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的意思很明显了,他不可能容忍杜尔诺沃自由活动。此人知道的东西太多了,除非杜尔诺沃把那些秘密带进坟墓,不然尼古拉是不会放心的。
杜尔诺沃也明白了沙皇的心思,于是俯身感谢后收下了好几套别墅以供暗探局特工的监视。
不仅杜尔诺沃的退休生活将无时不刻受到暗探局的贴心“陪护”,他现在的住址、工作的办公室、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都将受到清查。这些年的档案、笔记、备忘录统统审计后分门别类地装入密封的档案袋中,或许在一个世纪后才能部分解密。
之所以杜尔诺沃的退休生活会被尼古拉如此严谨对待,和维特还有一些关系。
当时维特退休后,尼古拉对他的待遇可谓不薄。当然,从俄国权力最高层掉下来的滋味,显然让维特意难平,但是他也不敢把矛头对准沙皇,于是他就专门找斯托雷平的麻烦。
维特在俄国的上议院,也就是国务会议中拉起来了一小撮反对斯托雷平的小团体,每次当斯托雷平提出什么法案的时候就跳出来反对他。
维特不仅在俄国的政治圈子里耐不住寂寞,不愿就此退休。维特还时常前往法国“度假”。名义上是度假,可实际上因为他作为曾经的俄国大臣会议主席的身份,他在法国仍旧会受到政要们的欢迎,因此他就借着自己过去的声望在法国批评斯托雷平。
“在我执政的时候,政治风气是十分开明自由的,俄国国民的生活水平也蒸蒸日上,大家不仅都吃上饭了,说话也敞亮……可等到斯托雷平执政的时候,大家虽然喝粥吃大饼都能吃饱了,可没多少人能说出话来了,因为一旦你想要开口说些什么,还要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有没有犯了‘错误’,免得被斯托雷平的党羽们污蔑是‘不爱国’、‘外国走狗’!”
俄国前任大臣会议主席如此在法国媒体上抨击俄国现任大臣会议主席,对俄国政界也是一次不小的震动了。
也难
怪斯托雷平会在大臣会议上恼火地对他的内阁同僚们说:“我在俄国政坛的最大敌人无疑是谢尔盖·尤里耶维奇·维特!”
维特的愤愤不平不仅表现在他的行为与他的发言中,他还在法国开始撰写一本个人回忆录。
个人回忆录这种东西无疑会带有个人的主观好恶,维特的回忆录显然也贯彻了他退休后意难平的心理。
维特回忆自己早年的生涯时,他声称自己是一位忠君爱国的君主主义者,但是他与那些口头上“忠君爱国”实际在贪污腐败的贵族官僚不同,自己是实干爱国的。这些倒是没什么虚构。
然后维特开始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他对亚历山大三世的思念,因为亚历山大三世是大力提拔他的恩主,于是维特吹捧这位沙皇是英主。
吹捧亚历山大三世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和尼古拉二世进行比较的。
在维特执政的十年中,在他的笔下,尼古拉二世显然是与亚历山大三世同等英明的沙皇,慧眼识人,具有无比智慧的沙皇。
但是等到维特下台的那段时间,尼古拉二世画风一变,变成了一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瞻前顾后、轻信他人的沙皇。维特在回忆录中痛心地表示,由于斯托雷平那样的“奸诈小人”蒙蔽了沙皇,导致俄国的政治风气变得空前压抑、谨慎。
总之,提拔、支持维特的沙皇或者政府同僚,那就是与维特一样英明、正派的杰出人物;反对维特的,那就是庸才、小人、奸党。
至于在维特任期内的那些负面事件,比如维特解散了第一届国家杜马、镇压工人运动乃至于他自己在政府中的贪污、权谋,不是把责任甩到别人身上,就是干脆避而不谈。
这种自我美化的回忆录要是直接发表出去显然会掀起轩然大波,维特虽然对现在无所事事的退休生活感到十分不满,但他的政治头脑还没有完全退化。因此在口述、整理自己回忆录的时候,他谨慎地把这些手稿全都存放在法国银行的金库中。
按照维特的意思,这本回忆录只能在自己去世后发表。
维特的这个打算其实也很精明,他的算盘是,现在发表回忆录会给自己招来不幸,而且许多回忆录中的当事人都还活着,自己给他们泼脏水是会遭到反驳的。
可是等维特死的时候,说不定同辈人和那批当事人都死得差不多了,届时自己有回忆录制造错误的历史记忆,可那些死之前没做回忆录的人怎么可能在死后为自己发声反驳呢?
