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837节

  任家从来不自己出面,而是在街面上寻找一个经纪买办,而且还多数找的是外地人,不是松江府本地人,这样跑路的时候,就找不到人了,以价格低廉、赔付高为主要竞争手段,给兜售保险的业务员,极高的权限,业务员在兜售的时候,往往利用自己的权限,给出返点的许诺,除了返点之外,就是承诺高昂的利润。

  到这一步,其实这个买卖,已经脱离了保险本身的定义,这些业务员开口就是回报率,一年五六个点都是少的,而且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因为这些银子都会以高昂的利息借出去,与其说是保险,不如说是集资、借贷的当铺生意。

  在集资足够多的时候,外地的经纪买办拿到一笔丰厚的报酬,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而业务员们也很清楚自己干的什么,当经纪买办消失的时候,也会隐姓埋名,甚至是改头换面,换一家继续干。

  真正拿到了大笔银子的任家,反倒是隐藏在幕后,这也是这些年,任家的地盘越来越大,银子越来越多的原因,苦哈哈的办工坊、累死累活的海贸,哪里有搞这种集资、放贷来钱快?

  “这搞得松江府的海商,一直在跟申巡抚吵架,要官险专营,推出领海、内河漕运保险来,不要再让这些财迷心窍的家伙,破坏保险市场,破坏营商环境了。”姚光启颇为感慨的说道。

  朝廷的官险只有远洋保险,没有领海、内河漕运的保险,甚至申时行就没跟朝廷提出过设立。

  因为在申时行看来,这块领域应该让给民间,防止民间批评朝廷聚敛过甚,除了风力舆论的顾虑之外,则是人力有限,大明能把远洋保险处理清楚,已经倾尽全力了,至于规模更大的领海、内河漕运,朝廷真的要管,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实在是太大了。

  结果民间保险乱糟糟,松江海商天天跟申时行吵架,要求朝廷管一管这乱糟糟的市场。

  “管的时候,嫌管得宽,不管的时候,又嫌乱,这帮家伙,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明白,不能既要又要呢?”朱翊钧叹了口气,他和申时行的倾向是一致的,朝廷管不了那么多,哪有那么多算学人才。

  姚光启低声问道:“他们愿意提高保费,陛下官险本来就是最贵的了,也不行吗?”

  “不行。”朱翊钧再摇头,他略显无奈的说道:“这不是保费的问题,朝廷也是由具体的个体组成的,能做到这个程度,也是松江地面官员上下一心,竭力尽心做事的结果了。”

  每一条三桅夹板舰需要五百银,这是五万里以上,十万里以下,而十万里以上,是按航程算的,更加昂贵,要数千银乃至上万银,提高保费看起来美好,但算学人才是需要培养的,这种乱象,还要持续很久。

  而且最重要的就是避免官险无限制的过度膨胀,进而导致臃肿问题的恶化。

  “在矛盾中,不断寻找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以至冲和,朝廷只能抓到一例处置一例,尽量让事情不过分的恶化。”朱翊钧没有力求任何政令的尽善尽美,而是选择了理性。

  “臣遵旨。”姚光启俯首领命,他略微有些怅然,发展的路上,不只有鲜花,还有荆棘。

  姚光启眼下就遇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儿,八月是松江府台风天最严重的一个月,这个月,又有很多船只,再也回不了新港了,沉没在了漫天风雨之中,永远留在了大洋,皇帝陛下因为大雨天,都无法出门。

  又会有一堆的打着保险名头的集资者要暴雷了,那些损失了本金的海商、失去了家人的水手亲眷、损失了货物的商贾,一定会把大明衙门给堵了,希望朝廷能给他们做主,主持公道,而那些卷了款逃跑的经纪买办,本就是改名换姓的业务员,基本上找不到。

  保险也好,交易行也罢,这些东西,一旦发展到盈利为导向,集资大于做事的时候,这些社会矛盾就会爆发。

  在万历维新进行到第十三个年头的时候,大明现在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是新的挑战,需要在这些挑战之中,不断地寻找冲和之道。

  大明在经济上存在着两个派别,一个主张更多的货物,一个主张更多的货币,大抵就是务实派和务虚派,显而易见,主张更多货币的务虚派,赚银子的速度更快,而且承担的风险更小,习惯了赚快钱,就再也不会愿意去赚慢钱了。

