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484节

雍州刺史,兵部尚书,堂堂大汉托孤大臣决定的事情,一个朝廷官员,就算来了,又能怎么样?!

难道还敢直接推翻不认不成?!

可谁想到,这不过是五六天的时间,朝廷的官员就到了。

而且来的还是大汉丞相,诸葛亮。

好么,这位怎么就来了.成都没有政务要处理了么?!

这位一到,就算提前忽悠了张溪做出了决定,他来了,还真的可以全盘推翻掉。

谁让人家不仅是总摄朝政的丞相,更重要的是,人家也是托孤大臣啊。

而且听传言,这俩托孤大臣,从微末之时就相交莫逆,你指望利用两人的矛盾,从中挑拨离间谋取好处.那是想都别想。

而诸葛亮呢,倒也没有跟这些世家预料的那样,一上来就直接推翻张溪的一些决定。

诸葛亮这个人多坏啊,对付世家的经验又丰富,怎么可能一上来就做出这种授人以柄的事儿来。

诸葛亮这次面见世家,一开始压根没有提任何走私粮食的事儿,他只是召集了这些世家们,告诉他们,如今关中雪灾,百姓流离失所,朝廷救济不利,希望关中各大世家看在同为乡梓的份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看上去,就是一个救灾动员会。

可问题是,关中世家们,谁也不会认为,诸葛亮千里迢迢的从成都跑到长安来,就为了跟世家们开这么一个救灾动员会的啊。

因此吧,某个世家家主看看情况,小心翼翼的询问了一句。

「此为本分,我等不敢不从命.只是,前番张刺史有命,号召我等救济灾民,我等看在乡梓之情,刺史之面,已然两次救灾,竭尽所能,如今丞相之命,我等恐有心无力矣.」

那意思吧,之前张溪已经来过这么两回了,我们已经尽到我们的责任了,这事儿就算说破天去,关中父老也不可能对我们有所指责,只会埋怨官府救灾不利。

虽然您贵为丞相,但如果您没点啥实际的好处的话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吧?!

诸葛亮自然听懂了这些世家话里的意思,但他不以为意,只是微微一笑,说道,「诸君皆为诚实君子,此番救灾之心,亮亦知之,只是,亮今日之言,非朝廷命,只为亮之所求也诸君量力而为既可。」

这话说的吧,就云山雾罩了一些,不够敞亮。

但有一点,人家诸葛亮自己都承认了,这事儿世家们只要做了,就是他诸葛亮欠了大家一个人情。

当朝宰相的人情,用处很大,但岂是那么好欠的?!

有些人不明白,不屑一顾,打定主意不出任何东西,但有些人.能听懂的人,自然也就懂了诸葛亮的意思。

当天的动员会,诸葛亮也没有强行要求各个世家表态,一顿好吃好喝后,直接给送走了。

弄得张溪也有点不明所以.就这样,怎么说动这些世家掏火碳救灾,又怎么安排之后的粮食走私问题呢?!

诸葛亮就笑笑,让张溪稍安勿躁,等到晚上就明白了。

然后张溪就真的明白了。

天色刚刚入夜,张溪的雍州刺史府,就有人连夜前来拜访。

实话实话啊,这很不符合规矩,哪有人入夜后还这么不知好歹的上门拜访的,太失礼了。

但是吧.谁让来拜访的人,都是关中世家内有名有姓的人物呢。

再加上诸葛亮的特意嘱咐,这些人得以拜见了张溪,以及暂时寄住在雍州刺史府的诸葛亮。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彻彻底底的干货了。

这次,诸葛亮就没有再装腔作势,藏着掖着了。

诸葛亮直接对这些来访的世家大族们把话挑明了,张溪主持的粮食走私事宜,这对朝廷有利,既能补充大汉急需的粮草,也能削弱曹魏,肯定是需要搞的。

可问题是,诸葛亮觉得,这么大的事情,又是走私,肯定是不能跟张溪弄的那样,大张旗鼓的搞,更加不可能是整个关中的世家全部参与进来。

这么大张旗鼓的搞事儿,不用多久曹魏就能发现问题,进而严查制止这种事情,这样的走私,自然不可能长久。因此,肯定是只能找少数的世家参与进来,同时这些世家的家主,还得是那种懂得进退,知道利害关系的人,才有资格可以参与进这种事情里来。

而今天晚上,就是在筛选这些世家人选。

能在白天听懂诸葛亮话,同时能在今天晚上就做出决断,前来拜访诸葛亮的世家,才有资格参与到这件事情中来.这些人聪明,而且有魄力,有决断力,才能操持好这么重大利益的事情。

