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736节

  李幼滋解释清楚了情况,西宁侯是真心实意的认可屠隆的文采,还要带着妻子登门拜访,算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了,而不是什么酒肉朋友。

  “陛下,臣以为,哪怕是勋军的武勋,不视戎事,也应当习武,最起码也要通些军务才是,而不是声色犬马,永乐有祖制,十步十矢七中,方可袭爵,臣以为应当稍复祖宗成法,最起码也能拉的开弓才是。”大司马曾省吾对武勋荒废武艺之事,非常不满。

  作为极端保守派,曾省吾立刻搬出了祖宗成法的袭爵条款,要求恢复祖宗之法。

  “文恬武嬉,世俗败坏如此,可为国朝大计?若有变,也有人可用。”曾省吾解释了自己这么主张的原因,如果发生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也能指望得上,而不是无人可用。

  “算了,吃闲饭不捣乱就是了。”朱翊钧思索了一番,还是没有为难这帮膏粱子弟,因为根本指望不上。

  大明世袭三大在京公爵,已经沦为了大祭司,上一次俺答汗伏诛,三个大祭司郊祭世宗皇帝,按照礼法,是要从德胜门出发,步行前往西山皇陵。

  这帮武勋和文臣一样的走不到西山皇陵,最后只好派了车马拉着他们去的。

  朱翊钧都能全副武装跑十里地,这些勋军的武勋,真的跑不了。

  “臣无法约束弟子,臣恳请陛下责罚。”张佳胤作为礼部的右侍郎也在文华殿内,看到奏疏的那一刻,也是两眼一黑,这个屠隆平时看起来挺斯文的,居然玩的这么花,那可是大庭广众!

  “不是刑部主事俞显卿诬告吧,确有此事?”朱翊钧看向了都察院总宪海瑞询问事情的真假,他继续说道:“屠隆在松江府青浦县做知县的时候,狠狠的得罪了俞显卿,回京后,二人诗文相忌,积成仇恨。”

  原告俞显卿和被告屠隆有仇,而且不是小仇小怨。

  俞显卿是松江府上海县人,而且还不是小门小户,俞家在青浦县也有不少田产,屠隆清丈十分严明,根本不理他大家大户,而且俞家还有一部分侵占田亩,被屠隆责令还田。

  钱粮逋赋、逃欠人丁、土地丈量、水利灌溉,这些事儿,屠隆在做青浦县知县的时候,没少折腾俞家。

  万历十年,俞显卿入京准备第二年的科举,在京师,屠隆和俞显卿在诗文上开始了较量,屠隆稍胜一筹,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

  利益冲突再加上诗文上被压了一头,俞显卿怀恨在心,听风就是雨也有可能。

  “不是诬告,确有其事。”海瑞首先确认了这是个事实,而不是诬告,因为早上还没上朝的时候,海瑞就跟巡城御史沟通过了,若不是衙役赶到,这三个人还在大庭广众之下淫纵呢。

  “刑部有顺天府衙门的公文,昨日王希元王府丞带着衙役去的太白楼,确有其事。”王崇古佐证了这一点,王崇古其实没说,他儿子王谦昨天就在现场!

  王谦回家之后,绘声绘色的、手舞足蹈的把当时的场面给形容了一遍,大有要自己做一次的架势,差点让王崇古掏出七星环首刀来。

  朱翊钧思索了片刻说道:“褫夺西宁侯宋世恩、临淮侯李言恭侯爵位,礼部拟人来看袭爵,夺俸三年,五年内二人不得出府一步,否则拿下过问。礼部主事屠隆革罢官身,回籍听用。”

  “礼部右侍郎张佳胤,罚俸六月,略施小惩,张卿,你回去就把屠隆赶出门下,他有些才能,但是不能恃才傲物,不把公序良俗和律法放在眼里。”

  “臣遵旨。”张佳胤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四月的天并不热,但张佳胤已经浑身是汗了,罚俸六个月,下次再有事,就可以考虑回家种红薯了。

  “陛下圣明。”张居正没有表示反对,如此荒唐的事儿,在京师首善之地发生。

  哪怕是关着门呢!