  看到务虚派能赚这么多银子,务实派也会慢慢变成务虚派,最后整个松江府都变成群魔乱舞之地。

  姚光启不知道如何是好,而大明皇帝似乎也不打算过分的干涉松江府的变化,这里是大明新政的试验田,也是大明国朝经济上,最大、最重要的战场。

  任家和楚家倒了血霉!这是上海县百姓马上就知道的事情。

  当天缇骑带着衙役们就把两家给再次围住,而后开始抓人,不是踏平,而是抄家,很快衙门就贴了榜,公示了两家的犯罪事实,证据十分确凿,尤其是任家以保险的名义搞集资、地下钱庄放钱这些,都是波及甚广,受害者极多,路边的狗,见到了都得啐两口再走。

  任家和楚家犯罪的事实,是十分清楚的,民间普遍都非常认可,但上海县有传言,任家和楚家倒了霉,是大将军戚继光在皇帝面前,狠狠的参了他们一本,因为楚家的大公子楚中天,得罪了不能得罪的贵人,才招惹了祸患。

  上海县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戚继光虽然到北衙近二十年了,但还是那个急公好义的戚继光,遇到了不平事,就要处置,而那个胡闹的黄公子,虽然纨绔了些、喜欢仗势欺人了些,但在纨绔的时候,维护了公平和正义。

  相比较公平正义得到了实现、大明这架庞大的国朝机器的纠错机制还在顺畅运行,民间普遍更相信‘得罪了不能得罪的人’这个剧本,觉得这个剧本更加合理。

  北衙意见篓子林辅成,回到了自己老家松江府,但是他已经完全不认识这里了,走在街上都有些迷茫,离开日久,那些熟悉的街道,全都已经翻新,青石街道也都是硬化后的路面,路边的行道树都已经亭亭如盖。

  这种陌生,让林辅成参加上海县燕铮楼聚谈的时候,又又又一次迟到了,上海县比北衙还要豪奢,注定了上海县比北衙还要堵,林辅成被堵住后,自己下了车步行前往燕铮楼,结果迷了方向,绕了个大圈子,所以晚到了一些。

  “诸位海涵,海涵,许久没有回来,在这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上海县,都迷路了。”林辅成对着四方拱手,而后大咧咧的坐下,看向了台上的三个人,笑着对李贽问道:“这二位是?”

  “这一位是闻道先生马经纶,这一位是公安派阳春社袁宗道。”李贽介绍了来人,这个马经纶是个举人,而且马上要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了,而袁宗道这是公安派三袁之一,都是有名的意见篓子。

  林辅成看了一圈戏台下,都是松江府的才子,让林辅成比较意外的是,除了才子,还有佳人,几乎每个才子都带着女伴,这和过往聚谈的氛围完全不同。

  一群大老爷们搞聚谈,很容易喊出你们的家人也很苦吧这类的口号来,所以,大明的聚谈,必须要携带佳人才能参加,防止气氛过于严肃。

  林辅成叹了口气,这帮才子佳人,个个争奇斗艳,他们压根就是来斗富的,看看身上那一大堆的零碎,就知道,这些才子们的心思,根本不在要聚谈的内容上,而是在这些佳人身上,如何在佳人面前压别人一头,才是他们参加聚谈的目的。

  不过也好,每个人入场都是要买票的,聚谈是要花钱才能来的。

  李贽的神情非常放松,因为天字号包厢窗户是关着的,证明里面没人,大明皇帝今天的行程是去阅视松江府铁马厂,姚光启来到了上海县,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悬而未决的松江府铁马厂,落户到了上海县。

  华亭、青浦、上海、浦东四个地方,争抢这个铁马厂,姚光启凭借着自己和工党党魁王崇古的特殊关系,获得了铁马厂落户上海县,这可是皇帝都亲自关心的项目。

  姚光启能力出众,把这个铁马厂弄得有声有色,已经可以生产升平三号,三十匹、十六匹、十匹马力三种类型的铁马,每年预计产量达到了一千台。

  皇帝不在,林辅成就是口出狂言,也不会被皇帝给亲自听去了。

  “林大师来的刚好,我们刚才在讨论,大明兴文匽武。”马经纶颇为平静的说道:“我是老学究,我还是觉得兴文匽武,乃是定国安邦之策,兴文匽武没错。”

  袁宗道点头说道:“我的观点和闻道先生是一致的,若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到了万岁面前,我也是这个说法,兴文匽武,对国朝有益,振武,适可为止的好,再给更多,就会有麻烦。”

