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朱七牛嘛,高列第一,力压齐德。
“可以呀,咱们联名的五个人就有三个考中了,要是你们第三场也都能过得话,那知县大人到时候不得请我们喝酒吃饭?”刘才稍稍沮丧了一下,马上又活蹦乱跳的恭喜起来。
张英叹了口气:“唉,最近有点疏忽,只能下次再来过。恭喜你们了,齐德,小胖。”
齐德微微笑了下:“多谢。”
小胖则是高兴的都要不能自己了:“又过一关,就差最后一场了,我可一定要考中啊,要是我以童生功名去先生家提亲,先生他们也有面子啊。”
第36章 初生牛犊不怕虎
朱七牛身为被皇帝御赐过天下第一神童牌匾的人,其名声甚至还要超过许多朝廷大官,数年来一直为人所崇敬,其诗作、歌曲久经不息,每每被人所提及。
本次科举县试,他一举夺魁,府试第一场又拿下第三名的好成绩,自然更加引人关注。
随着府试第二场成绩发榜,他高列第一,一时之间,更是引得文坛关注,士子推崇。
就连许多官员也都好奇的打听起了他的答卷,想要看看是什么样的文章竟能让一个六岁孩子成为魁首。
于是乎,《少年中国说》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流传开来了,看过的人无不瞠目结舌、赞赏不已。
许多地方更是针对这篇文章兴起了讨论。
而最高兴的嘛,则莫过于那些书铺、勾栏了。
前者加急印了这篇文章,四处散卖,有渠道的甚至打算把它卖去藩属国。
后者嘛,则在勾栏瓦舍之中或说或唱,借此文章吸引人气,收取看客打赏。
毫不夸张的说,单是朱七牛的那些‘作品’,便养活了京城内外不少人。
然而,没一个人分点利润给他,就连皇帝开的书铺也半个铜钱都没给过,反而瞒着他是三国演义和封神演义‘作者’的事实。
就……挺不讲究的。
那么多人都知道朱七牛府试第二场考了第一,他自己又岂能不知?
事实是,他比大多数人都要早知道。因为常家的家丁一大早就过去等着揭榜了。
对于这个第一,朱七牛可以说是毫无惊喜,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主要是梁启超先生的原文太厉害。这要是都拿不到第一,朱七牛敢说,肯定是考官脑子进水了。
而府试主考官黄育才是黄月英小姐姐的父亲,朱七牛敢打包票,黄月英小姐姐的父亲脑袋不可能进水。那么,自己必然是二场第一。
之后几天,平平无奇。
直到第三场考试开始。
府试第三场虽然也只考一题,却需要在考场里待两天一夜,可见策论之难度。
尤其是看到‘城市治理’这样的题目时,所有考生都头大如斗,朱七牛除外。
之所以除外,是因为他……初生牛犊不怕虎。
他甚至压根就不知道策论是啥。
见到题目后,他只当又要写杂文呢。
“城市治理,这种题也能出现在府试中?感觉在会试或殿试中出比较合适吧?”
“先生都没教过我这种。”
“我只是一个六岁的孩子,我哪儿懂城市怎么治理啊。”
朱七牛倒也不气馁,揉着脑袋一顿回忆,也没在现实世界找到哪怕只字片言的有效策略。
便只能纸上谈兵,结合三国演义中刘备治新野、孔明治川蜀、荀彧治许昌以及封神演义姜子牙治西周、商容比干治商等等的一些只字片言,再加上对四书五经的一些理解,最终总结出了一些关键词汇——仁德、减免赋税、各行其道、与民休息、任贤举能、民可使由之。
忽然,朱七牛又想到了数年前在京城见过的街道改造。
“先生没少夸万大人善于治理,想来这个街道改建的办法不错吧?”
“所以其实城市治理需要提前考虑很多,留好未来的用地?”
“嗯……拿溧水举例的话,若是未来有钱人多了,像我家似的,大家指定不乐意再走路,而是更愿意坐车,那么车辆就会增多,大家一旦一起出行,街道就会堵塞。”
“所以如果是初建城时,最好是把路提前留出来,免得街道两边的房屋都建造完了,将来又得拆了重建,平白浪费人力物力。”
想法倒是有了,可是让朱七牛把它们汇总归纳、用文章完整的写出来,他依旧力有未逮。
“要是能有篇跟少年中国说差不多的杂文让我修改就好了,小修改的话,我还是没问题的,自己起草写一篇完整文章,这完全是在为难我七牛。”
可是没办法啊,想了很久,朱七牛也没想到跟城市建设挂边的杂文,只能是自己写了。
好在前人的文章极多,什么《送东阳马生序》,什么《岳阳楼记》,虽然内容完全不同,可当个参考还是可以的。
“只能照葫芦画瓢了。”
……
天逐渐黑了下去。
朱七牛打了个哈欠,隐隐听到隔壁似乎有轻微的哭声。
“先生说过,有的学子自知考不过去,情绪崩溃,就会忍不住哭起来,这又是哪位同年扛不住了?”
“可怜啦!”
