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328节

  小皇帝真的很好懂,生自己气的时候,只会跺一下脚,戚继光作为皇帝的武道老师,自然清楚皇帝的一些小习惯。

  戚继光说过很多次,骑射的骑弓力道太小,无论是在单兵突袭、斥候搜集还是大规模兵团交战,其实都没什么用处,就是在校场上炫技的存在,但是陛下偏偏不肯服输,非要练出来。

  一个执拗的陛下,让戚继光会心一笑。

  “你笑什么!我这样很羞耻吗?!”三娘子呆滞了一下,看着戚继光有点恼羞成怒的问道,她还以为戚继光笑她放浪,她又不是对谁都这么放浪。

  “陛下不会的,我不愿的事儿,陛下不会勉强我,你说陛下应了你,让皇叔朱载堉做这事儿,我还信一些。”戚继光摇头说明了自己为何发笑,陛下不为难他,这就是戚继光和陛下相处这五年来的感触。

  戚继光就是知道。

  “土蛮汗输的不冤。”三娘子收起了自己的放浪样儿,变得端庄了起来,又变成了那个忠顺夫人,君圣臣贤的场面,着实可恨。

  三娘子放浪,未尝没有离间的想法在。

  戚继光笑着说道:“若是没有陛下,我无法出塞作战。”

  戚继光太懂朝廷了,从平倭开始,他就知道,朝堂这个龙潭虎穴,他想要出塞作战,难如登天,尤其是皇帝尚且年幼的情况。

  现在的局面是:皇帝几乎赌上了身家性命和老朱家的江山,给了戚继光征战的机会,给了他信任。

  在出征前,皇帝把最后一根枷锁,京营的总督军务实质上撤销了,只有一个名义上的谭纶,坐镇京堂的总督军务。

  “戚帅有从龙之功,乃是辅弼的武勋,文张武戚啊。”三娘子却知道皇帝为何信任戚继光,正如圣旨中说的那样,文张武戚,陛下的左膀右臂,这也是小皇帝能够肆意妄为的最大底气。

  小皇帝凭什么这么胡闹,对这些个势要豪右之家强取豪夺,还不是握着朝中最大的张党和天下至强的军队?

  “真的,给我个孩子吧,为了草原人,也为了大明和北虏之间的矛盾。”三娘子又绕了回来,大明和北虏打了三百年了,这也打不出结果,不如和解,为了政治牺牲个人荣辱而已。

  “有事就说事,无事就回吧,若是借道前往全宁卫,我派兵前往护送。”戚继光仍然断然拒绝,并且选择了送客。

  皇叔朱载堉比他合适干这个活儿,戚继光是大将,和塞外的三娘子有染,那会让陛下忌惮,戚继光不会给任何贱儒机会,去离间他和皇帝的关系,这个关系弥足珍贵。

  “倒是真有事。”三娘子说起了正事,她眉头紧蹙的说道:“虏王俺答,派遣了两个万人队,现在已经到了应昌,戚帅定要万分小心。”

  俺答汗的这两支万人队,还没有要介入战场的意思,但是距离战场已经很近了。

  “我知道了,谢忠顺夫人提醒。”戚继光闻言也是面色变了一下,这两个万人队,就是战场的变数,俺答汗到底是来帮土蛮汗的,还是等着土蛮汗落败后趁机捞好处?

  俺答汗的确没有给土蛮汗提供除支持外的一切支持,但是他派遣了两支万人队等待着时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我连这么机密的事儿都说了,可是很担心戚帅的安危的,戚帅可要好好活着,别让我在野外看到你了,否则必然将你拿下!”三娘子站起来,甩了甩马鞭,说完就将马鞭放在了桌上,直接离开了。

  “奇女子也,要是不求欢就好了。”戚继光看着三娘子的背影摇头说道。

  三娘子似乎听到了这句话,脚下一个趔趄,转过头来,指了几下戚继光,哆哆嗦嗦的指了指老天爷,气呼呼的走了。

  “陈大成,遣墩台远侯探查应昌虏情。”戚继光叫来了蓟州总兵陈大成,这是心腹,陛下登基以后,戚继光第一次进京,就是陈大成随扈。

  应昌在大鲜卑山的另外一边,探查真的很难,戚继光需要确认信息的真伪。

  求月票,嗷呜!!!!!!!!!!!!!

