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知道姚光启收买这五个人究竟想要做什么,万一宫里再发生什么点意外,查来查去,再查到他们晋党头上,王崇古全家的命,都得搭上去。
五人去退钱的时候,王崇古叹了口气,对着万士和说道:“这些人,实在是让人不省心,还好万太宰提醒及时,否则,我被扔进天牢还不知道有这一出。”
“我也是恰好得知,王次辅公事繁忙,略有疏忽也是正常,既然事情办妥了,那我就不多留了。”万士和则连连摆手,站起身来,便告辞了。
王崇古看着万士和的背影,只能说万士和的消息是真的灵通。
万士和出了晋党的门,就进了浙党的门,没过多久,万士和就进了全楚会馆的门。
全晋、全楚、全浙会馆能如履平地,随意进出的,只有万士和这个万金油一样的人物了。
“见过元辅。”万士和与张居正互相见礼之后,万士和就说明了来意,把自己办的事儿,细细的跟张居正说了一遍。
姚光启用金钱开路,广结好友,单独避开了楚党,从晋党、浙党、齐党之间结交,这意图便十分的明显了,迁徙入京的富户们,是不甘心自己就此成为普通的富户,而后泯然成为京师遮奢户的陪衬,他们要争,争话语权,争社会地位。
那么金钱开路,广交好友,就是一个不错的法子。
可姚光启万万没料到,万士和这个坏到流脓的吏部尚书,整天正事不干,就盯着西北那些富户们,看他们整出什么幺蛾子来,他姚光启还没发力,就被万士和给挡了回去。
忠诚的顺天府,唯一不稳定的因素,就是西土城那些由南衙迁徙而来的富户了。
“万太宰厉害。”张居正真心实意的称赞万士和的本事,京师不大,诗会数不胜数,万士和这捕风捉影的能力,不当酷吏略显可惜了。
他这边刚跟皇帝说要警惕,要小心,这边万士和就把事儿给妥善处置了。
“做点查漏补缺的活儿罢了。”万士和连连摆手说道:“元辅做的都是大事,我这都是边角料儿。”
“我回到了吏部后,找到了旧大明律,就是洪武七年大明律,找到了卷二十八《杂律》中曰: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者、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者、潜通海贼者、同谋结聚者、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谋叛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衙充军。”
“有告人,抄没物、货、船、车并入官,以十分为率,五分付告人充赏。”
万士和找张居正自然是来表功的,他干了活,自然得让陛下知道,让元辅知道,同样也是补充说明,他在文化殿上说,记得在哪里看到过,在明初时候,就实行过一段时间的类似于告缗令的办法,当时国朝初建,稽查能力较弱,需要民间力量补充。
洪武二十二年,大明律进行了大范围的修改,因为巡检司的大量建立和国朝逐渐安定,告缗者五分充赏被删减了。
张居正从万士和手里拿来了旧典,看完之后,露出了一个笑容说道:“万太宰这份旧案,来的正是时候,正好补充到大明会典之中。”
“那就好,那我就不多叨扰了。”万士和站起身来,晃晃悠悠的离开了全楚会馆,回吏部坐班去了。
万士和带来的旧案非常及时,扩建稽税院和许民间互相检举揭发这两件事,无论哪一件都是会被广泛反对的事儿,而万士和带来了祖宗成法的舆论最高点,让稽税工作可以正常展开。
一面是祖宗成法,一面是法三代之上,这就有的辩论,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处于劣势之中。
张居正坐在朴树下的太师椅上,看着仍然没有解冻的湖面,思考着一个问题,中原王朝,自从秦始皇之后,到现在一直没有再探索过新的社会制度了,百代都行秦政法,都是在秦帝制的大框架下修修补补。
想了一会儿,张居正立刻就懊恼了起来,陛下那些个刁钻的问题,真的是不可触碰,在君父合一这一件事上,明明是他张居正辩赢了,连陛下都认可了,结果闲下来的时候,张居正偶尔还是能想起这个问题来。
探索新的社会制度,代价呢?
