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这些俗人看不到赞悉若的一番苦心,葛尔东赞却是明白的,他也知道这次和大唐的合作,赞悉若的姿态放得很低。
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葛尔家的实力在这里摆着,他们在大唐面前顶多算一只强壮点的蚂蚁,能给大唐带去什么样的伤害吗?
面对这样的大国,还是对葛尔家的需求并不是特别明显的大国,除了俯身做小,还能有别的办法吗?
更别说,他们也不看看赞悉若可是他的儿子,当着自己这个当爹的面非议自己的儿子,真是平日里给他们脸了!
待到其他人都退出去后,赞悉若看向自己的父亲叹声说道。
“这也不怪他们,平白无故放弃了国中一大笔财富和势力,他们总是会心疼的。虽然知道决策肯定是父亲你做下的,也不敢对着父亲你说什么意见,最后不只能拿我当出气筒了吗?”
“只要家中能够齐心协力,我个人受一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
“哼!一群蠢物!家中局势不妙的时候,他们连看都看不到,更别说拿出什么像样的计策了,如今却对做事的人说三道四!”
“果然就不能指望他们,未来积鱼城中的事务还是要你们兄弟们担起来啊!我年纪大了,恐怕没多少天能活了。”
看着赞悉若欲言又止的面孔,葛尔东赞只是笑了笑说道。
“不用安慰我,我的身体我自己清楚。你们也不必为我担心,好好想想接下来怎么接受积鱼城的事务才是正经的。”
赞悉若和论钦陵默默的点了点头,他们也知道事情到这步还没完呢!
这次和大唐的合作,他们葛尔家确实获得了不少的利益,单单是现在就已经拿到了大唐很多的物资支援。
可大唐给出这么多物资可不是白给的,除了要葛尔家在这次唐蕃交战的时候,投降大唐并且当二五仔给大唐带路。
还需要在青海湖修码头,以葛尔家的力量来说,修这么一座码头所要消耗的物资就不是现在的葛尔家能够轻易承担的下来的。
更不用说,大唐有意在码头修好以后,往海西派汉民,至于这汉民是不是真的汉民那可就是两说了。
而未来的时候,这处码头会不会成为大唐引诱、招抚海西各个部落的桥头堡,就连葛尔东赞心里也没有数。
就算葛尔东赞对自己的才能再怎么自信,可这海西想要发展成大唐那么富庶的样子,也是如登天之难。
只要双方的生活存在极大的差距,就不可能断绝的了海西的部落投奔大唐的念头。
更别说未来的时候,海西名义上也会是大唐的,难道从羁縻州前往大唐内地还需要借口吗?
可这么一来,对于已经隐隐被安排在海西当地头蛇的葛尔家来说,就是一个相当难堪的事了,要是手下的人都走了,他们葛尔家在这里是统治什么的?
就单单这段时间里,从海西逃往大唐的人就已经有数千了,长此以往,海西岂不就成了一片白地?
有这样的隐忧在,葛尔东赞怎么也不会高兴起来的,只是相比于在吐蕃时的束手束脚,海西的局面已经好太多了。
虽说此次论钦陵在海西做的很对,而且也相当的果决,可海西这处地方对于唐蕃两个国家能产生的影响终究是有限的。
葛尔家既然决定从吐蕃逃到海西,帮助大唐,那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很多原本在吐蕃的人脉关系,仅凭葛尔家的人,又能真的在大战中起到什么一锤定音的作用吗?
不可能的!