假如说这些还不够的话,维特在法国干的最令尼古拉感到不悦的事情是,他居然在与法国政要的宴会上大谈“德俄友谊”,认为俄国与德国没必要交恶,还认为与英国结盟是个错误。
维特的这些发言甚至被法国总统普恩加莱带到了1914年7月进行的法俄高层峰会上,普恩加莱询问尼古拉说,难道俄国真的如维特所说的那样,对俄德开战抱有抵制心态吗?
对此尼古拉只能极力解释说维特这些“民间政治人物”对俄国政策的延续是没有影响的。
有了维特这种不甘寂寞、反复折腾的“珠玉在前”,尼古拉也不敢再把这些掌握政治内幕的俄国高层随随便便就退休在外自由活动了,更何况杜尔诺沃掌握的是暗探局的地下战线情报,这里的内幕材料可比维特知道的多得多。
不过杜尔诺沃的辞呈被尼古拉接受后还没有完全结束他的工作,杜尔诺沃需要把工作全部交接出去。
由于暗探局已经成为了俄国秘密警察的代称,体量庞大、牵扯甚广,因此尼古拉在杜尔诺沃退休后不再打算任命任何人作为暗探局的主管。相反,暗探局将会被拆分成对内的秩序保卫局和对外的公共安全局。
暗探局一分为二后,这两个机构将共同组成俄罗斯帝国的公共安全与秩序保卫部,由沙皇尼古拉二世直接领导。
如此一来,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权力可谓登峰造极、旷古未有,政府、军队、议会、秘密警察,如此之多的职能全都握在手里,哪怕是后世所谓的极权主义大独裁者也不过如此。
“难怪俄国沙皇、苏联主席都会中风……”
10月的清晨,人到中年的尼古拉睡觉也没以前那么沉了,往往夜里难以入眠,早上到点就自然醒了。起身后,在浴室的镜中看着眼角、脸颊上的皱纹,尼古拉恍惚后才认出来对面那个略显疲惫的中年人原来是自己。
不过在拿温水洗了把脸后,尼古拉还是振作了精神。
没办法,尽管为了驾驭如此之多的权力来源,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他必须这么做。这一战对自己太关键了,太重要了,重要到他绝对不能出一丝半点的偏差,必须保证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握中进行。
但是即便如此,尼古拉还是不能放心,因为沙皇坐镇彼得格勒还不意味着他就可以
完全操纵整个俄罗斯帝国。
莫斯科,这座俄国的心脏城市仍然具有与彼得格勒相抗衡的影响力,而且在莫斯科,天然就是抗衡沙皇影响力的根深蒂固的反对派中心。
“你最近的工作干得不错,斯托雷平也向我夸赞你。”
正午,当彼得提着公文包走进尼古拉办公室的时候,沙皇原本的思绪虽然被打断了,可他突然看着精力旺盛的彼得有了新的主意。
彼得只是笑着点点头没作声,但显然他是很受用的。
“……嗯,这样……等1915年的时候,你去当莫斯科的总督,节制莫斯科地方政府、地方计委和莫斯科的工商业代表大会……嗯,没关系,到时候我会告诉你做些什么,斯托雷平的大区总督也会在那里帮助你的。”
彼得没有迟疑或者怯懦,在尼古拉告知他这个决定后,皇太子就高兴地领命了。
等尼古拉把后方的权力、军政经全都调节、决策完成后,恰好也迎来了罗兹大捷的战报。彼得格勒的市民兴奋地在大街小巷举行胜利游行的同时,尼古拉决定前往巴拉诺维奇一趟,开始着手布置1915年的大战略。
第四十六章,在总司令部,其上(5k
12月1日下午,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专列抵达巴拉诺维奇附近的别洛韦日森林。
这是个人烟稀少的幽静地方,仿佛像是供僧侣静修冥想的隐世修道院。当尼古拉的列车抵达此处新设的铁轨终点站下车时,尼古拉的军靴就踩在森林中松软的雪地上。
“这里不像是个前线总司令部,倒是像一处旅游度假村。”
尼古拉环视周遭,身边只有俄军总司令尼古拉沙大公和他的几位高级参谋们前来迎接。沙皇目及之处,靠着森林修建了十来处木屋,有浓厚的俄罗斯风格,屋顶的烟囱里还升起淡的白烟。
“这里是司令部的所在地,往那边绕过去几百米是参谋部的所在地。”
尼古拉沙大公身边的一位高级副官对沙皇说道,于是众人边走边谈。
大概是就地取材的原因,绕过一片掩人耳目的高大林木,一座占地甚广的大军营展露出一角。木墙围起的军舍建筑群有几个大的出入口,土路上都用碎石子铺制了方便汽车行驶的碎石路,一排排木桩把密密麻麻的电话线、电报线从这端拉到遥远的看不见的地平线那端。
