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计可施。”九鬼嘉隆焦虑无比,行军的路上他还不以为然,想着长崎总督府再难攻打,也是客乡作战,难不成还有安土城难打吗?
九鬼嘉隆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拿不下长崎之后会如何,如果无法拿下长崎总督府,织田信长只会说是水师独走,和他织田信长没有一点关系,切割之后,九鬼嘉隆就是人人喊打,九鬼家会不会存在,都是一个问题。
九鬼嘉隆考虑不了那么多了,他的时间不多,织田信长判断,大明水师会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支援到长崎,到那个时候,九鬼嘉隆只能撤军,或者腹背受敌,全军覆没。
九鬼嘉隆开始了试探性的进攻,但一连七次的进攻,都被大明营堡的牙兵给挡了回去,火炮、火铳、箭矢、金汁、热汤、滚木,都是守城利器,倭寇大声叫喊着冲上去,面对夺人性命的利刃,只能退了回来。
一连七次的冲锋,对四个营堡的进攻,没有取得任何的进展,而大明牙兵居然大摇大摆的打开了城门,开始打扫战场!
因为七次冲锋士气已经降到了谷底,大量的伤亡让人心惶惶,武士、足轻们都在忧心忡忡自己会不会成为冲锋的前三排,枪林弹雨意味着死亡。
九鬼嘉隆气急败坏,但也只能看着大明牙兵,闲庭散步一样的将战场打扫干净,将倭人扒干净后,堆在了路上,阻拦倭人冲锋的脚步。
李诚立是山东泰安东平人,本身习武,父亲死在了抗倭之事中,世袭父亲的指挥佥事,后来李诚立也投身抗倭事儿中,李诚立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不擅长进攻,但是防守,那还不是有手就行?
“倭人,不过如此。”李诚立松了口气,倭人没有想象的那么悍不畏死,也不是不知疼痛的伥鬼,士气在巨大伤亡面前,也是一泻千里,七次冲锋,一次比一次弱,士气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到后来都是驻足不前。
打仗素来如此,一鼓作气,势如虎,再而衰,势如狼,三而竭,势如虫。
李诚立思索了片刻,对着几位把总说道:“传令下去,夜不卸甲,防止倭人夜袭。”
要防止狗急跳墙,夜不卸甲,不给倭人任何可乘之机,李诚立发动了他的武将技,无懈可击。
你强任你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我自岿然不动,尔待如何?
果不其然,是夜子时,突然鼓声大作,倭人再次展开了冲锋,开始了夜袭,但大明牙兵早有防备,再次击退了敌人的夜袭,让战场陷入了对峙的局面。
“伤亡惨重,大明牙兵死了三十二人。”李诚立面色极为难堪的汇报了昨天的战况,包括夜袭,共有牙兵三十二人死在了血战之中。
徐渭眉头紧蹙的问道:“倭寇伤亡如何?”
“割首级一千二百余。”李诚立汇报了下敌人的伤亡。
“将名录登记造册,战事结束,上奏朝廷为其请功,建忠勇祠,镌刻其名录立碑铭记。”徐渭深吸了口气,打仗是一定会死人的,徐渭跟着胡宗宪那么多年,早就看淡了生死,但每次战友死去时,还是由衷的感伤。
战场,从来不是过家家,生死都在一瞬间。
“能守得住吗?”徐渭看着李诚立说道:“如果守不住,我们要安排撤退事宜。”
“能。”李诚立十分肯定的说道:“倭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弱小的多,他们的意志并不坚定。”
“孙商总和罗御史呢?”
孙克毅和罗应和都不在,从倭人要进攻消息传来之后,孙克毅和罗应和就没有参加总督府议事。
“在武库看管火药。”徐渭告诉了李诚立,二人的去向,武库看管火药。
大明军撤退,倭寇进城,孙克毅就会点燃火药库,把整个长崎炸上天,这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孙克毅不准备撤退,同行的还有罗应和。
大明留下了沿海的联排大房,大明的牙兵已经把船开走,如果需要撤退,牙兵客兵离开,留下少数人将长崎总督府毁于一旦,炸的一干二净,什么都不给倭人留下。
这是早就计划好的,罗应和这个读书人,选择了和长崎一起死。
“人心可用,输不了。”李诚立再次做出了保证,倭人没有想的那么强,这次是‘水师独走’,本身就不是倾尽全力,再加上战场的因素,倭人赢不了。
第三天忽然起风,天空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而后小雨转为了暴雨,这个时候,倭寇的机会来了,大明守城的利器火炮、火器、箭矢都因为下雨天威力锐减。
很多时候,都要讲天时地利人和,这就是天时,四月末的天气,本来不会有如此暴雨,但大雨滂沱,守城不利。
但同样,道路泥泞,跋涉到营堡面前的时候,倭人的体力已经消耗的七七八八,面对一丈高的城墙,也是无能为力,哪怕是武士在后方,砍死了不少驻足不前犹豫不决的足轻,但依旧没人冲上城头。
而且更加糟糕的事情来了,大明的营堡有遮掩,还能生火做饭,但城外的倭人就没有这种便利条件了,因为大雨,木柴湿润无法点燃,只能吃点干粮的倭人,更加无力攻城,至于营帐这种东西,那是只有武士才能享受的奢侈。
很快,倭人面对更大的考验,大明牙兵、客兵是异乡作战,对于熊野水师也是异乡作战,大雨滂沱带来的是大降温,寒冷的西北风吹过,倭人的足轻开始生病。
至于毛利家的水师?毛利家水师已经跑了!
