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认为,苦一苦是可行的,但苦亿苦是不能接受的。
第十六章,里加
尼古拉一行人的第一站是俄罗斯帝国目前仅次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第三大城市,波罗的海上的明珠:里加。
抵达里加的时间比埃德加一行人晚两天,但正好与亚特兰大运输公司免费为埃德加所筹集的钱粮运输的蒸汽货轮“密苏里”号差不多时间到港。
这座港口城市位于西德维纳河口,或者用拉脱维亚语叫道加瓦河口,濒临波罗的海的里加湾,处于东西欧之间、俄罗斯和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交叉点上。
虽然里加并不是不冻港,但是几乎不冻,加上港阔水深、地理位置又优越,因而交通十分便利,是目前全世界最繁忙的木材港口。
就跟里加的地理位置一样,尼古拉站在甲板上远远望去,这座城市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建筑融合了东欧和北欧两边的特色,房屋普遍低矮,街道狭窄,屋顶多用红瓦铺设。
尼古拉抵达时的里加张灯结彩,这并不完全是为了欢迎皇太子的到来,还有救济物资的抵达。
在港口驻守的俄国士兵把下船的美国船员抗在肩上,在欢呼和雀跃中,工人们加班加点干劲十足地将物资卸载下船。
喜悦的气氛也感染了尼古拉,这是一种跨越国界、语言和种族的最朴实最真挚的慈善,可惜星星点点的微光还不足以照亮这个黑暗的世界。
下船之后的尼古拉还得到了里加市议会的代表们的欢迎,根据尼古拉的观察,这些人都拥有贵族身份,不过一些人只是终身贵族,另一些则是货真价实的世袭贵族。
前者不能继承,往往来自于授勋、官职和贡献,后者则是继承自显赫家族,还拥有土地和庄园,是刻板印象中的贵族形象。
第一天的时间过得很快,抵达里加市的时候已经是正午了,下午尼古拉也只不过去了里加城中的圣彼得大教堂参观。
这是位于市中心的哥特式古老建筑,刷成绿色的巴洛克风格钟楼则比教堂晚300年,也就是1690年建造,在那个年代是世界上最高的木质教堂钟楼。
尼古拉登顶之后发现风景这边独好,这可能是欣赏里加全景最棒的地方,而且今日晴空万里,是个好天气,蓝色静静流淌的道加瓦河和悠久历史的古老里加城中赤瓦白房构成一幅精美的油画。
晚宴在热烈的气氛中举行了,尼古拉对埃德加一行人依次敬酒,喝的是里加传统的利口酒,由伏特加酒中混合的许多不同植物制成,有股苦瓜的味道。
宴会的形式是自助式的,各种菜品都供应,甜点也很好,当地的特色是炖猪肘子、芝士盖土豆肉沫、烤肉串和烤土豆。
“依照现在的装载速度,第一列火车会在‘密苏里’号到港的第三天发车。”
负责安排物资处理工作的人选是来自救济委员会下级专项办公室的官僚鲍勃林斯科伊和他的同事,他们正在高效地制订运输计划和分配方案。
前往里加火车站视察的尼古拉和埃德加一行人都对这个速度感到满意。
“只要我们快一分,受灾人民的困难就会少一分。”
尼古拉有意说些漂亮话,毕竟埃德加正在不时地将他的所见所闻记录在随身的笔记中准备整理成书面报告发回美国。
“那么我们等物资卸载完毕,所有列车出发之后再前往灾区考察?”
尼古拉询问埃德加关于他们的行程打算,尼古拉的英语很好,他的家庭教师就有一位英国人,前任曾经很喜欢阅读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他还曾用英语写信给维多利亚女王。
“嗯,是的,殿下。”埃德加拿着手中的笔记本停停想想写写,“我们要尽可能获得最真实的信息。”
于是尼古拉同埃德加一伙人又多等待了两天,所有的物资都已经卸载并装上火车了,等到尼古拉等人再次来到火车站的时候发现这里挂满了美国和俄国的国旗,这象征了友谊。
“救援物资装满了241个车皮,重达540万磅。”
鲍勃林斯科伊等人已经一副高强度工作之后精神萎靡的模样了,不过他还是打起精神对皇太子报告说。
“这些物资足够给多少人用?”
埃德加拿着物资运输清单审视,不过他不懂俄文,所以最后还是寻求鲍勃林斯科伊的帮助。
“物资会被运往13个省份的75个村庄,具体人数不确定,但起码有上万人获救了。”
“积少成多。”尼古拉拍了拍鲍勃林斯科伊的肩膀,夸赞了他几句,这让后者精神抖擞了些,“你们好好休息吧。”
在这之后,尼古拉一行人和埃德加一行人的行程就产生了一些分歧。
尼古拉这次考察的侧重在于调研农村的制度、现状、历史遗留问题等等。
埃德加的考察则注重对物资运用是否到位、俄国农村的真实情况、饥荒带来的影响。
也就是说,尼古拉要挖掘俄国农村问题的骨,埃德加则注意俄国农村饥荒情形的皮。
“很遗憾,我们的行程无法统一,那么不得不先行告别了。”
埃德加作为一名美国人,他对尼古拉的礼节有时候会有些过分浮夸,因为他从来没有面对过封建贵族,有时候又有些过分失礼,换而言之,行为举止更加平等。
“真是遗憾。”
尼古拉对埃德加握手之后耸肩,不过尼古拉自己对那些繁琐的礼节也很不适应,或许某种程度上,现在美国人的行为举止会更加符合尼古拉心目中对人际关系相处的习惯?
