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816节

  这里面让王崇古最痛心的就是政治清汰了。

  之前有青楼女子从良投奔官厂后,有组织的利用官厂的背景,自己织娘的身份,四处骗婚,自那之后,青楼女子,就不得入官厂,南衙有青楼女子从良,就差一天,没能进了官厂,最后吊死在了织造局门前,但依旧没有改变这个政令。

  而这个政令还有后续,更加变本加厉了起来,青楼女子出身的织娘,考成都会比别人更加严格一些,更加容易被官厂清汰。

  织造局、毛呢厂的青楼出身的织娘,很多都已经是熟练工匠,在政治清汰中,损失严重,不是所有青楼女子,都是自愿踏入那烟花世界的地狱之中,但官厂对她们关上了大门的同时,已经上岸的青楼出身的织娘,也遭到了牵连。

  “管理官厂,辛苦王次辅了。”朱翊钧对王崇古进行了夸奖,是真的辛苦。

  “陛下,臣老了,王谦呢,又对这些不感兴趣,整天泡在那个交易行里折腾,赚的钱比臣还多,臣其实也担心臣死了,这官厂后继无人。”王崇古有些感慨的说道。

  海瑞不搞王崇古是因为离了王屠户,陛下真的要吃带毛猪。

  官厂是国之大计,这个位置,离开了王崇古,一定会有巨大的变动,势要豪右们刺杀王崇古是对的,官厂是因人成事。

  当初的毛呢厂,不过是为了羊吃人,削弱北虏的实力,慢慢的才发展到现在这种规模。

  王崇古甩了甩袖子,拿出了一本奏疏说道:“臣总结了官厂管理的若干办法,形成了法例办,但这法例,也要因时而动,不能墨守成规,否则僵化之下,官厂不能长久,臣思来想去,还是写了一本奏疏,恳请陛下过目。”

  朱翊钧看完了王崇古的奏疏,面色颇为严肃的说道:“大明工匠,都要谢谢王次辅,不仅仅是官厂,整个大明的官僚,也都该读读这本《官厂法例诸事疏》。”

  这本奏疏不仅仅是讲怎么管理官厂,而是讲怎么当官。

  总结起来为四句话:

  对群体保持同情和关注;对个体保持警惕和距离;

  严格按照制度和流程办事;事事处处都要留痕迹。

  这四句话道尽了官厂管理的纲常,同样也是在说如何当官,要具体展开说,就非常非常的复杂,大抵而言,就是群体的诉求一般情况下都是合理的,但个人的诉求通常都是谋求特权,这是人性的必然。

  制度和流程虽然僵化,但同样也是保护自己,每一件事都要留下痕迹,最好有文书为证,防止在宦海沉浮的时候被敌人抓到把柄。

  能把这四句话做好,就能称之为合格的官僚了。

  “陛下谬赞了。”王崇古起身告退,他的脚步非常轻快,而且非常稳健。

  朱翊钧拿着手中的这本奏疏笑着说道:“王次辅怕是看到了傅希挚的下场,才有感而发,写了这本奏疏,这本奏疏要是改名为《论奸臣的自我修养》,恐怕会引发竞相追捧。”

  王崇古既然把奏疏给皇帝陛下,陛下是拿去发在邸报,还是拿去刊发,他王崇古都懒得管。

  朱翊钧打算把奏疏的名字改一改,吸引大明官僚们都阅读一下这本书,以防止自己被权力异化,最后锒铛入狱。

  “这么改,是不是太伤王次辅了?”冯保眉头紧蹙的说道,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王次辅现在又不是个奸臣,这么说,伤大臣的心。

  朱翊钧摆手说道:“你说得对,他可以自己说自己,但朕不能这么说他,现在王次辅忠君体国、经邦济国。”

  “不如这样吧,改名叫《论五步蛇的自我修养》,这五步蛇可是王次辅亲自认可的绰号。”

  “臣遵旨。”冯保思前想后,觉得还是后面这个名字更好听点,同样还能通过宣扬五步蛇的威名,以收威吓之效。

第690章 大明皇帝是一条喜好白银的东方巨龙

  王崇古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告诉了所有人为官之道,不是之前儒家君君臣臣的那一套,而是在官场这个孽海,如何做,才能保证自己不会悲剧收场。

  朱翊钧在北衙的时候,就很喜欢看杂报,到了南衙之后,杂报就更加多了,毕竟南衙没有皇帝,会更加自由一些,朱翊钧看到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政治想法。

  东林党人最擅长的就是以针砭时事,对国朝具体政务提出批评为主,以崇尚气节,自诩清流,鼓噪各种看似美妙但决计无法执行的政令为辅,如此狺狺狂吠吸引拥趸,在朱翊钧这个皇帝看来,这就是狺狺狂吠。

