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在四月底的时候,收到了朝廷的回覆,陛下还是批复的那八个字,任意施为,朕不在乎。
每一次的不在乎,对倭国而言,都是向更深的地狱滑落。
大明第二阔少京师第一纨绔王谦,像一只斗胜的大鹅,大摇大摆的回到了自己家里,绥远驰道的票证随着开工开始上涨,虽然幅度不大,但这印证了王谦的猜想,绥远驰道的票证价格会涨到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完全符合王谦对绥远驰道票证的期许。
“楞里格楞,楞里格楞,票证涨得我心惊,银子赚得我手软,楞楞楞。”王谦含含糊糊的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心情极好的看着父亲回到家中,赶忙迎了过去,颇有礼貌的说道:“见过父亲。”
“有屁快放!”王崇古没好气的说道:“要钱自己去账房支。”
“爹,我王谦,现在,不用伱的钱了!绥远驰道又涨了!”王谦洋洋得意的说道:“小赚一笔,今天儿子请爹吃饭,前门楼子大酒楼大宴一桌。”
王崇古颇为肯定的说道:“你在这方面眼光还是很准的,不错,还是记得陛下那句话,衣食住行不要投机,否则死的时候,没人能救得了你。”
“折腾衣食住行那点东西才多少钱?”王谦满不在乎的说道。
穷民苦力衣食住行才几个钱啊,去折腾那些,还要承担政治风险。
王谦还真的不缺钱,王崇古咽了气儿,老王家都是他的,他就是想要体验赚钱的过程,以及精神追求的自我实现。
“爹,你说爹弄的官厂团造、工兵团营如火如荼,是不是咱家也能跟张居正碰一碰了?”王谦低声问道。
王崇古撇了撇嘴说道:“拿全家人的脑袋碰一碰吗?愚蠢!”
王谦立刻低声说道:“爹你怎么这么怕张居正啊,他是辅臣,你也是辅臣,他有考成法、清丈还田,爹也有官厂团造、工兵团营,怕他作甚!”
“你说得对,咱家现在的确很强,说难听点,嘉靖朝的严嵩,也就不过如此罢了,那严世藩还不干正事,你可比严世藩强多了。”王崇古倒是非常肯定的说道:“可惜,还是斗不过张居正啊。”
严世藩索贿裕王府,就是严世藩干的最大蠢事,王谦不会这样,王谦可不敢索贿朱常治。
“为什么啊,我感觉咱们还是很强的。”王谦十分确信的说道。
王崇古思索了一番说道:“我们抛开张居正遍布大明的张党,抛开考成法遴选的人杰,都要念一分张居正的情,抛开清丈还田的富国,抛开他和戚继光之间莫逆之交的关系,抛开给武将兵权、五等功赏,武官对他的支持,抛开陛下那句言先生之过者斩,抛开他和陛下捣鼓出来的矛盾说、公私论、生产图说和阶级论的巨大影响。”
“单说张居正的考成法。”
王谦呆愣了下说道:“爹,你这不是和贱儒一样,抛开事实不谈吗?这都是张居正的实力的一部分啊,考成法有什么好说的,执行、影响、结果,这不是都明明白白的吗?杂报都说烂了,好的坏的,早就剖析的一干二净了。”
“站在我的角度去看考成法。”王崇古靠在椅背上说道:“就一个考成法,那就不是我能抗衡的了,在我看来,这考成法厉害的地方,反而旁人都没注意到。”
“是什么?”王谦好奇的问道。
王崇古略微有些失神的说道:“这是我这些日子在官厂推行考成法的时候,才意识到的问题。大明变了,从万历元年开始改变,以前咱们大明办事,都是各忙各的,户部的归户部,吏部的归吏部,现在的国策,动辄就是两部到三部,联合推行。”
“所有人都认为考成法的基本逻辑,是靠着京堂的权威,官僚的完全对上负责,向下的绝对压制才有了如今的效率,但大明很多事,都是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按理说,考成法也该如此,但是我们大明的官场,前所未有的活跃。”
王谦猛地从座位上跳了起来,惊讶无比的说道:“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确如此,孩儿都见了很多次,怪哉,父亲不说我都没注意,这是为何?”
