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67节

  文彦博循声看去,看到了在厢房里间,老泪纵横的司马光。

  他走过去,轻声说道:“君实啊……老夫当年,也和君实一样哭过……”

  那是仁庙驾崩的时候。

  “但,后来老夫转念一想,大行皇帝不幸奄弃天下,可他还留下了江山社稷,交托在我辈士大夫手中!”

  “老夫怎能消沉?当为天下振作!”

  “君实,汝可比老夫、韩魏公还有富韩公的命道要好得多!”

  “如今,天子虽然不幸晏驾,可少主在朝,新君已然嗣位,社稷有后矣!”

  “君实若是大行皇帝之忠臣,此刻就该止住哭声,立刻回去收拾行囊,赴阙面圣!”

  “难道还有比,辅佐少主,梳理天下大事,拨乱反正,收拾天下人心,更好的报答大行皇帝恩遇的事情吗?”

  司马光听着,自然知道,文彦博说得对。

  大行皇帝不幸,已奄弃天下。

  少主在朝,人言聪俊仁圣,俨然颇有祖宗仪态。

  年仅八岁,已可读春秋,已能明礼法,知尊卑之教。

  孝顺太母,亲近母后。

  孺慕父皇帝,亲笔抄佛经。

  登基之时,为群臣拥戴,依然能条理清楚。

  汴京人言:官家颇具仁庙遗风!

  司马光这些日子在这资圣禅院,不断听到那位少主的种种传说。

  他也因为这些消息而不断振奋。

  尤其是,当司马光得到了韩忠彦、王存等人的书信通报,确认了种种传言,确凿无疑。

  他内心的振奋和喜悦是难以抑制的。

  对士大夫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比得上致君尧舜上。

  假若有。

  那就是在自己的辅佐下,天子为尧舜!

  而少主,完美契合了司马光的理想模板。

  聪俊仁圣,少年早慧,八岁读春秋,较之汉明帝也没有逊色之处。

  虽居深宫,犹明礼法之教,知上下尊卑之别。

  更能阐发圣人微言大义,作宽厚仁恕之见。

  如此少主,纵观古今,也没几个大臣可以遇到。

  而遇到的大臣,都是幸运的。

  于是,司马光抹掉眼泪,对文彦博拱手道:“太师之教,吾铭记于心!”

  “只是……”司马光望向汴京方向,拱手道:“未得天子诏命,擅自入京,非人臣可以做的事情!”

  文彦博摇摇头,道:“不然!”

  “去岁,大行皇帝曾有明诏:皇子延安郡王明春出阁,当以司马光、吕公著为师保!”

  “此乃托孤也!”

  “大行皇帝,明诏天下,托孤于君实,君实身为人臣,又岂能迟疑不前?”

  “况且……”

  文彦博道:“去岁十月,君实已做满了四任崇福宫使,依制度也当入京待阙!”

  大宋制度,一切流官,哪怕只是最低的第七阶选人判司薄尉,每任满一期,都要回京待阙。

  等待吏部(过去是审官院和流内铨)或者都堂、天子的任命。

  正是因此,大宋宰相最大的权柄,始终都是堂除官员。

  选人、用人,决定天下未来,也决定国家前途。

  “抓紧入京吧!”文彦博语重心长的说道:“君实啊,天下都系在君实身上!”

  “我等嘉佑老臣,皆老朽矣!”

  说着,文彦博也落寞起来。

  韩魏公既去,富韩公且随。

  范文正公早已驾鹤,欧阳文忠风流尽于醉翁亭。

  嘉佑重臣,昔年勠力同心,发动庆历新政,然后又推动庆历兴学的君子群贤,现在就剩下他一个了。

  至于其他什么张方平、王拱辰……

  庆历年间,都是小人、邪党!