“殿下似乎很欣赏这位美国人?”
站在一旁默默注视尼古拉望着载上埃德加一行人远去的火车,维特过了些时间才对皇太子说道。
“欣赏的是他身上的那股能量,人道主义的关怀。”
“殿下的善良令人敬佩。”
对维特来说,他听闻过一些小道流言,关于尼古拉遇刺之后性情大变的传闻。不过在他看来,皇太子殿下的悲天悯人似乎跟早前没有什么区别。
“那么我们也准备出发吧。”
“是的,殿下。”
在尼古拉有意无意的行为下,历史的长河逐渐生长出一条新的分支。
第十七章,波罗的海农民的过去
繁荣的里加市是波罗的海地区利沃尼亚省的首府,省长米哈伊尔·季诺维耶夫因为视察省内公务而姗姗来迟,他在气派的省政府中欢迎皇太子尼古拉的到来。
在亚历山大三世之前的历代俄罗斯皇帝统治中,波罗的海三省的省长通常由波罗的海德意志人贵族担任,但尼古拉的父亲笃信保守主义、斯拉夫主义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三位一体的统治思想,所以如今波罗的海三省的俄罗斯化趋势已不可逆转。
“农民问题?”俄罗斯人出身的省长季诺维耶夫听闻皇太子尼古拉此行的来意之后微微一愣,依照俄国传统思维惯性的他随即开口说,“利沃尼亚省的农民没有什么问题!距离上次的骚乱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
季诺维耶夫把尼古拉谈及的问题理解成了目前俄国农村大面积歉收带来的农民叛乱。
“……”这让尼古拉有些意想不到的,他张开嘴巴眼睛眨了几次之后才想明白季诺维耶夫对他说的意思
是什么,“不,季诺维耶夫省长,我这次来调查的不是农民们的造反,而是他们的生活现状、收入、土地拥有量,诸如此类的情况。”
“这有什么好……”季诺维耶夫在小声嘀咕之后对尼古拉点头说,“我会为尼古拉殿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首先,尼古拉对波罗的海省份的概览资料,在他等待救济物资装卸进火车的同时已经通过查询省政府档案,有了初步的了解。
对目前的俄罗斯帝国而言,影响力最为深远的皇帝便是尼古拉的祖父,伟大的改革者亚历山大二世。
波罗的海三省的巨变起源于1863年的波兰民族起义,在成功镇压此次起义之后,俄罗斯帝国对少数民族占人口多数的地区的统治政策产生了重新考量。
考虑到俄国人粗糙、野蛮的驭民术,回应逐渐蔓延的民族主义“瘟疫”的措施便是强力的俄罗斯化政策。
关闭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和教育机构,用俄罗斯官员代替少数民族官员,以俄语取代少数民族语言,关闭非东正教教堂,强迫少数民族皈依东正教。
诸如此类的行为逐渐从镇压波兰地区扩展至整个西部对立陶宛、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省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政策。
根据尼古拉对历史资料、政府档案的阅读,早在19世纪50年代后期,俄国人就已经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贵族就波罗的海三省的农民问题发生了争论。
解放农奴工作的准备阶段已经让波罗的海德意志贵族感到担忧,当时波罗的海三省是由实行自治的波罗的海总督区管理。
这一自治原则起源于1721年的《尼斯塔德条约》,波罗的海德意志贵族对沙皇宣誓效忠,反之沙皇也要授予波罗的海三省的自治特权。
就跟过去以及现在的很大一部分俄国农民没什么区别,在波罗的海德意志贵族地主的统治下,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农民一贫如洗,经济上严重依附于地主,采取劳役地租的模式。
“根据里加市继承自波罗的海总督区的旧档案,1816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就已经同意了爱沙尼亚省议会制定的解放农奴立法,次年库尔兰通过了相关立法,利沃尼亚也于1819年通过了废除农奴制的法律法规。”
帮助皇太子收纳、整理一叠叠旧档案的内务部官僚则给尼古拉带来了一些内容互相冲突的信息。
“如果按照这些早年的文件,那么波罗的海三省的农民在19世纪之初就应该从农奴转变为了自由人,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农民也得到了教育、选举和管理农村的机会。”
尼古拉拿着几份档案内容的摘要寻求随行考察团其他人的帮助,特别是维特的帮助。
“利沃尼亚省分别在1821-1823年、1832-1835年、1837-1838年、1841年-1842年和1845-1847年爆发饥荒。”
维特以他老道的管理经验,在几小时的阅读和思考后,从浩如烟海的文书中摘取了几份档案再次提交给了尼古拉。
“这份文件则保留了利沃尼亚省北部农民代表团起草提交给皇帝亚历山大二世的请愿书。”
尼古拉接过文件之后阅读了请愿书的复印件,发现在请愿书中,当地农民对强迫劳役制度苦不堪言,他们渴望按照俄国内陆农民的相同条件获得土地然后以国家规定的标准来规范租金和赎金支付。
“所以说,波罗的海三省的农民得到了多次的解放?”