这话说的,今天晚上前来拜访的这些关中世家们,一个个都喜笑颜开他们赌对了。

但紧接着,诸葛亮又话题一转,对这些世家们亮出了自己的条件。

朝廷可以以两倍于大汉粮价的价格,收购这些世家们走私来的粮食,但这些事情,不可能在明面上交易,肯定是私下的交易,当然,这些粮食交易,朝廷也不会征税。

毕竟是走私嘛。

但是,关中世家想要空手套白狼,用赊欠五铢钱,纸张,蜀锦的方式去操作这件事,朝廷也不会同意。

五铢钱是法定货币,朝廷之所以要私下跟世家们交易这些走私粮食,也是为了维护货币的稳定性,保证不会因此影响到五铢钱的购买力,不征税的原因也在于此。

因此,五铢钱是不可能凭白赊欠给关中世家的,关中世家们需要,就得拿出足够的,可以明面交易的商品来换取,或者是用田产地契质押借贷,这方面朝廷会给与一定的支持。

纸张这个东西,倒是可以商量,授权给参与走私的世家们售卖,但只能是面向中原,河北等地哪些人负责哪个区域,大家都说好了,不要因此起了争执,伤了和气。

至于蜀锦嘛,这个东西是奢侈品,不管在哪儿交易,都是要收税的,不然的话,蜀地世家真要从中作梗,以高价出售蜀锦,这个朝廷也管不住。

蜀锦不属于民生所需的必需品,朝廷在蜀锦上是没有强制定价权的,蜀中世家们如果非要抬价,那朝廷也不好干涉。

但是呢,关于蜀锦在关中交易的税收问题,这个朝廷倒是可以破例,给出一个比现行的交易税更低一点的税收,至于这个税收是多少,可以由关中世家和蜀中世家一起商量后,再报给诸葛亮,由诸葛亮裁定。

另外,一旦决定了要进行官方走私,那么朝廷也不会就这么把事情全部交给世家去操作,朝廷也会下达一些指标,超额完成的世家,朝廷也不会吝啬奖励,不管是加价收购粮食,还是族中子弟要出仕,朝廷都可以网开一面。

但,为了避免一些弄虚作假的行为,朝廷也会在走私队伍中安排一些监督人员,随同走私队伍一起行动,甚至必要时刻,世家也可以通过这些人员,调动大汉军队协助,帮助他们完成走私。

诸葛亮的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直接把今天晚上来访的世家家主们给打的有些懵。

诸葛亮说的这些事儿,有些是让关中世家吃亏的地方,有些是让关中世家占便宜的地方,但到底是吃亏的多,还是占便宜的多,这得好好琢磨。

诸葛亮倒也没有着急,也给了这些世家们思考的时间,一点催促的意思都没有。

可这些世家们不能这么想。

确实,他们需要时间来思考这里面的利弊,但同时,他们也不能让自己的这个入选名额就这么溜走了。

诸葛亮今天晚上可以这么说,明天晚上换一种说法,不一样能招揽到一批世家入围这个走私的名额?!

因此,隔天,雍州刺史府就接到了来自数个世家的救灾物资,说是这些世家不忍看到乡梓受灾,同时也是为了朝廷分忧,略尽绵薄之力。

不仅有大量的粮食,药材,光是如今张溪最急需的火碳和木炭,就有足足五千斤。

第七百二十一章 东吴有变

诸葛亮真没那么脏心烂肺,变着法的忽悠这些世家们.他选定这批世家,是有他的想法的。

走私这种事儿,其实最大的要求,还真不是哪个世家家大业大或者人脉更广.最重要的,就是看魄力和行动力。

当天晚上没有到访刺史府的世家,说明前后顾虑太多,魄力和行动力不足,也根本不适合参与到走私的事情中来。

参与进来反而容易坏事。

因此,诸葛亮真没有要换人的想法。

但诸葛亮蔫坏啊,他就不这么说,目的,就是想要从这些世家的手里,套出张溪急需的救灾物资出来。

都是聪明人,有些事情,不需要说的太明白,你认为是要保住名额也好,你认为是要交投名状也罢,这些东西你不掏出来,诸葛亮其实也不介意这次的走私世家的名单中,少掉那么一两个世家的。

诸葛亮太清楚这些世家们的做派了,你不能跟他们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明面上去说,去做,这样他们反而会认为你有求于他们,只要把事情放到台面底下,他们的心态立刻就变了,反而会变得是世家有求于朝廷。

再加上诸葛亮给出的利益,也是实打实的,两倍于大汉的粮价,要是放到曹魏那边的粮食市场上,那就是150%的利润空间。

这个利润空间,有的是人愿意主动走私运粮来长安呢,又不是非要有求于关中世家们的。

说真的,也就是关中世家们欺负张溪不懂这里面的道道,如果真的按照这些世家们所说的五倍蜀中粮价,这个价码要是宣扬出去,你信不信,曹丕都敢自己私下走私一批粮食送来长安。

