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里一跳,连忙说道。
“确实如此,陛下这时代不一样,你不能把后世的情况往这里推,现在大唐这个时候幽州确实不适合当都城啊!”
张居正也附和道。
“确实如此,如今大唐的开拓方向是西边,若是迁都幽州,岂不是放弃了西进的战略?至于关陇和河北的矛盾更是难以协调。”
“若是陛下再想要迁都幽州,只怕这双方的矛盾会越来越大,这就不符合陛下迁都的本意了。”
张居正这话说的很对,这世上哪一个国家首都的子民愿意失去自己首善之地百姓的身份?
可能李湛这么做河北道的百姓们会很高兴,但关陇的反对情绪更高,而且心里憋着一股气的话,对朝廷也会离心离德。
要是在这个时候,朝廷还想要借助关陇桥头堡的地位,向西用兵,那只会事倍功半。
李湛叹了一声气,他们说的道理,李湛也明白,只是这些都改变不了关陇在衰败的事实,要是如今的关陇依旧能撑得起来整个朝廷,李湛又何必想这些有的没的呢?
长安……终究已经不是那个撑起秦汉霸业的地方了。
就算不能迁都幽州,但洛阳是一定要迁过去的,这一点不容再有更改,李湛想了想就向张居正两人挑明了自己的这个意思。
他们两人也能够理解,立刻就赞同了,洛阳那个地方虽然一到乱世,就很难守得住,可它在盛世之时的优势,是其他几个备选项的都城都不具备的,交通发达。
洛阳正好处于中原的正中心位置,几乎所有方向的货物都会在洛阳进行集散,这还是它不是都城的时候。
凭借着这一优势,洛阳几乎就没有掉出过中原大城市的队列过,就算是明清时期,因为黄河的问题,洛阳的发展也慢慢衰退了,可洛阳城依旧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大城。
但就算李湛真的迁都了,他也不愿轻易放弃长安,毕竟关中可以说是大唐的一个根本之地了,谁也不可能轻言放弃。
关中平原对李唐王朝的政治意义太大了,就算在历史上的时候,长安经常没有足够的粮食,皇帝都要到洛阳‘就食’,可长安照样还是大唐的西都。
关陇对大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何况西进战略中,关陇还会是后勤基地以及军事中心。
历史上历代李唐皇帝们做不到的事,就算是李湛也很难做到,想要真正改善关陇的耕种条件,让它重新成为一片沃土,那至少要点出来化肥的科技。
虽说李湛手里有系统这样的大杀器,还有很多科研人员,可这一个跨步还是没那么好做的。
堆肥法李湛早就拿出来了,至于鲸骨磨得粉,李湛也已经让人在关陇率先普及开来了,可这些动作也只能暂缓关陇衰退的情况。
放眼到百年的单位中去,关陇还是会落后于时代的,毕竟经过长达千年的开垦,关陇地区的耕种条件已经不容乐观了。
眼下虽然各地都种的高产良种,可关陇地区的收获的粮食,还是大唐几大农耕区中最少的一块地方。
就连新开发不久的辽东一带,粮食产量都已经和关陇的持平了,这样的状况朝中的有心人都是能看得见的。
虽说借助运河,能将江南一带的财富、粮食运输到洛阳,再经洛阳输送到长安,可这样一来,就会在大唐国内养出来一个庞然大物——漕运利益集体。
明清时期,漕运真的成了‘百万漕公衣食所系’,到了皇帝都动不了的境地,在大唐可能不会那么夸张。
但带来的运河沿岸各地势力的崛起,李湛也不希望看到,历史上大唐到后期的时候过于仰赖运河输送的物资,不就导致淮西的藩镇嚣张跋扈,严重威胁皇权了吗。
李湛思量了一会儿问道。
“那你们可有什么好法子,让关陇地区维持部分优势,更好的充当未来西进基地的角色呢?”
王阳明不假思索的回道。
“发展商贸,这本来不也是陛下的一贯策略吗?”
“朕自然清楚,只是这条路有些太慢了,到现在也没见给关陇带来多大的改变,朕实在是心急如焚啊!”
王阳明反问道。
“那在陛下看来什么样的改变,才算是真的改变呢?”
