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又到了年终盘账的时候,朕在离宫御书房似乎都听到了算盘声。”朱翊钧合上了手中的奏疏,年终审计再次如火如荼的展开了,万历八年逐渐走入了尾声,每到这个时候,朱翊钧都由衷的佩服王国光和张学颜,大明这个烂账能算明白,实在是难为他们了。
朱翊钧一拍额头说道:“朕给忙忘了,今年不用算盘,改用加减机了,皇叔捣鼓这些大利国朝。”
“陛下,礼部尚书马自强说这离宫一直没个正式的名号,单单叫离宫,略显失仪,给了几个名字,请陛下定夺。”冯保说起了离宫命名之事,离宫的意思是行宫,陛下既然不打算搬回皇宫去,把名分定下也好。
朱翊钧看了看这几个名字,通和、晏清、大世、升平、泰安、阜康。
“就叫通和宫吧,政通人和。”朱翊钧选了选,最终还是选了第一方案,政通人和,通和宫。
“陛下圣明。”冯保领了陛下的朱批,叫了小黄门送完了印绶监,陛下已经正式定名,离宫的牌额都需要更换,日后公文里都需要更改,也要昭告天下。
工部尚书郭朝宾正式致仕了,年事已高,朱翊钧准许了郭朝宾致仕奏疏,等到汪道昆回京之后,郭朝宾便可到西土城颐养天年了,大明明公致仕,不再回乡,而是住西土城,也算是朝廷的优老之德,更是为了防止继续制造地方望族。
礼部尚书阁臣马自强也在致仕,马自强身体不好,万历六年十月遭了一场大病,若非解刳院大医官们医术高超,马自强这病恐怕要了他的命,之后多病难以坐班。
朱翊钧准许了马自强致仕的奏疏,一并安置到了西土城。
“龙虎山天师张国祥提点,恢复真人封号之事,礼部是何意见?”朱翊钧询问起了龙虎山真人封号之事。
道爷焚修,对龙虎山张真人格外看重优待,但到了隆庆元年,穆宗皇帝下旨,夺取了张真人的真人封号,改为了上清观提点,真人这个封号全称很长,是正二品,而上清观提点则只是五品。
真人的封号是祖宗成法,朱元璋定下的,老朱家也号称真武大帝转世。
这个封号还有利益,如果恢复真人封号,江西每年要送上清观三万银,如果只是上清观提点,则没有这个待遇。
“驸马都尉谢诏上奏请复旧号,礼部部议不肯,户部说驸马都尉府若是肯出这笔银子,户部就不反对,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冯保把其中的事儿盘清楚了告诉了皇帝。
“既然没人肯出这个钱,就算了。”朱翊钧在奏疏上画了个大大的×号,算是做了批复。
龙虎山张天师自嘉靖十九年起,就已经搬到了京师居住,不像兖州孔府在地方不肯迁徙入京,张天师一直在京师,现在的龙虎山天师张国祥也在京师久居,万历五年嗣位后,回了一趟龙虎山上清观,次年又回到了京师在京负责编纂《万历续道藏》。
隆庆皇帝革张天师的真人封号,其实是为了那三万两银子;朱翊钧不肯复旧号,也是为了那三万两银子。
相比较兖州孔府,张天师这一家子日子自隆庆之后,日子也是过得紧巴巴的。
朱翊钧批阅了奏疏后,拿起了手中的《海外番国志》,工部尚书的缺员已经有人选了,便是汪道昆,而礼部尚书的人选,则需要廷推,其实最合适的人选大家都知道,是万士和。
第四卷海外番国志,写的是印加国,以马乌莱河为轴,全长9600里狭长之国,印加王国,现在的秘鲁总督区。
按照大明对印加王国的了解,印加国大约有三百余年,十二世十三王。
印加王国的医术十分惊人,有骇人的穿颅术,大明大医官陈实功在解刳院进行了数次实验,都未能成功穿颅,而印加国还有死藤水这种强致幻抑制类麻醉剂,以及对高热十分有效的金鸡纳树奎宁,奎宁是一种高效的抗疟疾药物,对于热带雨林里肆虐的疟疾效果极佳。
