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无人,处处都是被动,造反又不敢,只好立功来求回朝的机会。
“庆赏威罚天理所在。”张居正在启用张四维的浮票上,写上了自己的意见。
朱翊钧看了半天,划掉了张居正一句话说道:“他可以回朝,但不能做《世宗肃皇帝实录》的副总裁。”
万士和俯首说道:“陛下,臣斗胆,为何不能充任副总裁?”
“因为《世宗实录》已经修完了啊。”朱翊钧理所当然的说道:“还不是万尚书嫌修的慢,去年议柔远人,大司马为万尚书解惑大明与小佛郎机人的恩怨,万尚书说,嘉靖年间很多事不知道,是因为没有国史多有不察。”
朱翊钧学者张居正的神情,一边点头一边温和的说道:“当时元辅先生怎么说来着?我的错,修的慢。”
朱翊钧学张居正那是学的真的像,有模有样,把那种温和,不显山不露水、满肚子坏水的神情,刻画的入木三分。
谭纶差点没绷住笑出来。
朱翊钧接着说道:“昨日申时行已经把初稿送到了宫中,司礼监已经审阅了,申时行是嘉靖四十一年的状元,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听闻万尚书要看,那真的是过年都没休息,一直在修,日夜不辍,终于赶在长城鼎建前,把世宗实录修出来了。”
万士和呆滞的看着小皇帝,这消息太过于突然,他还有些宕机,老半天才回过神来。
世宗肃皇帝实录,修完了,穆宗庄皇帝实录,也修完了。
因为穆宗实录只有六年,篇幅比较短,只有七十卷,要比世宗肃皇帝的四十六年的实录要容易的多,世宗实录有五百六十六卷。
“不是说要到万历五年才能修完吗?这么快就修完了?”万士和有些晕乎乎的问道。
朱翊钧笑着说道:“隆庆元年起就开始修,徐阶修完、高拱修,高拱修完,元辅先生修,这五百六十六卷,修了快八年了,其实早就修完了。”
“主要是关于胡宗宪的问题,始终不能定性,前段时间不是给胡宗宪平倭正名了吗?也给了谥号,把他平倭的事补进去了。”
“这还是万尚书催得急,元辅先生也是为难,一头是他的老师徐阶,一头是平倭君子胡宗宪,礼部着急要看,否则讲不清楚祖宗成法,元辅先生能如何?只能给胡宗宪正名了。”
谭纶真的用尽了全部的力气,才憋住了笑,否则失仪要被拉出去打屁股的!
朱翊钧是什么?是常有理。
所有的锅往万士和脑袋上一扣,都是你万士和的错,伱还来问为什么这么快修完了,不是礼部要得急,至于将元辅先生陷于这等不尊师长的境地吗?
万士和,就是个筐,啥都能往里面装。
“这这这…臣的确是要得急,但是这修国史是一件如此严肃的事儿,怎么能草草结束呢?”万士和做了最后的挣扎。
朱翊钧立刻说道:“万尚书可万万不能这么说,你这么一说要得罪很多人呢。”
“修史的可不仅仅是元辅先生,监修的是成国公朱希忠、英国公张溶;总裁副总裁还有次辅吕调阳,礼部右侍郎申时行;还有翰林院学士马自强、礼部左侍郎汪镗、掌翰林院事王锡爵、翰林院侍读陈经邦、修撰、编修、承直郎、检讨、承务郎、纂修等等,晋党那个王家屏、范应期也在其中。”
“你这一句话,翻了一船的人,可不能胡说。”
沈一贯也在加一级官的名单之上,因为沈一贯为胡宗宪正名。
修史名单冗长,朱翊钧没有挨个点名,就是把总裁、监修、副总裁,编纂等主要人物点了点,还有鸿胪寺序班之类的朱翊钧没念出来,这一份名单那么长,唯独没有他张四维。
葛守礼显然知道这件事,颇为不满的说道:“怎么,万尚书不着急看了?还是为了族党排异,不胜不止,拿这国史当成党争的由头?”
王家屏和范应期,是晋党,但他们是葛守礼这个新晋党的忠实拥趸,那真的是唯葛公马首是瞻。
“绝对没有,修完了,那就修完了吧。”万士和听闻,终于叹了口气,他真的尽力了,属实是没料到,首辅这么阴险,居然赶工期!