  具体淫纵场面,就是大堂的二楼栏杆处,就玩起来,还大声叫嚷,下面吃酒的人,看了场活春宫,这事儿一大早就传遍了整个京师,街头巷尾的三姑六婆都知道了,甚至还在讨论三人大小和时长的具体细节。

  而且因为生物的局限性,三个人绝对没有喝到断片的地步,烂醉如泥是玩不起来的,三个人当时绝对是清醒的。

  这种文恬武嬉的不正之风,朱翊钧自然要遏制这种风力的传播。

  大明享受了白银流入和商品经济转型的好处,自然要承受其代价,绝对自由说的拥趸并不少,这个屠隆和这两位侯爷,显然很喜欢绝对自由,对于公序良俗,其实不怎么在乎,否则也不会在清醒的状态下,做出这等事了。

  “陛下,俞显卿再奏,请命前往绥远支边。”张居正又拿出了一本奏疏,还是这个刑部主事俞显卿主动离开京堂,跑去绥远找机会升迁了。

  “好好的他为何要去绥远?”朱翊钧疑惑的问道。

  “俞显卿觉得潘总督治水有方,想去拜师学艺,正好绥远缺人。”张居正俯首说道。

  朱翊钧两手一摊说道:“先生,朕已经二十二岁了,糊弄小孩也不能这么糊弄吧。”

  “他因为游宴淫纵弹劾了屠隆和西宁侯、临淮侯。”张居正只好解释了原因,原则上,大明官员都不能去青楼玩,但那是原则上,俞显卿以这个理由弹劾,就坏了潜移默化的规矩,所以就必须走。

  没有人庇佑,三伏天过火焰山,一个遮阴的地方都没有。

  俞显卿显然是想找个遮阴的人,潘季驯就是他找到的那个适合他的遮阴处,在潘季驯手底下做事,除了苦点,就都是好处。

  当然,苦是真的苦。

  “去吧,去吧。”朱翊钧想了想,还是让俞显卿去绥远了,主要是不累积地方经验,俞显卿难道一辈子都要在京城观政?

  在当下大明,观政没法升转。

  “王次辅,大诰里有言:诸官挟妓宿娼有禁,罢职不叙,戴枷示众三日,大诰不行日久,若有人置喙,为屠隆等人求情,就给屠隆带枷锁游街吧。”朱翊钧看向了王崇古,交待了这件事的后续。

  有人求情,就直接给屠隆带枷锁游街去!

  他们干的事儿,实在是太过于抽象了。

  “潘总督问灭佛,各庙宇悬挂真武大帝像之事。”张居正说起了潘季驯、三娘子给出的办法,他思索了片刻说道:“陛下,忠顺夫人在京,不如宣来询问?”

  三娘子又入京了,一年跑三趟,她这个布政使最大的责任,就是保证羊毛生意的稳定,这涉及到了巨大的、而且是当下草原最重要的利益分配,三娘子必须亲力亲为。

  “先不要宣见了,廷臣们有何意见?”朱翊钧不打算先问三娘子,而是问大明廷臣的意见。

  王崇古十分肯定的说道:“陛下,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发展并不均衡,大明清丈在各地推行,甚至辽东都在推行,但贵州和云南,仍迟迟未行,就是因为这些地方,不适合清丈的政令。”

  “草原作为新辟之地,政令也该因地制宜。”张居正表达了他的观点,支持灭佛改信之事,逼迫草原的喇嘛教转型,和大明社会相适应。

  “臣以为不妥。”海瑞立刻说道:“陛下是天子,天子就是天子,不是神佛。”

第615章 两相其害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绝地天通以来,人是人,神是神,人的事归人管,神的事儿归神管,朱元璋和朱棣宣称自己是在真武大帝转世,是当时的情况使然。

  朱元璋面临的是一个长期以来四分五裂的国朝,而朱棣需要真武大帝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太宗才是朱棣最想要的庙号。

  现在,朝廷决定,要进行神佛的宣传,神话皇帝,海瑞认为极其不妥。

  张居正从一开始就不同意海瑞回朝,当初廷议通过让海瑞回朝,张居正说,曲则全。

  这就是海瑞,当他认为不对的时候,就会坚持到底,而其道德楷模的光环,又不得不让人去认真考虑他的意见,毕竟海瑞是真正的清流。

  在张居正、王崇古相继同意了再次神话皇帝,但海瑞坚决不认可。

  “绥远是新辟之地,也可以稍加变通。”曾省吾是个保守派,他认为祖宗成法没什么不妥的。

  “这不是变通之事,新政如堤,溃一处,则堵无可堵,封无可封,只能任由河流改道,良田被淹没,百姓们不得不迁徙,新政的长堤之中,再言真武大帝转世之事,就会成为溃堤之处,一溃千里。”海瑞反驳了曾省吾的观点,并且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反对的理由。