  李贽有点无法说服马经纶和袁宗道,这两位,十分的固执。

  “我认可二位的观点,的确,兴文匽武没错。”林辅成非常认可的点头说道,这是他一贯的聚谈方式,肯定并且支持对方的观点。

  “我认为兴文匽武没错,是因为历朝历代,汉唐宋明,无论制度如何变化,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那就是大一统,不是大一统的两宋,被我明文人嘲弄的体无完肤。”林辅成首先表明了自己为何支持,是有非常明确原因的。

  大明的士大夫动辄远迈汉唐,对两宋的态度,多数是吸收经验教训的批评为主。

  “额,大一统和兴文匽武有什么关联吗?”马经纶有点懵,他和袁宗道的论点,多数都是站在了侠以武犯禁之上,武夫的权力过于强横,就会影响江山的稳固,对皇帝形成直接威胁,左右朝堂政令执行。

  这林辅成一上来,就把问题上升到了大一统的高度来,搞得马经纶都有点惊慌。

  这个格局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为什么历朝历代都强调大一统?这个大多数人的认知是怎么来的呢?”林辅成看向了所有人,开口说道:“因为大一统就意味着稳定,就意味着边疆稳固,腹地不会发生强度很高的战争,意味着万民的生活能够基本维持下去,宁做盛世犬,不做乱世人。”

  “北宋末年,有一个女诗人,名叫李清照,她的前半生无忧无虑,一如她那首诗,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可是这世道忽然就变了,金兵来了,到了晚年,她的境遇也如她那首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为何要大一统,因为边疆会稳固,腹地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生活就会安定,当天倾地覆时候,哪怕是势要豪右出身的李清照,也会过的无比凄惨。

  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林辅成极为感慨的说道:“历朝历代,军兵,都是不稳定的一部分,我们看一看先秦到现在的军兵吧,先秦时,春秋战国无义战,动辄举国之力兴兵征伐,万民凋零,到了汉时,这日子终于安稳了下来,这军兵就成了世家的鹰犬,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烽火狼烟,不就是世家掌强兵吗?”

  “汉以强亡,汉的确很强,可是,生灵涂炭。”

  “两晋时候,司马家引了胡人充实中原,因为战乱造成了极大的人口短缺,结果闹出了永嘉之乱,西晋两个皇帝被俘。”

  “魏晋南北朝,荒唐了数百年,终于到了隋唐,以府兵制为主的关陇世家逐渐崛起,隋唐的建立,随着科举制的建立和完善,世家虽然仍然有着莫大的影响力,但已经今非昔比,直到唐中晚期,黄巢彻底把世家扫进了垃圾堆里。”

  “可唐朝末年,五代十国,军兵强横,闹出了多大的乱子来?不必细说,以至于到了两宋,矫枉过正,在两宋朝廷眼里,武将、武人的威胁,比胡人的威胁还要大,最终闹得天下亡于胡虏之手。”

  “该不该兴文匽武,该。”

  林辅成十分简单的梳理了下,为何大一统和兴文匽武会联系在一起,大一统是人们追求稳定美好生活的共识,军兵作为不稳定因素,兴文匽武,成了必然,这是历史教训,魏晋南北朝足够的荒唐,一点都不美好,五代十国,所有人都可能成为军粮。

  “林大师,高见啊!”马经纶十分诚恳的说道。

  林辅成继续说道:“其实北宋灭亡,宋钦宗和宋徽宗北狩之后,在山河破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以岳飞为代表的底层出身的武将,开始寻找军兵在江山社稷中的意义,而且岳飞找到了,在目标上,是收拾旧山河,在军纪上,提出:冻死不拆屋,饿死不虏掠。”

  “本来,关于军兵社会地位、权利、责任、义务的思辨和演化,应该在南宋初年的绍兴年间完成,岳飞做得很好,神武后军军纪严明,能征善战,如果绍兴十年,没有那十二道金牌,大宋军重新夺回京城,以严格的军纪来约束军兵,保家卫国的义务深入人心,演化就可以成功了。”

  “但是这一切,因为宋高宗在惯性之下,对军兵天然不信任,一切的一切,在绍兴十一年,宋高宗下旨将岳飞处死的时候,戛然而止了。”