远处似乎还有一座发出轰鸣声音的建筑,一根高高的烟囱时不时往外喷出燃油不完全燃烧的黑烟。
“那里是临时设立的燃油发电站,把电供给到参谋部和司令部的各个房间。这边是电话接线室,还有这几个是无线电报处和有线电报处。”
在进入参谋部的作战会议室之前,总参谋长阿列克谢耶夫与一大批参谋部军官们排排站在一侧迎接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到来。(月费群
**)
这一大片的建筑中起码有1000人在这里工作,比起曲径通幽的司令部来说,这里更像是尼古拉刻板印象中为几百万俄军出谋划策的总司令部的模样。
“我所指挥的加利西亚战役、华沙战役和罗兹战役,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都在帮助我完善、制定作战细节。”
尼古拉沙大公如此对沙皇称赞阿列克谢耶夫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假如说总司令是提出设想的人,那么总参谋长就是把设想化作实际可行的作战计划的人。
“还有尤里·尼基弗罗维奇将军也在战役最紧张的时候尽可能满足前线将士们的需求。”
戴着小圆眼镜的阿列克谢耶夫身边还站着一位留着八字胡严肃板正的中年人。
目前俄军总司令部的灵魂人物除了总司令尼古拉沙大公、总参谋长阿列克谢耶夫以外,还有保障俄国大军后勤供应的国防委员会前线军需部门总长尤里·尼基弗罗维奇·丹尼洛夫。丹尼洛夫将军的职责就是与各个方面军参谋部进行联络,统计各支部队的军需要求,汇总然后呈交给位于后方与行政部门打交道的国防委员会。
国防委员会现在是由丹尼洛夫将军管理的军事部门和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协调的平台,国防委员会将军队需求细分为技术兵器(包括炮兵、装甲车与空军)委员会、军医和卫生供给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保障国防劳动力委员会、物资征收疏散和观察委员会等多个分门别类对接前线军队物资需求的官僚机构。
不同的委员会将与不同职能的行政部门进行对接,比如军医卫生委员会将与卫生部合作,技术兵器委员会和军事工业委员会将与国家计委合作,保障国防劳动力委员会与劳工部合作。
具体来说,假如前线某个军或者集团军需要炮弹、绷带、粮食以及向后方输送伤员。
那么这些需求将被丹尼洛夫领导的国防委员会军事部门会汇总起来,进行初步处理。炮弹和绷带的需求将会和该地
区所属的方面军其他军队的同样需求合并起来累计为总需求发送给国防委员会下设的位于后方的军事工业委员会。
军事工业委员会把这些需求汇合铁丝网、铁铲、炊具、军粮、马蹄铁、军服、过冬物资等等需求交给国家计委。国家计委受到要求后再分发给俄国各个工业门类不同的协会,比如俄国金属加工协会、俄国棉纺织协会、俄国食品加工协会等。这些协会将物资清单发包给数个或国有或私人的承包商进行竞标,投标成功拿到预付款的各地各行企业将把他们生产的不同军需品交接给地方计委进行验收和尾款支付。
地方计委拿到的军需物资通过交通部与国防委员会下属运输委员会管理的战时铁路网络按时按量运输到靠近前线的物资集散地,交给前线后勤部门进行细化分配到最需要的前线部队手中。
除此物资需求,前线的伤员要输送到后方的话,丹尼洛夫领导的后勤部门还会计算供应到前线各地的铁路线运力是否充足,战地医院的病床是否进行。如果运力和病床都紧张的话,军事部门还会把需求发送给劳动力委员会、运输委员会、卫生委员会,让行政部门调拨筑路队到前线修建战地铁路、各个地方自治政府组织建设新的野战医院、征募更多劳动力到前线补充筑路队运输队卫生队的人力。
这就是尼古拉与斯托雷平以及无数技术专家们设计出的一个初步的供应链程序。看上去很繁琐,抽象成一般公式就是:需求→汇总→预处理→转交→委托→生产→运输→分发。
设计程序并使之运转起来还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不断优化程序,去繁就简,把不必要的流程压缩、删改。这与俄国企业管理、行政管理中无处不在的科学管理方法是一回事。
