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762节

  结果一个金毛番,对袁慎明正典刑,真心实意的认可。

  “王次辅最终判决,袁慎斩立决,周建仁无罪释放,没有问题吧,是在实现公正吧。”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询问冯保。

  “理所在,连泰西来的番夷都能看得明白。”冯保十分明确的回答了陛下的疑惑,笑着说道:“贱儒们不是看不明白,就是在胡搅蛮缠罢了。”

  袁慎一死,宏源大染坊匠人集体所有生产资料就成了定局,争论的从来都不是袁慎是不是该死。

  “走看热闹去。”朱翊钧打算去看热闹,这次的热闹不是在太白楼,而是在前门楼子的茶楼,这个地方素来是说书的地方。

  而这次聚谈的还是林辅成和李贽二位,他们的课题还是金钱对人的异化,在相继讨论了公允即自由、白银没有家国、肉食者没有家国之后,这次讨论的议题,更加深入。

  前门楼的大茶楼,三教九流汇聚之地,本来聚谈应该在太白楼,但太白楼在装潢,只能选在了这里。

  大茶楼一共三层,中间的大戏台上摆着一张小方桌,而戏台周围的座位,都是这次要跟林辅成、李贽聚谈的儒学士。

  李贽自己站在台上,看着三楼天字号包厢开着窗户,就是头疼,他们在草原的时候,皇帝陛下就没出来看过热闹,他们回来了,陛下真的是每一场都到。

  这要是说错话,那岂不是尸骨无存?

  关键是林辅成常常口出狂言。

  “林大师在路上了。”李贽轻轻咳嗽了一声,对着所有人说道。

  这一次林辅成又又又迟到了,这让现场一片嘘声,林辅成到底是堵车,还是最后压轴出场来塑造自己大师形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李贽面色严肃的说道:“在林大师来之前,我先讲个历史故事,说这东汉末年分三国,魏蜀吴耗尽了英雄气,被鼠辈司马氏窃取了江山,这蜀后主刘禅投降后,落得个乐不思蜀的骂名。”

  “姜维给蜀后主留了封十分简短的信,上面是: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这是姜维最后的努力,他成功了也失败了。”

  “这封能要了蜀后主命的书信,一直被蜀后主所保存,在姜维死后83年,这封书信,被桓温的部将孙盛进所发现。”

  “蜀后主刘禅乐呵呵的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喝的醉意朦胧,回到了家中,躺在床上,摸着这封要他命,他还要保下来的书信,再想想鞠躬尽瘁的相父,想想征战一生的父亲,想想七进七出的赵子龙,想想战死的诸葛瞻父子,想想自己被杀的太子。”

  “蜀后主心里是什么滋味呢?大抵不是此间乐,不思蜀;而是在油锅里滚三滚般的煎熬。”

  “如果真的此间乐不思蜀,他为何要留下这封要他命的信呢?司马昭可是当街杀过皇帝的主儿。”

  “他为何要对司马昭撒谎呢?而不是痛骂司马昭,汉贼不两立!因为蜀汉任由旧臣旧部活着,蜀后主要为他们活着。”

  李贽讲这个故事,好像和金钱对人的异化没有关系,但现场一片沉默,所有人都默不作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内容!君圣臣贤,就真的能幽而复明吗?!历史告诉我们,不能!做梦!”林辅成的声音在后场响起,他气喘吁吁的走了进来,这次堵车堵的厉害,他是跑着过来的,李贽要讲的故事,提前做了排练。

  李贽的额头青筋爆抖,他恨不得一脚把林辅成从台上踹下去,林辅成说的词,根本没有在台本上!原话远没有如此的直接和炸裂!

  天字号包厢的窗户岿然不动,李贽汗流浃背,也不知道大明皇帝听到这话,会是什么想法。

  而此时天字号包厢里,朱翊钧坐在窗边,看着戏台上的二人,对着坐立不安、如坐针毡的王谦,笑着说道:“林大师这话,那里说刘禅啊,分明是在点朕呐,先帝陵寝还欠了11万银,到了万历元年才给清,与俺答汗打了二十五年,平倭又打了二十三年,靠君圣臣贤,大明这番风雨飘摇,就能幽而复明吗?做梦呢!”