“为何?”王崇古的手指搓动了几下,面色凝重的说道:“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就是朝廷僵化的最直观体现。”
“一件事从地方层层级级的汇报,各部做出部议,拿到廷议上廷推,然后得到陛下朱批后,开始层层向下,地方再进行解决,这还是顺利,要是有人卡着不让报?六部各有不同意见卡着不执行?或者干脆六部也有异议呢?这事解决起来,那就是拖很久很久很久,这就是僵化。”
“你发现了吗?”
王谦愣愣的问道:“发现啥?不都是这样吗?”
王谦第一次怀疑自己的眼光不够,他根本没有什么发现,一直以来,不都这么过来的吗?
王崇古摇头说道:“发现某个问题的地方官吏,和解决这件事的地方官吏,都是一批人,而且还是承担责任的这批人,但兜这么大个圈子,等到朝廷的批示,黄花菜都凉了,这就是僵化的最直观的体现。”
“一直以来都是如此,你没发现问题吗?发现、处置、承担责任都是地方的小官小吏,中间绕这么大个圈子,全都不用承担责任,不用发现和解决问题。”
“你猜这个圈里的人,有几个人是真心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围着这个问题,为自己争取利益的?”
“着啊!”王谦终于听明白了自己亲爹在讲什么,朝廷为什么僵化。
以四川戥头案为例,衙役知道戥头问题所在,衙役、县丞、知县、知府、布政使、巡抚、六部、文华殿、司礼监、陛下层层上报,再沿着文华殿、六部这个脉络向下层层传递,最后的结果,就是衙役去解决。
衙役解决得了吗?解决不了,但衙役要为这件事负责,中间所有人,都不需要对此负责,可不就围绕着这种案子,不顾事情如何解决,先斗的你死我活再说?
科层制,一层层的官僚制度的僵化,就是如此的僵化,发现、处置和担责全都压在末端之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不报,小小吏员,真的扛不起这个责任。
“现在考成法不这样了。”王崇古由衷的说道:“考成法弄清楚了权责,层层追责,去年江西隐匿615万田亩,除了巡抚王遴,其他全都被拿下了,这还是王遴发现了奏闻朝廷,否则王遴难逃此劫,啧啧,大地震哟,还有四川戥头案,四川巡抚罗瑶都离任了,还被追责了。”
“无论是谁都要承担责任,可不就得先解决问题,问题放在哪儿不解决,全都得死,解决了再斗不迟。”
“厉害啊!老爹也是洞若观火,我竟然,竟然毫无察觉!”王谦由衷的说道,设计这套办法的张居正厉害,王崇古也不弱,至少看明白了其中的关键,不是王崇古说,王谦身在局中,根本就没有发现这种区别。
王谦考中进士,考成法已经推行,他以为本来就是这样,但其实是大明两百年独有的现象。
王崇古叹了口气说道:“而且,还不止这样。”
“现在办什么事,都是多个衙门联合去做,而不是单打独斗,单打独斗有些事儿一辈子都不可能办成的,比如剿匪,光巡检司的弓兵或者衙役或者都司卫军,单打独斗都不够,需要巡检司提供情报,衙役负责准备和善后,都司卫军进剿,这就是多个衙门通力合作。”
“这就是设限,就是限时完成的妙处了。”
“这考成法说白了就是设立时限,限期解决,逼着衙门里的多头不得不放下内讧,联合起来办事。”
王崇古最近在用考成法,不得不说,是真的好用!