在志书中,万士和分析了泰西能够对印加王国,或者说对新世界进行稳定统治的根本,隔绝铁矿。
只需要隔绝铁矿,就能完全锁死当地土著的发展,印加国用的仍然是青铜器,面对长枪短炮的殖民者,毫无抵抗能力,这是泰西的殖民经验。
朱翊钧的批复是,可做参考。
锁死了矿产,就可以锁死文明与发展,进而予取予夺。
第422章 来过,已是足矣
朱翊钧在读印加王国的海外番国志书,不得不说大明的情报搜集能力,让朱翊钧刮目相看,印加国王或者说秘鲁总督区的特产、人口、产业、港口等等信息,都在番国志书中写的清楚而明白。
情报的来源,十分广泛,相互印证之后,提供给了皇帝参详,不敢说非常全面,但都是验证过的情报。
泰西水手们的交谈,泰西的水手都是大嘴巴子,半斤国窖灌下去,那真的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真的假的消息都往外崩,每次到港三到五艘大帆船,水手超过了千余人,他们的信息有真有假,但足够让大明得到一个模糊的概况。
大明的水手们,是第二个情报来源,泰西每次到大明都要购买数量不等的五桅过洋船,这些船只,需要水手,需要从大明进行补充,海事学堂和开海的蓬勃发展,以及兼并的恶劣现状,导致大明不缺乏愿意出海搏一搏的人,大明海寇的主要构成就是亡命之徒。
而负责这些大明水手情报工作的正是海事学堂培养的舟师。
大明松江海事学堂,的确是舟师培养学堂,每一位都是精挑细选,牵星过洋术、观星、水文、堪舆、算学、洋文等等,是大明培养的专业人才,更加明确的说,都是拿银子堆出来的。
而每一个舟师也同样都是间谍,他们在为泰西船只牵星过洋的时候,也会偷偷整理汇总水手们提供的各种情报,最终这些情报在礼部聚集在一起,成为了朱翊钧手里的海外番国志。
秘鲁总督区,人口超过了一千万人,这个数字是让人十分震惊的,哪怕是倭国也只有九百万人,而安南国也不过一千万人,但安南可不是青铜器时代,安南跟在大明身后,已经稳定的迈入了封建时代。
秘鲁总督区拥有如此庞大的人口,却只有青铜器可以使用,封锁矿山,就封死了文明的发展,这是印加王国是得到了实践印证。
朱翊钧的可作参详四個字的评断,可谓是冷血无情到了极点,也就是说,大明的海外开拓的首要目标就是矿产,将矿产与土著隔绝后,他们就会永远困于一个时代里,再也看不到文明的闪光。
以倭国为例,一旦大明将所有银山控制在大明的手里,倭国将会彻底错失发展的时机。
万士和作为帝党,作为墙头草,在之前文华殿廷议之前,忽然说到陛下过于冷血无情,就是说的这件事。
但是能怎么样呢,帝师张居正还批评陛下有了柔仁之心。
“陛下,潞王殿下在外求见。”一个小黄门急匆匆的来到了御书房,打断了朱翊钧的思绪。
“宣,这家伙懒懒散散惯了,平日里都是能躲就躲,这今日倒是稀奇了,怎么主动送上门来了。”朱翊钧一脸古怪的看向了冯保问道:“潞王府出了什么事儿吗?”
“死了个万国美人,自缢而亡,仵作看过了,的确是自缢的。”冯保俯首说道。
潞王府出了点事儿,在冯保看来,不过是小事罢了,这宫里死个人,太正常不过了,不是知道了不该知道的秘密,就是在狗斗中输的一败涂地,冯保、张宏都是这么爬上来的。
“臣弟参见陛下,陛下万岁金安。”潞王朱翊镠表现的颇有礼数。
朱翊钧坐直了身子,整理了一下衣领,开口说道:“潞王免礼,就坐,今日你本休沐,为何来通和宫寻朕?”
