和金陵,大军也自然就分出南军和北军,而他们这些人是南军出来的,虽然如今在是北军将校,但是在国尉府中,他们还是有着南方派系的身份的。

也正如樊哙所说,他的资历和人脉都不够,原本是没有参与进远征主将之争的。

现在,樊哙给了他这个机会,他能够有资格参与进此事之中。

“但是,你要记住一点,平日里哪怕我们能争得头破血流,一旦到了战场之上,无论曾经如何,都只有一个身份,袍泽!”樊哙再次提醒道。

这也是底线,不仅是他们默认的,也是陛下和武君在看着的。

平日里他们的争斗,陛下和武君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鼓励,默认,因为这是一种良性的竞争。

可是一旦到了战场上,谁敢故意扯后腿,坑害袍泽,陛下和武君的剑下是不会留活口的。

韩信点头表示明白。

“走吧,去蓝田大营!”樊哙带着韩信离开了咸阳,直奔锐士营驻地,开始正式接手锐士营。

“之前还争得狗脑子都出来,现在有都老实的跑回去练兵了?”扶苏听到国尉府的传讯,也是微微一笑,难怪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李牧只是一句提醒,就让他轻松解决了将领之争。

“人口啊!”扶苏看着手中的奏疏,最终还是叹了口气。

如今的大秦,不缺钱、不缺粮、也不缺物资,百废待兴,唯独人口二字,卡住了一切。

张苍出任相邦之后,就开始了大秦的黄老之策,与民休养生息,结合着以工代赈之策,到处兴修水利和驰道,又集村并寨。

可是,人口依旧是不足,经历了数百年的大战,整个华夏的人口大幅度锐减,尤其是在几次大的歼灭战后,人口动不动就是以数十万计百万计的锐减,哪怕如今天下一统许久,权大秦人口也仅仅是两千余万。

放到整个大秦将于上,地均容居率低的可怕。

比如张苍想开发长江流域,但是需要迁徙数百万人来完成,然而,整个北方也拿不出那么多人,而北方各郡同样也在缺人。

“鼓励生育!强制生育!”相府之中,张苍也是很头疼,大秦各郡都在跟他要人。

不是要什么国匠、文官、士子等急缺型人才,而是最普通的民众,可是他去哪给各郡郡守凭空生出那么多人来。

人口跟庄稼也不一样,一年就能割一茬,一代人最少都要经历十五年才能成长起来。

“不能急,一定不能急!”张苍告诫着自己,人口事关国家社稷,急不得,否则很容易出事。

“陛下,相邦大人,金陵密报!”一骑之金陵而来,带着一卷卷文书。

“《秦蓝策》第一卷?”扶苏和张苍都是惊讶,他们知道大秦的老臣们都被武君带去了金陵,同样在李斯等三公的忽悠下,许多隐士也被拉到了金陵。

目的就是为了修订这部还未出世就敢标榜千古奇书的《秦蓝策》、

只是这才过去了多久,怎么就有了成品,还直接送到了咸阳。

“只是第一卷而已!”张苍是爱书之人,因此,对这秦蓝策也有很大的好奇,这可是集结了大秦所有人杰和百家编纂的。

因此,开篇就看到了这只是第一卷,开篇而已。

“第一卷·国之信!”张苍和扶苏安静的坐下阅读起来。

信字卷,说的是国策的长治久安,所有国策一旦施行,轻易不可动摇,哪怕明知道是错,也不可直接更改。

更是举例了大秦律法中一些错误的地方,比如秦律之中的反坐之法,诬告、误判者,以其罪反坐。

举例,杜邮县令判处一对夫妻合离,但是后来发现是婆媳之间的争斗,婆婆告到了县府,导致了误判,因此,县令以反坐罪同论,以秦律,杜邮县令与妻子合离。

可是杜邮县令与妻子相濡以沫,恩爱有加。

这样的反坐就是不通情理,然而律令之下,却不得不执行。

直到大秦新王继位,修改了统一修改律令之后,才加以了特别注解律令,防止类似事件再有发生。

然而当年的杜邮县令却只能默默的承受了这一段冤屈。

“这就是国之信吗?”扶苏和张苍叹了口气,大秦的一切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人也没有可以借鉴的,因此,国策下行,多少都会有些错误,但是却不能直接去更改。

朝令夕改,会让官府失去公信力,也会让百姓对律令产生怀疑。

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少府的农事衙门,为了更好的指导生产,农桑署下发了农政指导书,规范了农夫何时播种,何时施肥,挖地几许,灌溉几许。

然而这些对大多是地方来说是适合的,可是却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

因此,哪怕明知有些地方不适宜,农桑署也没法去更改指导书。

“不知道大人们有什么解决的办法!”扶苏和张苍是被深深的吸引了,信字卷指出了很多大秦国策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他们也很好奇金陵能把第一卷送来,显然是已经知道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

两人迫不及待的打开了后边的内容。

“国策之行,牵一发动全身,轻易不可更改,在于积怨!”

