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朱元璋好大儿 第61节

等到人被拖出去之后,朱元璋仍然怒火未消,他盯着眼前的三位首辅和六部九卿,一字一句的咬牙说道。

“咱再告诉你们一句,无论是谁一定要约束好自己的下属,千万不要惹咱涛儿,谁要是到朱家庄去找麻烦,这个张柏符就是下场和榜样!”

在场的这些重臣们谁不知道朱元璋的厉害,一言不合就能兴起大狱的洪武皇帝,哪有一个人敢于反驳,再说,这个张柏符的确是咎由自取,没有人敢说情。

自从上次朱元璋对着六部九卿说出了朱涛和自己的关系,这些尚书堂官们基本上就把朱涛当初皇子看待了,这个张柏符算是自己找死,谁也救不了。

朱元璋忽然换了话题,对大家说:“好了,这件事就不提了,到此为止就好了,咱今天和大家议另外一件事情,大明的现银紧缺,咱的意思是户部和内阁商议一下,尽快的发行宝钞,以解朝廷之急。”

这也是无奈之举,朝廷户部和各地藩库所存的现银的确不多了,只能以发行宝钞的方式,以朝廷的权威来确定宝钞的价值,至于宝钞的金额设定,那就是写多少是多少了。

户部的办事效率还是挺高的,很快这些调成章程就已经制定好了,宝钞得以大范围的发行。

这倒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问题,暂缓了朝廷现银紧缺的燃眉之急。

这天下朝,朱元璋带着朱标来到了朱涛的庄子上。

因为朱标一直在提及堂弟做的大盘鸡,非常好吃,必须要让父皇去尝一尝。

见到老爹食指大动的模样,朱涛也觉有些好笑,都已经是国公爷了,还惦记着他这里的吃的。

他便亲自下厨炒了一桌子菜,大家坐在一起边吃边聊。

提到那个前段时间前来敲诈的张柏符,朱涛却有些不解的说。

“我正想着找个由头整治他一下,没想到还没等我动手,这小子好像已经被朝廷惩治了。”

朱元璋却没想着就这个话题多说什么,便随声附和道。

“这也是他多行不义必自毙,仗着自己是皇子姻亲便为非作歹,就算朝廷不管,老天爷都要收他!”

这话说的非常提气,朱涛看了一眼老爹见朱元璋眼中一脸杀气,哪里还有行商的模样?

想想也对,老爹如今虽是虚爵,却也是朝廷的富国公,时不时的就能参议朝政,这股气势自然也就带出来了。

忽然朱涛想到了一个问题,他对朱元璋说。

“爹,孩儿听说朝廷现在现银紧缺,故而发行了大量的宝钞,用以代替现银进行交易,你手中是否也存了宝钞?”

朱元璋听到这里猛然一愣,然后才回答说:“爹的买卖做的非常大,自然手中宝钞就,再说我也是朝廷的富国公,朝廷发行了宝钞,我也得支持,我现在手里也没有现银,都兑换成宝钞了。”

听到这话,朱涛很是无奈的叹了口气说:“我这一句话没嘱咐到,您就犯这糊涂,宝钞这东西,说到底就是纸币,如果没有现银储备作为底蕴,仅靠国家权力是没办法长久的,早晚会通货膨胀,然后贬值到一文不值。”

虽然朱元璋不明白他说的通货膨胀是什么意思,可也清楚这其中的危害,真金白银那是钱,宝钞仅仅是纸,如果真的长久下去,还真的压制不住。

不过,涛儿这个妖孽般的鬼才,既然能够想到这一层,就必然会有解决的办法,所以,朱元璋有些忧心的问道。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朝廷严令兑换,如果不遵从律令,就不单纯是损失钱的事了,关于国库缺少现银的事情,涛儿有什么办法吗?”

朱涛想了一下,很随意的说了一句:“爹,这个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国库现在不是没有银子嘛,那只要让国库有了银子,那就等于给宝钞添了底气,这宝钞也就真的值钱了。”

一直以来,朱涛说什么,朱标都觉得很有道理,唯独今天这话说的,完全有一种“何不食肉糜”的味道,这不是废话吗,要是朝廷有足够的银子,折腾纸币干什么?

所以,朱标抢在朱元璋的前面问了一句:“堂弟,你是在说笑了,刚刚还说朝廷没有足量的现银,现在去哪里变出银子来?”

朱涛却有些不以为然,他回答说:“堂哥,你不问问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哪里有银子呢?”