张居正将这件事赶出了自己的脑海,站起身来,向着文昌阁走去,他作为首辅,还有很多事情要忙。
长崎总督府送来了许多的奏疏,这些个奏疏里有陈璘谢恩的奏疏,有徐渭对倭国的观察,也有孙克毅奏闻今年预计输入白银的数量,今年的白银预期仍然不如泰西的大帆船,但绝对数量还在上涨,大约能稳定到一百二十万银到一百五十万银之间。
让张居正感到有趣的是,在大明水师攻破了岛津家之后,陈璘把岛津家翻了个底朝天,还把俘虏审问了一遍又一遍,陈璘发现,岛津家进攻琉球,根本就没有任何目的可言,没有战略目标,没有作战终止点、没有任何的战略,就是打到哪儿算哪儿,打不过就继续增兵,颇有一种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感觉。
等到水和面溢出来那天,就是玩完的一天。
这和东南倭患时的局面非常相似,岛津家出兵琉球,完完全全就是为了打而打,没有任何规划,完完全全是为了缓解内部矛盾,倭国人多粮少。
所以,对倭国征伐,要深切的明白倭国这种特性。
而大明从一开始的目标就非常明确,白银。
从孙克毅的奏疏来看,倭国最大的缺口不是别的,而是粮食,在大明售价为一的粮食,在长崎售价为五,而从长崎到尾张国,可以售价为十,粮食完全可以左右倭国内战的格局。
而大明海商掌握了粮食海运的办法,可是大明也没有粮食可以出海,大明各地粮食有结余的地方,只有南衙,而南衙又要负责四百万石的漕粮。
张居正敏锐的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打开了空白奏疏,开始奋笔疾书。
次日,一道圣旨从京师的会同馆驿顺着九龙驿站,发往各个市舶司和巡检司,里面的内容很少,就是禁止粮食出海。
大明的商船只能停靠在长崎,因为倭人是倭寇,你的粮船不到长崎,是会被倭国劫掠的,而大明这条禁令有着很强的效力,禁止粮食出海到倭国。
倭国缺少粮食,大明粮食没有盈余,为了赚取天大的利润,大明的海商会做什么?会从大明的粮食里套出一部分运到倭国赚取这个利润。
但是禁令也明确表示,不禁止万里海塘粮食运至倭国谋利,从海外来的粮食可以在大明市舶司过港运到倭国赚钱,鼓励大明海商们积极的在万里海塘的诸多岛屿上,兴建更多的种植园。
张居正从来都不是一个过分激进的人,他在制定很多政令的时候,都是关上一道门,打开一扇窗,禁止大明粮食出口,不禁止海商们赚这个钱,张居正不像陛下一样,连房子都要掀了,重新盖一座。
这条政令引的议论纷纷,尤其是松江远洋商行的诸多商人们,都聚集在了商行的会馆里,等待着孙克弘的出现。
孙克弘的腿瘸了,为人心狠手辣,而且极其阴毒,整个松江府对孙克弘都是又喜又怕,喜的是跟着孙克弘真的能赚到钱,怕的是孙克弘那个阴晴不定的性子,哪天开罪了,怕是要被孙克弘沉了黄浦江。
孙克弘青素直身,穿大红圆领,腰间悬挂牙牌,一副玉树临风的模样,被妙龄女子推到了众人面前。
“孙商总你可来了!朝廷一纸禁令,这不是要了咱们的命吗?!”一个商贾一看到孙克弘哀嚎一声,大声的抱怨着。
孙克弘伸出手往下按了按说道:“诸位莫急,大明没粮食,我们从别的地方找粮食不就好了吗?”
求月票,嗷呜!!!!!!!!!!!!!