一个人的能力再怎么突出,那也是需要一个集体的方方面面来配合的,葛尔东赞在担任吐蕃大论的时候,他可以轻易调动整个吐蕃的军政力量,自然能发挥出让各方敬畏的力量。
可现在,来了海西以后,葛尔家不复以往的局面后,说穿了他们也不过是现在海西的一处豪酋罢了。
可能葛尔东赞本人没什么变化,但仅凭葛尔家,仅凭现在还没有完全归心的海西,他终究不可能做到像以往在吐蕃时的事了。
更不可能带着葛尔家在大唐和吐蕃之间保持中立,甚至在接下来的大仗中有什么特别的作为了。
所以很快,葛尔东赞就决议接着加强与大唐的联系,既然已经投降了大唐,索性就投的更为干脆一点,也让大唐看到他们的诚意。
接下来的时间里,葛尔东赞不仅加快了对青海湖上码头的建设,甚至多次亲自见大唐的官员们,做出了很多让步,只为让大唐的力量能更快到达海西,建设这里。
为此,葛尔家愿意在接下来的建设中承担更多的人力物力的消耗。
这样的消息让在河湟的李绅不免有些惊讶,这可是一个大事了,他自然是下不了这个决定的,只能派人快马把消息送往长安,由李湛决断。
在这样的消息传达之中,时间也从秋天来到了冬天,而现在大唐和吐蕃之间的明争暗斗已经早早的摆在了台面上,成为时流们极为热衷讨论的话题。
世上喜欢聊军政大事的人还是很多的,何况牵扯的双方也都不是什么小势力。
别看吐蕃在大唐身边,看着体量并不算大,可现在大唐周边离得最近的一个,能够保持这么大体量的,也只有吐蕃一家了。
这样的分量不言而喻。
何况如今唐蕃之间的利益牵扯也不小,有很多人吃的就是唐蕃贸易这碗饭的,更有些时流们格外的关注又有哪些人能在此次的战争中脱颖而出。
即便是和吐蕃没有什么利益牵扯的,也热衷于讨论吐蕃这么一个大势力的兴衰,这可是一件少见的事啊。
虽说现在的大唐不存在像后世那样便捷的消息传递手段,可长安作为大唐的首都,这里的消息向来都是最灵通的。
而能够来到长安的人也都不能算是一般的小民了,他们对这样的事自然是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带着浓厚的兴趣,就连坊间的那些小道消息,也在长安传的甚广。
原本的时候,在大唐的讨论中有关葛尔家的戏份并不多,本来民众们对葛尔家的了解也不多,顶多知道他们家原来是吐蕃的大论家。
在他们眼中,更为关注的还是唐蕃之间的战事,比如西康的情况,比如海西更西边的高原上,现在的战况如何。
可随着葛尔家的详细情况传入了大唐,就有很多抱有吃瓜群众的大唐子民,对吐蕃赞普和大论家的爱恨情仇抱有更高的热情了。
一个权臣家族和幼主间的矛盾最后发展成不死不休的关系,逼着葛尔家叛逃吐蕃,这可是难得的题材。
虽然大唐其实在吐蕃赞普和葛尔家决裂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可是一般的大唐民众终究是不清楚这事的。
一般他们聊起来葛尔家和吐蕃赞普间的爱恨纠葛,更多的是抱有一种超然的态度,以及一种幸灾乐祸的感觉。
毕竟对大唐人来说,吐蕃是敌人,而之前帮着吐蕃和大唐作对的葛尔家难道就是朋友了吗?
如今这时候,能看到以往的敌人遭难,人们的心中只会喜闻乐见,默默吃瓜,至于这里面葛尔家是不是被误伤,又或者有什么委屈,他们何时会在意过?
虽然这一世的吐蕃从来没有给大唐造成多么惨痛的伤亡,大唐也没有在面对吐蕃的时候出现过作战失利,可周边的小国在大唐人看来都应该归降大唐,这就是大唐的天命!
可现在有一个小国,居然敢和大唐对着干,这就激起了大唐民众们的反感,这样的反感可能不会在嘴上说出来,但心中一定是有的。
不过这也就仅限于民众们的口头讨论,对于国家大政来说,他们也并不具备什么发言权,更多的还是要看朝廷的决断。
随着时间更近年关,吐蕃方向传来的消息也更加详细了。
在海西被葛尔家来了一手狠的,又被蓝玉带着少数精锐突进吐蕃边境,被活生生扇了好几个巴掌的吐蕃赞普并没有坐以待毙。
而是一方面紧急调兵前往海西附近,试图将蓝玉带的那点精兵阻拦在吐蕃国门之外,同时又加大了对西康的用兵,想要从西康找回场子。
甚至吐蕃赞普还煞有其事的在逻些城举行了会盟,细数大唐的各项罪责,最为重要的就是打出旗号,商量报复大唐对原本吐蕃国中大族的策反,侵占吐蕃领土的恶行。
估摸着也是想要一个师出有名吧。
但这么一手,算是把大唐上下惹毛了,原来你家的蕃臣和部落不愿意跟着你们混了,跟老子有个毛线的关系?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何况葛尔家在吐蕃已经是位高权重了,他们愿意投降大唐,不正应该吐蕃自己反思一下吗?怎么能赖到大唐头上?
反正大唐是绝对不会承认大唐在这些部族反叛吐蕃的过程中有出过力的。
所以李湛的回应也极为干脆,立刻让早就等待多时的狄青为行军大总管,从巴蜀等地带兵进发,直奔西康,势要保护自身羁縻州的安全,要护住这些投奔大唐的部族。
至于和吐蕃的口水仗,李湛是不打算打的,没用。
现在大唐周边压根没有别的什么国家了,这样的口水仗能打给谁看?