  “是吧,王谦。”

  “陛下,臣不知!”王谦比李贽还紧张,李贽好歹还在台上,他王谦就在包厢内,是他邀请陛下来看热闹的,而林辅成和李贽的逍遥逸闻,光德书坊,也是在王谦的经营中,林辅成这番话,很容易理解为,王谦在点皇帝。

  当皇帝还是那个十岁的小胖墩,躲在太后、冯保、张居正身后的小孩儿?

  王谦人都麻了,这个林大嘴巴,能不能按台本来!

  这就是指桑骂槐,含沙射影,说大明皇帝就是个木头墩子刘禅,扶不起来的阿斗。

  王谦想从袖子里掏台本,手有点哆嗦,索性不停的甩袖子,终于把台本找了出来,赶紧呈送,忐忑不安的说道:“林辅成自己说的,台本上不是这样的!”

  台本上的内容是,君圣臣贤,大明幽而复明,不能说一模一样吧,只能说南辕北辙,这个林辅成的确是胆大包天。

  “无碍,无碍。”朱翊钧翻看着台本,笑着说道:“林辅成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只要他说的有用,朕就能容得下他。”

  朱翊钧容不下贱儒,林辅成不是贱儒,他可是正五品的五经博士,御用的意见篓子,他不提意见,反倒是失去了作用。

  “只靠君圣臣贤就够了吗?当然不行!除了君圣臣贤,还要万夫一力!而万历维新至今,能有如此局面,则是君圣臣贤,万夫一力,方有今日之局面!”李贽真的是绞尽脑汁,在电光火石之间,将林辅成捅出来的篓子,给找补回来了!

  李贽恨不得自己没入京,自己堂堂狂夫,整天给别的狂夫收拾烂摊子算怎么回事儿。

  王谦听闻狂喜!李贽,好样的,一句话,救了三个人的命!

  “诚如是也。”林辅成站定四方告罪,才面色凝重的说道:“诸位,万夫一力又能持续多久呢?尤其是眼下,大量白银流入,金钱对人的异化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的当下,不过是春秋大梦罢了。”

  “所以,今日的聚谈要说的就是,宏源大染坊必然失败。”

  “只要宏源大染坊还是以生产,并且交换价值为目标,那么私人借由积累金钱获得权力就会持续发生,一如当初的军屯卫所!”

  “联合起来的匠人、无生产资料的穷民苦力,或者说集体所有经济,最终必然失败,因为窃公为私,私人积累金钱一定会在生产中获得权力,进而出现自我朘剥,集体所有经济败坏只是时间问题。”

  林辅成的发言可谓是大胆至极,在袁慎是不是要死的争吵中,没有一家杂报,敢这么直截了当的说出来!都是借着袁慎的命在反对政令,没人真的关注袁慎的死活。

  掌声雷动,林辅成这个自由派,终于活成了自由派该有的样子,成为了向官僚、专制公开挑战的旗手!

  这一刻,林辅成就像是站在光里的英雄,对着大明朝廷、皇帝,大声的说:你错了!

  朱翊钧看着林辅成激动的样子,伸出手,附和着鼓掌。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人性本善,性纯白无瑕,是不断的长大被污染了,而荀子为首的逆儒和法家,则认定了人性本恶,需要围绕着人性本恶建立制度来防止人作恶。

  最终孔孟之说大行其道,而荀子也不再是儒家至圣先师之一。

  林辅成的观点非常明确,人性本恶,损公肥私、窃公为私,一定会发生,那肥起来的私人,累积了足够的金钱优势,就会在组织生产的活动中获得权力,进而获得更多的金钱优势。

  朱翊钧认可林辅成的观点,军屯卫所的败坏,已经发生过一次了,而且工兵团营、官厂团造,也有可能走上军屯卫所的老路。

  李贽松了口气,这林辅成终于在缇骑把他们直接射杀之前,回到了台本之上,在死亡边缘试探的林大师终于步入了正题,他两手一摊说道:“必然失败,那就不可能成功吗?”

  “那是朝廷明公应该考虑的问题,而我们要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林辅成摇头说道:“我们的目光太狭隘了,朝廷的目光太狭隘了。”

  “几乎所有万历维新的拥趸们,都将所有的目光都看向了劳动市场、工作场所也就是生产资料,诚然这是主要的战场,但朘剥,仅仅发生在生产过程中吗?”

  “错!朘剥无处不在!”