第275章 倭寇必须死

  政治人物,应该具有政治能力,比如在西山西山驾案中,小皇帝面对紧急事务,不假思索的亲自带兵前往救护张居正,让敌人布置下的君臣猜忌链的阴谋破产,政治能力是随机应变,处置各种紧急事务的决策能力。

  应该具有政治担当,任何政令都有他的代价,需要做到某些事,就必须要付出足够的代价,比如朱翊钧和张居正,为了新政,把自己变成了块冷冰冰的政治机器,总是在无情的进行着各种抉择。

  也应该具有政治敏锐,要对政治的风力舆论、世势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比如三娘子就敏锐的察觉出了大明和北虏之间的战力变化,大明强横的国力在皇帝一意孤行的穷兵黩武之下,已经转化为了战力,北虏必须要察觉出这种变化。

  也应该具备政治信誉,说过的话不算话,那就没人会再信任你,朱翊钧至今只爽约过一次,那就是稽税院的掌院事,在张居正离朝的情况下,朱翊钧并没有让文官介入稽税院的稽查。

  许诺就要履诺。

  比如王崇古入阁,他的许诺就是那本五万言的《安置流氓疏》,而王崇古一直在履行自己的诺言,无论是真心实意,还是被迫,他都在履行诺言,人无信不立,朱翊钧割了王崇古一缕头发,这就是个契约,只要王崇古仍然履诺,朱翊钧也会履诺。

  也应该具备鲜明的政治立场,万士和、王崇古的政治立场是帝党,而吕调阳、申时行等人的政治立场是张党,王国光的立场最有趣,他求的是国富民强,不是富国强兵,和张居正的立场有部分的重合,却不完全相同,海瑞的立场则是守护大明朝的骨鲠正气,让大明的纠错机制,正常运行。

  政治立场就是屁股,屁股歪了,那所作所为,都是歪的。

  政治能力、政治担当、政治敏锐、政治信誉和政治立场,都需要政治天赋,毫无疑问,朱翊钧本身在政治上的天赋,远远远远超过了他的军事天赋。

  同时在张居正的培养下,朱翊钧通过御门听政、宣见廷臣、应批尽批、讲筵论道等等手段,将自己的政治天赋拉满了。

  张居正从来没有想要培养出极度优秀的皇帝,能培养一个中人之姿,能守住江山社稷的皇帝就足够了。

  在原来的历史线里,张居正培养的万历皇帝是极其失败的,因为张居正忽略了万历皇帝是个天生贵人,还是至高无上的、朕与凡殊的贵人。

  三娘子毫无疑问是个政治人物,甚至连自己的肚子,在有利于自己的时候,也不是不可以。

  她瞄准了戚继光,可是戚继光不肯,戚继光不是个政治人物,他只是个武将,而且是性情中人,对于政治人物而言,感情显得多余。

  戚继光与其说他是惧内,不如说是尊重,毕竟戚继光的妻子王氏,是可以在台州摆出空城计吓退倭寇之人,王氏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孩子,但是戚继光已经通过纳妾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娘子的目光看向了皇帝,小皇帝是个无情的政客,能在地基上接见使臣的皇帝,纵观中原王朝历史,那也是极其炸裂的存在,这种无情和三娘子的无情,可谓是臭味相投,猫找猫,狗找狗,乌龟找王八。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至于朱载堉,那个大明的皇叔,三娘子根本不考虑,那不是个政治人物,她根本没有机会见到,格物院的格物博士,守备森严,安保和大明皇宫等同。

  “就是不知道皇帝会不会嫌弃我年龄大。”三娘子之所以不肯找皇帝,不是说不想,只是她面对皇帝是一头老牛,而她面对戚继光是个嫩草。

  三娘子本来打算立刻前往全宁卫,她还没没来得及出发,天空就飘起了雪花,雪花飘起的时候,就是大明军进攻的日子,下雪天进攻,不是大明军出塞作战形成的路径依赖,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一种追求,是为了减少己方伤亡。

  三娘子的行程被耽误了,这一耽误,她就见识到了戚继光可怕的大规模军团的指挥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武将在指挥小规模军团作战的能力越强,在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时,就会陷入困境,那就是将小规模军团作战的经验和指挥,套用在大规模军团之上,往往效果极差,表现堪称毁灭级的灾难。

  将才易得,而帅才难寻。

  但是戚继光完全不是如此,他带着三千人步营的时候,可以做到百战百胜,在带着一万人京营的时候,所有人都要避其锋芒,可是在带领十万京营征战的时候,可令天下侧目。

  一切的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三娘子越发肯定了自己的想法,大明京营现在的强悍,是戚继光本人真的很强。

