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128节

只不过要是这些鲸鱼本来就是海中的坏东西,他们两人心中的那种负罪感可以小上很多了,更关键的是,这样的鲸鱼在他们眼中早已没了一开始见到的那种震撼和神秘色彩。

一转眼,李承乾和李泰就已经在半岛呆了三个多月了,李靖要开始进攻出云国了,长孙冲的事情也多了起来。

半岛可是要负责这次出征的后勤的!

于是,李泰和李承乾两人就此告辞,转回长安。

他们回去的路上,顺便转道黄河河堤附近看看,他们消息再怎么闭塞也知道,黄河治理是这两年李湛全力推动的事务。

为此,就是对外战争的脚步都停了下来,所以他们也很好奇,这黄河治理的怎么样了。

他们的心里未尝没有比较阴暗的想法,若是黄河治理失败,是不是可以让天下人对李湛的统治产生不信任,到时候,就算他们不可能回到权力中心,但看看李湛的乐子也是好的。

还没等他们来到黄河河堤,就远远的看到一个香火鼎盛的庙宇。

好奇之下,李承乾和李泰两人就只带了几个侍卫,低调的到庙宇那看看。

刚一走进去,两人就惊愕的发现,这是一个王阳明的庙宇,可王阳明是个活人啊!

这样的庙宇还真的很少见。

李承乾两人也算是心思剔透了,一下就想到了,这可能是因为王阳明修水利干的好吧,大概和巴蜀的二郎庙一样?

李承乾到庙里默默的上了根香,听着耳边传来的百姓们感激的声音,他心里就有数了,这黄河大堤是不用去了。

只看这一点,就知道黄河大堤修的肯定不差,要不然王阳明凭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夸赞?

甚至有人说出了‘生我者父母,活我者王公’的话?

纵然话可能夸张了一点,但里面的感情却是真的。

看来,这治理黄河的大事又被李湛给做成了,他到底是从哪来的这么多能人的?

李承乾的心里有一些嫉妒,凭什么呀!

当初明显自己的优势那么大,为什么不到自己这边辅佐,反而去投奔一穷二白的李湛?

就算觉得自己不好,那也可以投奔他们老爹啊!

其实这个问题不单单是李承乾想不明白,现在已经退位的李二难道就能想明白了?

只是他放弃思考了而已。

长安,李湛人在家中坐,喜从天上来。

本来他都没打算今年继续打仗了,没想到青海方向又给了他一个惊喜,唐蕃双方交战,唐军大胜,吐蕃有一些部众请降了。

这真的出乎李湛的意料之外了。

在他眼中,吐蕃是大唐的一个大敌,恨不得马上把吐蕃消灭掉,可现在吐蕃在位的是松赞干布,能力那是一等一的。

虽然可能国力确实不如大唐,但有着地利优势在手,怎么着看着都能和大唐再比划比划,谁能想到居然会有吐蕃人投降了呢?

等到李湛再仔细看看奏折,就明白自己犯的错误了,他是把后来的吐蕃当成现在的吐蕃了,现在吐蕃在松赞干布手中统一也没多久,各部之间的矛盾不小。

单这一点就和后来的吐蕃差距蛮大了,历史上吐蕃内部虽然矛盾不小,但大体上是认同赞布们的统治的,有些权臣、大族也没那么大胆子篡位。

特别是,现在吐蕃在前些年刚刚发生过内乱,很多人对松赞干布是有不满的,偏偏东边的邻居大唐又对吐蕃虎视眈眈,这一来,吐蕃国内的一些贵族们当然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了。

历史上的时候,大唐这个时候对吐蕃并没有投注特别大的关注,主要注意力在北方的草原和东北的高句丽。

可现在,这两者都已经被李湛扫平了,吐蕃感受到的压力也远比历史上的大,也让很多吐蕃贵族更早的认识到了大唐的力量。

更为关键的是,这一次李湛在位,压根没有理会吐蕃和亲的请求。

虽说和亲作为一种两个民族友好往来,加强联系的手段并不算特别丢脸的事,李湛也不会抵触和亲的事。

但李湛更不愿意看到周边的少数民族通过和大唐的和亲、联姻,收获很多原本他们没有的技术和人才。

这才是李湛拒绝吐蕃和亲的主要原因。

可这样一来,松赞干布手中的牌就又少了一张,威望相比于历史上也低了很多,因而处理国内事务的手段上,也不免激烈了几分。

这一激烈,不就把一些人逼着向大唐请降了。

李湛马上下令,让青海的唐军将这些请降的吐蕃人安置到西域附近的草场上,暂时不急着编户齐民,移风易俗,让他们先享受享受在大唐放牧的好时候。

等到和大唐的交流更为密切之后,再做改变。

此时,投降的囊廓等人已经一脸麻木的走到了了凉州的姑臧城,这是凉州的治所,他们接下来还要往西,一路走到敦煌附近的月牙湖那。

囊廓只是微微抬头,看了看高大的城墙,就跟着唐人走进了城市里。

一路上,他已经看过太多高大、繁华的城市了,不管是哪一个都比逻些城繁华,也比逻些城的城墙高大,他早就习惯了。

更何况,如今落魄到家族子弟只剩下几百人的他,哪还有那份闲情逸致关注城市的好坏?