要说这东西也没什么新奇的,就是《大诰》里瓜蔓连坐的弱化版,一体担责,但就是这么个弱化版,让大明官场终于不再是一潭死水,整日里以勾心斗角,人情往来为主了。
朝廷两大难题,除了僵化就是臃肿了。
第491章 坑了他张居正,张居正还要说谢谢
《大诰》是国朝刚刚开辟时候的严刑峻法,里面的条款因为过于严苛,如果执行的话,反弹的力度太大了,不被广泛认可的律法,只是一纸空文,而张居正考成法的瓜蔓连坐,力度就刚刚好。
什么样的制度都是在管理人,人心都会算计得失。
读书人没一个傻子,如果考成法真的像他们骂的那样一无是处,考成法真的吹求过急,苛责过甚,大明官场早就该是一管就死,死水一潭了,清丈这种事儿,能够如期完成,已经是行政极为高效的体现了。
“官场的顽疾,僵化,在张居正手中得到了缓解,可谓是妙手回春,你说,咱们这官厂团造法和工兵团营,和张居正斗,能斗得过吗?”王崇古回到了问题的最开始。
“斗不过,根本斗不过。”王谦认识到了张居正的可怕,作为张居正的老对手,还是王崇古了解张居正。
抛开事实不谈都玩不过的那种,还斗个屁。
斗不过就加入,这不是什么耻辱的事儿,这叫识时务者为俊杰!
“那就说臃肿,其实考成法治不了臃肿。”王崇古叹了口气说道:“臃肿分为了很多个部分,姑息裙带是一种,冗员是一种,空饷是一种,还有就是架构。”
“姑息裙带,谭纶当初骂我,连家里的狗都要领到京营吃皇粮,他骂的对也不对,的确当初那封名单,全都是晋人,可也不都是无能之辈,马芳、马芳的儿子,还有麻贵、麻锦,还都是可用之才,但他骂的也对,全都是姑息裙带,考成法可破姑息,这个自然不必多说。”
“咱大明大县的三班有五千,小县的三班养三千的衙役,不养这么多收不上来税,养这么多,地方就只能自己想办法,考成法,解决不了这個问题。”
“空饷,各府州县的六房书吏、提学司等等,干活的就那几个人,其余人都是俸禄养闲,以蒲城为例,咱们老家的六房,一共一百四十员领俸禄,坐班的吏员就十七人,这十七个吏员看别人不点卯也能领俸,是如何感想?”
“还有就是有些个衙门,早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已经设立多年,唯一的作用就是养闲人的。”
考成法,不是吏治上的灵丹妙药,一吃就好,百试百灵,有些顽疾,也是无法根除,但王崇古还是要说,这已经是独一份的,有得用就是极好的了。
不要对好人要求太高,对坏人又过分的宽容。
“父亲提到臃肿二字,是有好办法了吗?”王谦敏锐的察觉到了,王崇古这是话里有话啊!
张居正能治得了僵化,那他的刑部尚书父亲,能不能治得了臃肿?
日后春秋论断,他爹能不能当个中兴功臣?
王崇古用手揉了揉眉心说道:“有些想法了,但犹豫不决。”
“爹,圣眷!”王谦挑了挑眉头将茶杯往前推了推。
圣眷这玩意儿,真的是太好用了!之前王崇古被骂成了什么样?陛下一出手,王崇古被攻讦的声势,立刻就消停了。
虽然黑料是王谦提供的,但王谦真的不能做这些事儿。
圣眷的好处,那真的是谁用过谁知道。
“我知道,我知道。”王崇古连连摆手,这儿子是真的心烦,他当然很清楚圣眷的好处了,但他要是把写好的《臃肿四疾疏》送到通和宫御书房,这差事就落他头上了。
刚消停两天,又得挨骂,这谁受得了?
“其实也不一定要解决,反正,一直这么过来的。”王崇古还是犹豫,他就想抱着自己的官厂团造、工兵团营、请均田役疏、三级学堂安稳过日子。
王谦低声说道:“我们让江陵公搞吏治啊,他天天给咱下套,咱们也给他下个套,爹,江陵公就是明知道是个套,他也会往里面钻的,杨太宰那时候不是说了吗?江陵公啊,君子可以欺之以方。”
王崇古眼前一亮,而后立刻马上摇头说道:“下套还是算了,给他下套,我还想多活几年。”
“就这么算了?”王谦有点失望的问道。
“不,我不下套,我直接去找他!”王崇古站起来,对着王谦说道:“你啊,还是有点用的,张居正这种人,根本不必下套,直接把奏疏给他就行了。”
“还是爹高明!”王谦眼前一亮,功劳是他们老王家的,脏活累活骂名,都是张居正来背!
