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101节

就好比宋朝的时候,除了修运河会遇到很多困难,更重要的还是江南的发展已经相当好了,为了多一点巴蜀的物资,耗费巨资修建一条这样的运河,经济账确实不太划算。

至于如今大唐的经济中心——河北一带,李湛一直对这保留这几分警惕,没办法,谁让这地方除了是经济中心还是很多山东世族们的老巢呢?

更让人心忧的是,后来的安禄山就是借着河北的财政,和手上的士卒们才造了反,这样的“前车之鉴”,足以让李湛用有色眼镜看河北这块地方了。

而且李湛的心里还有另外的想法,万一,万一他的子孙后辈们不孝,到时候要丢了江山,多一条巴蜀到京畿的经济大动脉,总比单单依靠江南来的强太多了。

江南那些士绅们,实在不是什么好东西,可能这是李湛知道明朝历史,对江南一带的很多人的偏见,至少现在大唐还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不过,偏见什么时候都存在,只是在李湛这个皇帝身上影响会更加恶劣罢了。

李湛自己觉得想的比较通透了之后,把这样的打算透露给手下的王阳明、冯道等人,还有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在朝堂上占据高位的大臣们。

他们也不得不承认,李湛说的很有道理,虽然单看经济账可能不够划算,可要算上政治账,军事账,未来的长期发展等等,现在趁着国力强盛,有这么多外族俘虏,修这么一条运河是一件绝对划算的事。

只是就算他们的心里觉得这事可以做,可隋炀帝的先例离得实在太近了,他们实在不敢开这个口,答应李湛修建运河的要求。

最为关键的不单单是开凿运河这样的小问题,而是他们从李湛的话里听出来,李湛动了迁都的心思。

联通巴蜀和南阳,南阳又和洛阳紧紧相连,这加强了洛阳的实力,为了国家的长远考虑,是不是应该选择迁都呢?

毕竟不管是大运河还是现在李湛想要开凿的这个运河,都是可以和洛阳连起来的,洛阳处于这么重要的位置,就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至少也应该让洛阳成为陪都吧?

甚至王阳明他们对李湛的心思更为了解,李湛在河西一带的时候,就曾考虑过将未来大唐的都城迁往洛阳。

这不单单是因为历史上就有过的事,是一种大势所趋,关中确实因为长期开发,已经养不活整个中枢带来的那么多人口了。

就算是有了李湛给的高产种子也一样,地力有限,需要休养生息,甚至他们还知道李湛试图让关中重新种上很多树苗,想要恢复关中的水土。

这样的想法当然很正确,可对于关中的百姓来说,让他们在这时候种树?

粮食怎么办?

是,现在李湛治下的时候可以保证粮食供应,未来呢?

一旦发生旱灾,或者水灾了呢?

到那个时候,关中没有粮食岂不是只有死路一条?

正是因为这样的现实考量,他们拼了命才拦下李湛的异想天开。

但他们就是再努力也改编不了一个事实,关中是关陇世族的大本营,李唐皇室在这反而多受桎梏,反观洛阳,因为隋末战乱,打成了一片白地。

俗话说得好,白纸上好作画,李湛为了大唐的安全,为了更好的统治整个天下,避开很多桎梏选择迁都,绝对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事。

他们这些从后世来的人,对李唐皇室中后期被逼长期到洛阳就食的事,可谓是印象深刻。

一旦洛阳和巴蜀的联系加深,粮食可以运到洛阳,却难以通过水路运到关中。

没办法,三门峡一带的中流砥柱,实在是黄河通航的一大恶处。

可李湛扪心自问,不管是什么原因,在后世那个物资、机械那么发达的年代,都没有解决砥柱山的问题,而是用三门峡水库,将那些湍急的水流蓄到水库里。

还因为这事,弄得三门峡水库经常需要清理河沙。

就以大唐现在的水平,怎么处理砥柱山?

炸药炸?

一旦炸断,那些碎石成了河里的暗礁,黄河会比现在更难通航!

至于也学后世,修上一个水库,就以大唐的营造能力,就算李湛在这开挂,也还是洗洗睡吧,太难了。

可若是因此李湛迁都,那更是可能出现一些不小的动荡的,说到底现在李湛的统治基础还是不够稳固啊!

毕竟他也是刚刚被禅让皇位没多久,可能换成李二来推动这事,就好很多了。

只是不管他们的反对意见有多多,声浪有多大,李湛终究还是拍板了,这条运河一定要修!

要是觉得可能因为修建运河,引起俘虏大面积伤亡,不够人道,或者可能引发俘虏的叛乱,那就找个名臣去修!

