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算不错。
“回陛下,若无徐福及时相助,臣恐酿成大错。臣有负于陛下信重,恳请陛下将这紧要之事,交给更为适合的臣子,臣自知能力浅薄,难当大任,恳请陛下容臣继续在军中为一什长,阵前冲锋!”韩馥大声说道。
就在刚刚,他忽然间想明白了。
功劳,他不指望了。
这种差事也不适合他,还不如大大方方的承认,继续回军中操练。
韩馥觉着他现在打仗可能还行。
虽然因为年龄的缘故,腿脚都有些不灵活。
但血勇,现在有了。
刘辩没有接韩馥这话,左手轻拍了两下案上的奏表,状似随意的说道:“琅琊王要来雒阳颐养天年。但琅琊国的王府不能没有人驻守,曹孟德先前谏言由你前往,你可有难处?”
难处?
韩馥一听这话,就知道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
他必须得去。
“陛下,臣去了琅琊国可是另有差事?”韩馥问道。
仅仅只是守一个王府,没有必然让皇帝亲自开口。
“替太学先打扫一块地方出来,太学博士将在琅琊讲学,招纳学子。”刘辩说道。
“琅琊书香门第不少,此事你自行斟酌,若能为朝廷所用,便拉拢。”
“抨击,意图颠覆朝廷的,也别客气。”
韩馥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他这是要去当颗钉子。
这差事……貌似还挺适合他。
韩馥不但没觉得此事有什么难度,反而已经有些蠢蠢欲动了。
“臣遵旨!”毫不废话,韩馥直接领命。
“余下诸事,你与曹孟德自行商酌。”刘辩说道。
“唯!”韩馥稽首,“臣叩谢陛下隆恩。”
刘辩看着韩馥那好像有些压抑不住的兴奋,不觉有些迷糊。
这小老头怎么看起来好像很高兴的样子?
他难道就没有考虑到去了琅琊,那就是孤悬在外,几乎借不到半分朝廷的力,一切事可都得靠自己去斡旋?
奇奇怪怪的。
“宣徐庶,不,徐福!”韩馥下殿后,刘辩抬了抬手指道。
徐福一身戎装上了殿来。
虽然是第一次上德阳殿,第一次面圣。
但徐福神态淡定,举止不卑不亢。
他只是有些没想到,韩馥竟然会在奏表中提了他的功劳。
“卑职徐福,叩见皇帝陛下。”
刘辩看着殿上面若冠玉,气质风流的徐福,忽然间想起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桥段。
徐庶因为母亲被曹操囚禁,离开刘备的时候,刘备一直送到了长亭外,泪洒长街。
为了能看着徐庶远行,他甚至还命人砍倒了一片竹林。
这感情,深呐!
但现在,徐庶站在了德阳殿上,站在他刘辩的面前。
徐庶与刘备在徐州遇见了,可也没走到一起去。
“徐庶,朕有一个小小的疑惑。”刘辩开口道,“你为何会想到投身军旅?”
徐庶诧异的抬起了头,“陛下知道卑职?”
“朕知道很多。”刘辩笑道,这种开挂的感觉还是很爽的。
尤其看着徐庶那一双大眼中透着迷茫和震惊的时候,就更爽了。
“朕知道你白灰涂面,亡命天涯。朕知道你用了很多个名字,单父、徐庶,但你的本名是徐福,朕还知道你已经放弃了舞刀弄棒,开始潜心学习。”刘辩说道,“但你都已经潜心学习了,为什么还要到军中当一个小卒子?”
徐庶人有些傻。
这种感觉是很糟糕的。
他思来想去也完全想不明白,他的这些事情,皇帝为什么会知道的这么清楚?
哪怕云台镇抚司听闻便是专干这个的,可他身上的这些事,时间已经久远,而且还有不少隐秘,皇帝也不可能弄这么清楚。
更何况,他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皇帝好像也犯不着查那么仔细吧?
刘辩这一番话给徐庶的感觉就像是有人站在天上,盯着他这些年的一举一动一样。
第246章 不要官的徐庶
徐庶站在德阳殿空旷的大殿上。
忽然间有一种站在旷野上,像是野蛮人一般不着寸缕狂奔的荒唐感。
徐庶从未想过他会进入皇帝的视线。
之所以参军,也只是他忽然觉得这个朝廷好像并非是无可救药。
大汉朝似乎还有续命的机会,仅此而已。
可偏偏,他打心眼里认定不可能的事情。
不但发生了,而且皇帝还对他了若指掌。
这事……很骇人听闻。
“陛下对卑职如此了解,实在是令卑职受宠若惊。”徐庶整理了一下有些凌乱的措辞,皇帝那几句话就像是几记重锤砸在了脑门上,让他思绪混乱,脑子有些空。
“卑职斗胆请问陛下,为何会对卑职如此了解?”
