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6节

“噢噢,适才在屋内,那是西!”李善赶紧敲死钉子,“西是指……”

“是天竺!”玄奘神采飞扬,“必是天竺传来的真经!”

嗯,是你自己猜的,和我们没关系。

接下来,李善陪着玄奘一直走到山脚下,也没听见对方的任何暗示。

看着马车离去的背影,李善心想今天这一幕演出到底是成功了还是演砸了呢?

玄奘肯定是贞观年间才启程西去的,如今才武德四年,按道理来说,应该对天竺传来的经书非常感兴趣才对……李善不禁猜测,难道那和尚已经有了西去求经之心?

既然第一套方案没能解决,那么只能用备选方案了,李善招手叫来朱八,“准备好了?”

“早就准备好,已经让人跟上去了,晚上就知道那和尚在哪儿落脚。”

第9章 作死啊

清晨时分,长安城内各坊开门放行,人心涌动,杂声不绝于耳,临近永阳坊、和平坊的居民侧耳听见隐隐传来的钟声。

虽当今圣人尊道抑佛,但之前天下分崩数百年,佛教在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令人难以想象的影响力。

占据了半个永阳坊和大半个和平坊的大总持寺乃前隋文帝下令修建,是主持重建洛阳都城的将作大匠宇文凯的手笔,占地极广,内有高逾百米的恢弘佛塔,为一时名胜。

到了唐初,大总持寺已成长安城第一等大寺,外地云游而来的僧人大都选此地挂单。

幽幽佛钟声中,盘腿坐在蒲团上的玄奘缓缓睁开眼。

自幼长于洛阳净土寺,十一岁剃度出家已能熟读《法华经》,十八岁听解《摄大乘论》,三日后即升座为其他法师讲解,人人为之惊叹,二十岁受具足戒后足迹遍布天下,寻访名师,随其兄再返长安之时,名望已隆。

玄奘,早在他还没有开始那开天辟地壮举之前,已经是长安佛界的佼佼者,诸多高僧不吝公开宣称,此乃佛门千里驹。

这样的人物,自然是有资格代十大德考核寺庙裁撤的,更何况因为前隋两任帝王均信佛,关中大小寺庙比比皆是,十大德多年过花甲,哪里有那般精力。

有沙弥在外间禀报有人要见,玄奘眉头一皱,他自小醉心佛学,此次不得已接下查验寺庙之事,却没想到被牵扯进政治漩涡之中。

“罢了罢了,不如西去,不如西去……”玄奘在心里喃喃念叨。

从昨日到现在,这个念头一直在玄奘脑海中盘旋,这几年游历天下,再回长安,心中疑虑更盛,各地法典不一,所述有异。

直到昨日,玄奘猛然醒悟,西去天竺,方能解惑。

历史上的玄奘是在一位胡僧的鼓动后下定决心西行取经,但这些念头早已经深埋在他内心深处。

沙弥补充了句,“是东山寺来人。”

玄奘立即想到了昨日那位丰神俊朗的少年郎,“请进来。”

不大的客房内,李善盯着低头顺目的玄奘,微笑道:“见禅师神色忧虑,眉宇不畅,小子今日特来为禅师解忧。”

既然知道这条鱼儿想要什么,李善自然不会让它脱钩。

“解忧?”玄奘头也不抬,叹道:“昨日回城,听闻唐军于河北大败,淮安王、李世绩仅以身免,薛万均、薛万彻兄弟被俘。”

李善心里一惊,李世绩就是后来的英国公李绩,他记得《资治通鉴》有过这样的评价,李靖、李绩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能和李靖、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却败的仅以身免,李善喉头动了动,刘黑闼居然这么猛!

沉默了会儿,李善幽幽道:“如此一来,兵力愈发不足,裁撤寺庙势在必行,仅东山寺,一旦裁撤,立提府兵百人。”

“而东山寺是查验的第一座寺庙,如若禅师轻轻放过,只怕圣人不悦,圣人本就喜道厌佛……”

“小僧拟今日请辞。”

“禅师真要西去?”

如此迅捷的回答,虽是问句,但却带着确凿肯定的意味,玄奘终于抬起头,仔细的看着面前的少年郎,长叹道:“心思机巧至此,想来昨日已入施主彀中。”

李善像是没听到似的,接着说:“从长安启程西去天竺,由天水、兰州,过瓜州越玉门关,,西域更有高昌、阿耆尼诸国,过碎叶城,攀库什山,千里戈壁、茫茫草原,路途艰险……”

事关西行,玄奘聚精会神的听着。

“即使诸国许通行,不被突厥掳掠,也不遇马贼盗匪,三五年亦难抵达。”

“更何况如今突厥时而南下,若你他日归来,圣人命你细述诸部落详情,以便军用,你肯吗?”