这场世界大战毕竟已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发生的总体战、消耗战,是两个同样具有数千万人、上亿人作为燃料和零件运作的工业化战争机器之间的碰撞。因此一两次的失败远远不可能让俄国或者德国倒下,只有一方的工业完全停止转动、人民的血或者精气神彻底枯竭,这场战争才会结束。
言归正传,在与总司令、总参谋长、军需总长进行简单的问候与交流后,一众高级参谋军官们都云集于斯塔夫卡的作战会议室内。由于各个方面军的高级指挥员们还要一点时间才能抵达斯塔夫卡,因此这次会议更像是前线总司令部的高层统帅给沙皇尼古拉二世作的军事报告。
相比于忙碌在实际战斗指挥中的尼古拉沙大公和制订一个又一个作战计划方案的阿列克谢耶夫,军需总长丹尼洛夫会经常走访前线,了解一线部队官兵们的所需所想,尽可能满足所有俄军将士们的需求。在走访中,丹尼洛夫不可避免地也了解了一线官兵得到了切身体会与经验感悟。
“我们的每支部队都在编制上比德军同规格部队要小,但是我们的数量众多因此最终人数要比德军多。但是在过去3个月的运动战中,编制更大的德军反而表现出了比我们更加灵活的组织性。德国人每个层级的军队指挥官都在无时不刻地想要主动求取战机,这让他们在每次主动发起的战役前期占尽了优势。”
在军事会议上,俄军高层统帅不可避免地谈到德军与俄军的对比。丹尼洛夫的发言也是不少前线将领们的共识。在与德军的战斗接触中,德国人的主动性令所有俄国部队感到惊讶,德军的无孔不入让俄军感到极其头疼,德军的战役准备也比俄军更短,发起进攻的节奏也更快更犀利。
当然,假如德意志帝国的军队真的如他们所自豪的那般完美无缺,俄军也不可能取得对德战役的数次可观战果。
“……德军虽然无可置疑地拥有各方各面的优点,但他们仍然是一支可以被我军战胜的军队。当我军采取坚强的防御与反击时,被打断进攻节奏的德军就会出现短时间的慌张和不知所措。不过就具体的战术细节上,我军很难与德军抗衡,因此必须建立起在战略上的优势。”
所谓战略优势,无非就是欺负你德国两线开战,兵力比俄军少。俄军可以靠着人多炮多装甲车多飞机多的优势压德国一头。之后丹尼洛夫又对比了俄军和德军的技术装备以及技术军士们的素养。
“德军的火炮数量并不比我们少,他们的炮兵素养也十分优秀,不亚于我军……就德军的预备役军队的战斗实力来说,要高于我们的预备役师,这是我们的缺点,当然考虑到我军建设预备役的时长较短,这也已经是一次不小的成功了……除此之外,我军在飞机、装甲车等技术兵器上都具有优势,但也不可以轻视德军,据我所知我军的装甲车已经在战斗中有损毁报告了。”
谈到技术兵器的时候,丹尼洛夫突然提起了一件小事。
“陛下,法国驻斯塔夫卡的武官私下向我提
出请求说想要我们与他们分享飞机上的机枪协调器技术……”
“是官方的请求吗?不是的话,这件事就再缓缓吧,等法国人想好怎么赔礼道歉再说。”
一提到这个问题,尼古拉只感到一阵无语。别看英法俄三国协约是共进退的军事同盟,在9月份的时候还共同签署了一份外交声明,承诺不得私自与同盟国缔结单独和约。
可英、法、俄三大国哪个不是帝国主义列强?真的利益相关的时候,到底为盟友服务还是优先利己主,马上就见分晓了。
俄国虽然尽可能地剔除对外国进口商品的依赖,但百分百的自给自足还是做不到的,俄国市民的消费品比如咖啡、可可这些热带作物,还有橡胶、精密仪器的零部件、化学产品,尽管俄国无法从同盟国阵营进口了,但寻找英法等盟国的替代品还是可以做到的。
因此在1914年的上半年,俄国在英法港口仍旧囤积了一批用于军需的原材料物资,有些是化学工业品的原材料,有些是外国的便宜稀有金属。毕竟战前这些商品比本国生产可能还要便宜,所以抓紧窗口期购买一些便宜货也算节约经费了。
只不过等到战后,等到法国总参谋长霞飞确立起他的军事大权后,他也发现了本国军火生产的短缺,因此马上敦促法国政府禁止往外运输一大批罗列在军需清单上的紧缺物资。英国也差不多在同一时间颁布了类似的禁运条例。
可英法两国的禁运卡住同盟国的脖子也就算了,他们连俄国的物资仓库也接管了,理由就是禁运令。
这算啥?痛击我的队友?