  文彦博能忍住没骂他们,就已经是在为大局着想。

  ……

  ps:更正一个前文错误。

  我看书看昏头了,写错了。

  北宋天子驾崩到群臣请听政,不是七天,而是三天。

  我脑子糊涂,把另外一个事情和这个搞混了。

第58章 少年天子,小试牛刀

  元丰八年,三月辛丑日(初八)。

  赵煦一觉睡到自然醒,睁开眼睛时,就见到了向太后坐在他床前。

  她虽然依旧穿着白色细纱所制的丧服,但却已经将原本散开的头发,重新盘了起来,只在头上戴了一条白麻。

  这是开始释哀的先兆,也是听政的预兆。

  赵煦看着,在心里悠悠一叹:“已经了三天了吗?”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太祖驾崩。

  二十三日,群臣跪请太宗听政,答不允,三表上,二十四日,制曰可。

  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太宗驾崩。

  四月初二,群臣奏请真庙听政,答不允,三表上,四月初三制曰可。

  从此,形成定制。

  此后历代天子即位,皆依此制。

  换而言之,今天就是群臣奏请两宫听政,然后两宫答不允的日子。

  也就是说,明天,就是新时代的开端。

  两宫正式听政!

  当然,不会御殿,而是在昨日蔡确陛辞之地。

  自然,不会每天都去,按照传统是遇只日(单日)迎阳门下听政。

  此外,每隔五天,还将在迎阳门内的帷幄之中,召集宰臣、御史台等,合议军国事。

  这将持续到本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戌戊日。

  彼时,刚好是大行皇帝驾崩的第二十天,第二日就将迎来第三次群臣劝慰。

  此时,群臣将再次上表,请求御殿听政。

  依旧是答不允,三表上后从之。

  此后,恢复正常的听政,百官大起居、朔、望朝参等礼仪性质的活动也都会恢复。

  同时,新除官员陛辞、新授官员引见,也将恢复。

  而在那之前,大行皇帝的梓宫,就要启程,在朝廷委派的礼仪使、卤薄使以及桥道顿递使的护送下,前往河南府赵宋帝陵下葬。

  “六哥,从今起,除了大祥日、小祥日,以及群臣入宫劝慰外,可以常服了!”

  向太后低声说着。

  赵煦点点头。

  “今日朝臣,已经上表请六哥听政……”向太后又道:“母后已经替你否了!”

  “他们还会上三表,明日开始,就要在迎阳门下听政了!”

  赵煦再次点头。

  “六哥有想用的人吗?”向太后问着。

  作为天子嫡母,向太后理所当然的,会希望赵煦提出自己的用人建议——当然,向太后也知道,六哥年纪太小了,朝臣一个也不认识。

  他能用的也就是他身边的人,也不过是给他潜邸里的内臣、女官加恩而已。

  赵煦看着向太后,点点头,道:“告知母后,儿近来曾问石得一、刘惟简等,我朝如儿这般年幼登基者,可有先例……”

  “石得一,刘惟简皆答:有之,乃是仁庙……”

  “儿又问:仁庙如儿这般年纪时,可有贤臣辅佐?”

  向太后静静的听着,眼里神色渐渐丰富起来。

  “石得一等答:章献明肃皇后以神童晏殊,伴读于仁庙左右!”

  “儿于是问:晏殊者谁?”

  “石得一等答儿:晏殊,仁庙宰辅肱骨大臣,号为太平宰相,一生提携无数贤臣,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

  “儿听完,颇为艳羡,便问石得一等人,太平宰相今何在?石得一等答儿:晏殊已薨,但有一子名:几道,颇有才名,唯仕途不畅,以至流连地方!”

  赵煦看向向太后,眨着眼睛:“儿想和母后讨一个恩典,将晏殊之子几道召回京师,予以恩典!”

  向太后听完,看着赵煦的乖巧模样,将这个懂事的孩子,搂在怀中:“我儿真乃仁圣天子,将来必可致太平!”

  小小年纪就已懂,追慕祖宗旧臣,褒扬贤臣之后,推恩于下。

  最重要的是——六哥连一个见都没见过的人,仅仅是因为听说,其父曾陪伴与他年纪约莫大小的仁庙读书,便决定要推恩于彼。

  可见六哥果然重情!

  将来,向家子弟就有依靠了。

  于是,向太后想都没有想,就和赵煦说道:“母后这就去命人给都堂宰执们吩咐一声,叫他们将晏殊之子……”

  向太后想了想,问道:“几道是吧?”

  赵煦点点头:“似乎是叫晏几道的!”

首节 上一节 67/6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