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会议上讨论得很热烈,但大多数人对情况根本谈不上了解,因此成果乏善可陈。
尼古拉不得已,他在之后的第三天重新召开了一次专题会议,但这次人数被精简以保证参会者都对情况有充分了解。
这次小规模的会议由大臣会议联席主席、财政大臣维特主持,参加会议的包括陆军大臣万诺夫斯基、总参谋长奥布鲁切夫、海军大臣阿列克谢大公、海军部总监奇哈切夫、外交大臣拉姆斯多夫。
“我认为日本对中国的进攻乃是先发制人的举动,目的是抢在西伯利亚铁路修建之前避免日本在大陆上的野心遭到俄国的遏制。”
这次的小规模会议上,维特依旧表达了他对日本的强烈反对意见。
“一旦日本人踏上大陆,俄国将需要动员数以万计的大军才能将其击退,而那样将会造成巨大的财政亏空,让我国背上沉重的负担。”
他还进一步建议说,要向日本发布最后通牒。
第十三章,三国干涉还辽的谋划,其二
……这种政策对谁有利呢?它对一小撮同中国做生意的资本家大亨有利,对一小撮为亚洲市场生产商品的厂主有利,对一小撮现在靠紧急军事订货大发横财的承包人有利(有些生产武器、军需品等等的工厂正在拼命地干,并且增雇成百上千的日工)。这种政策对一小撮身居军政要职的贵族有利。他们所以需要冒险政策,是因为借此可以飞黄腾达,建立“战功”而扬名于世。
——引用自1900年12月《火星报》创刊号,作者列宁
维特对日本的敌意源于他一直以来负责督造的西伯利亚铁路所担负的“使命”,而西伯利亚铁路的用意很明确。
就像日本所担忧的,这是一件有力的工具——用于在远东为俄国谋取利益的工具,可以是武力扩张,也可以是经济殖民。
1892年11月维特向尼古拉的父亲已故的亚历山大三世呈上《建筑西伯利亚大铁路方案》奏折。
这份方案尼古拉同样阅览过,并且对其中一部分的愿景表达了一定程度上的赞同。
在奏折中,维特描绘出这样的一副图景:
通过西伯利亚铁路,使俄国可以将中国的商品迅速运到欧洲,从而抢走其他西方列强的市场份额;俄国对中国的工业制成品销路也可以成倍扩大。
俄罗斯帝国将成为西欧与东亚的“中间商”,成为“与东亚民族最接近的、最大生产者与最大消费者”,从而在东亚市场上取得绝对的优势。
不仅如此,俄国在远东的地位将逐步增强,使俄国与东方国家的“友好”关系得到巩固,给予英国人的在华利益给予相当大的打击。
最后在军事上为俄国舰队谋求必需的补给和一个建立在远东口岸上的永久不冻港。
自从维特于1892年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之后,他几乎就掌握着俄国政府所有的预算权力,他充沛旺盛的精力也促使其把自己的手伸向贸易、商业、劳工、金融以及教育等多个领域。
在成为大臣会议主席后,这种趋势加快了,他可以名正言顺得推行自己所主张的“国务政策”。
而在远东的外交上,维特所做的种种举动被他
称呼为“和平渗透”。
在1895年,西伯利亚铁路已经修建到了贝加尔湖地区,但此时铁路建设出现了新问题。
根据交通部的勘察队于1894年夏天进行的勘察报告,如果铁路修建的路线按照原定计划,沿着石勒喀河和黑龙江备案向前延申,那么铁路经过的地形将会是山岭、河流、沼泽,道路崎岖复杂。
因此难度大,成本高,劳动力不足,建筑材料取材困难。
为此,维特的主张是,将沿着中国边境线的铁路拉直,径直穿过人口相对较多,劳工丰富的黑龙江、吉林,直达符拉迪沃斯托克。
这几点都是维特先前写在奏章中、亲口对尼古拉所述的想法,结合现在维特对日本的敌意,尼古拉不难看出他的意图在哪里了。
维护中国领土完整,结交对华友谊,谋求在中国北满的筑路权并以铁路为延申扩张俄国势力。
“很好,那么其他几位有什么见解吗?”
尼古拉点头并让慷慨陈词的维特坐下,把目光转向其他人。
“我支持谢尔盖的想法。”
陆军大臣万诺夫斯基表达了相同的立场并对维特表示支持。
“……这是否会让我国在西方的注意力分散以至于丧失外交上的影响力?”