听完这话,朱元璋的眼睛都发光了,这个真是个宝藏儿子,除了各种本事,还有变出银子的本领。

“涛儿,你快说吧!”

朱涛随手拿出了一张大明地图,拿起笔圈出了几个位置,然后对朱元璋说:“爹,你可以上奏朝廷了,这几个地方银矿的产量是很丰富的,让朝廷派出勘测队先去检验一番便知晓了。”

朱元璋拿起了这张图,心中很是澎湃非常,毕竟如果这些都是富产银矿之地的话,那大明何愁没有银两储备。

对此他仍然有些不解,于是便问道。

“涛儿,这广元和大理等地复有银矿,你是如何知晓的?莫非你有通天彻地的本事不成?”

朱涛笑了笑,他其实真正想给的还是倭国的石见银矿,可惜蒸汽机的改良还需要一段时间,想要打过去,时机还远不够成熟。

“这世界上哪有真正通天彻地之人,不过爹爹不在家七八年,孩儿也无事可干,便四处游历,也便留心了些,我大明地大物博,什么地方有什么物产,多少也是知晓一二的。”

听了这话,朱元璋倒是对于朱涛又生了一丝心疼之感,七八年前,他只是个十来岁的孩子。

因为父亲在外经商,所以漂泊无依,而且还赶上过一次难民潮。

就算如此,他竟能在四处漂泊之时,还能关心山河物产,这果然是一个做大事的人,由此朱元璋就更加笃定,朱涛必然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回到宫中之后,朱元璋马上就把朱棣叫了过来,那份地图交给了他。

“你赶紧按照这份地图上所标注的位置,选派得力之人前往勘察,如果能够查出银矿,那就赶紧回来报告,越快越好。”

朱棣是个军营里头长大的皇子,做事一直风风火火,他领命而去。

回去之后,朱棣马上找来了四名千户,都是非常得力之人,告诉他们马上就带着勘测队分别入住这几个地方,务必要在一个月之内回来复命。

军令如山倒,虽然时间紧任务也重,可规定了时限就必须完成任务,很快一个月不到,这些人就全部回来复命了。

而且与长途劳顿,且一直在赶路之中,他们脸色疲惫不堪,但语气之中很是兴奋。

“殿下,我们全都勘测清楚了,您告诉我们的这几处地方,银矿储量非常丰富,如果要开采的话不说用之不竭取之不尽,也是足够采上十几年没什么问题的。”

得到这个报道之后,朱棣很快就来到了朱元璋面前做了详细汇报。

既然如此顺利,那一切都该迎刃而解了,朱元璋很快召集了六部九卿和三位首辅交代相应事宜。

“几位爱卿,咱决定在这几处银矿开设矿业司由国商司进行直接管理,所采银矿冶炼入库清点等事,全部由国商司一应办理,就按照这个意思指出章程,马上颁行。”

几位重臣本身还为银两储备不足,宝钞没有底气的事情发愁,又听到朱棣的详细说明,每个人都高兴异常。

这些公卿们才知道,皇上的义子朱涛又给朝廷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于是李善长首先发言说:“陛下,自古有功必赏,此等功劳非同一般,老臣认为,赏个侯爵也不为过,不如就赏朱涛为富民侯如何?请上位斟酌!”

若是按照朱元璋自己的意思,别说封个侯爵,就是给个郡王也会不眨一下眼睛,但是他知道朱涛是对这些不感兴趣的。

所以他想了一下,就回答说:“咱涛儿一向对爵位利禄并不上心,这样办,你们内阁就拟一道旨意,封朱涛为富民侯,另加说明,由于朱涛尚未年龄较小,因此并不实封,由其父富国公加领一份侯爵俸禄。”

这些大臣们听完这话之后,想笑也不敢笑,富国公实则就是朱元璋自己,再加一份侯爵俸禄,那也就是自己给自己再涨工资。

细想之下,恐怕也只有这样的操作才能让朱涛不会疑心,也只能这样办理。

此时,朱涛正在他的实验田里四处晃悠,最近这些黑豆和之前的土豆、玉米等长势都非常好,他时不时前来看看,心情大好。

毕竟和四堂哥签订了一百五十万的合约黑豆的产量还是一定要跟得上去的,其他作物明年也会以卖给国商司为主。

这时候,老唐飞马赶来,对朱涛说道:“少爷,老爷和两位堂少爷都来了,正在庄子里等着呢,咱们先回去吧。”