这真的是稀奇,潞王朱翊镠礼数周全,朱翊钧这很少在弟弟面前摆出的皇帝架子,也摆了出来,这味儿挠一下就上来了。
“谢陛下。”朱翊镠坐在了凳子上,俯首说道:“陛下,臣弟求陛下赐御下之术。”
“所为何事?”朱翊钧玩闹的心思收了起来,朱翊镠长这么大,除了万国美人,很少求什么。
“潞王府死了一个婢女,倒是惊扰陛下了,陛下啊,今日死的是婢女,明日死的就是臣弟了啊!”朱翊镠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朱翊镠是个很聪明的人,李太后把他禁足,又让他跟着皇帝继续御门听政,大明开海如火如荼,获利颇多,日后朱翊镠这潞王封国,估计要封到海外去,他今天连个潞王府都管不了,那日后,到了海外,怕是要被手下人吃的干干净净,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朱翊镠真的只想混吃等死,但大明国势需要他去海外就藩。
如果有的选,朱翊镠想去归化城,但他知道北虏这地方,他去不了,若是去了,陛下就该寝食难安了,大明已经有过一次靖难之役的成功经验了。
朱翊钧听明白了朱翊镠所求之事,思索了一下说道:“潞王,朕可传你大道之行。”
“不学、不学,陛下,臣不学大道之行,这大道之行,太苦了!”朱翊镠一听脸色就变了,连连摆手说道:“臣弟资质愚钝,学不来这大道之行。”
学大道之行,跟你皇帝一样做磨坊里的驴吗?这都什么时辰了,你皇帝还在通和宫御书房里批奏疏,和朝臣们玩脑筋。
学这个大道之行那必然是个忙碌命,他朱翊镠又没有开辟的想法,何必庸人自扰。
有的时候,朱翊镠也很绝望的,他在小的时候,也曾经对龙椅产生过一点兴趣,但面对皇兄那种可怕的压迫,面对皇兄和张居正讨论的那些问题,朱翊镠彻底服气了,他不是那块料。
大明需要张居正,更需要陛下。
“你只学御下之术吗?朕最擅长大道之行。”朱翊钧不想放弃,就像朱载堉不肯放弃培养皇帝学音乐一样,朱翊钧好为人师的毛病,在朱翊镠请教的时候,立刻就犯了,他是真的想教。
朱翊镠忙不迭的点头说道:“陛下,臣弟只学御下之术!”
“学个御下之术,还假模假样的,恢复一下,这么说话你不累吗?”朱翊钧往椅子上一靠,端着的皇帝架子也散了,大道之行自然要严肃对待。
“哥啊,你都不知道,我都快吓死了!那宫婢就那么挂在房梁上,舌头吐老长,挂在房梁上,转啊转啊转的,我这昨日做噩梦,都是那宫婢在索命!”朱翊镠立刻破了功,直接开始号丧。
朱翊镠没见过死人,他还没成丁,也没大婚,太后和皇帝把朱翊镠保护的很好。
朱翊钧不同,他是皇帝,他从继位开始,就要面对这些风风雨雨,所以他要到午门去监刑,甚至还要亲自杀人。
“别号了,你闲的没事干,看什么吊死鬼去。”朱翊钧拍一拍桌子,示意朱翊镠收收劲儿。
“其实御下之术有几种,咱从头开始教伱,这潞王府和朝堂其实没什么区别,都大体分为了三派人,这第一派做事最为激进,第二派做事极为保守,第三派则是默不作声。”朱翊钧笑着说道:“镠儿啊,跟着咱御门听政了这么长时间,你分析下,浙党、楚党、晋党,都是哪一派的?”
朱翊镠思索了片刻说道:“浙党毫无疑问是激进派,他们的奏疏和意见,总是比先生还激进一些,对北虏的态度是能打就打,对海外番夷也是如此想法,大司马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死掉的倭寇才是好倭寇!”
“晋党是保守派,他们其实特别讨厌变化,因为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他们的既得利益,变得更加庞大会被朝廷盯上,变得更加弱小则利益受损,所以他们做事保守,维持现状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
“先生则是两边都沾点,又激进又保守,在很多事上,看起来有点顾头不顾腚,但我看了这么久,都是先生在抉择,哪种办法最利于大明罢了,哥说过的,没有完美的政策,只有当下能拿出来的比较合适的政策。”
“先生看似中立派的作风,但其实是循吏,是大道之行,并不属于那一派。”
“倒是那些个闷不做声的人,一条政令,既不反对,也不支持,总是一副模棱两可的样子,这样也行,那样也行,看似从众,这种人像中立派。”
“嗯!”朱翊钧不住的点头,这小子聪明伶俐的很,只是天生贵人不愿意劳碌罢了,朱翊钧笑着问道:“那万太宰呢,万士和属于哪一派?”
朱翊镠思考片刻说道:“万太宰的话是调和的人,哪方面都能说得上话,他属于中间人。”
“然也,小子,跟咱学大道之行啊,你有这个天分,朕把你弄个身份,去边方军伍历练几年,再去江南矛盾冲突激烈的地方管个县,如何?”朱翊钧眼前一亮,这小子平日里肯定在藏拙。
这识人的功夫显然是合格了。
“哥,你要不要听听你说的话,去边方军伍历练,再去县堂里当知县?”朱翊镠攥紧了拳头,态度十分坚决,听着就可怕,那得忙成什么样,他的万国美人谁去宠幸!