总参谋长奥布鲁切夫更为关心俄国在西方可能会引发的冲突,比如巴尔干半岛,或者海峡问题。
“我没有意见,但是我想询问谢尔盖·尤里耶维奇,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你的‘大胆想法’?”
阿列克谢大公直视维特询问说道。
“必须向日本提交最后通牒!我们不能允许违反保持中国完整和不受触动的巨大损失的原则,因此不能同意中日条约……当然,中国方向应该或多或少应当给予日本一些赔款,毕竟日本是战胜国。”维特甚至在最后颇为激进地说道,“要是日本不同意这样做,那么我们别无他法,只能采取一些‘积极的’行动。”
“积极的行动?”
猜不准的尼古拉问了一句。
“……我现在还没有完全考虑过……但是我认为,可能不得不让我国的舰队炮轰日本的某些港口……”
维特作为财政大臣和文官,对俄国在远东军事能力并不了解,所以他只是含糊其辞地说道。
在场的几位武官都面面相觑。
“我们在日本的驻泊地长崎、横滨和神户,停泊的舰队共计1艘装甲战列舰、3艘巡洋舰、4艘炮舰和1艘鱼雷艇。日本的规模预计是26艘鱼雷艇和33艘大型舰船。调遣其他的舰队还需要不少时日,并且我不得不提醒陛下的是,舰队司令部从未制订过对日作战计划。”
海军部总监奇哈切夫对主战派的维特浇了盆冷水。
“不仅如此,我们舰队的应急物资储备量仅能维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些物资还大多储备在日本港口的仓库中。”
维特的语塞似乎让阿列克谢大公很满意,他冲着奇哈切夫点点头。
“陆军方面呢?”
尼古拉对陆军大臣万诺夫斯基询问道。
“我们在乌苏里江南部沿岸地区驻扎着2个机动营、1支哥萨克部队和半个山地炮兵连,萨哈林地区的防御主要依靠省政府组织的地方部队和民兵,而黑龙江口几乎完全暴露,没有防御。”
万诺夫斯基这样说道,并且他还补充说,如果要向远东派遣支援力量,那么预计耗时一年才能抵达。
“……”
就在沉默中,会议陷入了停滞。
“那么,是否我们应该考虑向日本……”
“咳……”尼古拉打断了阿列克谢大公试探性的发言,二人目光交汇,阿列克谢被迫低头之后皇帝才点点头继续把话说下去,“单靠我国的力量很难让日本人让步,但是外交上呢,德国和法国怎么说?”
看见尼古拉目光而心领神会的外交大臣拉姆斯多夫立即开口继续。
第十四章,三国干涉还辽的谋划,其三(3k大章
早在1894年亚历山大三世病故、尼古拉二世登基伊始,威廉二世就用语气近乎于肉麻的腔调向尼古拉不断地发来私人信件。
这些措辞“甜蜜”的信函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种内容,大致是力图巩固与沙皇尼古拉二世之间的私人关系,以试图修复德俄两国之间由于不续签《再保险条约》而被破坏的关系。
第二种则是对尼古拉输出威利老哥认为两人应该达成共识的“个人专制理念”,他反复提及这样一种概念:“我们基督教国王和皇帝只有一个天赐的职责,即捍卫这样的原则:君权神授。”
第三种是老调重弹,妄图干扰俄国的外交政策,“尼基你应当在亚洲大陆发展,保卫欧洲,抵御黄皮肤种族的侵犯。”
由此,尼古拉已经感觉到了,如果俄国要干涉日本占领辽东
半岛的企图,那么德国将会成为一个暂时的盟友。
不过判断归判断,现实经历更加曲折。
3月15日,尼古拉便有意让新任外交大臣拉姆斯多夫前去约见德国驻圣彼得堡代办大使齐尔绪基,探明德国方面的立场。
被维特推荐的拉姆斯多夫伯爵长期在外交部就职,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外交官,但尼古拉与他接触下来发现,此人有一个观念,那就是他视自己为执行沙皇命令的官僚,是一个被动消极的人,因此拉姆斯多夫伯爵的立场就是尼古拉皇帝的立场。
如果尼古拉立场不定,那么他就无所事事;如果尼古拉主见清晰,那么他就严格执行。
“俄国皇帝陛下之政府对东亚时局关心深切,俄德之东亚利益也保持一致,我们是否应当交换双方意见用以将来采取共同行动?”