“唔,殿下的看法与我相类似,”维特审阅文件之后花了点时间整理思路,“在先皇亚历山大一世时代,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农民虽然先后得到了法律名义上的解放,但他们仍然遭受到了地主贵族的严格控制。”
维特将几份保留完好的古早农民管理机构的决议书递给坐在堆满档案文件桌面上另一边的皇太子尼古拉,后者阅读之后发现,这些所谓农民管理的所有决议都要得到地主的肯定才能通过。
“不仅如此,波罗的海德意志贵族还保留了警察权和司法权,他们随意使用体罚惩戒在其土地上劳作的农民。”
维特的说法得到了不少来自于农民请愿书对沙皇诉苦的证实,这些德意志地主的残酷手段让俄国宫廷都感到瞠目结舌。
“农民虽然获得了自由身,但他们没有获得可供使用的土地,而农民不再是农奴导致地主也不对他们的生死有什么传统义务,这就是在1816年解放农奴之后饥荒频发的原因。”
“请愿书上还对于地主保留对农民的束缚感到无法理解,所以说,尽管农民有自由身,但他们无法向外迁徙,这必须得到地主的许可。所以大部分名义上是自由身的农民依旧只能在地主的庄园中劳作。你觉得呢?”
尼古拉试着从请愿书上的文字做出自己的理解,这
得到了维特的肯定。
“是的,殿下。”
第十八章,波罗的海农民的现在
在维特的记忆中,皇太子尼古拉一向是一位有良好教养的青年,但也仅此而已。
皇太子从小在一个受到严格庇护的环境下长大,在其父母身边,在皇亲国戚组成的一个大家族中,在一大群忠心耿耿的仆从和教师的环伺下长大。
这部分是由于民粹分子的恐怖刺杀造成他的祖父亚历山大二世死亡的结果。
成人后的他也很少表现出反抗性或独立性,缺乏自身决策的能力,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皇太子不仅自己缺乏宏观思想,而且不能忍受自己身边存在这样的人。他喜欢的伙伴主要标准是缺乏思想和原则性:某个人的活动越具有原则性,皇太子与之分离的速度越快。
更为糟糕的是,皇太子还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宿命论观点,认为命运不可抗拒。
归根结底,在维特看来,像俄国这样独裁专制的社会里,统治中枢者的个人素质对国家走向特别是国家衰败的影响力是无比巨大的。
“……所以说,波罗的海农民的情况在我祖父的农业改革后得到了改善,这才是如今波罗的海三省农业情况好转的原因。”
看到握着好几份档案不断翻动,边写边记的尼古拉,维特认为自己的印象可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验证了。
尽管尼古拉依旧和善仁慈、教养不俗但不谙世故,可他的主观意志似乎远没有他的家庭教师波别多诺斯采夫所言的缺乏“整体思考”。
“这些是国有资产部对波罗的海三省农民直接干涉的行政措施细则。”
维特把自己手头的摘要工作转交给了尼古拉,后者接过来审阅之后大体可以分为四种手段:废除强迫劳役、减轻体罚、改革农民自治机构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最重要的是第四点,当时国有资产部的大臣泽列诺依认为,允许农以低价赎回土地可以使农民土地所有者的处境得到极大改善。”
维特把自己的理解全都告诉了尼古拉,让皇太子频频点头。
“所以农村问题最后不还是土地问题吗?”
“……的确如此。”维特张嘴之后不知道该说什么,这个问题在他看来有点‘危险’了,“但尼古拉殿下,这只是波罗的海三省的情况,我们如果要得到俄国农村的处理办法,需要更多更俄国地方的了解。”
“既然如此,我们去实地考察的任务也该提上日程了,在政府档案中翻阅故纸堆让我腰酸背痛。”
“是的,殿下。”
实际情况跟尼古拉所掌握的资料并无出入。
波罗的海德意志贵族们在丧失了自治特权保护下的诸多行政、司法和执法权力之后,他们的大庄园地产已经走向了衰败。
地主对农民的超经济剥削来源于对人身自由的控制、土地的占有、行政司法执法等权力的保护,这些特权都在亚历山大二世主导的改革政策中遭到了打击而消亡。
因此地主大庄园从经济角度上说,已经变得不怎么赚钱了。
所以波罗的海的地主们纷纷出售土地,而越来越多的农民则通过买卖、租用和分配获得了大量土地,波罗的海三省普遍建立了类似西欧的个人土地私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