村上武吉,见事不可为,没有通知九鬼嘉隆,带着毛利家的水师,偷偷撤退了,九鬼嘉隆没有退路,但村上武吉不是光脚的,他有退路,悄悄地来,悄悄的走。
战场的局势呈现出了一边倒的趋势,大明牙兵稳坐城池之中,根本不会开城门进攻,指挥使李诚立格外的慎重,他要为带出来的军兵的生命负责。
“不是,这倭国这么喜欢三国的吗?”李诚立看着面前的女性服饰,呆若木鸡的说道:“他以为用女装就能羞辱我吗?”
诸葛亮曾经用女装羞辱司马懿,司马懿仍然坚守不出,现在九鬼嘉隆居然也用这招,来羞辱李诚立,试图逼迫李诚立出城作战,和九鬼嘉隆一骑讨。
一骑讨,即武将对武将单挑,定胜败。
“大宗伯总是说倭国三分人样没学会,七分兽性根深蒂固,这一骑讨其实是从《三国演义》里编排出来的,而不是《三国志》,他们甚至都不愿意看一看三国志。”徐渭看着那女装,也是摇头。
中原从来没有什么一骑讨文化,武将单挑,主要是闲暇角力,战场的胜负,从来都不是武将单挑可以决定的。
“看起来,我们不用撤退了,孙商总也不用把长崎炸上天了。”徐渭倒是信心十足了起来,这就是倭人无可奈何的表现,所以才会出此下策,有办法,早就打过来了。
倭人动用了火器,从铁甲船上拆下了火炮轰击营堡,但造成的伤害为零。
因为倭人的火器的威力,实在是太小了一些,他们用的火器都是大明卖给他们的外贸款,说难听点都是些残次品,看起来声势浩大,可是火炮的火药数和气密性,完全不同,以致于三斤的火炮打在土坯城墙上,只打出了一个坑。
土坯是三合土,不是土堆积在一起,比砖石结构要弱一些,但绝对不是一碰就碎的土渣。
倭人有些绝望,而大明牙兵发现守城的时候怼倭宝具,是木棍,比其他的守城器械都好用些。
顺着梯子爬上来的倭寇,大明牙兵两两配合,一个人给当头一棒,懵逼又伤脑,然后另外一个人一戳,就戳下梯子,掉下去不会死,只会哀嚎不已,进一步打击士气。
类似于打地鼠的一样的守城,一个大明的牙兵,一敲就能敲一天。
等到敌人褪去,打扫战场再补刀。武士不肯冲锋,足轻没有护具,这就成了长崎战场上的倭寇,又一个困局。
阴雨绵绵持续了十多天,天空终于放晴,但九鬼嘉隆绝望了,因为长崎海湾全都是船,挂着大明的北斗七星旗。
本来预期一个月才到的援军,结果半个月就赶到了!
兵贵神速,大明水师来得比预想的早了半个月,以致于九鬼嘉隆压根就没有准备撤退事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首里侯陈璘亲自带着三艘五桅过洋船、三十艘马船,日夜兼程前来支援,在陈璘收到陛下诏书的时候,陈璘就知道要糟,长崎总督府非常危险!
倭人就是首鼠两端的狗,永远不用指望倭人能够忠诚,织田信长一定会反抗。
陈璘星夜疾驰,焦虑万分,终于赶到了长崎的时候,才发现,战场的局面,似乎是大明占据了上风。
陈璘很快就想明白了,连泗水侯殷正茂、鹰扬侯张元勋都头疼的营堡,硬生生啃了两年半才啃下,凭什么倭寇,就派出了水师,就想啃下这块硬骨头?
