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盐法自然有它的好处,而且对资源要求极小,可它的坏处就是让朝廷没有法子监管了,盐铁官营本就是国家的大政方针。”
“如今,若是真的大力推行晒盐法,这盐业的官营在江淮一带就要有名无实了。毕竟这里不像是北方,有大唐军港,还能时常出海捕大鱼,对盐的消耗比较高。”
“通过晒盐法得来的盐大部分也被消耗到这个上面了,江淮一带就没有这个条件了,而且水运发达,如果有人贩卖私盐,真的防不胜防……”
王阳明有些释然了,杜荷说的倒也没错,这大概也是后世大明的时候,晒盐法已经成熟之后,江淮一带还是照旧用的煮盐法的原因吧。
反倒是在福建和两广等地,用上了晒盐法,毕竟那些地方,朝廷的管束力比较低,也就只能顺其自然了。
其实仔细想想,王阳明也就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了,也能明白为什么那些想要改革的人做事那么艰难了。
晒盐法不好吗?不方便吗?
不,它真的很方便。
可煮盐所要用到的柴火、大灶还有巨大的人力物力等等,都不是一般穷苦百姓们能凑得齐的,这也就便于朝廷对他们进行管控。
而这也是朝廷一以贯之的一种惰性了,如果出现新生事物,实在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倒不如退一步,退回原有的生态。
正如制备海盐一样,明明已经有了晒盐法,可地方的官员们更关注的是晒盐法怎么管理?
若是用煮盐法,还能通过控制灶户们的人身、燃料还有锅灶,理清楚到底产了多少盐,从而在源头上控制住整个盐业,避免出现走私,收上更多的盐税。
可是用晒盐法呢?
朝廷拿什么来管理,来控制盐的数量,并对其进行收税?
以如今大唐的行政效率,压根别想做到这一点,真正能对盐业实行这样强有力的控制的,大概也就是宋朝了吧?
不过那也是因为宋朝地方比较小,朝廷各项支出压力很大,又有很多空闲的官员,这才能做到如此精细的管理。
而不管是王阳明现在所在的大唐,还是以往所在的大明,都对此有些无能为力。
这还是大唐没有排的上号的盐商呢,要是换成大明那样的局面,朝廷就更加没法控制两淮地区的盐业了。
盐税?
只能指望看盐商们一年报效给朝廷多少钱了。
由此就能看出来改革的事情有多艰难了。
而对于这样的事,可能别人还会多嘴问一句,煮盐的灶户们何其辛苦。
可王阳明不会,他不是那种不经世事的书呆子们,他很清楚后来实物税逐渐改为货币税后,民间百姓们的生活。
煮盐的灶户们和他们又有多大的不同呢?
不同样是在出盐之后被朝廷以极低的价格收走手里的盐,等到他们需要燃料的时候,政府用较高的价格卖给他们。
甚至这里的较高已经算是王阳明昧着良心说的了,往往有些时候在实践中,不会是较高,而是极高,王阳明从来不敢高估那些小吏们的操守。
若非如此,王阳明也不会提出,改革的第一步,就要改革吏员了。
这正是因为他很清楚,如果地方的小吏们一个个不堪大用,那不管是什么政策到地方都是会走样的。
王阳明有些萧瑟的站在海边,眼神放空了,一旁的杜荷有些忐忑,他也不知道王阳明这个皇帝的亲信会怎么评价他的这般做法。
王阳明实际上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在他看来这事实在是很难解决,想来李湛也不会知道,他的一片好心在地方却完全没有实施下去吧。
甚至王阳明想都不用想,既然江淮一带还在使用煮盐法,那这里的盐价必然会比其他地方的高,毕竟川盐是不用燃料的,或者说川盐的燃料是没有成本的,都是地下的燃气。
而河北道、齐鲁一带现在也在慢慢普及晒盐法,当地的盐场也是不用燃料的,如此一来,江淮一地想要保证盐税、还要保证能竞争的过其他地方的盐,就只能加大对灶户们的压榨。
若是王阳明没有猜错的话,现在的这些灶户们已经成了一堆干燥的木柴,只差一个火星可能就要燃烧起来了。
毕竟自李湛登基开始,就已经在力图让各地普及晒盐法了,而江淮一带的灶户们受了这样的委屈的时间,会是多久呢?