  除了世俗化这一点之外,还有最重要的原因,这可能会成为新政的突破口,神话皇帝这件事,本身不符合大明传统的政治、文化和公序良俗,一旦开启神话皇帝之后,到反攻倒算的那一天,就是新政决堤之日。

  洪水过境的时候,堤坝上会管涌,就是水在水压的作用下,会对堤坝渗透,在渗透的作用下,水在堤坝内形成孔隙流动,带走土壤,然后愈演愈烈,最终溃堤。

  而海瑞担心的就是,神话皇帝,成为新政那个溃堤之处。

  “海总宪所言有理。”张居正坦然的承认了海瑞说的很有道理,他看着海瑞说道:“那海总宪有什么办法吗?”

  “我和王次辅,之前一直在阻拦,防止官厂的权力过大,煤市口煤炭的集散皆由民便,闹出了乱子,许氏掌控了煤市口后,将蜂窝煤添加了许多的黄土,以期更多的利润,甚至还资助了沈自邠、雒于仁等人创办杂报,鼓噪风力舆论,闹出了解刳院前伏阙恶事。”

  “海总宪,有的时候,只能两相其害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自是管子轻重之道。”

  张居正必须要说服海瑞,作为清流的代表人物,一旦海瑞不再支持新政,闹得清流跟着一起起哄,会给新政带来天大的麻烦,科道言官现在如同绵羊一样,因为没有类似海瑞这样的标杆人物,一旦海瑞带头反对,大明只能走上彻底捂嘴,封禁之路了。

  “有些事自然可以权衡利弊,稍加变通,我不是冥顽不灵,食古不化之辈,但元辅啊,有些事,不能曲则全,陛下是万民的陛下。”海瑞看着张居正,也在据理力争。

  “臣也以为海瑞所言有理。”李幼滋并不打算趁机落井下石,海瑞得罪了张居正被罢免,李幼滋就能升转,成为左都御史,李幼滋没有那么做,而是选择了赞同海瑞的反对。

  有很多事儿,比升转更加重要。

  “臣亦以为海总宪所言有理。”万士和左看看右看看,唯独没敢看陛下,选择了赞同海瑞。

  作为礼法的守护者,神话皇帝明显违背了礼法,万士和自然要反对。

  朱翊钧看着廷臣们吵起来了,立刻开口说道:“诸位爱卿,诸位爱卿,且听朕一言。”

  “咱们先说好,文华殿内吵翻天,但是政令出了文华殿,咱们都要好好执行,有意见,有想法,可以在文华殿上表述,否则就失去了廷议的意义。”

  “刘伯温说,万夫一力,才能天下无敌,连廷臣们都力不往一处使,那什么事儿也做不成了。”

  “好了,你们继续。”

  朱翊钧赶忙划出道来,再次重申了廷议的规则,吵,都可以吵,怎么想就怎么说,不必遮掩,但一旦集体通过决议,就要坚决执行,一以贯之,有始有终。

  再次申明规则之后的朱翊钧,开始了看热闹的模式,这也是朱翊钧愿意御门听政的原因,看着经过了科举、官场遴选的国朝明公吵架,极其有趣。

  “那么我们回到开始的地方,灭佛之后,就必须要一个新的神仙吗?”海瑞开口问道。

  张居正立刻说道:“是的,海总宪履任地方,想来也清楚,移风易俗,绝非一朝一夕,若是移风易俗那么简单的话,云贵川黔,就没有那么多的土司了,海总宪出身琼州,想来也知道,琼州土司之盛。”

  “诚如是也,移风易俗,百年之计。”海瑞点头说道:“正因为移风易俗为百年之大计,所以就不能从出发的时候,就是错的,因为向错误的方向而去,只会渐行渐远。”

  “朝中贱儒就是这样的例子,不读史、不解圣人训深意,不能日日新,不肯承认万事万物发展之理,这些個贱儒读的书越多,错的就越深刻。”

  向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努力,再努力,结果也是错的,明知道这个方向是错的,还要因为一时的困难,而选择逃避,选择捷径,这不是大明这个硬骨头该做的事儿。