唯一让囊廓安心的是,大唐的力量远比他一开始想像的更强,至少这次决定并没有做错,在大唐他们还能找到一条出路。

在囊廓投降大唐之前,吐蕃国内已经有好几家势力不弱于囊家的贵族被松赞干布消灭了,借口到处都是,正是因为看到了危机,囊廓才不惜跑到大唐投降。

至少,这样可以保住自己一家人的性命,有族人,一切都还有机会,若是被松赞干布打成奴隶,囊家也就没了。

一开始,囊廓投降的时候,心里也是非常忐忑,特别是看到七八千唐军严阵以待的‘欢迎’他的投降,那时候囊廓是生怕自己被唐军直接砍了。

这样的事,就算在吐蕃也不是很少见。

庆幸的是,当他到了城中,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大唐还是讲信誉的,在附近的城市呆了一段时间学了点汉话后,听唐军的将领们说,大唐的赞布下令了。

于是,囊廓带着剩下的这些族人,被唐军护送着一路向西。

路上的时候,囊廓还看到那些忠于松赞干布的狗腿子们,他们在唐军的鞭子下也乖巧的很,纵然心里对这些人很是愤恨,但囊廓也知道,大唐不是自己能发号施令的地方。

让囊廓很惊讶的是,这些被俘虏的吐蕃人居然没有被杀,或者被变成奴隶,这对来自吐蕃的囊廓来说,实在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大唐实在太过仁慈了点。

仁慈……

这样的形容要是被朝中的大臣们听到,怕不是要笑死。

大唐现在武风极盛,民风彪悍不亚于秦汉,大唐可谈不上什么仁慈。

更何况,现在在位的人是李湛,李湛的进取心只要是一个大臣,都能看的出来了。

前隋没能灭掉的国家,李湛一个个把人灭了,基本上大唐现在已经没有邻居了。

单单看这一点,就能知道,大唐对外的态度可绝对称不上仁慈,总不能这些被李湛灭国的国家,都是国王昏庸无道,大唐秉持这仁慈、友好的态度,吊民伐罪,主动接纳了这些国家的遗民?

看看现在大唐的疆域版图吧,北边直达北海,整个草原都是大唐的马场,上面的部众们无一不归顺于大唐的旗帜之下。

东边,高句丽三国已经被灭,整个半岛已经成了大唐的领地,甚至李湛已经在窥视出云国,已经派李靖前去征服了,想来这事也是手拿把攥的了。

西边,西域各国没有一个还能好好活着的,尽数被大唐征服,国君被拉到大唐长安,没人能跳出来搞事。

也唯有南边的六诏、扶南等国小日子过的还不错,可等到李湛想要开启航海的时候,这些南边的小国也不可能留下来,唯一的作用就是成为大唐出海的跳板,决然不可能给他们独立建国的机会。

算来算去,可以说大唐不会再有什么邻居了,未来最可能的邻居,大概就是大食人了,毕竟大食也是立国不久,进攻性很强,军队也不弱。

不过相比于历史上的大唐,只能说因为李湛的上位,还有带来的系统,让大唐的侵略性更强了,表现的更为明显。

这样一个霸道的国家,居然会被其他人冠上仁慈的名头,还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相比于现在还在残酷的奴隶制社会的吐蕃,大唐大概真的挺仁慈了。