皇帝的确答应了张四维回朝,但是没有完全回来,没有修史的功劳,他还想进内阁,那就真的是难如登天了,申时行、王锡爵都排在了他的前面。
“没有疑问的话,那就让张四维这样还朝吧。”朱翊钧将手中的奏疏递给了张宏说道:“下章吏部。”
吏部尚书张翰接过了奏疏,对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已经完全理解通透,思前想后说道:“元辅先生处置有方!”
这件事就是王崇古在宣大赶工期,张居正也在朝中赶工期,就看谁先赶完工期,结果张居正走的快了一步,张四维痛失修史大功,别说入阁了,就算是想坐在这文华殿上,那也有得爬了。
朱翊钧看着万士和笑着说道:“万尚书既然要看,就到三经厂抄录一份给万尚书便是,对了,万尚书也为朕注解一番,万尚书注解一卷,朕就看一卷,朕德凉幼冲,史书还是看不太明白,有劳万尚书了。”
“万尚书要是不想做,就让申时行申侍郎做也行。”
朱翊钧能看懂,他就是监督万士和读书,万士和既然要看,那就看仔细了,看明白了!而且还要注解,让小皇帝看得懂才行!
做不好这件事,万士和这礼部尚书也别当了,申时行刚刚修完了史,憋着劲儿拱万士和腚下的座位呢。
廷议在吵吵闹闹中继续,唯独万士和跟失了魂一样一言不发,张四维没了修史的功劳,还怎么入阁?
廷议在吵吵闹闹中结束,朱翊钧看着万士和失魂落魄的样子就是一阵乐,张四维机关算尽太聪明,跟张居正斗,张四维是真的斗不过。
张居正并没有立刻让侍读侍讲学士入殿,而是俯首说道:“陛下,臣有一人举荐,可替代殷正茂为两广总督,殷正茂贪腐钜万,朝中非议极多,若是陛下有意更换,此人倒是极佳人选。”
重大人事任命,张居正自然要和小皇帝沟通,殷正茂平倭有功,可是贪腐也是实打实的,十二万两银子,殷正茂能抽三万两到自己的腰包里,实在是有些过了。
“何人?”朱翊钧眉头一皱问道。
张居正想了想说道:“右都御史江西巡抚凌云翼,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与臣同榜。”
“我知道这人,是先生门下,凌云翼不贪吗?”朱翊钧点了点头,张居正果然是有了人选,才说出了吕宋事成,殷正茂大功,吕宋事不成,则殷正茂大罪。
凌云翼是张党,那职官书屏上挂着凌云翼的名字,履历等就在牌子后面贴着,可视化管理系统,可是一种极为高效的管理手段。
张居正也是颇为为难的说道:“凌云翼不贪,但是凌云翼喜功好杀戮。”
“那还不如殷正茂呢。”朱翊钧一听这个缺点,立刻表示了还是殷正茂好用,贪就贪点银子,好杀戮,可是要杀良冒功的!
两广地面,情况复杂,光杀人,愈逼愈反,殷正茂在两广那也是恩威并济,杀倭寇、红毛番、黑番、亡命之徒,安抚解救被裹挟之人。
“确实不如殷正茂,但是臣反复申斥殷正茂,他也不听,臣惭愧。”张居正也知道凌云翼不如殷正茂,可是殷正茂这个贪腐,有点不好办,他这个座主反复告诉殷正茂不要贪,但是殷正茂依旧我行无素。
座主面子在其次,若是让陛下对殷正茂彻底失望,那就是大事了。
朱翊钧倒不是很在意的说道:“殷正茂也有他的顾虑和考量,他不求财,朝廷更应该担心不是?朕和先生都不在极南,数千里之外,究竟如何,咱们也不清楚,用人不疑,等两广安定,殷正茂回京述职,先生亲自问问他便是了。”
“陛下圣明。”张居正俯首领旨,既然陛下还肯用,那就没必要换。
“先生以为林阿凤能打的下来吕宋吗?”朱翊钧有些好奇的问道。
张居正端着手十分确信的说道:“与其说是林阿凤要打吕宋,不如说是大明要打吕宋,佛郎机人仍有轻视之心,我朝与大佛郎机国邦交,若是拿不下吕宋,大佛郎机人绝我恭顺之心,五禁约,也只会表面恭顺。”
“万尚书有句话说的很对,蛮夷狼面兽心、畏威而不怀德,不把吕宋掌控在大明手中,大佛郎机人是不肯安分的,就像小佛郎机人一样。”
朱翊钧听闻点头说道:“先生大才!”