回到庄里,果然见朱元璋带着朱标和朱棣在屋里坐着了,朱涛笑着说:“爹,两位堂哥,你们今天来的真是时候,我新发明了一道洛阳白菜,你们一定尝尝。”

这洛阳白菜是朱涛当年场下馆子吃的菜,而这菜洛阳却没有,只有邯郸有,而且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到底怎么回事。

朱涛来到这里以后,也实验了好几次,才做出了当年那种味道,这次正好爹和两位哥哥来了,也正好在他们面前露一手。

饭菜上来,朱元璋一边大块朵颐,一边说道:“涛儿啊,如果你没有别的本领,就只当个厨子都能家财万贯,爹自从当了这富国公,也参加过两次朝廷赐宴,说真的,你这手艺,别皇宫御膳房的强多了。”

朱标和朱棣也随声附和,不过他们也不是恭维,是真的觉得每次来朱涛这里就是真的能打牙祭,比御膳吃的都好。

朱涛却并没有谦虚,他笑呵呵的说:“爹,两位堂哥,那皇上每天吃什么东西,一是要随时上来,二是要专人试毒,这样本来温火膳就不好吃,再加上凉,就更不合口味了,倒不如我这农家小炒。”

几人吃过了饭以后,朱涛忽然问道:“爹,上次我说的那些银矿,您都给朝廷上表了吗?是否属实,因为年头有些长了,也有些记不太清了。”

朱元璋就把朝廷派人去实地勘察,后来又成立矿业司的事情全部都说了一遍。

听完之后,朱涛拍案叫绝:“洪武皇帝果然是开国之君,有气度,有效率,一条计策刚刚说出,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能落到实处迅速办理,是有道明君,是百姓的福气!”

这话一说,不仅朱元璋听了高兴,旁边的两位皇子也面露喜色,心说涛弟在不知不觉中就给父皇送上了一通彩虹屁,这下子更是前途无量了。

朱元璋忽然说:“对了涛儿,朝廷还有赏赐呢,皇上本来打算赏你一个富民侯的爵位,不过你还年纪小,便没有实封,让爹我在公爵的俸禄外再领一份侯爵俸禄,爹算是沾了你的光了。”

朱涛忙说:“爹,您怎么这么说,本来我也不想做侯爷,能给您多挣点钱也是好的,这样处理甚好。”

云儿带着两个小丫鬟进来,给朱元璋和两个堂少爷都上了茶,然后又退了出去。

朱元璋忽然问朱棣说:“老四,我听说你们国商司在涛儿这里收了五十万斤的黑豆,还预定了一百五十万斤的订单?你们搞这么多黑豆做什么?”

对于这个发问,朱棣很清楚,父皇是想引出攻打辽东的话题,并且听听朱涛的见解。

而且很显然,不管朱涛有什么样的说法,都肯定是能够最终被确定的,虽然这小子现在没有功名,却比内阁的三位首辅都牛多了。

所以,他就回答说:“叔父,现在辽东还不算太平,北元余孽有一部分流窜到了那里,意图裂土自立,还有一部分当地的部落也自成派系不听朝廷的号令,朝廷要对辽东用兵,就得储存大量的粮草军需,除了黑豆,我今天来还要和堂弟商量一下,再采购一些土豆。”

对朱涛来说,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卖东西就能挣钱,而自己的三千倾试验田里产的那些作物,卖给国商司那就是白花花的银子。

他也就笑着说:“相对漠北和云南来说,辽东只不过是疥癣之疾,很容易就能平定,所以这次五十万斤黑豆,估计就足够用的了。”

朱元璋心里却不像朱涛这么乐观,他这几天一直还在为派谁挂帅的事情纠结着,这次既然来了,正好也听一听朱涛的主意。

于是,朱元璋随手拿起爆米花吃了一口,看似无意的问了一句:“涛儿,我听朝廷的朋友说,这次可能是派蓝玉挂帅出征,你觉得如何?”

朱涛心里想着,这军事上的事情,自己虽然能评论几句,也无非就是键政而已,不过老爹既然这样问了,也不得不回答。

“蓝玉是太子的姻亲,是坚定的东宫成员,而皇上对太子极为信任,所以也会对蓝玉很信任,同时,蓝玉在戈壁滩上的攻伐的确有一套,这是没得说的。”

朱元璋听到这里,忍不住就打断了朱涛的话:“那你是觉得,蓝玉挂帅出征是合适的了?”