  而大明皇帝将这些看似美妙却不切实际的政令进行了总结。

  万历维新在推行许多的新政,这些江南的士大夫们,以鼓噪为主,也想推行一些新政。

  比如在整肃社会风气这件事上,以高攀龙为首的这些江南士大夫们,就提出了‘腌臜之风甚嚣尘上,当力革青楼除腌臜以正不正’,就是把青楼全都消灭掉,这样对青楼女子的压迫就会消失。

  好像社会风气不正,都是青楼女子闹出来的。

  这看起来很清流,毕竟烟花世界是犯罪的培养皿,围绕着烟花世界诞生了人牙行、强买强卖、争抢地盘等等社会治安问题,但这些士大夫们,从来不说,青楼没了,楼里的娼户怎么办。

  再说了青楼这种高端的消费场所,他们这些个肉食者不去,那不就没了?一边疯狂的在青楼女子身上蛄蛹,一边又大骂女子是腌臜。

  比如在教育这块,这些江南士大夫们认为应该还教于民。

  这种风力主要是从朱元璋删减了孟子之后,就开始掀起,朝廷掌控了科举,还要掌控官刻本,还要设立府州县学,控制生员,还教于民则天下大同,可这些士大夫从来不会说,他们束脩一年就要十两银子,别说穷民苦力了,等闲的乡贤缙绅,家里三五个孩子都供养不起。

  这还算好些,还有些更具迷惑性的风力舆论在南衙泛滥。

  比如官绅一体纳粮,官员和缙绅居然不纳粮!那还是大明人吗?看似是拥护朝廷稽税,但完全不是。

  大明的官绅也要纳粮,特权是蠲免部分正赋,特权是不服劳役。

  大明最大的问题逃税漏税极为严重,对症的方子是稽税院大力稽税,把地籍搞清楚,把税基这个问题搞明白,朝廷知道税要问谁收,而不是每到夏秋两税,衙门收税,都搞得跟土匪下乡一样。

  真的听了这帮士大夫的话,把官绅免正赋、不服劳役的特权取消掉,读书人里最大的群体穷酸书生,只会怨恨朝廷,投奔这些势要豪右了。

  皇帝治国,总是要用到读书人的,如何让更多的人读书,才是问题的关键。

  比如大明财政困难,为何不严肃盐法以生财?大明的盐法、盐引制度早就败坏了,如果禁止私盐,大明朝廷一年最起码能够多收入一千万银,这看起来简单易行,而且这还不是胡乱估计,南宋的时候,光是盐钱就有3100多万贯!

  钱,好多的钱!

  严肃盐法,朝廷发盐引,就不用设立官厂聚敛了,弄得声名狼藉,也就和盐法差不太多的收入。

  这些贱儒唯独不说代价,盐引制度的崩坏,不仅仅孝宗皇帝哄堂大孝导致,就当时那个情况,查私盐查的狠了,怕是又要查一个黄巢出来,私盐贩子的猖獗,是因为有吃盐的需求。

  严肃盐法,看起来很美好,但百姓吃什么?这种最基本的问题,贱儒是决计不会解释的,就是故意营造一种我比朝廷明公更聪明的人设,进而吸引拥趸、弟子。

  这些个乱七八糟的政令还有很多很多,一个个看起来都很美好,其实都是不切实际的,甚至是包藏祸心的,只要把矛盾说往上面一套,思考一下矛盾,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

  “唯独这一条看起来最离谱,倒是还有些可能。”朱翊钧看着手中的一份杂报,乐呵呵的说道。

  南衙的贱儒们认为:大明每一个成丁,也就是成年男子,都应该从朝廷这里获得一些土地耕种!

  这看起来是最离谱的,大明近一亿两千万丁口,这些地从哪里来?!

  大明现在的新政,在对大明的生产资料进行梳理,而这些贱儒鼓噪的主张,是一步到位,梳理什么,直接发田好了!多少有点用更加激进的政策,来讽刺、抨击保守的新政,进而达到破坏新政的目的。

  本意是坏的,但大明皇帝真的能执行,大明成丁真的能领到土地!

  只不过这些土地在绥远、在辽东,在四大总督府,在鸡笼、在琉球、在吕宋、在爪哇,在千岛之国,在元绪群岛。

  “陛下,大司徒的奏疏。”冯保将一本奏疏递给了陛下,这是一本不需要批复的奏疏,就是王国光在南衙的所见所闻。

  朱翊钧看完了奏疏,沉默了片刻,对于王国光所言之事,大明皇帝没有任何办法去应对。

  王国光在奏疏里,陈述了一个矛盾,南衙的白银堰塞和货币缺失之间的矛盾,白银堰塞不就是白银多的堵住了,无法向下疏通,导致白银的交换价值大幅下跌,怎么南衙还在钱荒?