看了看自己夹带里的人才,李湛决定让王阳明去干这个事,至少他对王阳明的节操是有信任的,而历史上王阳明的所作所为也证明了他是有这样的能力的。

统领十万俘虏修运河的差事,一点不比组织十万人打仗容易,王阳明固然没有这样的经验,也不是太懂怎么修运河,但他的天资足够他学会!

更何况,李湛又不是不派别的人手了,那些召唤出来的水利人才,肯定是要给王阳明送去的,还可以给王阳明搭配一个大将,朱然。

这样一来,修一条古代版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也算的上比较容易了。

至于其他水利人才,李湛决定再加大召唤力度,一定要让大唐的疆域内到处都是水渠、小型水库,这样至少能保证水旱灾害的影响范围减轻。

如果维护的够及时,应该能再给大唐增加几十年的国运,这样的账自然是划算的。

再者说了,又不是让大唐自己的百姓们免费服徭役,而是征发那些俘虏们,如今高句丽或者说朝鲜半岛已经是李湛的口中肉了。

只要拿下这里,不就是又一个劳力的来源?

毕竟李湛可不愿意采取和李二一样的措施,将异族看成大唐的保卫者,或者说边疆的守护者。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条路实在太难走通了。

要是大唐的国力一直不衰退,倒是确实可能完成这样的伟业。

可现实是大唐肯定不可能一直不衰退的,一旦到了那个时候,那些异族们因为依附大唐日久,双方之间的技术代差被缩减到很小的范围,不就是中原的浩劫了吗?

五胡乱华、五代十国这样的惨事,能有一次就已经是中原人心底难以触碰的伤痛了,更遑论多来几次了。

就这样,在一片反对声中,李湛还是以不可抗拒的姿态,下达了修建运河的决定。

虽然运河的挖建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先期的考察工作已经可以开始做了,别管后世的时候是怎么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现在大唐的技术水平达不到,就算有作业可抄,也不一定真的准确。

还是需要老老实实实地考察的,要不然搞出来一个像宋朝三易黄河的乐子,那才真的叫危及统治了。

之所以让王阳明去负责这事,说到底不也是不希望把修运河搞得像隋炀帝修大运河那样,激起各地的民变,死伤十数万人,乃至几十万人。

就算李湛心大,可俘虏也不够他这么糟践的啊!

同时,李湛还给远在辽东的常遇春和蓝玉等人下达了命令,直接开始攻打高句丽,灭其国,亡其史!

至于在高句丽三国抓到的俘虏,就直接就地让他们修建从半岛上的交通通道了,不说达到直道的标准,但也不能比这个差!

反正有水泥,这时候修路的成本可比大秦那时候低多了。

修好这条路,再在大唐辽东一带的冻土上修一条大道,如此一来,半岛以后大概率就会成大唐的固有领土了,这才叫真正的自古以来!

拿着这样的利器,要是后人还能把这块土地丢了,那真的是没脸见人了。

何况,半岛上虽然种粮食的地方很小,但有金银矿产啊!

这样的利益足够大唐认真巩固这块土地了,本来李湛也打算开始搞金银币和铜币同时流通的政策了,缺的就是金银。

未来有这么一块好地方,哪个昏庸的皇帝敢把这样的地方放弃了?

虽然李湛的规划相当好,但这一切终究是要看前线的人们打成什么样,能否在保留一部分高句丽元气的情况下,将这整个半岛打下来。

要不然,单单指望从中原往半岛上送粮食,就算粮食便宜也太不划算了。

好在,如今的大唐已经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更有一支并不算弱的舰队,李湛已经让这支舰队从登莱前往半岛作战了。

其实从这点上看,当初隋炀帝的战略规划确实很好,可惜实操是个垃圾,要不然高句丽他早就打下来了,怎么可能三次作战失败?

在李湛满怀期待的时候,大唐的舰队也已经从登莱港出发了。

如今还算是夏季,东海上的海风还是那么温暖,但舰队中那些老练的水手们,可不会掉以轻心。

他们之中有不少人是参加过当年的三征高句丽的,对东海气候的变幻莫测有一定的了解,更何况别看现在夏天天气很好,但等到秋冬转回的时候,那种刺骨的海风,绝对能把人冻死。

而且到那个时候,海面上的风浪之大,足以将一些海船掀翻!