陈璘并没有马上进攻,而是在海面上围猎倭人的水师,在倭人之间战无不胜的铁甲船,在五桅过洋船这种海上巨兽面前,就如同纸糊的一样,根本挡不住五桅过洋船一次齐射。
大明水师将倭人的船舶击沉之后,才开始登陆作战,而长崎总督府忍了十几天,也开始主动出击,配合大明援军,对九鬼嘉隆展开了里外夹击,倭人从进攻到防守,很快防线就崩溃了,作鸟兽散,四处奔逃,大明开始了追击。
朱翊钧收到长崎战报的时候,已经是五月中旬了,这段时间,朱翊钧极为担心长崎的情况,海防巡检水上飞一直在传递消息,但因为是战区,战况瞬息万变。
朱翊钧已经做好了准备,孙弘毅、罗应和等人,真的把长崎炸上天,全面灭倭战争,立刻开始!
虽然时机不成熟,大明还没有摸透倭国的水文地理,但有的时候,夹生饭该吃也要吃!
“打得好!”朱翊钧看完了塘报猛地站了起来,连连说道:“好好好!我大明军兵悍勇,死战不退,抗住了倭人潮水般的进攻,击退了来犯之敌,在陈璘援军赶到时,里外夹击,全歼熊野水师!九鬼嘉隆被生俘,哈哈哈,好!好!”
“重重有赏!下章兵部、礼部,拟为徐渭、李诚立封爵事。”
“下章长崎总督府,逼迫织田信长签署白银硫磺条约!”
给徐渭、李诚立封爵,那给军兵的赏赐,就绝不会低,而且是重重有赏,除了白银恩赏之外,朱翊钧还专门从内库发了一批丝绢、国窖等物为犒赏,实物赏赐和货币赏赐都有。
在这一块朱翊钧从不吝啬,再加上内帑白银堆积如山,朱翊钧这次的赏赐格外恩厚,除既定恩赏之外,额外加赐每人二十银的赏钱,参战军兵一万两千人,这就是二十四万银。
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九鬼嘉隆被生俘了,要送到京师来过堂,最后送解刳院明正典刑,最大限度的避免了谎报军情,毕竟审问就是对账。
将对方将领俘虏送到京师献俘,是规避可能存在的政治风险,故意保留一部分的俘虏,防止贱儒摇唇鼓舌。
其实这是郑和当初俘虏锡兰国王开的头,李成梁也没少干,为了抓王杲,李成梁还故意受了点伤。
“先生有点过于谨慎了,他要审查解刳院,没必要啊,就是意外。”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奏疏,张居正的奏疏让皇帝为难。
当天拔智齿的病人一共有三个,一应用具全都是一起消毒、支取,都是张宏亲自盯着,别人都没事,就朱翊钧出现了风寒和发热的症状,给朱翊钧敲横生齿的主刀是陈实功。
解刳院没问题,但张居正认为有必要调查。
“先生谁都不信。”朱翊钧摆了摆手说道:“先生要查,就让先生查一查吧。”
第618章 人力可胜天,天弃人不弃
皇帝很清楚解刳院没有问题,张居正也很清楚,但大明百姓并不清楚,张居正以内阁的名义请旨调查,其原因也非常简单,就是杜绝阴谋论的蔓延,给这件事下一个最终定性。
这一次大明皇帝的病危,是一场巨大的危机,对于刚刚从泥潭里站了起来的大明而言,作为新政向心力的那个中心,陛下一旦出问题,大明就立刻向不可知的深渊滑落,帝制素来如此,兴衰和皇帝个人关系极大。
大明度过了一场浩劫,要对这场浩劫有一个最终的官方结论,那么阴谋论就没有了滋生的土壤,这样对所有人都好。
包括陛下本人。
大明皇帝有点太小看自己现在的影响力了。
一個非常简单而直白的例子,草原上现在有一条共识,那就是可以反汉,但是不能反对陛下,在草原上依旧广泛存在着北虏和汉民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因为生产资料的矛盾,土地、草场、碱池、矿山等等,都是矛盾爆发的诱因。
但草原上不能反对陛下,因为现在的安定生活都是陛下和陛下的天兵天将带来的,这是侯于赵的一个大明、皆为王臣的最大共识,只需要两三代人,只需要生产资料分配完毕,就会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变成浑然一体,再无法区分彼此了。
张居正要进行调查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阴谋论的滋生,因为刺王杀驾案的存在,民间有很多人认为是王崇古和他的外甥张四维一样在刺王杀驾,所以就需要调查,需要一个结论。