  马经纶和袁宗道互相看了一眼,林辅成这话,他们听出了些别的味道来。

  “军纪不良,四处杀良冒功、打家劫舍、兵过如篦的军兵,当然要兴文匽武,可是军纪严明,甚至连被人打了,都不肯还手,只因为对方是民,比如秦忠科;别说打家劫舍,甚至愿意以血肉之躯,抗天地之力,比如出巡抗汛的浙江九营,这样的军兵,就不该兴文匽武。”

  林辅成非常肯定的说道:“既然履行了义务,就该享受应得的权利。”

第709章 意见篓子林辅成,被捕了

  岳飞对自己的帐下军兵要求极为严格,这种严苛是上下一体的,比如岳飞的儿子岳云,在军中策马下坡的时候,因为没有操控好马匹,马匹摔倒在地,岳飞立刻抽出了军鞭,惩戒了岳云。

  岳云十二岁从军,随父亲三次北伐,屡立奇功,收襄阳六郡之地,攻随州,入陷阵先登营,冲锋在前,攻邓州更是身先士卒,最先登上城墙,在军中号称赢官人,即便如此剽悍,岳飞依旧没有给岳云任何的优待。

  军兵有不告而取百姓棉麻一束,立斩不赦以徇军例;军兵夜宿门外,百姓开门愿意接纳,但军兵胆敢进入,亦军法处置,以至于军兵所到之处,从不入任何百姓家门,因为军兵持有武器,进百姓家门,就会见财生贪图之意。

  在严格执行军法的同时,是极高的军兵待遇,军中有药局,家眷皆可看病;若是将官军兵远戍边方,会定期遣军兵妻子前往慰劳,若是边疆稳定,营建硬寨壕沟屯耕以安边方;若是将士不幸牺牲,则神武后军,也就是岳家军这个集体,会赡养其孤儿寡母;但凡是朝廷有犒赏恩赏,岳飞、军将,绝不能藏私。

  至于喝兵血,也就是动辄打骂肉刑、奴役军兵劳役、克扣军饷口粮等,立斩。

  两宋从来不是兴文匽武,而是重文轻武,对武夫进行全面的压制,甚至安内高于攘外,宁愿被胡虏欺负,也不愿意给武夫任何的权力和提高社会地位,进而造成了两宋文恬武嬉,文不可安邦,武不可定国。

  贼配军,这三个字就是北宋末年的真实写照,所有的军兵都是贼配军,无论是朝廷的禁军,还是四百万的厢军,能打的只有戍边的大宋西军。

  北宋名相如云,难道就没有一个人看到这种危害?当然有,而且很多,但朝廷按照历史经验,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冗兵可是北宋三冗之首,关于军兵的社会定位,北宋朝廷也比较迷茫,不知道拿军兵如何是好,只好循规蹈矩,过去怎么办,现在也怎么办了。

  在北宋天倾的时候,岳飞等一批出身底层的将领,开始积极探索军兵的社会定位,中原军事机构开始演变,从单纯的杀人机器、暴力机构,向社会稳定的压舱石的转变,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来争取更多的义务。

  中原军事机构的这种转变,本该在绍兴十年完成,但一切都因为宋高宗赵构和金人媾和,戛然而止了。

  戚继光和岳飞真的很像很像,在倭寇肆虐的时候,探索着军兵的社会地位,军事机构的演变,最终提出了上报天子,下救黔首,这就是眼下京营和水师的军魂。

  军魂是依靠军纪刻在军兵骨子里的,这样的军队在南衙活动多年,也创造了广泛的拥军环境,但也有其割裂性,富裕的、高傲的势要豪右,仍然看不起军兵。

  下救黔首,内容很多很多,浙江九营出巡抗汛是一方面,绝不对百姓出手,防微杜渐防止杀良冒功的现象是另外一方面,其实就是承担社会责任和约束暴力。

  林辅成的态度非常明确,在过去,行为是兵过如篦的军兵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兴文匽武是正确的,而军纪严明,承担了更多社会责任的大明军兵,成为大明江山社稷压舱石,最后安定力量和手段的军兵,再说兴文匽武,是打断军事机构的演化,和宋高宗赵构一样,是要背负历史罪责的。

  林辅成完整的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李贽伸出了大拇指,这老林还是一如既往的能言善辩,从军事制度的发展和演变的角度,驳斥了兴文匽武的观点。

  在林辅成将兴文匽武拔高到了大一统的高度时,燕铮楼内的士子,就把注意力看向了林辅成,毕竟马经纶、袁宗道的观点,都是些陈词滥调,都有点听腻了,但林辅成的话,成功的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在场所有的士子,无不想到了前几日发生在崇德坊的事儿,秦忠科在有人撑腰的时候,仍然不肯反击,这不是懦弱,而是军事制度的发展和演变,这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松江府有十万水师,这暴力失控,哪家哪户能顶得住?