  “去年五月纹银一两,核钱八百四十文,六月止八百二十文矣,至于铺家所卖仅得七百六七十文不等,庶民无钱可用,杂以铅锡仍可通行。”朱翊钧读了一段奏疏里的原文。

  货币缺失缺的是贱金属货币,大明万历通宝的铸造规模,还是赶不上大明这个庞大的市场需求,白银堆积如山,赤铜的流入规模远逊于白银流入,就造成了这种白银大规模贬值,但钱仍然不够用的魔幻现象。

  南衙的货币,正在从过去的单纯钱荒这一根筋,到白银流入过多、铜钱过少、白银快速贬值、铜钱甚至是飞钱快速升值的两头堵的境地。

  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两头堵的大问题,南衙这个大明最富裕的地方,带着大明往前跑的这个最大的马车,就会陷入停滞,这对大明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朱翊钧看着这本奏疏,无奈的说道:“解决办法,第一个就是增发海外通行宝钞,那就必然要面对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而且这需要大明朝廷的信誉足够的坚挺,但大明朝廷没有任何信誉可言,虽然这十三年来有所恢复,但还不够。”

  “不想行钞法,就要想方设法的增大赤铜流入,让赤铜流入速度大于白银贬值、铜钱升值的速度,或者说大于南衙的发展速度。”

  白银、铜钱这个矛盾,看似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问题,但现在的问题是,大明朝廷手里的面太多,水不够用,加水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还真的是个幸福的烦恼啊。”朱翊钧倒是不觉得有什么,这是发展的烦恼,总比等死的烦恼要强得多。

  冯保笑着说道:“那倒是。”

  冯保也不觉得是坏事,现在,活力四射的南衙,总比一潭死水的小农经济的南衙要强,那些士大夫去逛青楼的时候,都喜欢一掐嫩出水的新茶,不喜欢人老珠黄的旧茶。

  比较有趣的是,江南士大夫现在有一种十分普遍的风力舆论,就是一切都怪张居正!

  比如这个白银铜钱的矛盾,贱儒就把这个问题扣在了张居正的头上,他张居正搞什么一条鞭法!收什么货币税,收实物税,哪里还有这种困扰。

  在朱翊钧为大明的赤铜烦恼的时候,解决这个烦恼的人,已经准备出发了。

  黎牙实带着伽利略,坐着费利佩二世来远东贸易的大帆船来到了大明,在近一年的航行中,黎牙实在吕宋港下船,再次踏上了大明的领土。

  没错,在黎牙实看来,这里压根就不是总督府,有巡抚、总督、按察司、布政司、十二镇衙门、用的是大明律,甚至有学舍的吕宋,就是大明的领土,跟泰西的总督府有着极大的区别。

  伽利略在下船的时候,有点晕地,长期在船上的生活,尤其是从秘鲁到吕宋这段漫长的洋流航行,让他已经忘记了脚踏实地的感觉,在达沃城,他们不被允许下船,因为达沃城里还事实存在着一个菲律宾总督府这样一个衙门,为了防止勾结,大帆船到达沃城,所有船员禁止下船。

  为了维持彼此的体面,大明保留了这样一个衙门,而费利佩二世为了维持自己的体面,假装菲律宾总督府还存在,也每年都会送一些补给。

  伽利略由衷的说道:“这里以前不叫吕宋,也不叫吕宋港,而是叫马尼拉,这是费利佩二世在远东的骄傲,在远东的明珠,就这样被大明夺取,费利佩是如何心甘情愿,每年都要带着四百万到六百万两白银,来到大明朝贡。”

  “祈求大明皇帝的宽仁,获得一些丝绸、棉布、船只。”

  黎牙实连连摆手说道:“你错了,在几百年前这里已经叫吕宋了,是我们杀死了吕宋的国王、奴役了吕宋的平民、将其称之为土著和类人的猴子,而后奴役他们建立了那边那个石头城堡,用坚固的城堡,来维持蛮横、血腥的统治。”

  “请不要跟大明讨论历史,大明是远东活着的罗马,是一切文化的源头。”

  “孩子,你才二十多岁,我希望你永远记住这句话,罪恶永远是罪恶,不是到神像面前祷告,买几张赎罪券就能消除罪恶的。”