“陛下盛赞,臣愧不敢当。”张居正赶忙俯首说道。
为避官兵进剿,林凤率战舰62艘,5500余人,扬帆向吕宋进发。当月二十九日抵达马尼拉湾的马里斯。首次进攻马尼拉获胜,击毙西班牙驻菲律宾总指挥戈尹特。后在邦阿西楠省的林加延湾建立都城,自称国王,与当地居民关系融洽。万历三年三月,西班牙派西班牙兵六百人,吕宋兵六千人,进攻林凤,大明也乘机联合围攻。林凤苦战4个月,因粮械不继,于八月四日战败,逃亡。求月票,嗷呜!!!!!
第110章 一步错,步步错
张居正主持了南衙清丈、还田、松江海镇水师、市舶司筹建、洋舶抽分、大佛郎机使臣入京等等诸事,很容易让人误解张居正只言利,为了利益,可以不讲华夷之辨,可以和大佛郎机人你情我浓。
张居正立刻就主持了林阿凤招抚、南兵填充海寇、攻伐吕宋等事,突出了一个出尔反尔的奸诈。
张居正必须要讲明白他对蛮夷的基本态度,蛮夷狼面兽心,畏威而不怀德。
这是长期经验积累得到的一个结果,小佛郎机人和大明的交流沟通,那也是经过了漫长的博弈和血淋淋的斗争,小佛郎机人才肯将他们商舶纳入大明的抽分,即便是20%的税也愿意纳税。
大小佛郎机人在海上横行无忌一百多年,什么时候被别人收过税?
张居正这种言利和务实的态度,一定会被认为张居正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所言所行所为,如果用法家去衡量就会非常恰当,但其实张居正的骨子里还是个儒学士,他言利更言仁义,是一个以儒学为骨,法学为手段的政治家。
在教育中,张居正一直不断的想要教会小皇帝,仁义治天下,张居正有自己的理想国,有他自己的大同世界,在他的大同世界里,就是脏活累活都由臣子来做,皇帝英明无垢、功业无亏,即便是有些肮脏、有些无耻的事儿,那也是臣子们做的,和陛下没关系!
当然,张居正也看到了,他根本没教会陛下仁义,其他一点就会的小皇帝,所作所为,和仁义有关系,但是不多。
看看小皇帝做的那些事儿吧,每月初三开大会骂人,对族党厌恶根本不加掩饰,对佛郎机人表面和和气气,背刺起来怎么无耻怎么来,根本没有任何一丁点的道德压力。
张居正能怎么办?他也没什么办法,他只是个帝师,小皇帝是个独立的人,还是最至高无上的那个人。
“先生,今天不讲学了,讲一讲先生的新政吧。”朱翊钧合上了四书直解,说起了张居正的新政。
张居正俯首说道:“臣遵旨。”
张居正良久没有说话,他需要组织语言,小皇帝虽然突然问起,但作为无所不能张居正,除了那些毁灭世界观的根本性问题,张居正还是游刃有余的。
他端着手说道:“吾日三省吾身,略有所获,所思所想仍有遗漏。若要说新政,就要切实的从头说起,抽丝剥茧,找到那个线头和脉络,才能讲明白,这大明的变革,应从孝庙敬皇帝说起。”
朱翊钧闻言也是一愣,疑惑的问道:“哦?为何从孝庙敬皇帝说起呢?之前的呢?”