  “我带了几顶帽子。”林辅成笑眯眯的拿出了一摞帽子,这是他今天聚谈的道具。

  林辅成的聚谈是要收门票的,而且价格并不便宜,一场聚谈,光是门票钱,少说都要七百两银子,都够全楚会馆一年开支了,他也精心准备各种花活,让士子们觉得物有所值。

  “这些帽子,代表了咱大明士林中的形形色色的众人,有人戴一顶,有人要戴好几顶。”林辅成拿出了第一顶帽子说道:“君为客。”

  这第一顶帽子,已经让在场所有人都呼吸急促了几分,连李贽都再次看了眼天字号包厢,确定了陛下今天没在这里,否则戴这个帽子的都是反贼。

  天下为主君为客,是浙江地方普遍的一种观点,是对‘家天下’的全面反对,反贼中的反贼。

  林辅成也是在浙江聚谈的时候,才了解到这种观点,客,就和客星的客是一个意思,是客人,秦汉唐宋元明,朝代更替,皇帝各姓,天下从来都不是家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皇帝是客人,所以这种论点,就是反贼论调,可这就是事实。

  天下为何有君王皇帝?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

  皇帝二字,是春秋战国乱战大思辨的最后结果,需要有一个人来做举重冠军,承担起天下兴亡的历史责任来,要抑制私利、兴公利,为天下谋福,为天下消除祸患,对于皇帝而言,义务才是首要的,而皇帝的权力,全部来源于履行义务后收获。

  “你们怕什么?”林辅成看着这些士人如临大敌的样子,惊讶无比的说道:“你们都不看邸报吗?陛下对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点评是:言之有理,陛下都说有理,你们怂个什么,又没让你们造反,一个个都满头大汗。”

  林辅成都不知道这些人在怕什么!怕还跑来聚谈?

  皇帝陛下认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而且看皇帝的行为,就发现,陛下至高无上的权力,都是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后获得的,军权、政权、财经事务等等,莫概如是。

  陛下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反倒是士人们如临大敌。

  “那什么啊,林大师,咱们这个帽子要不要收起来,有些话,皇爷爷能说,咱们不能说。”李贽小心提醒林辅成,陛下说,当然可以,因为这本身就是陛下的责任,可是子民们说,有的是官员来为难他们。

  “那咱们做什么五品的格物博士?”林辅成立刻反驳道,别人也就罢了,他林辅成和李贽,可是正五品格物博士,虽然来路不正,是黄公子依靠大将军府关系搞来的。

  “也是。”李贽想了想,这个问题好像不是不能谈,谈一谈,又不是付诸于实践。

  “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若如此,可亡国也,君为客。”林辅成对第一顶帽子做了总结,天下所有的好处都是皇帝的,天下所有的坏事,都是别人干的,不敢承担任何的责任,那国就亡了,皇帝就是客人。

  亡国和亡天下是不同,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南宋那样,连汉室江山都断代了。

  林辅成从兴文匽武谈起,说到了军兵的责任和权力,就是为了说皇帝的责任和权力,这本来是个非常非常容易出问题,甚至会被锦衣卫直接逮捕的话题,但因为陛下做的极好,让这个话题变得反而不是那么的尖锐。

  林辅成拿出了第二顶帽子说道:“直谏以正君错。”

  皇帝怎么可能有错呢?!直谏正君错,不就是反贼吗?但皇帝也是个人,皇帝也会有错,海瑞就得把这个帽子戴起来,这属于反贼中的温和派,以正君错为主,让皇帝改正自己的错误,算是大明的主流风力舆论。

  林辅成看了一圈,笑着问道:“诸位,出仕做官,是给陛下做官吗?非也。若是给陛下当官,那就没有直谏正君错一说了。”

  这个逻辑非常清晰,给陛下当官,那还对陛下的行为指指点点,是不对的。

  “林大师,话不能乱说。”马经纶有点后悔了,他听闻林辅成的聚谈极为大胆,没想到胆大包天到了这个地步,他在解构帝制!

首节 上一节 837/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