“积怨深则思变,变则通,使民思变则高官府,官府顺势而为,方为正!”

扶苏和张苍都惊讶了,他们看懂了,不愧是集合了百家隐世编纂的奇书,其中将百家的思想都穿插了其中。

这一个变,有道家思想,也有纵横心术,以道家思想为主,辅以纵横心术。

变是必须的,可是怎么变,什么时候变,就是纵横家心术了。

那就是等到百姓自己发现不适合,积累起来之后,就会上禀告官府,只有达到了一定的量,也才能证明同样的政策在当地是不适合的。

这个时候,官府就可以顺势而为,对国策进行地域性更改,这样一来,官府的公信力不但不会被削弱,甚至会得到加强,也会让百姓对政令更加的认同和信任。

------------

第五百三十七章 朕与诸君同在【求订阅*求月票】

可是,作为国策,若是真的有误,也不是全都能等到民怨积累爆发之后再去更改,尤其是错误的不能通令全国的国策。

这样的错误,一旦等到民怨积累,那就是举国起义,尤其是对于刚刚起步的大秦来说,经受不起这样的重大错误。

“故,国策施行,当以年限,五年为一限,十年为一令,顺势更订。”

扶苏和张苍都震撼了。

政令最怕的是什么,就是朝令夕改,甚至主官一换,政令立马变更,这样是对帝国最大的威胁。

现在,秦蓝策收卷给了他们启示,国策还能这么去做。

指定一个五年国策去施行,五年内不断观察效果,若是不适合,五年后立即废除,若是合适,进行微调,继续施行,十年一过,则可写入大秦律令之中,作为长治之策。

这样一来,哪怕国策有误,也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千古奇书啊!”扶苏和张苍忍不住叹道。

仅仅是这个首卷的思想,就足以让大秦永世受益了。

这让他们更加期待秦蓝策的接下来的编纂了。

“这个五年计划,是否可以试着制定,尝试?”扶苏看着张苍问道。

他们也很像试一试着秦蓝策的思想是否真的有用,而这也是最适合如今的大秦现状。

“臣这就着急九卿研讨,争取尽快拿出大秦第一个五年计划!”张苍也忍不住了,之前他们都是没有的苍蝇到处乱撞,很多想法和思路都不敢去尝试,毕竟那是国策,关系道三千万黎民百姓的生计。

可是现在,他们有办法了,用一个五年去尝试,哪怕是错,大秦如今也有能力去承受。

不怕错,就怕不敢去尝试,而不去尝试,谁也不知道结果是怎么样的。

“好,朕等着子苍子!”扶苏点头。

大秦是第一个一统的集权国度,很多路都是没有的,可是他们却又不敢轻易的去披荆斩棘,一旦错了,那对帝国来说是危险的,现在他们可以告知天下,大秦的所有国策都是在尝试,有年限的,若是错,大秦一力承担。

只要百姓愿意相信大秦,大秦将给天下万民创造出一个繁荣盛世。

“大秦与万民同在!”扶苏站在阿房宫上望着天下,心底更是一阵期冀。

很快,大秦告国民书,传遍天下。

遍数了大秦的功绩和现状,危机和机遇同在,而大秦愿与万民同在,共担责任。

“朕与诸子同在!”

大秦万民都看到了咸阳的态度,也看到了扶苏的决心,一句话让百姓感激涕零,更是有了参与感。

以往他们做什么,干什么都是官府直接下令,他们只能接受和顺从。

可是这一道告国民书,让他们真正有了参与国事的感觉,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而是与陛下,与咸阳的九卿们一同为自己的未来去努力。

“不就是五年吗,哪怕是错,陛下会该,帝国会改,九卿们会改,我们难道还不能承受一个五年?”各地三老们都是笑了。

首节 上一节 256/2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