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口额1亿元,进口1亿元,那国内的商品-货币总额是平衡的。如果出口赚了1亿美元,没有进口,这1亿美元长期持有成了外汇储备,那国内商品少了,这是现在所说的输出型通胀,不过这个概念被50年代的财经委自己起了个名字“出口型通胀”。
如果出口1亿进口1亿,那还要看进口的是什么。如果进口9400万元的消费品,600万美元的机器设备之类生产资料,国内消费市场价格是基本平衡的(按利润率7%计算)。但现在当然不可能那么多消费品,实际上现在的中国根本就不怎么进口消费品。于是发给纺织工人的工资,工人用工资总要买东西,所消费的商品就只能在国内“匀”出来。用通胀的角度衡量,进口出口的商品等价,没有发生通胀,但居民消费品价格(CPI)上涨了。
按照现在重积累的经济模式,陈沄估计,这种因出口引发的CPI上涨恐怕会维持比较长一段时间。而且,如果未来对西方的出口增长较快,CPI上涨的效应会比1953年还明显一点。
但纺织品这样的“低端”工业出口也好过卖大米板栗花生。两头在外的经济模式就连国内的棉花产量限制也不存在了,只要国际市场还有发展空间,扩大再生产就可以一直持续下去。而低利润的“低端”出口至少也能挣到外汇,当低端工业出口挣到的外汇足够国内建设发展的需求时,相应地就可以减少农产品的出口。于是,虽然国家还是舍不得进口大宗的消费品,但国内的消费品(尤其是农副消费品)出口减少了,压力相对来说也降低了。
……
1953年5月,第一届“中国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会”在广州举办。这个由广东省委想出来的促进出口交易的点子,现在范围从“广东”扩展到“中国”,并且内涵最后也确定为“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
(广东省自办的出口贸易商品展示始于1953年,1957年升级为广交会,在本位面)
广交会的现场充分展示了什么叫做农产品出口国的特色。大厅里乌央乌央的农副产品,大米就有十几种,其中糯米被摆在很显眼的位置:糯米价格高,1斤糯米等于1斤半籼稻米。
然后就是各种农业特产,酒也在其中。中药区则是各种树皮草根,别说,围着树皮草根看的人还挺多,大多是香港人或者南洋华人。还有瓷器漆器景泰蓝之类的手工艺品。
仅次于农产品的是纺织品。广东各纺织企业都把自己的纱锭或者布匹展示了出来。此外上海也不甘示弱,在听说广州要举办进出口商品展示会之后,上海的各纺织厂以极快的速度在这里抢占了位置,展示自己的东西。于是在外行眼里,这一片全是千篇一律的纱锭,只有在业内专家眼里,才能看出来这个纱锭和那个纱锭有什么不同,这种布和那种布有什么区别。
农副产品和纺织品大概占了展品总数的80%。剩下的还有百分之十几是——矿产。
锡、锰是金属,钨干脆就是矿石。1953年的世界钨矿探明储量有55%在中国,可中国能大规模冶炼钨金属的工厂要到1955年才由苏联援建投产,现在只能卖矿石。
在最后剩下的一点点展区角落,终于有一些特色的工业制造品了。
“半导体”
就一个1.5米宽的柜台,里面坐着一个满脸疲惫的展示员。柜子里有一些小玩意。
偶尔有一个商人从柜台经过,仔细一看,里面的东西既不能吃也不能穿,商人就走了。
“这是什么半导体?”
终于一个新加坡的毛皮商人问了问题。
“这是基于固态半导体的二极管和三极管,您要看看吗?非常好用!”
毛皮商人:“哦。”转身走了。
展示员:……
“半导体?你是说中国生产的半导体?”
展示员抬眼看,是个亚洲面孔,但是西装革履头发一丝不苟,可能是个日本人。展示员说道:“这是最新生产的基于固态半导体的二极管和三极管,您要看看吗?”
亚洲面孔:“嗯,你说的是Transistor?”
展示员发现面前的这位真的是可以交流的买家,顿时来了精神。
“对,这就是Transistor,我们把它叫晶体管。威廉·肖克利知道吧?约翰·巴丁知道吧?他们用量子力学证明了固态物质也可以制成半导体元器件,现在中国把它制造出来了,这就是晶体管,先生,当今国际市场上,能够自由出售晶体管用于商用的,只有中国,只有这里,别无他店。您要看看我们的演示吗?”
亚洲面孔:“嗯啊,是啊,不知道能不能工作呢。”
展示员启动了之前半天时间培训的内容。他先拿出一支真空管和一支晶体管:“这就是真空管,大,笨重,易碎,故障率高。借着又拿起一枚带三根针的小黄豆:这就是晶体管,你看,它只有这么小,但是却有和真空管完全一样的功能,从不出故障,而且扛摔!”