拉姆斯多夫与德国大使握手之后二人一边喝茶一边交流起来。
“从长远看,日本据有澎湖列岛、台湾和旅顺港,对欧洲在东方的商业利益构成真正的威胁。”
齐尔绪基先是点头,说了句看似理客中的话,不过他又立场模糊地说道。
“不过英国商业部研究认为,日本占据台澎辽会带动日本在这些地区贸易的发展,但日本贸易体量本身不大,所以最后还是惠及欧洲列强。”
拉姆斯多夫听闻摇摇头。
“难道贵国政府紧跟狡猾的昂撒人脚步吗?”
英国人在这场甲午战争中一直偏袒日本,因此俄国方面一直对英国颇为敌视。
“抱歉,伯爵先生,在没有得到本国外交部进一步回复的情况下,我只能透露这些。”
拉姆斯多夫只得悻悻而归并如实禀报了尼古拉二世皇帝。
“……”
德国的这一举动令尼古拉出乎意料,毕竟他所知的历史碎片中理应是三国干涉,不知道这是蝴蝶效应还是什么德国内部的原因。
“陛下,不过我在法国方面已经取得了进展。”
根据拉姆斯多夫的描述,日本若作为媾和条件要求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法国外交部就会抗议侵犯了其利益,因此俄方的提议得到了法国方面的热烈欢迎。
“只是抗议吗?”
听闻尼古拉摇摇头,毕竟法国人在远东的力量还不如俄国。
“法国为巩固其印度洋上的势力,不但已耗费大量的兵力和资金,而且眼下还在执行马达加斯加岛之远征。所以共和国政府未必有能力同时创建两处殖民事业。”
拉姆斯多夫提醒说。
1895年2月,为了彻底吞并非洲第一大岛,掌握欧洲经好望角进出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法国派出了1.5万人的远征军在马任加登陆,第二次马达加斯加战争爆发。
可光靠俄法两国是否能干涉成功,尼古拉心里也没有底,好在他还有时间等待转机。
3月23日,驻俄代办大使齐尔绪基突然联系拉姆斯多夫。
“我们对于东亚时局之前途甚为关心,对于俄国之观点亦完全赞同。而且,我们相信,德俄两国在东亚之利益并无冲突之处。因此,我们甚愿常与俄国交换意见。或与俄国采取一致行动。”
他一反先前的冷淡立场,如此殷切地对俄国外交大臣说道。
德国180°的大转变,开始大力支持俄国干涉举措,令尼古拉高兴之余也顿感疑惑。
以尼古拉对德国的换位思考,做出态度转变的原因他认为不外乎几种原因。
第一是担心日本在中国的获益太过巨大,导致其势力膨胀到不可收拾的程度,结果德国在华利益也会受到危害
第二是说不定可以借此机会与俄国接近,并使俄法之间越发亲密的关系得到抑制,以摆脱德国两面为敌的情况。
第三是可以转移俄国的战略重心在东方,使德国在亚洲的利益得到俄国的支持,又可以缓和德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第四是将来德国或许要图谋在中国占据一个租借地,比如在山东某地。
这四点是尼古拉通过和威廉二世相处得到的、通过后世众所周知的一些历史倒推出来的以及自己这些年耳濡目染接受到的经验综合考量出的。
总之,德国的外交动机或许还有别的打算,但德国人愿意支持尼古拉的干涉倡议就足够了。
只要能保证三国都意图迫使日本做出让步,那么以日本现有的实力,他们是无法拒绝的。
尼古拉对此深信不疑。
3月25日,三国联合已经初步达成了,暗地里得到两国大使沟通确认后,尼古拉决心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政府内部的意见。
“在任何情况下,不能指望日本的友谊,它不仅对中国战争,还要对俄国战争,以后会是对全欧洲。日本人在占领辽东半岛以后,决不会止于此,无疑将向北推进殖民。”
得到尼古拉示意的外交大臣拉姆斯
多夫立即跟进说道,他先指出了俄日友谊并不现实。
“而且在3月23日的时候,陛下已命我同德国驻俄大使办齐尔绪基交换过意见,德方愿意支持我国干涉之倡议。”
拉姆斯多夫伯爵顿了顿,微微伸出舌头舔了下嘴唇后兴奋地继续说道。
在这个时代,外交权还被认为是君主把持的一种专权,就像威廉二世所宣称的那样:“外交部?什么?我就是外交部!”,“我是德意志政策的唯一主宰者,我的王国必将紧随我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