“这……”
李湛愣住了,他也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只是确实不太能瞧得上关陇的发展罢了,在他眼里,没有铁路,没有手工工场,确实算不上太大的变化。
王阳明像是看出了李湛心里所想,无奈的说道。
“臣不知道在陛下眼里什么样的发展,才算是效果很好,也不清楚陛下到底想要看到多么剧烈的变化。”
“但这些年里,关陇一地的变化已经让臣极为惊喜了,单说商贸的繁荣程度,臣觉得已经有大明正德年间的水平了。”
“要知道,这可是相差了几百年啊!”
李湛下意识的看了看张居正,有些疑惑的问道。
“你们没有骗朕吧?”
李湛对这些细微的变动真的并不怎么关注,不单单是他,其实包括被他召唤出来的那些后世的科研人员也是一样的。
不管是大唐的商业水平还是大明的商业水平对他们来说都没有太大的区别,谁会在乎这样落后的东西呢?
看到李湛这样的反应,张居正也苦笑了起来。
“陛下,可能对于您来说,这样的工商业水平还是很低,但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如今大唐的发展速度已经是让人震惊了。”
“陛下你平日里也没机会接触到长安的平民们,实际上据我家中的奴仆们闲聊时所说,他们都已经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了。”
“时常在一起感叹,他们大概宁愿在我家做工做到死都不愿重新出去等着陛下您分地干活了,他们对这样一个变化如此迅速的世界已经感到相当的畏惧了。”
大唐这些年里发展如此迅速,可不单单是李湛拿出来的高产作物的功劳,若单单是这些东西,顶多还是一个老大的农业帝国,了不起就是后世明清时候了。
人口轻松破亿,可大部分人还是在土里刨食,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自己所在的县城。
但眼下的大唐绝不是这样的,固然中原农业帝国的根本已经定下来了,而且根深蒂固,可这不代表李湛来了以后推动的事情都没有成效。
随着李湛开设世博会鼓励工商,大力发展关陇的工商业以及各地运河的开凿,大唐的商业气息也变得越来越浓厚。
像是河北道、河南道、江南道、以及剑南道等地和关陇的联系也越来越深,如今每年从江南输送到关陇一带的粮米都能有几十万石,和后世明清时期江南被大开发过不同。
要知道,这时候的江南还是人们认知中的荒地呢,大唐的地域歧视也是很重的,特别在这几百年里,江南一带的政权基本都是被北方的政权击败。
北方大地上的人们心理优势太充足了,就连江南的世族们都要夹着尾巴做人,更别说普通人了。
但随着江南输送往长安的货物不断增加,江南的海运发展,就算是在关陇的百姓们也意识到了,江南是很富庶的。
这还没算上从岭南道送到长安的蔗糖,大唐上下人人喜甜,蔗糖这玩意虽说贵了点,但长安能消费的起的人一大把。
谁在吃到岭南送来的蔗糖的时候,心里没有添几分对岭南的好奇?
随着西域被大唐统治的时间越来越长,大唐在当地的基础越来越好,西域种植出来的棉花,被制成棉衣棉被,送到长安。
长安的百姓们至少一家有那么一套棉被,难道他们对千里之外的西域就不好奇了?
辽东这几年送到长安的金子,也激发了不少人的淘金欲望,有大把在长安混不下去的游侠们,溜达到辽东,试图在这上面捞一笔。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可以说大唐这些年里单单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就给关陇带来了十足的好处,毕竟长安才是帝都啊!
而这也同时激起了大唐百姓们对外界的好奇,对大唐边疆各地的好奇,平素里能从书上看到的描述,怎么和自己眼下看到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呢?
于是乎,大唐士子们的游学风潮也极为热烈,类似后世盛唐时期才比较常见的游学风气,在现在这个唐初的时候就已经蔚然成风了。
就张居正所了解的,眼下长安有几名风头很盛的学子,就是游历了大唐的各处地方,他们自己也成了其他学子们的榜样。
对于读过很多书的学子们来说,他们对这样一个变化极为激烈的时代自然是期待不已,这无疑更能激发他们的诗情,也能让他们看到建功立业的机会。
可对底层的百姓们来说,这样一日三变的社会,无疑让他们感到有些惶恐、不知所措,压根就找不清自己的定位了。
呆在本乡本土确实不错,可本乡本土的变化也不小,可能哪一家家中添置了一套新的棉被,可能哪一家家中买了一套新的农具,亦或者某一家花了大价钱,购置了一季的鲸鱼骨粉,试图肥田……
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看,这些都不过是小问题,是能更好的推动国家长治久安的好事。
但对于真正身处其中的底层百姓们来说,就完全不是这回事了。
可能有些头脑更聪明一点的百姓已经开始尝试着去投身工商业了,毕竟谁都知道工商业更赚钱。
可那些老实巴交,又没有胆子。没有资本的人呢?