  “哦?林大师详细说说。”李贽翻动着桌上的台本,笑着接过了话茬。

  林辅成看向了四周说道:“人活着,决计离不开四样东西,衣食住行,穷民苦力也是人,需要遮风挡雨的住所,而不是找个席子一盖,就能安安稳稳生活,房屋的供给,往往就成为了朘剥的另外一把刀。”

  “如何朘剥呢?榨取租金,当穷民苦力无法置办房产的时候,就只能租赁房舍,这个时候,租金就是一把悬在头上的刀,即便是新科进士,也无法在京师买得起房,只能租赁;薅取利钱,一旦一个生产者,想要自己的家,他往往无法负担高昂的地价,只能借钱,而利息也是朘剥的一把刀。”

  “经纪买办,房市骗局无数,房市就是一个掠夺式活动的市场,买卖时候,都要被经纪买办收一笔钱,还要被朝廷收一笔房号银,这房舍和田亩并无区别。”

  “这还只是,住。”

  “林大师这么一讲,我就明白了,也就是说,生产过程中,存在朘剥,但不代表着朘剥只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李贽按着台本,恍然大悟的说道:“所以我们的目光,不仅要看向生产,还要看向生活。”

  林辅成由衷的说道:“穷民苦力的生活苦不堪言,大家的生活也都一样吧。”

  李贽看向了林辅成,眼睛瞪大,用力的扯了一把林辅成,大声的说道:“胡说什么呢!林辅成,你找死别带上我!”

  林辅成这话说的,和特么的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有什么两样!聚谈的时候不要涉及任何煽动性言论,这可是铁律,想去北镇抚司过五毒之刑吗!

  包厢内,朱翊钧看向了王谦说道:“太白楼的装潢什么时候能弄好?”

  这都是一群大老爷们聚在一起,还能谈什么?还是得太白楼,才能让人们把话题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明…今天就能弄好!以后聚谈绝不在大茶楼了!”王谦本来想说明天,但立刻马上说,今天就可以!

  “甚好。”朱翊钧点头,看向了戏台。

  林辅成略显尴尬的笑了笑说道:“我的意思是,朘剥不仅仅存在于生产之中,还存在于生活之中,无处不在,比如水窝子,你要抬水夫送水,就要给钱,都察院的士大夫们抬水,可是到京旅人不得不看的风景。”

  “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存在着朘剥。”

  “所以,回到了最开始的问题,集体所有经济,如何才能不失败,或者延缓失败呢?”林辅成十分明确的说道:“大明官厂其实已经在做了,廉价而有效的房屋,三级学堂的官厂学舍,普遍存在的惠民药局,和法例办的安防,这都是官厂在做的。”

  “但这就够了吗?”

  “不够吗?”朱翊钧眉头紧蹙,大声的问道。

  “不够,远远不够!”林辅成十分确信的说道:“只有把匠人培养成贵族,成为肉食者,才能避免失败的必然结局!”

  “林大师,西山煤局、两座毛呢厂有匠人七万众,五大造船厂有十七万众,就是想做,也无能为力。”朱翊钧叹了口气说道:“人不患寡患不均。”

第645章 海瑞辞官

  林辅成和李贽这两个自由派,在讨论人不被朘剥才能获得自由,他们讨论的朘剥,不仅仅在生产中,还在生活中,衣食住行,房屋供给,医疗、教育、供水、生活垃圾处理等等基本生存需求的商品化,导致生产者可自由支配的所得减少,自肉食者在衣食住行中掠夺了更多的财富。

  反对朘剥的战场,不应该集中在劳动市场公允和生产资料归属这两件事上,还要看向作为人必须要拥有和取得的权利。

  这就是林辅成和李贽的有限自由,朱翊钧对有限自由论是极为认可的。

  林辅成和李贽,从姜维谈起,到君圣臣贤救不了天下,需要万夫一力,需要四方庶民获得自由,才能实现,逻辑是极为清晰的。

  水窝子的水霸,通常会将水进行甜水井和苦水井进行区分,甜水井供应肉食者,苦水井供应穷民苦力,苦水井一桶水卖6文,甜水井也卖6文,因为水霸要用甜水来贿赂肉食者,维持自己独占这片区域的水井,维持苦水井高昂的价格,维持自己的利润。