“一旦西行,十之八九难抵天竺,更难生还。”

玄奘的神情没有一丝动摇。

“我有办法。”李善不打哑谜,直接了当的说:“昨日的确做局,但经书的确来自天竺,小子能让禅师安抵天竺,但请禅师放过东山寺。”

看玄奘狐疑神色,李善轻笑道:“绝无虚言。”

玄奘垂下头,暗暗咬牙,正要说话时,门外有小沙弥禀报,“开阳县男、杜学士来访。”

玄奘刚迎到门口,外间已有问话传来。

“昨日查验东山寺,禅师与其主持论佛,不知结果如何?”

说话的是昨日同去的那位青年,看向迎出来的玄奘,他站在门口处,笑道:“不过昨日所见那两偈句倒是大有意味,想必那位主持亦精通佛法。”

昨日在东山寺一直黑着脸的中年人立即反驳道:“早已查验,东山寺被山脚朱家沟村民所占,众僧无一通佛法,甚至主持亦无度牒!”

两人争论不休,玄奘只默默听着,而里面的李善有点坐立不安……这两位昨日同行,但听这争辩,似乎对裁撤寺庙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放在武德年间这个特殊时期,这让李善有着不详的预感。

一直到两人口干舌燥,玄奘才缓缓开口,“东山寺主持乌巢禅师,或无度牒,但携经书东来,于佛门有大功,不可裁撤。”

青年脸上露出喜色,中年人阴着脸正要说话,却见玄奘侧身,露出屋内一位颇为眼熟的身影。

李善暗骂这秃头好不厚道,干笑着行礼道:“小子今日拜访禅师,亦是询此事。”

青年哈哈一笑,指着李善笑骂:“两日内两次得罪杜学士,胆子不小。”

听见“杜学士”这个称呼,李善努力控制自己已经不太听使唤的腿脚,低下头不吭声了。

看这架势,中年人只愣了瞬间,立即反应过来了,他和那位青年有着同样的判断。

玄奘昨日回程闭口不言,如今却给出了否定的回答……显然,玄奘的决定肯定和这突兀出现的少年郎有关。

玄奘轻声道:“圣人下旨,查验关中寺庙,不合者裁撤,小僧奉命而为,但东山寺……”

中年人的脸色略微好看了点,拱手道:“半年前中原大战,大军继续南下,关中老卒难以立即征召,如今河北大乱,兵力吃紧,还请禅师尽快查验。”

虽然第一个寺庙碰到个钉子,但如果接下来顺利的话,也不过只是丢了个面子而已。

一个拉着脸,一个笑呵呵,目送两人离开,玄奘和李善重新在屋内坐定。

“那位杜学士是天策府……”李善声音有些嘶哑,学士一词在隋唐是文学侍从之臣,但在武德年间,他不得不想起十八学士。

玄奘微微点头,“天策府从事中郎,文学馆十八学士之首,京兆府杜氏杜如晦。”

李善咽了口唾沫,“那位开阳县男?”

“东宫检校太子左卫率,京兆府韦氏韦挺,据闻乃太子少时密友。”

李善两眼呆滞,掺和到这种事里,自己是不是在作死?

更作死的是,虽然人家可能不在意,但自己居然是站在东宫那边,而丢开了秦王府这条大腿……

第10章 长者赐不敢辞

“和尚好不厚道!”

李善黑着脸从怀中掏出一个信封递过去,“岭南路广州都督府,波斯海船,路线图已经画好,若是顺利,一个月内可抵天竺。”

这件事李善记得很清楚,小学时候有次看西游记,虔诚的佛教徒爷爷说起唐三藏西行取经,虽然值得敬佩但不够聪明,因为同样在唐朝,另一位僧人从广州坐海船出发,二十天就到了印度!

交易完成后,李善拉着脸离开,带着朱八在街上闲逛。

“大郎,今天真的不能再去平康坊了!”

李善无语的看了眼这厮,你管的倒是宽!

朱八低声说:“七伯说了,过些天买两个丫鬟侍候你。”

那是旧社会的风气,我可是长在红旗下的三好学生……李善琢磨买丫鬟的时候,自己能不能挑货,找不到小蛮那种小妖精,但也不能找个歪瓜裂枣吧?