可只要朝廷还有一天想要既打压盐价,让老百姓能吃上平价盐,又想要从盐业中收上来不菲的税收,那么这个矛盾就会一直存在。
未来恐怕不单单是江淮一地如此,其他地方说不定也会悄悄改回煮盐法,除非大唐能表现出惊人的基层控制力,正如王阳明从李湛提供的书籍里看到的那些国家的例子。
只是……王阳明想了想现在还在努力进行着的舟山群岛的工程建设,再看看还要安置的那么多的移民。
如今江淮一带的官吏们大概已经被他动员到了一个极限了,不是每一个朝代都能做到李湛带来的书中写的那样的控制力。
何况,朝中连一个吏员法的改制都要商议一段时间,一点点推进,盐业的改革又该放到什么时候呢?
要知道,盐业大概还关系到不少朝中大臣们的财富呢,自古以来,想要从事盐业,总是少不了和官府打交道,王阳明不觉得大唐能够例外。
“你和那些盐商们有没有什么经济往来?”
杜荷有些错愕,连忙坚定的摇头道。
“我倒也看不上他们给的那点钱,相比之下还是我和兄长的仕途更为重要,我也不可能毁了我父亲生前的一世清名!”
眼见他说的坚定,而且王阳明仔细一想,现在大唐的盐商们,大概也够不到这么高的级别,心里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只是还是简单的批评了一句杜荷。
“这件事,你做错了。陛下眼下会在乎能收上来多少盐税吗?他在乎的是他治下的百姓们能不能够过得幸福。”
幸福?
杜荷眼角有些迷茫,这个词何时和那些底层的民众们能扯上关系了?
看出了杜荷的疑惑,王阳明暗自叹息,之前还觉得杜荷如今不错,能力也挺出众的,可现在一看,他缺了最为关键的仁心啊!
大概在他看来,一般的百姓们只要能活下去不就好了,哪里还需要让他们追求什么幸福呢?
自己倒也确实忘记了一点,不是所有人都是经历过隋末的战乱的,而这些现在在地方当县令的人,很多都是没有经过战事的门阀子弟亦或者家世显赫的人。
他们自打出生开始大概就没怎么和一般百姓在一起过活过,对普通民众的苦难他们怎么都不大可能感同身受吧。
王阳明又亲自到江淮一带的盐场内部进行考察,随后他就给李湛写了一篇奏章,内容自然是关于盐业改革的。
在这里面他提出了两个问题,灶户们现在受的苦是极重的,而晒盐法的推广在江淮地区推广无力,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待到奏折被送走以后,王阳明认真和杜荷沟通了这些问题,特别指出了杜荷之前犯下的错,可能杜荷本人和那些两淮的盐商确实没有关系。
可向他提这样的意见的人,难道就真的没有关系吗?
而且,这些灶户们如今受到这么大的苦难,朝廷为了收税,又极力压低他们的收入,就算现在粮价很低,他们又能不能真的吃饱,不出现动荡呢?
要知道,一旦这些灶户们出现叛乱,第一责任人可是杜荷自己啊!
杜荷听得冷汗津津,脸上露出羞愧的神色,他之前的时候一路顺风顺水,确实没有想到这些细节问题。
而且,在大唐以前,哪里有私盐贩子造反的事呢?想到想不到!
这一点上说,王阳明确实比他们多了很多历史经验。
正是有这些历史经验在,所以王阳明才对这些灶户们如此重视。
而且两淮地区所处的位置极为关键,这里是运河的一处重要枢纽,一旦两淮地区乱了,那么运河必然停摆。
就算现在大唐可以通过海运来进行商贸,可并不是所有商人都敢于从大海上走的,更加稳健的措施还是走运河。
而且运河能一路联通陆上的河北道、齐鲁等地,乃至洛阳,这是海运不能比拟的。
如果通过海运,还需要慢慢从黄河的各个支流,一点点运到洛阳,这中间换船、转运的费用其实也不低。
这对大唐的经济、民生都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杜荷被王阳明的话说的头皮发麻,连忙哀求着,希望王阳明能给出一个解决办法。
王阳明心里思索了一番,还是决定先李湛一步,把灶户的问题处理好,要是真的等到李湛那边有回信过来,灶户们的问题只会更加严重。
一旦一拖再拖,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王阳明给出来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直接先把这些灶户们成批送到赣江一带,和那些移民们一起安置了。
本来这些灶户们的逃亡也是很严重的,毕竟人都快活不下去了,难道还不能逃跑?
