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白起,坑杀四十万,被周姐直播 第176节

这个年不过十一的秦国太子。

虽初见,却以狐裘而赠之。

事实上。

在寒风凛冽下。

披在肩上的那个狐裘。

并不能完全的为李斯挡得寒风。

他的身体,依旧是寒冷。

然而李斯却莫名的不再颤抖了,也并不感觉到有多寒冷。

直觉得一股莫名的热流自胸腔喷涌而去。

想要说些什么。

然一向以能言善辩而著称的李斯,此刻竟出不得一言而遗嬴政。

直到这边。

嬴政静静的望着面前的李斯:“先生,投吾之门下,如何?”

紧了紧身上的狐裘。

李斯只是重重的点头。

眼眶不知为何,竟然有些通红。

“斯,愿为太子效死!”

嬴政笑了笑。

只是神色复杂的看了李斯一眼,却未再说些什么。

自顾带着李斯离开了白府。

冬去春来。

又是一月过去。

那大雪纷飞的日子,总算是过去了。

太阳开始盛开,漫天大雪也变成了绵绵细雨。

为这个天下带来的,不仅仅是那勃勃生机。

潜藏在这生机之下的。

却是无尽的杀机。

时秦庄襄王二年,一月。

王使蒙武为将,领秦军十万伐于魏,攻于魏之高都、汲。

使王翦为将,领秦军二十万伐于赵,攻于赵之上党、长平。

一时之间,天下皆惊!

第九十二章秦、赵再战长平

不过三月。

秦军一路势如破竹。

由蒙武所率领的十万秦军,便已经是彻底的攻克魏之高都、汲地。

此两处。

皆是魏国重地。

此两地一失,则魏国西面大秦,几无屏障。

一时之间。

魏国上下皆是震恐。

而观之赵国这边。

王翦也是领得二十万大军,一路攻克上党、兵临长平之地!

若长平一失。

恐十余年前长平之战后的惨状,复之。

当是时。

邯郸,赵王宫。

赵王佾于王位之上,脸上的表情亦满是郑重,望向殿下群臣,便是连忙道:“秦国背盟,复而攻我赵国!眼下上党已克,长平关亦危!此番,长平关下,不过我赵军数万,何以抵挡秦军!?”www.

自数年前的秦赵之盟后。

秦国如同盟约所言。

果不复攻于赵。

而且。

前番所夺的长平、太原等地,也是悉数交还给了赵国。

便连此前,属于韩地的上党,也是交给了赵国,以示其诚。

再加上。

前番因魏、燕等国,仗着赵国孱弱,屡番犯之赵境。

赵国国内,大部分的兵力,都是集结到了东、北之侧,和魏、燕等国交战。

而长平、上党等地的兵力,自然是薄弱。

甚至。

便连那长平关的数万兵力,也是李牧、赵葱、庞煖等人苦谏之后,才是增设的。

否则。

以赵王佾的意思。

以秦赵之盟,本不欲在此地增设重兵。

现在想来。

赵佾都还是一阵的后怕。

也多亏此前是有所增兵。

否则,别说是上党了。

以数年前赵国西线那薄弱的兵力,恐怕此刻秦军都快是长驱直入,直接打进邯郸城了。

而这边。

不过片刻之后。

随着赵佾的询问。

数人便是沉声出列:“启禀我王,长平关此刻,秦军攻势疾迅如火,已是危在旦夕!”

“长平关之势,危如累卵。虽有数万赵卒,却无大将驻受!我王当速派得援军前往,且委一大将亲而镇之,则长平便安!”

听得此言,赵佾眯着眼睛,脸上的表情却愈是漠然:“所以,诸位爱卿之意,当派得援军而驰援长平关?”

当赵佾一句话说完的时候。

现场众赵臣,都是陷入了短暂性的沉默。

赵佾的意思,他们又岂能不明白?

眼下秦军攻势如潮。

驰援长平,自然是要驰援的。

但是,又要派得谁前去呢?

这却是个问题。

昔日秦赵之盟,秦国“好心”的将赵佾这个质于咸阳的赵公子,送回赵国。

当时赵国群龙无首,对于秦国的这个“好心”的提议,自然是从善如流。

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

有了一个名义上的赵王,赵国上下的人心也必然更加安定。

但是慢慢的。

不少人总算是明白了当初秦国派得赵佾而返的原因了。

赵佾质于秦。

于咸阳之时,秦人并未薄待于赵佾。

赵佾在咸阳交得不少故友。

自然而然,而亲于秦。

而赵国之赵人,特别是他们这些个赵卿而言。

虽盟于秦。

然亡国之恨,灭君之仇,如同大海,渊渊不绝。

赵王欲亲于秦,而赵人不许。

两者之间,自生间隙。

特别是对于眼下庞煖、李牧、司马尚这些立志于攻秦乃至是灭秦赵将,赵佾并不信任。

反而是在朝中大力扶植其亲信。

一时之间郭开、赵葱、颜聚等人,因之而受擢升。

不过短短数年,便已平步青云。

特别是郭开,不过二十余岁,便官至上卿。

自复国以后。

上下一心的赵国,不但没有因为赵佾这个赵王的到来而愈加团结,反而是陷入了另一场漩涡之中。

这边。

赵佾见得殿下表情阴沉不定的诸位大臣,而后便是缓声询问道:“以众卿之意,眼下秦攻于长平,寡人该派何人为将,前往驰援长平?”

一句之后。

许多赵臣没有丝毫犹豫,便是朗声道:“此番我赵有李牧、庞煖两位将军,皆善兵也。李牧将军镇守代地,短时间内无法赶至赵地。而老将军庞煖,正好居于邯郸,当亲率十万援军往长平而去!”

“有了庞老将军,则长平无虞矣。”

首节 上一节 176/2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