  黎牙实是个传教士,后来他背约,在船上的时候,黎牙实还伪装自己是个信徒,下了船之后,立刻就不装了,甚至开始公开炮轰赎罪券就是心安理得的作恶。

  吕宋这片土地,谁才是来者,这是个不证自明的事儿,跟大明讨论历史是不明智的,不如跟大明讨论算学,大明的算学在元朝郭守敬之后,确实一直没有什么发展。

  “在残忍的殖民统治期间,这些人都是奴隶,但现在他们在指挥着劳力,往船上搬运着赤铜。”黎牙实看着海天一线的蔚蓝天空和大海,看着港口上,大声吆喝,喊着号子的劳力,他们用了各种办法,把沉重的货物,从栈桥拉到了船上。

  四月信风变化,又到了海贸最为繁忙的时候,这是十二处铜镇的存铜,大约有一千二百万斤,而今年从吕宋抵达大明的赤铜,将会超过一千七百万斤。

  按照吕宋铜厂总办陈成毅的估计,在万历十五年,吕宋运往大明的赤铜,将超过两千两百万斤。

  陈成毅给大明带来了无比丰富的赤铜,可以缓解一部分南衙的白银、铜钱矛盾。

  黎牙实非常感慨的说道:“你知道吗?这些劳力不是免费的,吕宋总督府要付给他们工钱,所以你看他们,说说笑笑,估计打算等下了工,去哪里快活一番。”

  “在残忍血腥的殖民统治时代,总督府用人是不会给任何工钱的,这些吕宋人甚至没有弓箭,就在火器的威逼利诱之下,一直劳作,直到死亡。”

  “然后所有人都告诉你,这是神的恩赐,伽利略,你觉得是恩赐,还是抢掠呢?”

  “你说得对,这是残忍的掠夺。”伽利略也是第一次听到黎牙实如此严厉的抨击教廷、教义,抨击泰西殖民行为。

  在船上黎牙实也是谨言慎行,生怕说错话,被水手扔下海去,但到了大明地界,他可以说出来,到了这里,可以不信神。

  “你只是表面认同罢了。”黎牙实看着伽利略摇了摇头。

  大明有一种叫做逆火的工艺,为了让工件心部硬度高于表面硬度,工匠们将工件自然冷却,而后放入炉子中再次加热,而且要用烈火,让表面温度升高,拿出后让温度变得均匀,立刻淬火,再次加热。

  而现在伽利略正在经历这一过程,黎牙实之所以如此了解,是他经历过。

  当一个人,遇到了与自身信念相抵触的观点或者证据的时候,除非这些观点和证据足够冲垮原来的信念,否则人们就会忽略它,甚至是反驳这种观点和证据,当外力足够强横的时候,不得不低头,就会暂且表面认同,而原先的信念会更加坚定,这就是人的逆火,外软内硬。

  黎牙实并不打算立刻、马上粉碎伽利略的信念,因为伽利略的对教义本身就不是很认可,说得多,反而让这个年轻人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路走的长了,见得多了,自然就明白了。

  伽利略笑了笑,没有说话。

  你黎牙实是教廷的叛徒,他伽利略就是对教廷冲锋的世俗骑士,他研究的解剖学,研究的天文学,每一项都是动摇教廷的根基,他要是相信宗教,还能被逼到离开泰西,跑到大明这等境遇?

  这一路走来,泰西的总督府、殖民地的奴隶是怎么样的生活,大明治下的吕宋平民又是什么生活,他伽利略不是个瞎子,他看得明白。

  他不是表面认同,他真的很认可大明的高道德劣势,他对那个只存在于传奇故事之中的科学的圣殿,大明皇家格物学院,心驰神往。

  “这一次,没有阿片。”大明总督殷正茂,在充分检查了大帆船后,确认了这次没有携带违禁品,也是松了一口气,上一次索伦的案子,让殷正茂也是无奈。

  “船上似乎多了两百万银。”石隆伯邓子龙面色古怪的说道,今年船上的白银格外的多,超过了700万两白银,远超历年的交易额。

  黎牙实笑着解释道:“去年阿片之争,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并不知情,是索伦为了自己的利益,私自行动,但这样的解释又太过于苍白,没有人会相信,所以国王殿下拿了两百万两白银,送给大明皇帝算是赔礼道歉,毕竟真金白银,更有说服力。”

  “那确实非常有说服力。”邓子龙非常认可的说道:“陛下对白银的认可,已经传到了泰西吗?”

  在场的人,立刻全都心领神会的笑了笑,陛下的节俭,世人皆知,这种节俭表现在对白银的喜好之上。

  小农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蜕变,需要大量的白银做催化剂,只有海量的白银不断流入大明,大明才能稳步进步,当然这就造成了大明皇帝的国际形象:是一条喜好白银的东方巨龙,身下压着的是一座座银山。

首节 上一节 816/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