很快,经过了数番审查,解刳院的审查结果,那就是解刳院,没有问题。
陛下出现了风寒和感冒的症状,是因为陛下身体过于强壮导致的排异反应,就是人对进入身体的异物或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而且是超急性的排异,陛下的这轮排异反应,大约可以解释为免疫系统在虚空索敌,而皇帝陛下本身十分强壮,导致了这种发热。
陛下的横生牙缝了三针,就是这三针的线,导致的这种现象,一般人只会局部发炎,或者疼痛。
解刳院的大医官都很好奇,皇帝到底是怎么挺过来的,一般来说,手术过后出现发热症状,基本可以白布一盖,准备后事了,李时珍看了都只能说,等死吧,没救了。
当然解刳院的大医官虽然觉得皇帝陛下很特殊,但没有任何大医官说,他们希望解剖皇帝。
解刳院在皇帝手术中没有任何的问题,但张居正在调查中发现,解刳院在违规操作,解刳院有相当多的规章制度,药品的管理非常的严格,镇痛药物甚至需要三个人互相监督才能支取,很多规章制度,是因为解刳院给皇帝看病而专门设立。
解刳院的违规,主要是集中在了实验上,解刳院明令禁止,任何大医官不得以自己为样本进行试药,皇帝陛下苦心搜集了那么多的都不能称之为拟人的畜生,凌迟犯,送进解刳院就是让大医官做实验的。
但解刳院的大医官普遍存在拿自己试药的现象,比如已经脱离了观察期的大医官庞宪,在进行了反复验证后,将牛痘种植在了自己身上,获得了天花的免疫。
“所以先生,要责罚医者仁心的大医官吗?他们是对自己的实验负责,才会用自己试药,先生怎么忍心责罚他们呢?”朱翊钧两手一摊,张居正要求惩处这种行为,大明皇帝不同意。
“陛下,每一个大医官都是众人异样的目光中,走进了解刳院里,研究生物无穷之理,他们每一个都很宝贵,而标本,是非人的畜生,阵亡在长崎的每一个军兵,都是大明的忠骨义士,无论死多少倭寇,都无法抵消倭人这份罪孽,织田家、毛利家,整个倭国,都要付出代价!”张居正非常执拗,仍然要依规处置,这是处罚,更是保护。
而且张居正用这次长崎之战作为例子说服陛下,处罚是为了禁绝这种风气。
“大医官弄出来的药,疗法,有些需要用到朕和皇亲国戚身上,比如剖腹、比如陈卤水、比如大蒜素,但凡是出些问题,就会连累家人,是死在试药之下,还是药死了朕全家陪葬?这对大医官们而言,是个显而易见的选择。”
“先生,罚的轻了不管用,罚的重了,朕不乐意。”朱翊钧仍然坚持不给惩处,这涉及到了惩罚力度的问题。
罚的轻了,这条禁令就形同虚设了,等于说:只需要付出微不足道的代价,就能换来违禁的权利。
比如一些个国贼,只要他不死,那就一定有人会前赴后继的以身试法,而且有这个国贼在,就无法把禁令执行下去,人不患寡患不均,他这个国贼不死,凭什么处置我们?
王崇古老是说:杀人真的有用,因为杀人就是明正典刑,就是明确禁令的不可触碰,是让国法变得更加庄重,和稀泥只能获得短暂的平静,而后情况会越来越糟糕。
“那臣请陛下下旨,再次申明解刳院上下,必须依例做事,若是再犯,则赶出解刳院。”张居正无奈的说道:“陛下,天下从来不缺少规矩,缺少的是让人普遍遵守的办法。”
制定的条例不执行,那为何要制定条例?看样子吗?
张居正也没办法,陛下不肯,他也不能强行推进,只能依陛下所言,他退而求其次,若能求到严明条例的圣旨,也足够了。
朱翊钧和张居正这对儿君臣,也不总是意见一致,分歧是常态,很多时候都是朱翊钧赢。
“朕下旨有用吗?”朱翊钧倒是愿意下这份圣旨,但是不知道有用没用。
“陛下,下旨真的有用。”张居正十分肯定的说道,下旨真的有用,陛下的信誉和威信都在,下旨严明,大医官们也不会堂而皇之的违背条例了。
解刳院不被大明礼法所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可是儒家的圣训,可以说解刳院是完全建立在皇帝庇佑之下存在,所以皇帝说话当然管用。
“牛痘的成果如何?”朱翊钧示意内书房的禀笔太监拟旨,他看过后再下印,聊起了关于牛痘种植和推广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