他们能看到的就是自己这些年里虽然确实不缺粮食吃了,可想从市面上换到商品也更加难了,粮食不值钱了啊!
官方收粮的价格确实不错,可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把粮食送给官府的,而且经手的小吏们道德水平可不能高估啊……
张居正很是平静的和李湛讲述他府上那些仆人们闲聊的话,李湛的脸色慢慢的变得严峻了起来。
“你的意思是,地方上的小吏们还是会克扣百姓们的粮食?在称重那些环节动手脚?”
“自然的……不外乎是大斗换小斗那一套。”
李湛的脸上满是杀气的问道。
“那你作为宰辅就没有去调查吗?调查之后该处理的处理,这总不用我教你吧?”
“他们提到的那几处收购粮食的地方臣已经打听过了,确实有小吏手脚不干净,也派人处理了,可大唐疆域如此广大,有问题的肯定不止这一处,其他地方的小吏怎么办?”
“你才是大臣,才是宰相,这样的事不应该你来考虑吗?”
李湛说着说着,心里也涌上来一股子火气,还是王阳明及时打断了两人的交谈,插嘴说道。“这样的事不罕见,所以当初臣才赞成陛下设置吏员法的做法,只是如今吏员法的推进还是太慢了点。”
“要是吏员法能快速在大唐落实,情况可能会好很多。”
经由王阳明这么一打岔,李湛也冷静了几分,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做法有问题,张居正怎么说也是宰辅,自己刚才太不给他面子了。
何况吏员距离宰辅实在太远了,这事不应该让张居正担责,在他知道以后,能主动出手处理就已经很不错了。
李湛不无歉意的对张居正说道。
“抱歉,刚才朕有些失态了。只是王卿所言,只要吏员法推行得当就能避免,朕倒是没了信心,说到底还是人性啊……”
“历朝历代,在粮仓上出事的还少吗?就算朕给他们开出再好的待遇,该有管不住自己手的还是会有,而且就算吏员法能让小吏转任官员,但能做到这一步的终究是少数。”
“那些自觉官场升迁无望的人,只怕还是不会把这样的事放在心上,吏治……”
“加强吏治,是不是挑出来一群典型处理就好了,这事只能如此了。”
冷静下来的李湛也只能拿出这样的手段来对付那些不给他好好干活的小吏们了,说到底他们才是地头蛇,天高皇帝远的,他这个皇帝能发挥的作用,只怕还不如当地的小吏呢。
这还是在大唐的均田制并没有崩溃的情况下,大唐对基层的控制力还是相当得力的。
要是换成后世的明清,土地私有已经成为大家默认的了,那才真叫皇权不下县呢!
当国家庞大起来以后,对基层的控制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李湛现在真的特别羡慕历史上工业革命前的英国。
当初的它可是嚣张到连从窗户税都能收上来的地步,可以看出来它对基层的控制力有多强了。
虽然这可能也占了英国面积比较小,人口大都集中在城市的光,但那也非常厉害了。
就好比大唐现在,李湛倒是一直在对城中的两市征收商税,可他从来就没有征满过,两市的商人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办法逃避税收。
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大唐的继承控制力还是不足。
这里面固然有东西两市的商人很多都是权贵家的白手套,一般的小吏们也不敢去得罪他们的原因,可这并不是理由啊!
英国当初那个时候,收取的窗户税,难道就跳过富人、贵族们没有征收了吗?
一样征收的,所以这不单单是英国集权程度更高的一种表现,也是英国王权权威的体现。
话又说回来,关陇发展工商业确实有其优势所在,而且已经颇具规模,现在只要继续投资,整顿商业市场,关陇的工商业发展英国还会更进一步。
可这无疑对朝廷对工商业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湛可不希望看到,等到未来关陇的工商业发展以后,朝廷还不如那些商人们有钱。
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就是明末那样的乱世了。
毕竟当一个朝廷还没有下面的商人们有钱的时候,朝廷中枢拿什么压制地方的各路豪强们?还会有谁愿意给朝廷做事?
大家都是人,都是要吃饭的嘛。
“你们可有什么更好的控制关陇工商业发展的法子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