当初隋朝的不少水师,就是折在这种时候了。

俞通海脸色沉毅的站在旗舰的甲板上,看着周围这八十多艘战舰不停的调整位置和航向,簇拥着他的旗舰向半岛进发。

俞通海思绪万千,内心很是激动,这可是他以往从没打过的海战啊!还是对外作战,这可比当年他跟在朱元璋麾下,在长江纵横的时候,快意多了。

俞通海看向一旁的老伙计赵胜普笑着说道。

“实在想不到,咱们兄弟俩还有这样的机缘!如今还是大唐,鞑子都还是没影的事,若是能真的实现陛下心中的梦想,有充足的枪炮,恐怕鞑子就真的不可能出现了!”

作为元末的起义军,他和赵胜普对元朝鞑子那不是一般的痛恨,他们的很多家人不就是在元朝的压榨下去世的吗?

就是朱元璋等人的家人,不也一样是因为元朝政府的贪腐横行,政府不作为,让他们活活饿死的?

如今,能这样来到大唐,还能继续统兵作战,对付异族,他们两个的心里都是非常激动。

赵胜普忍着心里的激动,淡笑着说道。

“这都是托了圣天子的福啊!另外,大哥……俞将军,你看这些船可比咱们当初在长江里纵横的船大多了。”

“听说这些船都是当年前隋留下来的?”

俞通海点了点头,没来到大唐之前,他还真不知道,当年隋朝留下的遗产有多丰厚,这些海船只是一小部分。

他们都是听船上的老水手说过的,当年前隋的大小战船足足有上万艘,海船也有上千艘。

只是因为三征高句丽损失了很多,还有一部分在隋炀帝巡架江都之后,在他死前被烧毁了。

当初杨广不惜耗死数十万人的性命,硬生生挖通了大运河,虽然对当时的百姓带来极大的压迫,可也顺势带动了江南的发展,不单单是经济上,造船业更是发展迅猛。

只是现在……

到底是经过隋末的战乱,不管是熟练的船工还是那些战船都损失很大,江南的造船业想要恢复旧观,要花的时间恐怕短不了了。

不过听说李湛也召唤了很大一批专门的船工,一批人去了江南就是想要恢复当初前隋的造船业盛况。

另外一批人,则就是在他们刚刚离开的登莱港一带,大概是准备把登莱打造成一个战船制作的重心,江南恐怕往后就只造商船了。

俞通海也和那些被李湛召唤出来的船工交流过,很欣喜的知道了在他以后,朱元璋统一了天下,真正做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hua,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这已经是不知道多少汉人的心愿了,从北宋到南宋,再到元末,无数仁人志士无不渴望收回旧土,可只有朱元璋做到了。

而今,他又能来到大唐,成为盛唐开拓疆域的一份子,这让他更加欣喜。

如今,站立在船头上,虽然浪头不小,船只在不停的颠簸,但俞通海只觉得自己的精神不是一般的好,身体的每一处都在欢呼雀跃。

他座下的这座旗舰,也比当年他在长江纵横时的旗舰高大威武许多,这是他在元末所未曾想见的。

只是一打听,他就知道,这是隋朝战船里遗留的并不算顶尖的战船,只要想到这,俞通海的心里对后世的大宋就也有一种埋怨,对元朝就格外的痛恨。

技术出现断层啊!

若是这些技术并没有断层,在元末的时候,他就能轻松造出来这样的战船了!

俞通海和赵胜普两人对半岛附近的水情不够了解,但他们愿意学,更可以学好,在详细的问过那些老水手们和被抓到的新罗的渔民后。

两人确定了一件事,这东海上的风险一点都不小,若非现在是夏天,只怕现在他们这支船队就要损失上三五艘战船了。

出于安全考虑,俞通海一直没有让船队全帆航行,而是宁肯慢一点,只是半帆往前走,时时刻刻都要盯着天气,沿着海岸附近走。

说到底,俞通海和他手下的这些水手里,除了少部分人是有在这块水域的航行经验的,其他人都对这处水域一无所知。

若是往后多跑几趟,可能确实可以熟悉附近的海情,但绝对不是现在。

特别是海上不同于陆地,有明确的标志物,辨明方向的方法也非常多,更不同于江河,直接顺流而下即可。

海上分辨方向就是一个大问题,还要防着海底的暗礁,还要在风浪的影响下控制好船只的方向……

这些东西加起来,要是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基本是做不到的。

俞通海本身也是野路子出身,对这些东西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经过这遭之后,他打算上书给李湛,请求专门建立一个培养水手和水师将领的书院。

如果全凭经验还有老带新,大唐的水师也只会是昙花一现,商船想要到处跑也非常难。

首节 上一节 101/2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