不过平康坊是的确不能去了,那天自己可是自称李白,字太白……

想了想,李善索性回了朱家沟,路上还在想今日之事……谁想得到昨日杜如晦居然会去东山寺呢。

好像杜如晦昨日脸色就不太好看……李善苦笑两声,自己说手段阴诡,不会正巧说到杜如晦头上了吧?

回了村子,李善脸上还带着愁苦,一直在等消息的朱玮一看这模样,先叹了口气,然后上来劝解……应召府兵,村中青壮踊跃,补缴税赋,明日就开始售卖琼瑶浆。

李善魂不守舍的听了会儿才反应过来,干笑道:“那和尚应诺下来,若无意外,东山寺当不在裁撤名单内。”

朱玮怔了好一会儿,一拍大腿喜道:“果真如此?明日就入城打探打探!”

疑惑在李善心头渐渐放大,朱家沟到底是什么来历,族长朱玮居然能提前那么多天就打探到是玄奘查验,而且好像还很有把握明日能确定实情。

朱玮发现了李善的异样,“大郎,怎么如此不开心?”

“今日在大主持寺见了两人。”李善眯着眼打量着朱玮,试探问道:“一位是东宫检校太子左卫率,京兆府韦氏韦挺,另一位是天策府从事中郎,京兆府杜氏杜如晦。”

朱玮神色一变,细细追问,李善含含糊糊,半真半假的敷衍着。

毕竟是穿越者,而且是对唐朝历史还算熟悉的穿越者,李善在回朱家沟的路上已经想通了全盘。

如今河北诸将无一是刘黑闼的对手,连李世绩都惨败,接下来秦王李世民必然出征,说的阴暗点,李建成巴不得他弟弟在刘黑闼那吃几个败仗。

而李世民身为次子,在朝中的地位和威望都是靠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功博来的,他无法接受可能的失败。

刘黑闼席卷河北,连战连胜,兵锋锐利,而关中兵力不足,李世民决计不会拿自己的根基左右六护军、玄甲骑兵去正面迎敌。

所以,天策府试图尽快推动裁撤寺庙一事以弥补兵源不足,这对天策府本身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反正这事儿是圣人李渊下的令。

但天策府想做的事,东宫肯定会反其道而行之,李世民锐意进取,那李建成就要显示雍容大度,这次只是一次小小碰撞……但问题是东山寺悲催的成为了目标,而李善悲催的主动跳进了这个漩涡。

“秦王不仅是天策上将,还是尚书令,位列宰相,哪里会管这等小事。”朱玮笑着摇头,“大郎想的太多了。”

看了眼目光闪烁不定的朱玮,又看了眼不知何时从内室走出来的母亲朱氏,李善没有去反驳,他能确定面前这位七伯绝不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户。

普通的村民不会听得懂这复杂难言的朝局,更不会清楚李世民兼任尚书令……当然,普通人更不会打听出玄奘负责查验寺庙这等事。

七伯不是个普通农户,而显然,朱氏也不会是个普通岭南女子,李善不禁浮想联翩……岭南,这是隋朝流放犯官及家眷的主要地点,

而李德武本人就是被流放岭南的,找个同病相怜的组成家庭……似乎也很符合逻辑。

“大郎无需忧心,若那和尚不捣鬼,总有其他寺庙被裁撤,秦王那等大人物哪里会看得见东山寺。”

李善微微点头,大人物如李世民、李建成,就算是杜如晦也应该不会小气到来寻朱家沟的晦气。

将这些烦心事都丢开,李善笑着说:“今日之后,得玄奘之赞,东山寺必然名声大噪……乌巢禅师携真经东来嘛,七伯别笑,别笑。”

朱玮还是忍不住一阵笑,“你个促狭鬼,以哑仆充数,若是被拆穿了……”

“哑叔反正不能说话,若有客来访,只需闭目养神,我和玄奘说好了的,东山寺有新译《金刚经》、《心经》,城中必有人来求经……”

朱玮收住笑声,接道:“难怪之前你一直不让琼瑶浆在东西市贩卖,原来打的是这个主意。”

“高僧携经书东来,挂单东山寺,秘制琼瑶浆,如何能贱卖了!”

朱玮看向朱氏,拱手道:“如此心思,以小见大,日后绝非俗品。”

李善一脸正经,豆腐脑这玩意放在东西市贩卖,能得几个钱,仅仅是补缴税赋都不够。

附在东山寺高僧、经书的名头上,要么能打响名气,要么能利益最大化。

更何况,若是东山寺不被裁撤,村民无需补缴税赋,那贩卖豆腐脑的银钱……

首节 上一节 6/4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