一边嘟嘟囔囔,朱七牛一边将考场送的晚饭拿了过来,快速吃完大部分,余下的又放了回去,待会儿自有人来收。
他倒不想浪费粮食,可他只是个孩子,考场提供的饭菜则是按大人饭量来的,他根本吃不完。
天黑之后,一帮衙役举着火把开始给学子们送被子,顺便收了碗筷。
朱七牛拉过自己那床被子拍了拍,味道倒是没啥味道,就是被子挺薄的。
这会儿虽然已经进入夏季,但只是初夏,晚上还是很凉的。显然,考场提供的被子就跟考场提供的饭菜似得,相当糊弄。
“没关系,反正我个子小,把被子叠成两层来盖都绰绰有余,不怕冻着。”
说完,朱七牛便打了个哈欠。
他也懒得想那么多了,把答卷放好,往后一倒,直接睡了过去。
随即他便进入了梦中书房,拿起一本《历代文章精选》看了起来。
其他学子可没他这么心大,全都没有选择天一黑就睡觉,而是秉烛达旦,尽可能节约着时间。
等到天实在太黑,熬不住之后,这些人才选择睡觉。
一躺下去,他们彻底感受到了考场的艰苦。
脚一伸出去,好家伙,直接半截悬空。
一翻身,更是都要撞上墙壁了。
而且被子薄也就算了,还又短又小,盖住这边盖不住那边,盖住上边盖不住下边。
学子们不得不穿着衣服缩起来睡,生怕感染风寒。
饶是如此,到了半夜时,依旧有不少学子冻得风寒了,咳嗽声、喷嚏声逐渐多了起来,此起彼伏。
对此,朱七牛一无所觉。
他反正是睡美了,一觉睡到大天亮。
第37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
先去方便了一下,回来后朱七牛也没顾着答题,慢悠悠吃完早饭,这才细细磨起了墨,继续打草稿。
等到下午,眼瞧着再有半日就要收卷,朱七牛顾不上再细斟酌,直接正式在答卷上书写起来。
——学生闻上古之时,天下大水,黎民蒙难,死伤者众多,幸有先贤大禹挺身而出,治理水患,解救黎民于倒悬。
大禹,即夏国第一位君主也,亦为我华夏始祖炎黄二帝之子孙,大明全体黎民百姓之先祖。
大禹虽然才博,却并非生而知之,正所谓,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其一身之才,皆为其父养成。是以,子不必不如父,父不必贤于子。
大禹之父,名鲧,炎黄二帝之子孙,尧舜二帝之宗亲也,颇具才能,因被帝尧任命治水,初时堆土成堤,效用非凡,后洪水愈大,堤坝冲毁,淹死百姓无数,帝尧乃下令处决。
此前,大禹已然跟随其父鲧治水多年,积累经验,方有‘堵不如疏’之妙策。
鲧其人,堆土成堤,护佑黎民。而数条堤坝相交者,乃为城也。
吕氏春秋.君守篇曰: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城,堆土而成也;池,凹中有水也;市,交易之所也。
城池,又作城市,一者立于边关,一者立于腹地,一者抵御外敌,一者安保民生,大同小异。
故城市城池首选地址,以防天灾,次建高墙,以防兵戈,城中储水,以防走水、敌军围城等变故。
城池者,有主将,有驻兵,事关行军打仗之事,学生年幼,并不知晓,不便多言,此书仅稍作叙述。
而城市者,地处腹地,阡陌交通,多百姓而少兵马,各行各业混杂其中,故首重治理,不治理则于国于民皆不利。
城市治理者,学生认为首要为官吏任命。
官吏仁德,实行仁政,与民休息,则民居有其所,食有其粮,寒有其衣,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
蜀汉丞相诸葛亮有云: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正是此理。
官吏仁德,若无要事,不必对百姓多加约束指点,百姓少有蠢笨之人,岂能不各行其道?官吏横加干涉,不懂装懂,反而事与愿违。
若百姓遭难,或有鳏寡孤独者,官府需登记在册,时时知悉,不可使一人失孤,不可使一人冻饿而死,不可使疾病蔓延,不可使心有冤屈。
此正合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真义。
若要达成此等效用,还需任贤举能,去芜存菁。坏官,去;好官,留。
若遇天灾人祸,官员需上奏朝廷,请朝廷减免赋税,减轻百姓负担,以续未来之希望。
城市建设者,需有超前眼光,叶落而知秋,如府尹黄大人、同知万大人历时数月所改建之街道,青石铺路,内藏下水管道,则夏季之时可通水,不泥泞,整洁而美观,免去百姓许多烦恼。
学生不识忌讳,冒犯威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
学生谨对。
……
简单归纳的话,朱七牛这篇策论的意思是城池也好,城市也好,打从最开始建成就是为了使用,所以实用性很重要。而要想管理好,需要有好官,好官则需要朝廷任贤举能,在治理上则要讲究方法,还要有长远眼光,不能想一出是一出,老百姓不是傻子,不需要过多干涉,他们自己就能把日子过好。
其实哪怕文章都写出来了,朱七牛本身也还不是太明白自己写的文章到底意味着什么,纯粹就是纸上谈兵,东拼西凑。
之所以这样,主要还是他读书多,像封神演义里武吉打死人,西伯侯姬昌却只画地为牢,便是‘仁德’的体现。朱七牛稍加归纳,感觉立刻就出来了,可个中深意,他却难以完全体会。
打个比方,一加一他知道等于二,一万加一万他也知道等于二万,可二个鸡蛋他见过,二万个鸡蛋就不行了,只知道很多很多,究竟有多少却没有具体印象。
像是这种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真要计较起来其实有些像废话,按理说没必要多说,可难道就因为道理都说烂了,所以就把道理当废话,谁都不说吗?
当然不行。
做不做是一回事儿,该说还是得说,这便是当官的奥秘之一。
若否,朝廷又该拿什么科举取士?
所以,朱七牛的文章从远古的鲧和大禹入手,扯来又扯去,属实没毛病。
像那些话本,无论多精彩多好看,真要总结的话,一句话就够了,又何必写几十万字甚至更多?可见写作绕老绕去,翻三番,抖三抖,都是必要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