第351章 大明没有贵族
孙克弘的意思非常明确,朝廷不让大明的粮食出海,但是允许海外粮食运抵倭国换成白银,继续谋求暴利,这一点孙克弘从圣旨上看的非常明白。
那这些个商贾们跑到他家里来,鬼哭狼嚎些什么?哭朝廷不肯让他们朘剥小民的口粮换取白银,哭还要海外寻找粮食多一些麻烦,哭朝廷怎么管的那么宽、管的那么快,这买卖还没稳定,就被皇帝给禁止了。
如果单纯的一纸禁令也就罢了,如果再伴随着告人分三分抄没资产的告缗令呢?这一纸禁令可不是白纸一张,而是有着莫大的效力。
“海外,说得容易?那海上风高浪急,海寇频频,稍有不慎就是船毁人亡,就是勉强到岸,那还不是得受各种番夷小国的剥盘,安有利润可言?”一个商贾仍觉不满,大声的喊道。
孙克弘歪着头看向了那人,嗤笑一声说道:“这里是松江远洋商行,你我他,全都是海商,这里不是杂报的书贴,也不是衙门的公堂,需要这样装可怜吗?现在海船,在万里海塘内折腾,就跟在澡堂子里扑腾一样,会翻船?你在质疑松江造船厂船舶质量吗?”
“还有这海寇之说,你的船跑出了马六甲海峡,跑到了长崎以东才有海寇出没,大港之内,真的有海寇吗?伱当大明水师跟你一样吃的肥肠大耳,什么都做不了?!”
“番夷小国稍微轻待,就各种耀武扬威,恨不得闯进人家宫室之内,把人家给抢的干干净净,你告诉我,受番夷小国剥盘,你们给番夷小国交过一厘银的税赋吗?!大明这份你们都不想交!”
“少在我面前放屁!”
孙克弘的话非常非常不客气,他面对汪道昆、郭汝霖、赵士祯等大明官员的时候,都是谨慎小心,一副儒雅随和君子样,可是在商言商,他这么大的家产,心不狠,怎么可能站得稳。
“孙商总,你这话说的,就跟朝廷站在一起了,您可是我们商贾的商总啊!”这名商贾被劈头盖脸骂了一顿,立刻就大声的反驳着,大家都是商人,孙克弘这个商总怎么替朝廷说话,朝廷的暴政他不去反应,反而让他们商人自适应?!
孙克弘一拍桌子,指着那人的鼻子,就厉声说道:“我这商总是朝廷任命的,又不是你们抬的!”
“替你们说话?!我怎么替你们说话?为何朝廷要行这告缗令,我反复反复反复的说:要交税,要交税,我家连画舫生意都交税,你们呢!安安稳稳老老实实的交税,有这么多幺蛾子事儿?!”
“百值抽六!百值抽六!都是群贱骨头,非要朝廷增税到十值抽三、抽五才罢休?”
“你们耍诡计逃避税赋,伤害的是我这个纳税商贾的利益!明天我就整理一份账目,送到松江府衙门去,先把你们给点了,发一笔横财!”
孙克弘说完自己就一愣,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转头就对自己家的大掌柜说道:“孙胜,立刻就去,明天带着账,咱们去松江府衙门报案去,这一笔横财,咱们孙家发定了!”
“看什么看!赶紧滚,回家筹银子准备缴纳罚款去!”
孙克弘让所有商人都滚蛋了,他们最好把税给补齐了,不补也没关系,朝廷的稽税院会自己去追查的,至于是不是得罪了这些商贾,大家都是海商,本来就有利益之争,早就得罪了,表面上笑哈哈不代表就是朋友。
“大东家,真的要整理一份吗?”孙胜等到商人们走了,面色为难的说道:“这样咱们是不是要成为众矢之的啊?”
“众矢之的?”孙克弘面色忽然一变,整个人变得戾气十足,甚至连五官都有些扭曲,他狰狞用力拍了拍了已经废掉的腿,咬着牙说道:“众矢之的又如何?!当初徐阶因为点儿布行的买卖把我腿打折那天,他们不就是跟着徐阶对我老孙家穷追猛打?那时候,咱们老孙家,就不是众矢之的了吗?”
