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刷好感开始兴汉 第211节

当然这也是为了在学堂招收学员的时候,能够多一点名额,提高自家在老刘势力中的政治地位。

最近的谯周在忙着选址建设学堂,这里边门门道道也很多,不仅环境清幽,还要讲究风水等等。

正式开始招人授课,看来还需要一段时间准备。

除此以外,造纸业也在官府的支持下开始兴起。

对于纸的推广普及,刘禅也早向老刘提出过建议,只是此时的蔡伦纸仍旧做工粗糙、容易损坏,并不如竹简安全。

不过刘禅当时也提了竹简沉重、查找搬运不易等缺陷,并认为纸的潜力还很高,肯定能做出更高品质的纸。

老刘其实对纸仍旧没什么信心,人岁数大了,就不太喜欢接受新鲜事物。

但是这不妨碍他对刘禅有信心,在高好感度的加持下,他最终还是同意了刘禅的想法。

毕竟现在儿子已经不是儿时那个瞎胡闹的样子了,每一步都有他自己的用意。

反正发展造纸消耗的钱财与资源并不大。

在刘禅的思路里,先点亮造纸,再点亮印刷,就可以为将来发展文教打好基础。

不过这是长久之计,不用着急。

诸葛亮回归之后,除了帮法正分担政务,业余时间几乎全都用来搞发明了。

甚至由于刘禅限制了他的就寝时间,导致诸葛军师现在连用餐时都在画图……

首先就是弩的改良,这种改良诸葛亮分成了两个方向,一是具备连发能力的步弩,力求使具备破甲能力的远程攻击更加密集。

一是继续改良床弩,汉代床弩已开始普及使用,只是其射程虽远,精度却差,威力不上不下的也有些尴尬。

拿来野战吧,搬运、上矢都很困难缓慢,根本满足不了战场需要。

攻城、守城还凑合,但也不如发石机方便,毕竟石头可比定制的弩箭要好弄多了。

做出了雷公砲之后,床弩就更成了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东西,成本高、获益低。

不过诸葛亮在研究连发弩的时候,却觉得床弩也仍有发展空间。

既然笨重的缺点无计可施,那就干脆放弃不管了,想办法将威力拉满,精度拉高。

毕竟石头飞行缓慢,容易躲避,倘若床弩精度提高一些,至少攻城、守城之时仍可有一席之地。

再就是铠甲,现有的铁扎甲没有袖子、没有领子,防护力还是低了一些。

在诸葛亮眼里,啥都没有人值钱,为了节省而导致死伤增加的话,那就本末倒置了。

尤其穿得上玄铠的,要么是军官、要么是精兵,死一个亏一个。

于是他在原有玄铠的基础上又拉出了两条袖子,同时设计了一个立领挡住了脖子,下摆拉长成裙甲。

同时改良了甲片的层叠排布方式,进一步提高了防御力。

“其袖若筒,便叫筒袖铠好了。”

比之仍在研究过程中的连发弩和改良床弩,筒袖铠是最先完成设计的。

他还不知道,刘禅那边已经开始突飞猛进的点亮锻冶科技了。

倘若将他新设计的筒袖铠,再配上刘禅最新锻冶技术打造的甲片,往季汉的几位人形高达身上一套……啧啧啧。

诸葛亮在专注于搞发明创造,法正则在根据老刘的指示调整官员薪俸。

税收改革的影响太大,成都高层经过商议之后,决定还是以南中为试点,观察之后再行议定。

于是老刘又打算先从改良官员薪俸开始,儿子那话怎么说的来着……缩小贫富差距?

现如今沿袭旧制而来的各级官员薪俸,其实是十分不合理的。

主要体现在低的太低,而高的太高。

虽说有些官员能当上官,原本就不是很在意这点薪俸。

可也有的人是真靠这些微薄的薪俸养家的,而且往往正是这部分人,更加廉洁奉公。

反而倒是能身居高位者,并不差这三五百石,却拿着高额的俸禄。

曾经出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小县的县佐,竟然因为薪俸不够吃用(不足百石),在冬日在家中冻饿而死。

事后还被引为一段佳话,称颂此人的廉洁。

刘禅第一次听说的时候,就觉得这事儿挺扯淡的。

这件事难道不是制度上的耻辱吗?是应该称颂的事儿吗?

称颂这种悲苦的目的,莫非是要让其他基层官员都学他,全都把自己饿死?

你有称颂这种可悲之事的功夫,为什么不干点实事儿呢。

刘禅与老刘谈及此事的时候,老刘也深以为然。

眼下利用这个空窗期,又是刘氏中央声望最高的时候,正是改革的好时机。

简单说就是上减下增,当然如今大家名义上都是大汉朝廷的官员,即使改也是改实不改制。

也就是应发工资不变,只改实发工资。

高层大都是自己人,推行没什么阻力,基层则很多都是益州本地人,所以此举还变相提高了益州本地人的待遇,进一步拉近了中央和本地士人的关系。

不仅诸葛亮与法正在忙,刘巴也在主持继续改进荆益的经济状况。

当今社会不同于后世,农业才是当之无愧的经济支柱,归根结底这是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但也不是说其他经济生产就不重要了,只是占比普遍不高。

而刘巴对占比不高的理解是:潜力巨大。

在刘禅开始控制赵氏商号经商之前,诸葛亮已经看到了蜀锦的强大吸金能力。

而如今刘巴不仅延续了诸葛亮的战略,继续鼓励民众种桑养蚕贩卖,同时扩大锦城规模,规范锦官对锦城的管理。

官营私营两条渠道扩大生产经营,加上刘禅的葡萄酒产业,力求打造成益州的拳头产品。

是贵族,就要穿蜀锦,喝陈酿葡萄酒。

不然那还算什么达官贵人?算什么名士风流?