王崇古大摇大摆去了全楚会馆,也没寒暄,直接把《臃肿四疾疏》放在了张居正面前,一盏茶的功夫,张居正看完了王崇古的奏疏。
“好啊!好!”张居正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将奏疏收到了袖子里说道:“王次辅果然是经邦济国之贤才也!”
“过誉了,过誉了!”王崇古本来还打算不说话装高手,装装样子,结果一句经邦济国,王崇古的涵养功夫直接就破功了,赶忙谦虚的回答着,丝毫没有刚进门那股子桀骜不驯的样子了。
“那我就不多留了,奏疏就留给元辅了。”王崇古没有解释,站起身来,选择了离开。
张居正作了个揖说到:“还是要多谢次辅赐教了,真的是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不用不用,都是为陛下办事,为国朝振奋,太傅留步,留步。”王崇古完全没有料到张居正会如此隆重。
“爹,江陵公会不会把爹的功劳给占了去?”王谦看这个架势,略有些着急的问道。
王崇古笑着摇头说道:“不会的,他非但不会贪功,反而会详细记下来,该咱们的圣眷一点都不会少。”
“那岂不是咱们让他挨了骂,他还得谢谢咱们?”王谦面色古怪的说道。
王崇古脚步一停,还真是王谦说的这样,坑了张居正一把,张居正还得谢谢他王崇古。
张居正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没有反贼经验,有些事儿,正面突破动静太大,动摇社稷,但是迂回着来,反而简单的多。
张居正看着面前的《臃肿四疾疏》,又打开看了许久,细心批注后,准备誊抄。
“先生,该休息了。”游七将石灰喷灯拧暗了一些,略带几分心虚的说道,他一个大管家管到了先生的头上。
张居正看着已经变得昏黄的灯光,有些不满的说道:“我是先生,还是你是先生?拧亮点,我要誊抄。”
游七抓着石灰喷灯说道:“先生,有旨意。”
“陛下说了,先生要是熬夜,就拿我是问。”
“嗐,睡觉睡觉。”张居正对这事儿是很清楚的。
皇帝给游七弄了个考成,分为了运动、饮食、起居、卫生等多个方面,做好了有奖,做差了挨罚,奖励极其丰厚,惩罚极其严重,还有一个人叫骆思恭,是全楚会馆的铁林军勋卫,也负责第二份记录。
骆思恭这个人,只听皇帝的话。
第二天张居正起了个大早,只能拿着批注过的奏疏匆匆赶完了文华殿,廷议之后,张居正才开始誊抄,送到了御书房去。
还没到午饭时候,皇帝就把张居正和王崇古给召到了通和宫御书房,同时也让张宏多备了碗筷。
“原本在哪儿?”朱翊钧首先问原本,就是王崇古写的那本,他要确定整本奏疏是张居正的意思,还是王崇古的意思,没别的,就是想看看王崇古是不是真的忠君体国。
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王崇古总督京营那封被谭纶卡着的提举名单,就是解不开的死结。
朱翊钧不相信王崇古,这件事,很早很早以前,王崇古本人就比其他人都清楚的事儿,王崇古也认,人总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的。
“王次辅果然是经邦济国之贤才啊。”朱翊钧看完了原本,看着王崇古笑容满面的说道:“坐坐,用了膳再议不迟。”
“臣不胜惶恐。”王崇古这是第一次在通和宫用膳,有这个待遇的大员,只有张居正和戚继光,现在他王崇古堂堂正正的坐在了这里,知道了皇帝吃几碗饭。
四个菜,一个汤,一碗饭,一个光饼,光饼的味道虽然几经改良,但和锦衣玉食绝对没有任何关联。
这还是张居正、王崇古在,否则还要去掉两个菜,这就是被黎牙实写到游记里的事实,大明的皇帝陛下犹如苦行僧一样,看得见的地方如此,看不见的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