虽说年关已近,可长安城中却没有多少喜庆的气氛,因为朝廷要出兵了,自然城中的氛围也有几分肃杀。
而在民间,长安的百姓们一直讨论的也是唐蕃战事,对吐蕃强占大唐领土表达着自己的愤慨。
这些百姓们当然不清楚西康这块土地归入大唐的前因后果,可在他们看来,既然西康已经是大唐的领土了,那吐蕃这样的作为不就是虎口夺食吗?
别管这些百姓们这辈子能不能前往遥远的西康,会不会和西康产生什么联系,但这绝对不影响他们对侵占大唐领土的吐蕃产生厌恶之情。
而对朝廷上下以如此强硬的态度回击吐蕃,百姓们自然也是欢欣鼓舞。
自古以来不都是这样的吗?
国家开疆扩土了,对民众有好处,他们就感到自豪;而若是国家真的丢了领地,百姓们自然就会感到愤慨。
但凡是武德充沛一点的朝代,都会有人心心念念的想要把这块土地夺回来。
恰好,大唐也是一个武德充沛的朝代。
可能唯一让京畿的民众们感到不满的,就是这次出征吐蕃的士卒大都是巴蜀一带的兵马,没有从关陇的府兵中挑选了。
这些才是他们的子弟兵,要是他们能参加这次的战事,那才是他们所想要看到的。
到时候名利都有了,说不定还能博一个军官回来呢!
这倒也不是李湛忽视了这些关陇的府兵们,可吐蕃的气候、地形在那摆着,一直在平原的关陇人,到了吐蕃的战场上,还真不一定能比得上巴蜀的蛮兵。
怎么说那边的地势也要比关陇这处平原要高,气候也和吐蕃的更为类似一点,想来打起仗来,他们也更为适应些,能给大唐少不少的损失。
只是在朝廷中,对于西康这一路还是有很多人不放心,其中就有李湛自己。
深夜里,李湛依旧拉着徐达等将领们商议这次进攻吐蕃的战事安排。
在烛火通明的大殿中,李湛静静的看着地图,而后叹了口气说道。
“朕总还是不太放心,巴蜀终究没有精兵,而且西山的路太难走了,打箭炉……不是个行军的好地方啊!”
“如此一来,狄青能带的兵太少,风险还是有些大的,而青海一线,蓝玉……朕终究有些放心不下,他现在带的人太少了,有些轻率了。”
川蜀和吐蕃的交通之险阻有目共睹,原来的时候几乎连个路都没有,唯一的几条好路,还是唐蕃大规模开展贸易以后,由大唐的商人们开拓出来的。
用来通商足够用了,可要是想在那经过大军……天方夜谭!
更何况,还有那些在大山中的生羌们,这些人不管是吐蕃还是大唐都倍感头疼。
虽说他们的整体实力也就那样,可人家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熟悉当地的气候地理,在大军围剿的时候,完全可以依托于地形和别人打游击。
这些人,不管是大唐还是吐蕃都拿他们没什么办法,李湛帮着那些商人们开辟商道,对付的最多的就是这些生羌。
现在商路开通了,里面确实有些羌人愿意投奔大唐混口饭吃,可更多的人,对大唐是极为警惕的。
大唐想要从他们那里借道,实在太难了,说不定有些部族还会因为之前和大唐的仇怨,偷袭大唐的粮道。
至于巴蜀没有精兵的问题,这也不是李湛搞什么地域歧视,这是实实在在摆在他面前的一个问题。
大唐立国之初的国策就是这样,重中央,轻地方。
几乎大部分府兵都是在关陇、河北等地,至于南方的巴蜀、江南、岭南,可能连点像样的士卒都拿不出来。
巴蜀可能有些蛮兵是能用,但他们的战斗力到底有多强,李湛的心里也没底。
其实现在李湛面对的情况和历史上李治想要征讨吐蕃的困境有些类似,当初的时候李治也不是没有想过从巴蜀出兵,进击吐蕃。
可最后还是因为这些难题,不得不放弃,只能死磕青海。
而李湛这个时候,面临这样的局面,也只能把信任寄托在狄青身上了。
不管怎么说,历史上的狄青就是主要在南方的丛林中作战,对这些生羌应该有不错的应对手段吧?
可这么一来,这次进军吐蕃的重担,其实还是在青海方向,偏偏这时候蓝玉又撒欢一样的带着少部分精锐就进入吐蕃境内了。
现在朝廷对蓝玉这支军队的动向简直是两眼一抹黑,李湛已经开始考虑,要不要这次自己御驾亲征了。
或者就还按照之前的谋划,将徐达派出去担任青海方面的主帅。
思前想后,李湛还是没有下决断,而是回到宫中,寻上了李二,想从他这里得到一点支持。
李湛将现在的局面和李二说了以后,李二不置可否,静静的思考了一会儿问道。
“那你打算让谁主持青海一路的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