何以彰显你高贵的气质?太丢人了好吧。

这种思想不知具体从何时开始,已经随着出入蜀地的文士、官员、大户,还有商贾们流传了开来。

渐渐形成一股流行风潮,刮进了魏吴上流阶层之中,大有先兵戈一步“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之势。

魏吴两地产的锦衣华服、酿的水酒大都败下阵来,只有杜康由于有着曹老板生前的代言,在北方市场尚有一战之力。

在高度白酒还没有出现的当下,经刘禅与诸葛亮改良的葡萄酒,尤其是陈酿版本口味醇厚绵长,可谓一枝独秀。

再加上有意识的宣传造势,以及上层将其当做战略之一的重视,方有今日局面。

不仅蜀锦与葡萄酒在商业上大获成功,随之而来的还有直百钱在魏吴两地的私下流通。

自董卓当初滥造劣质五铢钱,将这套货币体系的信用玩崩之后,曹魏也曾试图恢复,但终以失败告终。

再加上战乱造成的物资短缺,百姓为了不受通胀影响,纷纷回归了以物易物的状态。

却没想到,老刘当初为了解决府库空虚打造的直百钱,反而利用这个机会与其强势商品,渐渐有大行其道的趋势。

除了军事装备之外,在经济、制度等其他方面,老刘集团也都渐渐开始发力了。

而这些,则更加难以被对手察觉……

266.第262章 曹丕篡汉

刘协今年已逾不惑之年,而他也确实做到了不惑二字。

从曹操亲口说出的那句“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传到他耳中时,刘协便知道,大汉四百余年江山只怕要彻底丢在他手里了。

仅以结果论来说的话,少年聪颖的刘协,成年后也并没有什么作为,就像许多所谓的神童一样。

可他不是不想有作为,是根本没有机会。

原本被董卓立为皇帝时,年少的他还曾有一丝窃喜,只是很快他便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傀儡。

费尽心机,想利用关东军还都洛阳,摆脱董卓的控制,结果一番辗转好不容易诛杀董卓,又成了李傕、郭汜、樊稠等人的傀儡。

但这个时期,事实上他还多少有些权力,并不是纯粹的摆设。

他也曾赈济灾民,惩处了趁机中饱私囊的贪官。

刘协想证明自己有能力做皇帝,甚至能做的不错。

但可惜……尝到至高权力滋味的人,没有谁肯再放弃。

他在争权夺利的乱战中带着官员、宫人、女眷被追得犹如丧家之犬,最后不得不向臣子低头。

摆脱了他们,又有张扬、韩暹。

直到那一年,曹操迎他东归,刘协以为自己的忠臣、能臣终于来了。

设司营宗庙社稷,自迁都长安开始,王制节度总算又确立起来。

此后他遣人诛杀李傕,夷灭三族,送到许县的李傕首级被他下令高高挂在城头。

那一刻,他扬眉吐气,欲使天下人知晓,试图掌控皇帝的乱臣贼子是什么下场。

也或许在最初的时候,曹操是想做那个忠臣能臣的吧。

然而不过两年多的时间,一切又都变成了熟悉的味道,他还是皇帝,也还是傀儡。

随着作为他最后挣扎的衣带诏败露,一颗颗人头被斩落在地,雄才大略的曹操再也没有给他任何一丝机会。

在听到“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之前,他始终还抱有一丝保留大汉国祚的幻想,傀儡……便傀儡吧。

或许曹操能令分崩离析的大汉江山再度统一,或许自己的子孙后代在与曹家后代的博弈中,还有机会夺回大权,或许……

“陛下,曹氏辅国以来,扫六合、靖八荒,今魏王继位后万邦来朝,此乃天心人意也。陛下何不早效唐虞旧例,如此上合天心,下合民意?陛下亦可传仁德美名,享万世之福,岂不美哉?”

刘协看着眼前小臣那副迫不及待想要升官发财的嘴脸,本以为早已被曹操磨平到麻木,再不会起一丝波澜的内心,还是浮现出丝丝悲苦。

“汉祚世代相传,虽有劫数,幸而续存,至今已历四百余载。朕继位至今,有何过错?”刘协忽然死死盯住了眼前甚至叫不上姓名的无耻之徒。

那小臣一滞,似乎没想到会被如此质问。

但马上一股愤怒涌上心头,脸色涨的通红,你一个被圈养起来的废物,凭什么这么趾高气昂的质问我?!

“哼!魏王继位之后,各地麒麟降生、凤凰来仪、黄龙出现,此乃上天瑞兆,魏当代汉之象也。万事皆有兴废,炎汉气数已尽,神器更易乃自然之理,请陛下尽早禅位于魏王!”

摊牌了,他不装了,今天来,就是要逼着刘协禅位的。

刘协闭上了眼睛。

他早已料到会有今日,却没想到来得这般早。

曹操自比周文王,当是想曹丕如周武王般一统江山之后,有大功于国,再逼自己禅位。

却不想曹丕和他麾下的乱臣贼子们,连这点耐性都没有,如今吴蜀尚占据南方,他们就已迫不及待的露出本来面目了。

此人一个芝麻小臣,胆敢前来相逼,曹丕和他那些忠犬们岂会不知?

不过是皆欲给自己留下最后一点遮羞之布罢了,虚伪作态,反倒比眼前这咄咄相逼之徒更加令人作呕。

首节 上一节 211/25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