展示员左右手同时松开,真空管摔地上碎了,晶体管当然没事。然后展示员把晶体管从地上捡起来,在手里抛来抛去,还把晶体管往墙上用力一摔,反弹回来的晶体管接住,展示员说道:“现在我们看看这个被摔过又被磕过的晶体管能不能工作。”
插到测试电路上边,展示员还想发表长篇大论,亚洲面孔示意不用:“我懂半导体电路,您直接操作就可。”
展示员操作,一次通过。
亚洲面孔:“唔……贝尔实验室说他们拥有了晶体管的专利,可他们既不公布专利,也不销售产品,只有你们愿意出售。我再确认一次,我只要付钱,就可以买下它吗?”
展示员:“是的,10美元一枚晶体三极管,7美元一枚晶体二极管。先生,别看它比真空管要贵,可这绝对是物超所值的。这么小的半导体器件,这是技术革命的产物。而且光就它的无故障工作时间,就抵得上5枚真空管了,它的价格也不过和5枚真空管差不多。”
亚洲面孔:“那好,我要签一个采购意向。”
展示员:“不过有一点小小的问题我需要事先说明。这次展示的晶体三极管和二极管是预售制,您现在还不能马上拿到批量生产的产品,现在是5月6日……在9月1日之前,我们会发货。”
亚洲面孔:“哦。”
展示员:“所以,预签合同的时候只需支付20%的订金。”
亚洲面孔:“我明白了。这样,我要购买10万枚晶体三极管和10万枚晶体二极管。我是”
展示员:“……好!可以!您是……?”
亚洲面孔递过来一张名片:
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
采购员
杉木高云
第三十章,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一半
其实现在774A厂还没投产,虽然工厂建设已经在中央的特地嘱咐下加速加速再加速了。774A厂正式投产的日期是8月1日,就是这个日期,也是利用原定作为职工宿舍的那一排八旗军营/军眷住房作为临时厂房才能开工的。
至于职工住哪里?反正774厂的职工没有全部到位,那就挤一挤呗。
世界第一条晶体管量产线,就在这前清的八旗营头古旧的房屋里面诞生了。
现在在广交会展示的晶体管不是量产线上下来的,是774A厂的职工组在训练教室里的练手之作。
练手作品并不代表品质差,只是良品率比较低,挑一挑还是能有足够的数量拿去广交会上展示的。培训生产线员工的过程,就如同李强之前所预计的“有手就行”。的确如此,工人只需要把手头要做的这道工序磨炼磨炼再磨炼,做到完美无缺就行,其他工序所需的手艺他不需要练,科学知识暂时也不需要。
整个工序中,就那道需要借助显微镜完成装配的工序稍微麻烦一点,但在招募和选择工人的时候都给挑的高小毕业以上的学历,有1/3以上还读过初中,因此显微镜还是能学会的,只是学习的时间稍长一点。
至于晶体管为什么定价是10美元一个?
关于定价,北京计算机所真的核算过生产成本。核算方法是包括了物料费用、设备折旧和设备投资成本、人工成本、厂房电力成本等等……最后核算的结果是,如果量产生产线建立,一枚晶体管最终成本是4元左右,出厂价可以设定在5元左右。
基于这个成本数据,最早的时候,闵乃大提出,咱出口晶体管的价格可以是人民币10元一枚。
关键时刻,李克农又带来了一个价值百万的关键情报:贝尔实验室授权的晶体管生产厂商与美国空军签署的订购合同,这则合同又与贝尔实验室控股的计算机生产公司有资金交联。这些其实都是半公开发布的消息,被我方情报搜集部门弄到手了。李克农拿着数据分析,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美国空军采购的晶体管,一枚可能接近100美元!美国空军的专用计算机,第一批采购20台,合同价3700万美元(含研制费用),也就是170万美元一台!
李强、闵乃大知道这个数字后直接吓傻,回过神来后迅速把报价单上的¥10改成了$10。
而且还在广交会上卖出去了,第一笔就是很大的数量。
……
当然,中国量产晶体管不只是为了拿出去卖钱的。现在酒仙桥的培训教室所有职业都开始练手,每天从职工练手的“作业”里能挑出20多个好用的晶体管,李强感觉到现在计算机业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不,是李强本人打开了007连轴转的大门。
李强再也不打算自己亲身实践每一个晶体管的应用场合了,他、聂荣臻现在都得站在顶层的位置上,催促国内不是太多的电子厂和军队研究所,尽快开展基于新一代半导体器件的产品的研制。
用之前的话说,他们现在做的工作还是“在每个人的屁股上踹一脚”,只是李强希望在踹完这一脚,给他们个初速度之后,这些人可以自己动起来。
之前天津和上海都在研制下一代小型步话机,要在小小的步话机里面塞五六个真空管真是难为他们了,现在换成电子管。
当李强去两个无线电厂考察的时候,吃惊地发现上海宁悄悄地“作弊”了:他们托人悄悄从香港买了一套美军刚刚装备的AN/PRC-6对讲机,正忘我地山寨呢!