“今天我孙克弘得了势,就不会让他们好过一天!”
孙克弘因为腿被徐阶给弄瘸了,性情大变,阴晴不定,稍微有句不对,就是大发雷霆,孙胜听孙克弘发怒,又一想当初家里的情况,的确,那时候他们老孙家就已经是众矢之的了,后来投献朝廷之后,更是如此。
“大东家,我这就去办。”孙胜不再劝解,都在一个槽里吃饭,踹别人一脚就多吃一点。
“这就对咯!”孙克弘的脸色逐渐变得正常了起来,喝了口茶,开始怀念起了孙克毅还在的时候,弟弟在的时候,孙克弘的情绪会更稳定一些,因为有人挑大梁。
第二天,天蒙蒙亮,孙克弘并没有带着账本跑去松江府衙门,而是松江府衙门带着一千有余的水师官兵赶到了孙府,这松江府的地头,看似安稳,可是暗流涌动的厉害,孙克弘担心,自己带着账本出门,不安全,所以让松江巡抚汪道昆来取。
汪道昆一听有大功劳,立刻就带着人赶到了孙府,顺利的取到了账本。
所有围观的商贾,甚至打算做点什么的商贾,只能哀嚎一声,这孙克弘看似狂妄的背后,是极度的小心谨慎,不给任何人任何一点机会。
松江府新港是当下大明吞吐量最大的一个市舶司,每天超过千条的三桅夹板舰在市舶司进出,其他的市舶司,每天最多也就是一百二十多条,还是福建漳州市舶司月港。
而松江远洋商行,是松江地面最大的商行,他们手里的账本,是大明货物集散的明细,拿到了这样的账本,就不害怕税赋损失了。
“孙商总忠于陛下体朝廷振奋之意,簪缨礼乐诗书之家,理当如此,就不必拘礼了。”汪道昆示意孙克弘不必见礼,身体不便,不用那么多的繁文缛节。
孙克弘一个商人,居然指使着松江巡抚来回跑,这就是坏了规矩,在大明这地头上,权最大,掌握了权力的官最大。
当然天天有这种天大的功劳,汪道昆愿意一直跑!
“谢过汪巡抚。”孙克弘终于不再挣扎的爬起来,自从皇帝赐了那簪缨礼乐诗书之家后,他终于不用狼狈的趴在地上见官了,至少能维持体面,而且朝廷命官们也愿意给他体面。
汪道昆颇为欣慰的说道:“以前,朝廷也没办法,稽税只能稽税院办,我们海防巡检们,没有这个职权去追欠、催缴、稽核、查处,多少有些被动,现在好了,稽税院终于扩编了,咱们海防巡检们,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自从俞帅在松江创建水师和海防巡检之后,我就一直担心,这水师和巡检非长久之计,毕竟对于朝廷而言,这就是个花钱的地方,收益却是笼统的,宽泛的,并不具体,现在好了,海防巡检能真真切切的减少朝廷的税赋损失,就有了长久存在的必要。”
孙克弘满脸笑容的说道:“汪巡抚高见,之前海防巡检们也是为难,这海税最难稽核,海防巡检又无职权,反正我们家照章办事,从不缺欠藁税。”
孙家不仅不偷、漏、避朝廷税赋,偶尔因为赚的太多,良心不安,拿出钱来,捐给海事学堂,捐给造船厂去,忠君体国这么大的帽子不论,孙家投献朝廷,回报是极其巨大的。
就画舫生意就让孙家吃到撑。
万历七年新政,稽税院扩编,全面侦缉追查海税欠税的风,从松江府最先刮了起来,而此时的朝廷行政力量,远强于嘉靖年间,这股狂风吹过了松江,吹过了南衙,吹过了福建、吹到了两广。
万历七年二月初十,松江府稽税房开始出具催缴税票,这代表着账已经彻底盘完了,谁欠了多少,该补多少,该罚多少已经有了账本,朝廷追欠正式开始。