  戚继光在万人队的时候,总是亲力亲为,任何事都要亲自过问,因为万人队,三个团营的事务并没有繁重到需要他选择处置的地步,但是到了十万人,这样一个数量级之后,戚继光的军事天赋再次展现,他能够弄清楚轻重缓急、懂得取舍。

  在繁杂的信息海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并且利用信息取得优势,就要区分信息的轻重缓急,比如十一月二十四日,一条墩台远侯的塘报按照惯例送到了戚继光的案前,戚继光敏锐的察觉出了对方有主力在附近集结,戚继光设伏,果不其然,次日就打了一场伏击战,杀敌四百余,彻底占领了七号莽龙山高地。

  只因为塘报中提到了铁蹄印,就是对方斥候留下的脚印是钉着马蹄铁,北虏缺铁,三娘子的贸易诉求很喜欢铁锅,所以有马蹄铁的马匹,一定是良驹,更加明确的说是后山马,那一定是精锐。

  这样的天赋是一种被动天赋,戚继光总是能够找到这样的信息,而后给敌人致命一击。

  战场瞬息万变,随机应变的能力,更是武将必备的天赋,而戚继光的将令,总是能够领先一步,这得益于墩台远侯夜不收哨的牺牲,在草原上,夜不收哨代表着极大的危险,豺狼虎豹、山贼匪寇、敌军斥候等等,而夜不收提供了充足的情报,让戚继光更快的做出抉择。

  懂得取舍、能从信息海中筛选出有效信息、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最终制造出了一个恐怖的军事天赋,料敌于先。

  敌人还未行动的时候,戚继光已经通过种种信息猜测到了对方进攻、撤退、粮草、兵力部署等等。

  和戚继光作战,总是有一种被看穿,每一步都像是走在戚继光已经设好的步伐上,只能跟随着戚继光的脚步行动而行动。

  而要发动料敌于先这个军事天赋,需要解除枷锁,比如一条将领在中军大帐兜兜转转出不去,总督军务有想法、副将军有想法、参将也有想法,监军太监也有想法,那这个天赋就是残废的军事天赋。

  可是皇帝把最后一根枷锁都给戚继光给去掉了,没有足够重量级的人物掣肘之后,戚继光这种恐怖的天赋开始展现威力。

  戚继光在大兵团指挥的表现上,是碾压级别的。

  下雪之后,几次交锋,都以戚继光大胜而告终,战线开始快速推进,很快就推进到了全宁卫十里的范围内。

  李成梁从彰武出发,一路西进,连续攻破了炒花五大营,李成梁甚至亲自射杀了敌将以儿邓,以儿邓姓孛儿只斤,是古扎鲁特部的鄂拓克,就是首领、部落之长,以儿邓的阵亡极大的震慑了万户速把亥,整个东线战场全面崩溃。

  一个围三缺一的巨型口袋已经完全扎牢。

  戚继光依旧有条不紊的指挥三十个团营推进,连绵不绝的攻势,打的土蛮汗叫苦不迭,打不过也就算了,有的时候明明打赢了,却不敢追击,生怕是戚继光布下的陷阱。

  这就是戚继光本人的威慑力了,只要他在军中,土蛮汗就不得不考虑,我真的赢了吗?这是不是戚继光故意设下的陷阱?

  戚继光在推进到全宁卫五里范围内,停下了脚步,他的目标是把土蛮汗赶出辽东,现在土蛮汗只有一条路,从大鲜卑山口,狼狈逃回大鲜卑山以西。

  戚继光也不急,让三十个团营分为了十个波次,以战代练,摁着土蛮汗的头,当经验本刷。

  “将军厉害,李某佩服。”李成梁远道而来,翻身下马,口中吐着气龙,还没站稳,就对戚继光急匆匆的开口说道。

  李成梁和戚继光都是大明世袭伯爵,二人平级,而且南戚北李的称号在大明响彻南北,作为条件几乎相同、地位平等的情况下,李成梁这句厉害,就是极高的评价。

  戚继光听到这句,又想起了万历元年,京营遴选武将的时候,陛下让文官排着队到他面前说这句:将军厉害,某某佩服。

  李成梁有着完整的塘报,他换位思考了下,如果自己是土蛮汗,应该如何应对,思索了许久,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无法应对,应对?应对个屁!直接投降,还不至于如此的耻辱。

  “还是宁远伯厉害,不是宁远伯从辽东长途跋涉而来,我这面的压力极大,恐难取胜,快快请进,暖暖身子。”戚继光带着李成梁进了中军大帐。

  辽东军最能打的就是李成梁那三千客兵,至于剩下的七万卫军,则是按兵不动,但这三千客兵,转战三百里,无一败绩,把东线的万户速把亥的胆气给打破了,这才让戚继光的主攻方向如此顺利。