150%的利润空间,已经足够让这些世家们冒险去走私了,至于后面的征税,要自己先垫款,这都是常规操作,根本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

而诸葛亮真正的杀招,是他安插在走私队伍中的官方人员。

这些官方监督人员,一方面是告诉这些世家,只要把粮食运输到了大汉境内,甚至只要距离大汉边境不远,一旦遇到危险,他们可以调动附近的大汉军队保护他们,这么一来,无形中可以降低不小的风险。

毕竟这年月也不太平,两边官方能搞定,这一路上的山贼盗匪可不太好搞定,有了官兵的威慑,能省下不少的成本。

但同样的,这些官方人员一直跟随走私队伍行动,走私路线和走私关系一旦熟悉了,官方如果想要踢开世家,自己搞走私,也就有了渠道了。

诸葛亮就是在告诫这些世家们,别想瞒着朝廷搞猫腻。

你帮着朝廷做事,朝廷自然不会亏待你们,该有的好处肯定会给。

但如果你背着朝廷干点啥不利于大汉的事情,那么大汉随时可以找人替代你,甚至自己上,都行。

虽然说,在早期这么做,诸葛亮并没有足够的底气,没有这些世家带路和人脉积累,他做不到替代世家的地步。

但世家们同样也很清楚,其他的条件都可以再谈,估计这条,诸葛亮是打死不会让步的。

要么就一拍两散。

可关中世家,真的会放弃这种发财的机会么?!

说实话,参加了晚上会议的关中世家们,也确实有不少人在犹豫的。

毕竟,获利虽然不少,但跟原本的条件比起来,差的也有点多,真要做了肯定是赚的,但肯定不如原本的条件赚得更多。

多少心里还有点不平衡呢,诸葛亮再来这么一手.主动权掌握在朝廷手里了,世家们也怕就这点钱,也赚不长远。

可就在关中世家们犹豫,打算拖一拖,看看能不能涨点价的时候.某个雍州刺史府的知情人士,又传出来消息了。陈祗也是倒霉催的,上次他传了一趟小道消息,这次还得是他来——传言朝廷也在跟荆州世家们洽谈类似走私的事儿。

那意思吧,一旦雍州这边走私的事情不成,朝廷就会把目光放到东吴那边。

江东可也是产粮大区啊,而且经过十几年的改造,就在荆州的长沙郡,如今已经有了一定产量基地的规模了。

在那边走私粮食,可比在关中走私粮食方便多了。

换句话说,大汉朝廷其实也没打算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雍州的世家不愿意参与这个走私的事儿,那就算了,反正江东那边也不是没有粮食走私的渠道,这钱啊,荆州世家未必不愿意赚.谁让诸葛亮算是半个荆州人呢。

这么一搞,关中世家哪里还坐得住。

不答应的话,关中世家没钱赚,大汉朝廷可一点都不会亏。

还是答应吧,虽然赚的不如预期的那么多,但实话实说,要是朝廷真的给这么多钱来收购粮食,又何必走私呢。

曹魏那边有的是人愿意把粮食送过来呢,还是曹魏朝廷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那种。

这事儿吧,基本就解决的差不多了,诸葛亮在跟这些世家们大概商定了一个框架后,这事儿就撒手不管了。

接手的人,是费祎。

费祎也是不容易,突然的接到了朝廷的调令,被任命为户部左侍郎,然后就一纸公文,从荆州调任到长安,来主持长安的粮食走私和组建中原情报网的事宜。

可怜的费祎,他刚刚从江东出使回来,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立刻上路,赶到了长安。

也正好,费祎直接就在长安见到了诸葛亮,然后当面汇报了这次他出使东吴的所见所闻。

「东吴恐有变!」

这是费祎一脸凝重的给出的判断。

诸葛亮和张溪一听这话,脸色也跟着凝重了起来。

费祎这些年主持情报工作,性格跟早年有了明显的变化,变得沉稳了不少,也谨慎了不少。

费祎这个人吧,其实早年的性格是有些大大咧咧的,说好听点,那叫为人豪爽,重诺轻财,说难听点,那就是过于天真,待人没有防备。

要不然在历史上,也不至于对一个降将这么信任,最后被人刺杀了。

自打张溪主政南郡的时候,跟诸葛亮商量,把费祎调到荆州,主持情报工作后,费祎在接触了那么多尔虞我诈的情报信息后,人变的谨慎了不少。

尤其是主持情报工作的特殊性,导致费祎见过太多的逢场作戏,当面笑哈哈,背后捅刀子的事情,也亲眼看到过很多因为一时不慎而导致事迹败露,细作身死的实例。

首节 上一节 484/4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