“看来你很好奇这个问题。”刘辩笑道,“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机缘巧合下,恰巧令朕知道了。朕也没有派人刻意去查过你,你也不必因为曾经的那件事情过于忧心,朕不会追究。”
其实徐庶之前干过什么事,刘辩并不知道。
他只是有这么一点很粗略的印象,好像是杀了人还是干了什么。
反正这件事是徐庶弃武从文的转折点。
“这个天下很大,人海浩渺,可有些人是藏不住秘密的。”刘辩笑说道。
徐庶还真有些担心他之前为同伴报仇杀了人这件事,听皇帝这么一说,才松了口气。
“卑职谢陛下恩赐。”徐庶说道。
“既然说到了恩赐,那就聊聊吧。”刘辩嘴角微翘,面带欣喜。
又收获了一位重要的谋臣,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入朝堂,为郎中。入军中,为司马,你自己选吧。”刘辩说道。
徐庶一脸震惊之色。
起步就……这么高的吗?
虽然他这一次在徐州也算是立了些功劳,可徐庶觉得他升到屯将这个位置,应该已经是顶了天了,可没想到皇帝抬手就是郎中和司马。
郎中,三百石,掌宾赞受事,及上章报问。
军司马,千石,校尉佐官,掌营中大小事务。
虽然郎中的俸禄低,但是长伴皇帝左右,是近臣。
军司马俸禄高,却要随时准备上战场,若营中无校尉,他还要单独领兵。
皇帝给的有点儿太多了,反叫徐庶心中有些不踏实。
他很严肃的说道:“陛下不可亲手废了朝纲,卑职虽然在徐州立下了一些功劳,可远没有到一步便登堂入室的地步,请陛下收回成命。”
刘辩:???
我去,不要?!
这还是刘辩头一回遇见加官不要的。
不愧是弃武从文,入了曹营一言不发的主,这个性属实有点儿强。
“那你觉得你应该到那个地步?”刘辩有些无奈。
“如果是臣实际的功劳,应该能到屯将。但若是韩什长奏表中所提及的功劳,臣应该只能到什长。”徐庶说道。
“那就加官屯将吧。”刘辩说道。
给官不要,非要一步一步往上走,他还能怎么办?
他也不可能强行将官塞在徐庶的手中。
“陛下应当问一问臣具体的功劳。”徐庶认真说道。
他觉得皇帝虽然在以严苛的法纪在要求臣子,可自己在加官赏赐之上却有些草率。
“不需要问,在你们回京之前,朕已经知道了。”刘辩淡淡说道。
这个事徐庶倒并没有多少惊讶。
皇帝早一步知道虽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说说你对陶谦的看法吧。”刘辩稍微往后靠了靠,用一个较为舒服的姿势聆听。
徐庶和陶谦打了这一回交道,双方拉锯了许久,刘辩想听听他对陶谦的看法。
“回陛下。”徐庶低了低腰,“陶谦为人圆滑,奸诈,八面玲珑,但在表面上他绝对是一位敦厚的长者,待人温和,谦虚。”
“他似乎什么人都不想得罪,什么人都合得来,但其实他本身另有目的。”
刘辩颔首,“徐州有回归朝廷的可能吗?”
徐庶摇了摇头,“陛下,臣不敢妄言,但暂时没有。”
“陶谦北有公孙瓒、袁绍、孔融,西有袁术、刘表。陶谦对于徐州的治理,更像是我不动别人,别人也别来动我,但若有人来动我,我便喊人来动他。”
“此次袁绍大举挥师南下,陶谦向所有人派出了使者求援。公孙瓒和刘表都派出了援兵到徐,袁术的援兵被孙坚堵在了豫州,但也派了一路两千人的兵马。”
“若朝廷平定冀州和青州,徐州应该会迅速回归朝廷。可眼下,陶谦不敢贸然这么做。”
刘辩若有所思,眼帘微垂,“你的意思陶谦并无野心?”
“陛下,臣不敢下此断言,看他经营徐州,他可能有野心。但陶谦年纪大了,最为主要的是他的两个儿子一心经商,没有一个想要入仕的。两个儿子如此,陶谦大概也生不出什么野心。”徐庶笑道。
刘辩也不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