  “以前这个速把亥,有事没事就到平虏堡来叫阵,羞辱我辽东军兵,我若是不追,则显得我怯懦,我追出去,他就跑的无影无踪,甚至还和董狐狸一道做口袋埋伏于我,左右为难,连山间老翁,都说李匹夫、不丈夫。”李成梁进了中军大帐,坐定之后,喝了口热茶,极为感慨的说起了从前。

  李匹夫,不丈夫,是辽东一句流传极广的谚语,说的是李成梁胆小怯懦,面对速把亥的挑衅,李匹夫软弱无能,无法像个大丈夫一样应对这种挑衅。

  现在他来了,李成梁满肚子的火气,他到底要看看,是谁不丈夫!

  这次的征战,是辽东地方配合大明京军,李成梁本来的职责是在西线牵扯炒花五大营的兵力,而后京军可以完成对全宁卫的攻伐,等到土蛮汗逃跑之后,或者围剿、或者劝降、或者驱赶,但是李成梁打的很好,三千人追着两个万人队跑。

  “马将军呢?”李成梁看了一圈,中军大帐一共就两个参将,一个陈大成,一个大宁总兵王如龙,其他的参将和副将军都不在大帐之中。

  “去了全宁卫。”戚继光满是笑意的说道。

  马芳去了前线督军,马芳去战场上证明自己还是那个威震北虏、三头九目、脑后长眼的马王爷。

  现在大明军已经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敌人的抵抗意志已经趋近于薄弱,已经走到了收尾的阶段。

  “大火收汁,明天就该逼迫土蛮汗西进了,他若是不肯西进,那就决战好了。”戚继光和李成梁商量着军务,发动总攻并不是戚继光喊一句,一二三,总攻,就能发动的。

  他的大火收汁,也不是要一拥而上,而是利用震慑的手段,进一步削弱敌人的抵抗意志。

  大火收汁,不是将大明军十万军拉出来一拥而上,而是派遣一个步营,大张旗鼓的前往大鲜卑山山口,逼迫土蛮汗做出最终的决定。

  大鲜卑山山口,就是现在土蛮汗唯一逃跑的山口,大明军一旦堵上了这个围三缺一的缺儿,土蛮汗就陷入了困兽之斗。

  孙子兵法有云: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亦曰: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

  戚继光在用这个步营派遣,测试土蛮汗诸部的抵抗意志的烈度,进而制定作战计划。

  这一步,在土蛮汗看来,就要考虑,大明军到底是要堵住他的退路,还是不要堵?

  土蛮汗这一仗打完,怕是做梦都是戚继光这三个字了。

  “戚帅,我一直有个疑惑,为何你对北虏动手,总是手下留情,就像这次,明明可以遣锐卒堵住土蛮汗的退路,为何还放他一条生路呢?但是平倭,却从来不留余力。”李成梁一直好奇这个问题。

  大明军完全有实力将对方完全包围,然后最终消灭,可是戚继光选择了围三缺一。

  戚继光思忖了片刻说道:“我来到北方后,发现北虏的情况和中原,你中有我,我中有伱,这些个北虏甚至连俺答汗和土蛮汗都不怎么会用蒙文了,但是倭寇不一样,倭寇必须死。”

  戚继光任用鞑官,但是绝对不会任用倭官。

  鞑官是大明自太祖高皇帝起就有的一种任用,就是招安北虏的部落,将其安置,同样大明也有逃亡到北虏的案例,比如正统十四年的赛因不花,嘉靖年间的雁北地区白莲教教首赵全等等。

  三娘子说的办法,也是个和解的办法。

  都打了两百多年了,大家各有优势,不如参考云南黔国公府事,弄个高度受朝廷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羁縻的地方公府,彼此给个台阶。

  但是倭寇不一样,倭寇必须死,戚继光一辈子都在平倭,若是有人说要用倭官,戚继光一定会上门讨教,询问其究竟,要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那戚继光一定会将其绑缚到陛下面前,以通倭之罪告诉。

  戚继光的刀是向外的,他对内只能诉诸于皇帝,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做法,不让任何贱儒有离间君臣的机会。

  皇帝如何应对已经给出过答案,他会亲自动手杀人,就是那个笔正陈友仁,污蔑戚继光东征平倭,直接被皇帝亲手给剁了。

  “倭寇必须死。”戚继光又重复了一遍自己的话。

  戚继光其实可以从很多个角度去论述这个结论,比如从士气凝聚方面。

首节 上一节 328/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