而这一天,一条五桅过洋船,从月港方向而来,缓缓的接近了新港,在驳船的接引下,缓缓靠岸,而这艘船悬挂的旗帜不是大明的七星旗,也不是泰西的红十字,而是雄狮太阳徽。
汪道昆完全没料到,去年八月才走的蒙兀儿帝国的船队,今年二月份就再次回到了松江府,短短六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一次的往返,大明在万里海塘清剿海寇还在进行中,这一路上,海路并不畅通。
当然在五桅过洋船的面前,等闲的海寇,也要掂量下自己能不能吃得下,而不是被船舷的火炮轰为碎渣,五桅过洋船,过洋的巨兽,不仅有着极强的抗风险能力,还有武装到牙齿的火器。
这次带领船队而来的,仍然是沙阿·买买提,那个每艘增加了五万银提了两艘船的大客户沙阿买买提,再次回到了大明,这一次,他带来了近三百万银的现银,以及超过了二百万银的货物,棉花、粮食,这是蒙兀儿帝国的特产,畅销中亚。
沙阿买买提购买了大量的太岳漕粮箱,专门用于贩运粮食。
“这是四匹来自月湾的大食马,它们吃苦耐劳和富有持久力,如此俊朗的马匹,作为贺礼送给大明皇帝,伟大英明而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一定会喜欢。”沙阿买买提介绍着身后的四匹战马。
这是阿克巴大帝送给大明皇帝的礼物,感谢大明皇帝的慷慨,卖给他两艘大船,让他在步步紧逼的泰西人面前,挽回了一些颜面。
沙阿买买提着重介绍了两匹马,一头是枣红色,眉心带着一抹雪白,高大威猛,肌腱极为发达,一看就是擅长奔袭,而另外一匹,则是两眼距宽有神而犀利,站在原地,不停地扫视,颇有睥睨之色。
沙阿买买提笑着说道:“这一匹名叫飞翼,它奔驰速度远超其他马匹,而这一匹叫胜剑,极为凶悍在战场上,比剑还要锋利几分,这四匹,在大明都能称得上是千里马。”
良将辅明主,宝马配英雄。
沙阿买买提知道大明皇帝习武,而且武艺了得,所以投其所好,送了四匹马过来。
“蒙兀儿有很多的马匹吗?”汪道昆看着这四匹马,面露凝重,最近文华殿的明公们,为了马匹的来源头疼无比,鞑靼人不卖,西域没有,大明除了军马场外,没有获得军马的渠道,这是大明骑兵组建的重要阻力。
而现在,沙阿买买提,带着他的宝马走来了!
“我很高兴,能从大明的官员口中听到蒙兀儿这三个字,正如你所说的,蒙兀儿没有马匹,还是蒙兀儿人吗?”沙阿买买提笑容满面的说道。
上一次,他在文华殿上面圣的时候,专门询问过这个问题,礼部明明知道蒙兀儿帝国的来历,非要翻译成莫卧儿,这引得沙阿买买提非常不满,虽然陛下以大明自有国情给搪塞过去。
换别人说汉人的祖宗是匈奴,大明也不能乐意,就像礼部反复纠正沙阿买买提,大明是大明,不是契丹。
而现在,大明方面终于更正了这个翻译上的错误,这让沙阿买买提非常高兴,他一高兴就撒币。
“拿去喝茶。”沙阿买买提摸出了一袋银币,递给了市舶司的一个小吏,稍微掂量下,至少有五十多银!
小吏不肯要,沙阿买买提笑着说道:“我的船在你的手里,你帮我盯着打扫它,我希望再看到它的时候,它还像当初一样美丽。”
汪道昆点了点头,小吏才收下了银币,带着人打扫沙阿买买提的船了。
“汪巡抚,拿去喝茶。”沙阿买买提从腰带上摸出了一袋金币递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