没想到,朱涛却摇了摇头,叹了口气才回答说:“孩儿刚才没有说完,蓝玉固然勇悍,也对太子忠诚,可此人却专横跋扈无人能治,而且脾气暴躁,并不善待军卒,甚至,他还有义数百人,听说,在他的麾下,百户以上的军官都姓蓝.....”

朱涛说到这里的时候,朱标已经出了一身的冷汗,他和蓝玉是姻亲,因为朱标的正妃是常遇春的女儿,而蓝玉的妻子是常遇春的妹妹,有这层关系,他和蓝玉走的很近。

而蓝玉那些骄横跋扈的事情,朱标自然是知道的,而且对其有过多次的劝诫,却收效甚微。

可朱标怎么也想不明白,朱涛这个一向标榜只想做个小地主和纨绔子弟的人,怎么会对朝臣和大将的这些细节了解的这么清楚。

虽然细思极恐,可现在却容不得他想的太多了,只能马上转移这个话题,不然,很可能蓝玉就得折在朱涛这几句话上。

朱标连忙问道:“如果按堂弟的意思,如果蓝玉挂帅不合适,那谁是适当的人选呢?”

在一旁的朱棣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虽然他现在管理着国商司,但是他更加向往的生活是那种跃马疆场的快意恩仇,他很希望朱涛提到他的名字。

朱涛似乎是思考了一下,然后回答说:“其实,如果最为适合的人,应该是燕王殿下朱棣了,他自幼就在军营中长大,又是魏国公徐元帅的女婿,和这些将帅们在一起摸爬滚打,学了一身本领,不过,征伐辽东,不算是什么大战,杀鸡未必要用牛刀!”

虽然这不是正式的推荐,但是被这样的夸一顿,朱棣的心中还是美滋滋的,他忍不住要给朱涛点赞了。

不过,说了半天,最为合适的挂帅人选到底是谁呢,大家都看着朱涛,等着他的答案,朱涛笑着说。

“我看你们几位,比那皇帝还关心军国大事,咱们家却是个商人世家,真是奇怪了,要我看,吉安侯陆仲亨最为合适,他是皇上举义初期的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又给蓝玉做了很长时间的副将,勇悍无比谋略也可以圈点,是合适的挂帅人选。”

朱元璋听完之后,有些一头雾水,便问朱涛说:“涛儿,你刚才不是说了吗,不让蓝玉挂帅,就怕他在外面骄横难制滋生事端,这陆仲亨和蓝玉交情深厚,为何就合适呢?”

朱涛解释说:“爹,您别忘了,这些淮西勋贵们可都是闲不住的主,还是说蓝玉吧,我听说蓝玉的义子蓝宝玉,只不过是个小旗,可在街上遇到青田知县史正文,一言不合就把那位县太爷打断了胳膊,勋贵们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呢,尤其现在,都快形成以蓝玉为主,陆仲亨、唐胜宗、费聚等人参与的结党之事了,把他们拆开,也是有对这些功臣有保全之意。”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由得连连点头,朱涛说的,可以说是一种制衡之术,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帝王心术,不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也不愿意对这些开国的功臣们大开杀戒,如果能够靠拆开他们而保全他们,倒也算是个好办法。

等回到了宫里,朱元璋马上就对朱标说:“标儿,你去和三位首辅商议一下,马上拟旨,封吉安侯陆仲亨为征辽将军,江夏侯周德兴为副将军,命长兴侯耿炳文协调国商司,给大军提供粮饷军需,三日后出发,你待代咱送出得胜门。”

朱标领命,正准备走的时候,忽然转身回来,对朱元璋说。

“父皇,儿臣仔细想了涛弟的话,也觉得有理,并且儿臣还有点见解,只把他们拆开还不行,还不能让他们闲下来,这些战场上的悍将,一旦没事做就只剩了祸害老百姓了,因此儿臣建议让沐英择日出征云南,带唐胜宗和费聚前去。”

听完此话,朱元璋大喜说道:“标儿说的很有道理,你自从当太子以来,一贯仁义施政,在爹的面前也是柔弱顺从,今天的话,颇有王者气度,爹很高兴。”

朱标很快就召见了三位首辅,并且跟他们商定了具体的出兵事宜。

要说这三位首辅都不是吃干饭的,办事效率极其之高,仅仅用了一天时间,就把所有章程节略全都整理好了。

在正式出兵之前,朱标代替朱元璋在他的太子东宫召见了三位统兵的将领,并且送了一首诗给他们。

首节 上一节 6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