  “海总宪所言有理,那海总宪以为该当如何呢?”张居正也不着急,笑着问道,要是议政之中,因为旁人的反对就气急败坏,那不是威权人物,是神经病,一人计短,众人计长。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这些喇嘛全都送到卧马岗矿山挖矿,将所有庙宇捣毁方为正途,既然要灭喇嘛,就要做到彻彻底底。”海瑞十分肯定的说道。

  “这需要更大的投入,而且会引起西域还有川藏地区的广泛反对,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事儿,海总宪的道理当然是对的,但我们也要考虑执行的难度,形而上的理论,当然要对实践进行指导,但形而下的实践,才是作为施政考量的第一前提。”张居正再次认可了海瑞的道理,海瑞说得都对。

  但现实必须要考虑,完全的灭佛,会引发更团结的抵抗。

  喇嘛教的影响,可不止在绥远,还在西域,还在川藏。甚至能够达到社会共识的地步,大明是否要重开西域?在重开西域的时候,非要树立更多的敌人?道理张居正也会讲,但施政的也是他,他就必须要考虑的更全面。

  这次换成了海瑞沉默。

  因为张居正说的更有道理,他讲的这些道理,张居正未尝不懂,但仍然如此选择,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不是一拍脑门就决定的。

  施政的难度和广泛的反对,都是大明必须要考虑到的成本问题。

  其实张居正这番话里,还涉及到了一个是否值得的问题,也是精算之风,绥远真的值得朝廷如此投入吗?深受华夷之辨的张居正,觉得现在大明投入了近三千万银,修建驰道和矿区,掌握了金银铜铁煤矿,就已经绰绰有余了,在张居正看来,能把绳索系牢,不让草原人南下,就是施政的大成功。

  王化只是一个美好的政治构想,北方靖安,才是张居正的根本目的。

  所以,张居正选择成本更低的方法。

  “元辅所言有理。”海瑞沉默了许久后,选择了认可,毕竟谈实践,海瑞是个清流、是个言官,他可以避而不谈,不去思考成本,但作为元辅,张居正必须考量。

  在经过了热切的讨论之后,最终通过了在草原推广真武大帝转世之说,龙虎山天师张国祥,还有来华使臣、研究道藏的利玛窦一同前往草原,廷议批准了真武大帝的转世。

  “咦?不需要朕下圣旨吗?”朱翊钧看完了张居正的浮票,立刻愣住了,最终形成的廷议结果就是,苦一苦喇嘛,骂名由潘季驯和三娘子来担。

  真武大帝的转世真人,也就是皇帝本人,并不公开承认。

  皇帝不下圣旨灭佛、皇帝不下圣旨推广真武大帝转世之说,也就是大明朝廷,不承认在神话皇帝,没有留下任何证据来证明,是朝廷的主意,这完全是地方为了解决地方矛盾,推行的政令。

  海瑞听闻,惊疑不定的看着张居正,大家都是读书人,张居正难不成偷偷补过课?!

  早说你这个玩法,那还反对个屁!

  “不过留出一部分的空白,不至于进退失据而已。”张居正再次俯首说道,陛下当初问张居正是不是读书人,张居正当然是,而且读书读的极好。

  张居正怎么可能给反对派留下这么个可以被攻讦的突破口?

  神话帝王?哪有的事儿!都是地方为了解决矛盾,想出的怪招。

  “那就依先生所言。”朱翊钧又学了一招,睁着眼说瞎话。

  “长崎总督府发来奏疏,安土城织田信长答应了神田真一入明之事,总督徐渭上了一本奏疏,请求朝廷恩准。”张居正面色犹豫的说道:“徐总督在长崎,这么做是不是太危险了。”

  徐渭说了什么?简而言之,可以称之为白银硫磺条约。

  倭国每年出口到大明的白银大约有三百五十万银,硫磺将近六百万斤,这两样商品,就是倭国的特产,也是倭国换取大明商品的重要来源,而现在长崎总督府要求织田信长答应,所有的白银和硫磺,都要运抵长崎,交由长崎总督府,由长崎总督府负责周转,理由是为了贸易安全。

  而放款的方式,就是以倭国通行宝钞为主,大明货物为辅。

  而这份条约最危险的地方就在于,长崎总督府有监察之权,可以以各种理由,来扣押货物,暂停放款和不放款。

  也就是长崎总督府可以无理由的没收抵达长崎的货物,而且是名正言顺的,正大光明的。

首节 上一节 736/8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