当王阳明领着杜荷在各处盐场宣布这样的消息后,那些本来神色有些麻木,没有一点精气神的灶户们,眼中像是燃起了希望的火花,愣愣的看着王阳明半晌没有声音。
就在杜荷以为这些人都傻了的时候,他们才猛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
每到一处,王阳明都能收到这样的爱戴和感激,看到这样的情况,杜荷才真正意识到他之前的那些举措对这些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这样一回想,杜荷自己也是又惊又怕,万一……万一……
杜荷真的有些后怕。
好在在王阳明的威望和手段之下,这些灶户们还都算恭顺的跟着王阳明一起走了,同样还是赣江这个地方,这一次又来了几万户的灶户。
这些灶户们来到这片土地上,知道自己和自己的后代都能摆脱灶户的生活后,就连接下来的开荒都好像没有那么难了。
让王阳明感到有些怜惜的是,这些灶户们大概都没有和外界有更多的联系,连那些高产作物是什么都不知道。
从这一点看,就能看出来当初杜荷的执政有多少漏洞了,基层他几乎都没有很好的管理到,这让一开始对他还算满意的王阳明有些失望。
相比于杜荷的兄长,他差的实在太多了点,可能还要更多的历练吧。
不过这不该是王阳明操心的事了,他所做的只是把现在江淮一带的情况再次汇总成奏章,上报给李湛,等候着李湛对杜荷的处置。
待到第二封奏折被送走,王阳明再次开始了他的巡视之旅,一处处盐场亲自跑,务必将所有这些灶户们都送走。
王阳明现在宁愿重新培养那些能学会晒盐法的百姓,也不敢继续让这些灶户们继续呆在江淮一带煮盐了。
这些人在这,那就是不稳定因素,他们心中的怨气不是那么好化解的。
只要他们还在这里操持盐业,就肯定免不了还要受当地盐商们的盘剥,指望王阳明来当这个‘青天大老爷’着实不够现实。
王阳明能管的了一时,他也管不了一世啊!
往后的安排终究是要看李湛决心做到什么程度了,若是他想要放弃盐业的官营,或者只让政府起一个引导作用,大面上管控好这些盐业人员。
江淮地区的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杜荷这些天认认真真的跟着王阳明在这里到处巡视,他的想法其实也挺简单的,之前的时候做了错事。
大错已然犯下,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何况等到以后,他换到其他地方执政,难道还能一直指望王阳明或者他哥哥帮着他擦屁股吗?
总是要学着解决的……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杜荷的心里已经有了预料,这次看来升官是不要想了,只怕要被贬官了,错误确实有些大了。
说到底还是经验不足,而且对下面的这些士绅、豪强们有些过于信任了,只觉得自己可以掌控的了他们。
哪里能想得到他们提出的看似美好的建议,背后还包藏祸心。
只是……杜荷还是有些疑惑,终于趁着王阳明有了空闲的时候连忙上前一步恭谨的问道。
“王卿,为何你不把他们这些灶户们直接安排到江淮一带,这里也是有空闲的土地的吧?何必千里迢迢把他们送到赣江?”
“这么遥远的路途,就算有足够的药物,路上恐怕也会死伤不少的百姓吧?”
这个问题,也是杜荷疑惑了挺久的了,只是到这个时候是在憋不住了,才趁机问了出来。
王阳明叹了口气说道。
“我当然也知道江淮一带有不少空闲的土地,将他们安置在这里看起来很美好,可你想想他们一旦被安排在这,得罪的会是谁?”
杜荷的心里一愣,得罪人?
是那些本地的小民吗?
既然王阳明这样问,那就定然不是了,只会是那些大户们,可这些灶户们被安排在这,又怎么会得罪大户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