张居正深吸了口气,略显为难但还是确切的说道:“陛下,臣僭越。”
“之前地方,大抵能遵循祖宗成法,比如纳盐开中法,边方军屯卫所、边军、从税赋去看,自孝庙起,税赋就变的日益捉襟见肘了,天下之事也逐渐败坏了。”
“权力是自上而下的,同样也是自下而上的。”
“孝庙之前,大明的斗争,还是朝中闹家务事;孝庙之后,则是天下的法度逐渐败坏后的求变。”
张居正已经不是一般的大胆了,将孝庙之前的事理解为了家务事,老朱家的家务事。
明初的主要矛盾,的确是有着典型的家务事的表现,靖难之战、汉王作乱、英庙被俘、景泰帝守天下、夺门之变、宪庙中兴等等。
但是到了孝庙时候,老朱家的家务事,反而变成了旁枝末节,主要矛盾和斗争也从庙堂,向天下转变。
例如,纳盐开中法到纳银开中法,可谓是对边方制度的根本性破坏,而土地兼并的剧烈也是自孝庙而起,内阁大臣的权力急速的扩大和宰相不遑多让,姑息、贿政之弊已成,都是在孝庙之后。
孝庙之前的矛盾比较单一而清晰,而孝庙之后的矛盾,变得复杂而混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不是先生本来的想法吧。”朱翊钧听闻张居正的说辞,思忖了片刻,张居正的这个说法,和他之前陈六事疏、论时政疏等等的一贯主张,并不完全相同。
张居正之前就是希望君圣臣贤,现在张居正变了。
张居正颇为确切的说道:“天恒变,人恒变,臣学问略有精进,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臣以矛盾说看史,只觉另有不同,故此和过去也不太一样,杨博不是昨日杨博,而是今日杨博也。”
“朕明白了。”朱翊钧嘴角勾出一丝笑容很快扩散开来,满是笑意的说道:“先生继续讲新政吧。”
张居正的认知已经登阶,虽然这个过程极为痛苦,但左手知行合一致良知,右手矛盾相继释万理的张居正,和过去完全不同。
张居正变得更加强大了,强化后的张居正,更没有人是他的对手了,他的对手只有这天下糜烂而糟糕的局势。
张居正端着手继续说道:“穷则思变,从朝廷到地方,要求变革的呼声渐起,孝庙也尝试以我大明开辟之时的祖宗法制,来整饬天下,为天下秩序,国家之制,进行了短暂努力,奈何温和的改良,于天下而言,并无太多的益处。到正德年间,各种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斗争变得酷烈。”
孝宗之所以是孝宗,是因为他执政理念就是效洪武永乐祖宗之法,这是庙号的源头。
可惜,孝宗连纳妃都被内阁阻拦,糊里糊涂,就一个皇后过了一辈子,生了一个儿子出来,皇帝作为帝国的核心,只有一个继承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这个继承人一旦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朝廷动荡,于国无益。
张居正读史,孝宗皇帝和孝康敬皇后张氏,不是一夫一妻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个皇权与臣权撕咬的恐怖故事。
孝宗登基后,就曾下旨纳妃,却被内阁给顶了回去。
孝宗这个皇帝当的,连身边人是谁都不能控制,更别说天下事儿了。
孝宗的张皇后对她自己弟弟极为宠爱,两个儿子都有几个的弟弟们,到宫里参加晚宴,把孝宗的十二旒冕戴在了头上。
这是什么样的罪名?诛九族的大罪!
张居正敢戴小皇帝的十二旒冕,李太后就敢发疯,拼着大明国事糜烂也要把张居正撵出去。
宫中太监何鼎怒斥两个外戚敢带皇帝的冠带,欲锤死张皇后的两个弟弟,孝宗闻讯居然将何鼎下狱,而后张皇后白纸冤杀了太监何鼎。
再看李太后,为自己亲爹,扭扭捏捏的要了四千两银子,事后一看情况不对,立刻罚没,换了个名头赏赐下去的这个行为,和张皇后的行为一比,足以称之为贤了。
张太后、张太后的两个弟弟,在嘉靖皇帝旁支入大宗后,都没讨到好出去,张太后两个弟弟直接被嘉靖给砍了。
张居正继续说道:“世庙初立,大礼议,是以稳固皇权为动机和契机进行斗争,最终则是君臣同心,更新气象,朝廷政令为主、地方为辅的变革,尝试进行了以赋役变革为中心的变革,逐渐汇成改革浪潮,而后,也在斗争中逐渐消亡。”
张居正在讲到嘉靖前中后期的改革时,是以张璁、桂萼提纲挈领的‘大礼新贵’开始说起,在嘉靖初年,一系列的改革的成果,可谓是振奋人心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有志之士无不欢欣鼓舞。
嘉靖初年的新政包括但不仅限于:整顿都察院、革除镇守中官、革除外戚世封、裁减宗室禄米、各地方一条鞭法等等。
但是随着张璁因病垂重而去职,首辅变成了夏言、严嵩、徐阶之后,变革的成果在一次次北虏南下、东南倭患四起之中消耗殆尽,天下疲惫。
嘉靖皇帝也逐渐失去了当初的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