也不知道英国人怎么搞到这种53年1月才下发美军装备的新一代手持对讲机。它比之前我军研仿制的SCR-536小了一圈,只需把AN/PRC-6抄下来,就可以完成李强制定的“体积重量缩小10%”的目标。
天津无线电厂很实诚,他们自己画图自己设计,在SCR-536/701对讲机的基础上改进瘦身。根据之前李强定的原则,他这个能两头都看的“裁判”不会仔细看两个单位各自设计的图纸或原型机,只知道天津厂研制的这个SCR-536 mini版也完全达到了缩减体积重量的要求。
现在,作为上游的零部件技术突破,李强把TD-3晶体管的技术手册提供给了他们,之后1954年的全军步话机招标,就等着看好戏吧。
对讲机使用晶体管只是后者的诸多应用场合之一。最主要的当然就是晶体管计算机啦,李强现在把这个任务全权丢给了北京计算机所,由主任闵乃大自己组建研发团队。
技术指标李强没有提,因为李强了解闵乃大,他属于那种“具有科学工作者的荣誉感和拼搏习惯”的人,不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他是不会罢手的。不过即便知道闵乃大的人品,李强还是让正在攒“璞玉二号”的上海计算机中心也开展小型化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
收音机,之前在书记处的会议上就已经有了这个念头了,小型收音机的研制同时交给了南京、上海、天津各一家无线电厂。
军用无线电台/电报,和对讲机差不多同样的任务分派模式。
本质上晶体管或真空三极管作用是把微弱信号放大成幅度值较大的电信号,也用作无触点开关。因此它们在现代工业当中使用的场合太多了。唯一的问题是现在中国还有很多工业门类没有建立起来,比如军用无线电台,现在只有上海无线电一厂能够制造,说是制造,其实是攒,而且产品仅限于陆军短波无线电台。大功率短波、大功率中波电台要等苏联援建。
还比如声呐也需要晶体管/真空管,这样才能把水底下的微弱回音放大成声呐兵能听出来的音量。可中国现在根本就没有能生产声呐的企业。声呐生产厂在中苏四一九协定里有,这不上个月才签署的协定,1954年能用苏联器件组装出一台猎潜艇用的声呐就不错了。
民品的生产设计、升级改进研发交给市场做决定,市场的竞争会让他们自己卷起来,今后大概率不需要李强在后面一个一个地踹屁股。
军品/军事装备呢?
军事装备的研发生产在未来也可以采用竞争模式,当然现在是不行,现在国家正致力于建设一个基本的最小化的独立工业体系,一种装备能有一个厂生产就很不容易了。
其实无论是一厂一装备,还是未来的多厂竞争一型装备,这些竞争并不算真正的市场化的竞争,因为不管你最终有多少个厂商具备研发某一型装备的能力,可它的用户只有一家:军队。
军事装备真正的竞争方是潜在对手/假想敌,这才是真·竞争。军队要与其他国家的军队竞争,因此军队必须尽量让自己获得更好的、能压倒对手的或不弱于对手的武器装备,并且在性价比方面也尽量达到最优。军队如果想通了这一点,就会想尽办法折磨军工企业和研究单位。军队如果坐井观天,说出什么“米格19包打天下”“轰炸机无所畏惧(1960,USAF)”“打赢下一场海湾战争100K带宽就够用(1993,五角大楼)”“多炮塔、铆接装甲、蒸汽动力、刚性悬挂是未来坦克的发展方向”(2001,sonicBBS)的话,那不管国防工业系统有多厉害研发能力有多强,都是白搭。
1953年的解放军能“悟道”这个竞争的理念吗?
……嘶。用聂荣臻的话来说,他和总司令、整个中央军委早就开始了努力,竭力打通这条经脉,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仍然有一些军队的高级指挥员、领导人还比较“固执”。
这种少数的“固执”指挥员不只存在于陆军。
……
南京妙耳山。
“聂总,我看这儿总共就一座二层小红楼、两间大平房,平房里面几台机床,居然就已经研制出了第一种国产雷达?”