朱翊钧无奈的说道:“也行吧,弘毅二字,你也就只有对万国美人的坚持了,你说说这三派人里,你认为哪个最应该防范?”
“激进派?”朱翊镠愣了愣问道。
“激进派你不拉着点,他们自己都能把自己玩死,何必防范?”朱翊钧摇头说道。
朱翊镠想起了谭纶在宣府打算斩杀三娘子,挑起战争的旧事,这激进派做事素来激进,不用谁去对付,都能自己玩死自己。
“那是保守派?”朱翊镠又问道。
朱翊钧摇头说道:“保守派最不喜欢的就是变化,他们恨不得这世道一直是一成不变的,你如果不想革故鼎新,只想混吃等死,他们是最可靠的,因为他们要地位有地位,要资源有资源,只要保证不发生变动,他们就是最稳定的。”
“保守派也是人数最多的那一种。”
“是中立派?”朱翊镠惊讶的问道。
朱翊钧点头说道:“就是中立派,镠儿啊,名利场里,真的有不争不抢的人吗?他们不争不抢为何要进这名利场呢?是什么让他们左顾右盼。是与世无争的心态吗?不,是弱小,是弱小让他们中立,在名利场里,这世间,压根就没有中立派,他们其实比激进派还要危险,因为他们更加渴求变化。”
“因为只有变化才有可乘之机。”
“这么干巴巴的说,可能不好理解,朕给你举个例子,徐阶!”
朱翊镠本来还迷迷糊糊,一听徐阶这两个字,立刻就完全明白了,他立刻说道:“我明白了!不愧是皇兄啊,就是这样!对啊,徐阶中立了二十年,一朝当国,简直是可恶至极!”
朱翊镠立刻明白了最应该忌惮什么,哪有什么中立派,全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实力去争,去抢,所以才伺机而动,咬人的狗不叫,就像潜伏在阴影里的毒蛇一样危险。
朱翊钧点头,继续说道:“咱要教你的第一术,便是平衡之术,你掌握此术,至少可以高枕无忧了。”
“平衡之术最为简单,记住这几个字,权力给中立,好处给保守,名声给激进。”
“中立因为弱小而中立,他们最需要权力,当他们拥有权力之后,就会自己寻找其他人换取好处和名声,慢慢的,中立的人就会变成了他们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激进派人数最少,他们需要更多的支持,所以你把名声给他们,让他们获得支持,而后他们自己会走向灭亡。”
“保守派的人数最多,但也是你混吃等死的基石,好处给了他们,你的地位会更加的稳固。”
朱翊镠思索了片刻,立刻摇头说道:“不对啊,这样下去,好处都给了保守派,那所有人不都成了保守派了吗?这是什么平衡之术?”
朱翊镠发现了盲点,这哪里平衡了,保守派实力本身就足够强了,还要给他们好处,他们只会越来越强。
朱翊钧笑着说道:“哈哈哈,恭喜咱的弟弟,你明白了,你讨厌这种分配对不对?讨厌就对了,这不公平,但这世间哪有公平的事儿,其实这就是兼并的根本原因,维持上层统治的稳定性,是混吃等死的第一前提啊!”
“你要学御下之术,你要学混吃等死,不学大道之行,本身这就是一个慢性死亡的过程,只不过这种兼并的跨度长达两三百年。”
“都选择了混吃等死,死后管他洪水滔天。”
朱翊钧笑着笑着,便不再笑了,面色变得怅然若失,靠在椅背上,面色越来越难看,显然是想起了很不愉快的事儿,张居正是个异类,朱翊钧也是个异类,大明的大道之行,在他们走后,必然戛然而止。
真的是让人泄气的现实啊!
所有的努力,到最后都是徒劳,所有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而后走上既定的宿命。
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改革,一次徒劳无功的挣扎。
朱翊钧很快就想到了张居正,或许张居正早已经知道了自己必然的结局,但他还是毅然决然的走上了这条路,何为弘毅,此为弘毅也。
朱翊钧很快露出了笑容,他本就不是那种容易意志消沉之人,注定失败又如何?来过,已是足矣。
“这这这,真的是让人唾弃的行径!”朱翊镠狠狠的说道:“如此分配下去,好处都固定死了!稳定倒是稳定了,哥,能不能平衡,激进的也能拿到些好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