到了姑臧城的囊廓也没有在这多待,只是休息了半个月,他们这些吐蕃降人就跟着继续上路了,对于大唐的官员来说,他们这些人的价值在一开始投降后,就已经基本消失了。

吐蕃国内的情势被大唐知道后,大唐还能好好把他们安顿好,已经是天恩浩荡了。

李湛得到了吐蕃国内的详细情况后,也颇为振奋,至少现在来看,历史上那个能给大唐造成极大的战略威胁的吐蕃是不可能存在了。

就算存在,吐蕃最多也只能自保。

换句话说,李湛其实并没有想着现在把吐蕃收入囊中,毕竟高原气候实在不是现在的人们能克服的,李湛就算明白青藏高原的重要性,也不可能枉顾生产力限制,硬用人命来堆。

李湛对吐蕃最大的期望就是成为大唐的羁縻州,模仿下后世的土司制度,在吐蕃实行就可以了。

知道吐蕃不会成为自己平南的阻碍后,李湛立刻下令,让徐达等人带兵前往六诏,扫平当地的势力,让大唐控制当地。

随着年关将近,南方的捷报也传了过来,南方的六诏已经悉数被平定,更南一点的扶南国,已经递交了国书,请赐王印。

徐达的战绩是非常辉煌的,只用了三万唐军,就荡平了六诏,其中三个蛮王被族灭,其他蛮王全家被俘。

可以说,历史上还能蹦跶很久的六诏、南诏、大理这些国名可能都要消失了,在现在的历史中,已经没了他们的位置。

南蛮六诏从现在看,其实并不能算是大唐的什么心腹大患,但朝中大臣们都很清楚,六诏一向并不安生,虽然接受了大唐的封赏,但对大唐的命令向来是阳奉阴违。

甚至有和吐蕃勾搭的迹象,试图在大唐和吐蕃之间来回跳舞,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对这样当狗都不会当的人,朝臣们还能说什么?

还是尽早灭了的好,所以对于这次大唐的再次胜利,文武百官们的心中还是颇为高兴的,能给这些西南的蛮王们深刻的教训,杀猴儆鸡,未来西南边疆就能安稳多了。

至此,吐蕃已经完全被大唐的封锁圈所包围,东南、东北、西北都已经没有发展空间了,正西是喜马拉雅山,想要发展,只怕未来的吐蕃只有南下天竺一条路了。

当然,想要和大唐打仗,那就是另外一条路了。

虽然李湛没有灭吐蕃的心思,但要能把吐蕃的国家打烂,让青藏高原上恢复原来的部落制度,各个部落相互内斗,李湛也决然不会嫌弃。

这样的吐蕃其实才更合李湛的胃口,可惜,现在的吐蕃赞布是个精明人,虽然在大唐南下的时候,吐蕃境内有人想要狙击,却被松赞干布死死地拦住了。

一来,吐蕃自己国内的矛盾还没能完全缓和,二来,双方的国力完全不在一条线上。

松赞干布的心里比谁都清楚,相比于唐军,吐蕃军队只占一个悍不畏死,军队建设、甲胄、这些都是一团糟。

要不是有高原气候的阻挡,吐蕃恐怕也已经被大唐消灭了。

只是年后,一件出乎大部分意料的事发生了,吐蕃再次遣使入唐,请求和亲,言辞恳切,在鸿胪寺说的涕泗横流。

一时间,长安的气氛有些古怪。

可能大部分上层人士都知道,吐蕃在皇帝的心中是一个大患,可现实中,吐蕃这些年和大唐的争端,屡屡失败,实在不像是能成为大唐祸患的国家。

更何况,随着当初囊廓等人的投降,大唐对吐蕃的了解也逐渐加深,像是吐蕃的一些药材,就是长安的权贵们相当喜欢的东西。

只是,在蕃使入朝请求和亲的事上,没有一个和吐蕃有牵连的人敢于站出来说说吐蕃的好话,大家都不是傻子,做生意就行了,犯不着拿自己的前途来赌皇帝现在对吐蕃的真实态度。

一时间,这事就再度僵到这了。

李承乾匆匆从几名新罗贵族的晚宴上离开,他已经得知了吐蕃派使臣入朝请求和亲的消息了。这样的事,本来就和他在鸿胪寺的本职工作相关,更何况,相比较于已经被征服,乖乖在大唐生活的新罗人,还是处理和吐蕃相关的事更具意义。

这些新罗人左右不过是希望他能帮着求情,好让一些故旧免除处罚,这一看就是脑子一热,随便找人了。

但凡能找到别人,怎么可能找到他这个理应的前太子身上?还指望自己去皇帝面前递话?实在太搞笑了。

而吐蕃请求和亲的事,明显更为重要。

如今大唐的邻居,还能活得好好的,也就只它一个了,总归是要做过一场,不管是和亲还是开战,这时候在鸿胪寺里才又更大的发挥空间。

再者说,虽然在一般人眼里,吐蕃也不过是个小国,可李承乾是一般人吗?

他能看到的战报都要比一般人多太多了,吐蕃军队和唐军的交换比可不一般,虽然李承乾也清楚,这里面肯定有吐蕃地形、气候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

但这不是更代表了吐蕃的难缠吗?

从半岛回来之后,李承乾虽然摆脱了那种低迷的情绪,但那种想要再大世中进取的心思却突然强烈了不止一倍。

只要看过长孙冲的政绩,看过半岛百姓们的生活,就连李泰都有了变化,只是他依旧还是更喜欢文学上的东西,这些时间主要是想要做一份文集。

首节 上一节 128/2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