李强、聂荣臻来考察的地方叫做“国防科委第10研究院南京特种电信技术研究所”和“国防部第720厂”,因为这个单位是研制雷达的,因此现在研究所和厂都隶属于国防部。
李强发了一句感慨,聂荣臻回道:
“虽然物质条件很简陋,但这个单位技术方面是有一手的。它的前身是1946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国防部特种电讯器材修理所,本来就是修造雷达的,1949年4月起义。14所的人都不简单,就比如他们刚研制成功的这个314甲雷达,它可不是仿制苏联雷达的产物,而是融合了苏联雷达和美国雷达的特性,自己研制出来的。”
314甲中程警戒雷达的研制始于1950年3月,时间很早。之所以要“小红楼”研制国产雷达,是因为在这之前的1950年2月,上海被国民党空军来了一次轰炸,史称“二六大轰炸”,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很大。
1950年的特种电信技术研究所没有雷达的图纸,只有一些国民党时期留下来的美式雷达零件,此外在1950年又搞到了一台坏掉的苏制雷达,就用这些残缺不全的参照物,研究所开始研制国产雷达。经过对比,研制小组确定采用八木天线,探测距离更远,方位分辨率更加准确。在没有任何参考和借鉴的情况下,1951年团队成员开始着手八木天线的实验。
从1951年到1953年,特种电信技术研究所硬是把314甲雷达的五大部件:发射机、电源设备、接收机、发射和接收天线以及显示器全都嗑了下来,除了显示器之外其他都是特种电信技术研究所自制或者自己攒出来的。
“314甲的主体部分质量只有400多公斤,对飞机的有效探测距离80到100公里,这已经不亚于苏联两三吨重的雷达了。”
314甲雷达的研制小组主任张直中、特种电信技术研究所所长申仲义向聂荣臻和李强介绍314甲雷达的情况。
“我们外场测试做到了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测试机是根据第一阶段测试的结果改进调整过的。效果超出预期。不但是探测距离足够,它的探测精度非常高。”
李强:“八木天线,这我可太熟悉了。苏联这个雷达的八木天线是索尔维奇克研究员设计的,他后来还改进过一次,也就是你们拿来参照的这个雷达样本。你们研究所对314甲型雷达的后续型号研制有什么想法?”
张直中:“改进型肯定是有的。就是你们北京前阵子送来的那份技术手册和几个……晶体管的样本,我们已经根据晶体管重新设计雷达的仪器箱了。此外,现在314甲的配套零件不是太完备,比如雷达天线支架、旋转机构等等,我们打算用成熟的部件替换掉。还有就是想加装一个平面位置显示器。新型号的雷达嘛……”
张直中思考了一会儿,说道:“聂总长,如果我说我想研制的下一种雷达不是陆基雷达,国防部能接受吗?”
聂荣臻:“那是好事啊,咱们军队以后需要的雷达很多。比如舰载雷达,四一九协议里面就引进了有雷达的苏制军舰。今后我们自己也要建造很多军舰,这些军舰上也应该装备国产的雷达。”
张直中:“我想研制的是,机载雷达。”
第三十一章,我们的经济理论还很陈旧啊
张直中觉得,314甲雷达现在的技术状态已经初步成熟,今后研发314乙之类的改进型,由他的徒弟来担任改进设计主任就可以了。
他要研制机载雷达还是因为上海以及东南沿海城市防空的问题。现在国民党空军的轰炸机从海上而来,建设在岸边的雷达站只有几十公里的预警距离,如果轰炸机先走的超低空航线,进入的时候预警距离可能都不到40公里。当陆基雷达屏幕里出现大批轰炸机的反射信号时,战斗机肯定是来不及拦截了。
如果把警戒雷达装在图-2轰炸机(当时空军唯一获得的轰炸机)上,定期在重要港口城市外海200~400公里的地方巡逻,就等于把防空警戒圈向外扩展,战斗机就有足够的时间起飞拦截。
这个想法李强觉得大的层面上是可行的,毕竟有这个需求。只是……这又没地方抄了,苏联没有类似的雷达方案,至少在中国所知的苏联国防科技项目里面没有。
但是,嗯,张直中说他知道现在这种东西已经出现了,在美国。
“美国海军在1945年搞了一个‘凯迪拉克计划’,”张直中说,“我略为知道一点这个计划的内容,我有个同门师兄在缅因海军航空站工作过。美国人把雷达装到了‘复仇者’鱼雷机上面,45、46年做过很多次试验,到现在1953年了,美国可能已经搞出了这种玩意。”
李强:“看来你只从你的师兄那里知道了一些片段的信息,信息唯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把警戒雷达装上飞机这种想法确实可行’,别的就什么都没有了,是吗?”
张直中:“是啊,我的师兄不是研制团队的核心人物,只是海军航空站试验场的工作人员。再说了,他要是把这种雷达机的图纸传给了我,那他现在估计就在吃牢饭了。”
李强:“等于现在我们只知道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可以出成果的,如何做出这个东西来100%要靠自己摸索。……这个计划不错,我看,你们特种电信技术所,还是叫‘小红楼’吧,写一份项目前景规划和项目报告递交上去之后,就可以开始。”
张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