感到惊讶的俄国政府于是立即去交涉,但是法国外交部也无奈地告诉俄国外交官说,现在是战时军事管制,法国军队的权力显然比法国外交部要大了。
于是俄国驻法国总参谋部的武官请求法军高层放行,怎么说我们是盟友没必要还互相抢物资吧?可是被物资短缺同样搞得焦头烂额的法国军队直接就跟俄国武官说,现在西线这么紧张,我们只能把俄国的物资扣下来挪为己用。
鉴于法国军方大有“你们不把物资给我们,我们就死给你们看”的势头,俄国军方也就姑且认了这个小亏。
但是盟友占便宜的事情还不止如此,比方说俄军在英法也有采购物资,有时候订单和定金都付了出去,结果被英法政府给截胡了,把私人企业提供的商品强行扣下来卖给英法军队使用。
显然为了解决西线的战事,英国人和法国人也不管什么“契约精神”、“商业信用”了,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但也正因为俄国是未雨绸缪、战争筹备最多的国家,因此英法白嫖的军需物资反倒是多数来自于俄国战前采购的物资。
当然,英法还不完全算是白嫖,而是强买强卖,把物资抢走后还是会把赔偿金之类支付给俄国政府的。但是俄国可是在战前用便宜的市场价采购的物资,等到战时物价飞涨,就算英法拿订单原价赔偿,一来一回这些赔偿金可以购买的物资数量直接腰斩甚至更多。
有这样的“好队友”做榜样,一些英法企业也干脆故意不再按照战前订单交付给俄国采购商,宁愿支付违约金也不想便宜卖给俄国,毕竟战后英法的出价更高更有赚头。
这样一折腾后,俄国里里外外可就亏了不止一星半点儿,资金虽然收回来了大部分,可现在明显是有价无市的卖方市场,值钱的是物资而不是资金。
于是在得知英法“盟友”这样挖墙脚的行为后,尼古拉也十分“感动”,一刀切断了俄国与英法的技术分享。你伤害我,我也伤害你,俄国又不是国际慈善协会,吃了闷亏还要免费白送给英法自己的先进技术。
所以俄国飞机上的机枪协调器、普梯洛夫装甲车、俄国后方还在研制的各式履带装甲车、毒气与防毒装备、新式水雷、大口径鱼雷、多管鱼类发射器、新式潜艇全都没有告知英法。
当然,法国军队上层的迂腐、古板也让他们对来自俄国的先进技术感到不屑一顾,既然法国军方鼻孔朝天还看不起这些“奇巧淫技”,那尼古拉也更不可能还低三下四地请求傲慢的法国人运用这些俄国的技术兵器了。
倒是英国皇家海军在驻俄国海军武官的报告里,相中了俄国新式水雷的威力,于是英国皇家海军亲自派人来彼得格勒请求俄国海军派出技术军官前往英国教导,并且愿意每个月支付一笔资金作为技术购买和培训的费用。
反正估计历史上俄国也没什么技术可以教给英法,协约国不也打赢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抱着如此的心态,尼古拉决定除非英法盟国主动请求俄国给予某些技术支援,否则俄国将不会主动提出技术方面的支持。毕竟谁主动就搞得好像谁在求对方,谁就吃亏。
“咳,那么言归正传,我军应当在接下来的战斗中
继续发挥基于数量优势、大兵团指挥、顽强抵御和反击的优势,避免被德军抓到战机,发挥他们更加擅长的战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