  比如五城兵马司就会禁绝城中打井,一旦发现,就会回填,甚至用差役等事儿为难,因为水霸们都会给五城兵马司的校尉们上一份贡奉,维持自己的地位,好处绝不是一桶甜水那么简单,贡奉才是利益。

  水窝子是水霸,还有就是粪霸,粪道主。

  另外一个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教育了。

  在洪武建极之前,延安府,一共有三州十六县,仅有四座儒学堂,自洪武二年诏命“郡县立学校”后,至洪武十七年止,一共修建儒学堂20所。

  北平府(顺天府)1府4州21县,儒学堂只有8座,到洪武十七年时,顺天府额外增设了21座。

  宣宗朝胡濙上表言:国朝自洪武之初开设学校,内有国子监,外有学,教养之法甚备。

  洪武十七年四月,太祖高皇帝再下诏:设岷州卫军民指挥司儒学堂,设教授一员,训导四员,同年润十月,辽东都司建立儒学堂。

  在这段时间,有儒学士鼓噪‘边境不必建学、盖因边境之民不可教化’的风力,朱元璋非常生气,下一份冗长的圣旨,以‘圣人之教无往不行’为由反驳,痛骂儒学士就是不愿意到边方吃苦所以才如此聒噪。【注1】

  自洪武十七年起,大明军屯卫所开始建设学校,在长达十三年的时间里,矢志不渝的建立军屯卫所的卫所儒学堂。

  军屯卫所儒学堂,设官如府学之制,府州县和军屯卫所的儒学堂是完全相同的规格。

  如此大规模的建学,西席先生、老师从哪里来?

  洪武八年,朱元璋下诏,命御史台官,选国子生分教北方,当年三月,从国子监选国子生林伯云等三百六十六人,给廪食、赐衣服而遣之。

  这就是儒学士反对边方军屯卫所建学的原因,因为没有老师,朱元璋那性格,一定会从国子监遴选,最后受苦的还是儒学士。

  自宣德年间开始,军屯卫所儒学堂因为老师逃所,生员减少,军屯卫所儒学堂开始消亡。

  历洪武、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到景泰五年时,已经是‘徒有学校之名,而无可餋之士,各边儒学,似此不少,宜悉革罢,以省妄费’,最终奉敕开始裁革边卫儒学堂。

  而府州县学也在消亡,顺天府29座儒学堂,剩下了7座还在使用,其余皆被废置。

  伴随着府州县学堂、卫所儒学堂的废弃,是大明朝的私塾、书院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束脩变得昂贵了起来,但仅仅是束脩昂贵也就罢了,重视教育的中国人,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

  可是这拜闻达之士为师,隐形的门槛,才是最重要的。

  林辅成所说的将匠人打造成贵族阶级,社会地位等同于士大夫,掌控生产资料的同时,还拥有向上跃迁,成为官选官,影响大明这艘大船方向的可能。

  即,统治阶级。

  “诚然,现在做不到。”林辅成十分肯定的承认了自己说的不过是镜花水月,他看向了所有人说道:“做不到,就必然失败。”

  朱翊钧不再发问,林辅成是个意见篓子,他不需要具体的实践,他的说辞他的意见,总是充斥着理想主义的不切实际。

  比较有趣的是:林辅成围绕着人性本恶,用规则去束缚人性之恶的角度去出发。

  如果从人性本善的孔孟之道,去看待这个问题,人性本善,在衣食无忧的时候,道德自然而然就会变得崇高,军屯卫所、官厂团造、工兵团营、卫所儒学堂、府州县学、宏源大染坊的集体所有经济,都一定会成功,根本不需要讨论,去约束。

  李贽看这個气氛过于严肃,开口说道:“最近在绥远出了一个熊罴,即熊廷弼,熊廷弼文武双全,天资聪颖好学,但在老家的时候,熊廷弼只能给地主放牛,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拜不得老师,也去不得学堂,最终靠着一把子力气,到了潞王府做了护卫。”

  “被陛下赏识后,到了全楚会馆就学,大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前几日,阴山南有部族叛乱,聚啸山林千余众,熊廷弼单骑至询问究竟,得知乃因狼祸无以为继,熊廷弼单骑杀三虎,捣毁七处狼穴!令人叹为观止!”

  朱翊钧听闻李贽如此说,就是眼前一黑。

首节 上一节 762/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9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