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847节

  次日的清晨,李后白和李舜臣醒酒,沐浴更衣后,被礼部司务叫到了鸿胪寺。

  “是你们朝鲜被倭寇入寇!不是大明!我昨日叫你们来议事,你们二人烂醉如泥!简直荒谬!”陈学会愤怒无比,厉声说道:“不想救朝鲜,就滚回去!别在这里碍眼!”

  陈学会是个传统的儒学士,如此大发雷霆,斯文扫地,完全是被气到了。

  “织田信长遣对马岛岛主宗义智,督促朝鲜国王入倭参洛,以示臣服,否则将加以诛罚,这就是找借口宣战了。”陈学会将一份塘报交给了李舜臣,他也看出来了,李后白已经完全没了心气儿,也就是这个李舜臣还有点样子。

  参洛,就是让朝鲜国王到京都参见倭国天皇,这种参见是完全臣服的表示,去了不回去的那种,如果不去,倭国将会进攻。

  “陈侍郎容禀!我王绝对不会去参洛,这哪里是参洛,分明是去送死。”

  “而且,倭寇哪里是要进攻我们朝鲜啊,分明是要进攻大明!”李舜臣终于见到了朝中的大臣,立刻将一本奏疏拿了出来,十分恭敬的呈送说道:“这不是我说的,是织田信长说的!”

  “倭国是为了假道朝鲜伐明,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还请陈侍郎明鉴。”

  无论如何要请到大明天兵入朝作战,光靠朝鲜绝对顶不住!李舜臣对朝鲜的军力门清儿,一群花拳绣腿的花郎,根本不是倭寇的对手。

  陈学会打开了奏疏,看了许久,才说道:“可有物证?”

  织田信长在提刀上洛之后,就对所有家臣说了他的宏图伟业:‘席卷明国,合三国为一’。

  合三国为一,这是织田信长布武天下从一而终的口号,统一倭国不算完,吞并朝鲜不算完,只有席卷大明,合三国为一才算布武天下。

  大明在琉球、在长崎,相继击败了九州岛的倭寇,建立了长崎总督府和长崎行都司后,这个口号,才算是偃旗息鼓,没人再谈及。

  “此有通信使往来国书为证!”李舜臣闻言大喜过望,立刻俯首说道:“国书里有唐国迄三字可做证明,倭国将大明称之为唐国,唐国迄的意思就是入唐,我有很多的书证,物证,还请陈侍郎奏闻陛下。”

  李舜臣没有骗大明的意思,朝鲜和倭国有通信使来往,早在明初就已经有了,通信使前往倭国,亲眼看到过,而且还留下了书证来,国书里只有三个字‘唐国迄’,但往来的国书里面,有不少地方,都提到了借道朝鲜攻伐大明。

  “入唐?”陈学会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讶异无比,他疑惑的问道:“何意?”

  不是陈学会读书少,读不懂这入唐的意思,而是他不敢相信,倭寇如此大胆包天,大明还没筹划着灭倭,倭国居然筹划着灭明?

  这天下事,还讲不讲道理了?!

  “织田信长有家臣羽柴秀吉,给他妻子北政所的信中,有一句为:余生存中必加唐土于我版图,把大明兼入倭国版图,就是入唐。”李舜臣立刻解释入唐二字的含义。

  入唐可是有明确解释的,由织田信长的家臣,羽柴秀吉,也就是后来的丰臣秀吉明确解释过,把大明消灭,把领土兼并,就是入唐。

  倭寇对中原的野心,可是自古以来。

  “倭人入寇朝鲜,可不是单纯想打朝鲜,而是为了攻打大明!”李舜臣竭力的想要把大明一起拉上战车,而且是光明正大,堂而皇之,他继续说道:“我在朝鲜曾经窃闻,织田信长的妹妹织田市久在大明,只需要询问便知!”

  “我自会询问。”陈学会点头说道。

  大明对倭国的狼子野心当然知道一些,但完全没有料到,倭国如此贪心不足蛇吞象,要吞并大明,简直是让陈学会大开眼界。

  “此次倭国集结兵力为三十万六千余人,其中陆军为十五万八千人,这打朝鲜用得了这么多人吗?他们就是奔着大明来的。”李舜臣左右看了看,低声说道。

  “我怎不知?”李后白讶异的问道,李舜臣居然对倭寇的数量如此清楚!

  李舜臣直截了当的说道:“我和毛利辉元有来往,光是毛利家就出动了三万武士,而且,织田信长承诺,征战每卒每人给予两人俸米,其妻子食粮另外给付,军阵中所雇用之下人妻子,亦一律给予食粮。”

  “也就是说,此次征伐,每个倭寇能领两份俸禄、妻子还给俸禄,军阵下人的妻子,也都给粮,这是孤注一掷了。”

  “织田信长哪来这么多粮食?无外乎入了朝鲜就烧杀抢掠!”

  陈学会看着李舜臣,仔细打量了一下说道:“朝鲜难得有个明白人,把情况说的如此清楚,你拿我的拜帖,前往西土城大营,拜见戚帅和李总兵,将你所知道之事,全都告知。”

  陈学会写了一份拜帖,让李舜臣有门路见大明的军将,参与到作战计划的制定之中。

  至于李舜臣提供的情报,有没有价值,得让戚帅过目,他陈学会不太知兵,还是让戚帅去判断就是。

  “谢陈侍郎!”李舜臣终于能够面见戚帅了,留下李后白一个人挨骂,李舜臣急匆匆的前往了北大营,去见戚继光和李如松。

  戚继光听闻有新情况,立刻让李舜臣到了武英楼,而陛下刚刚操阅军马,就在武英楼内。

  “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李舜臣入门就跪,门前的小黄门已经告诉了他,陛下宣见了他。

  “免礼,你提供的情报很有用。”朱翊钧笑着说道:“听说你在朝鲜郁郁不得志,被人夺了武举人的出身,白衣从军,可有此事?”

  “陛下明鉴,卑贱小人微不足道之事,居然劳陛下费心,臣惶恐不安。”李舜臣赶忙说道,他和顶头上司不和,被顶头上司多次派去送死,甚至被扣了罪名被剥夺了出身,这些小事,陛下居然都知道了,那朝鲜士大夫胡言乱语,陛下显然也是清楚的。

  “坐坐。”朱翊钧示意李舜臣就坐,能杀倭寇的将军就是好将军,能杀倭寇在朱翊钧这里都会得到青睐,哪怕李舜臣是朝鲜人。

  李舜臣将自己知道的所有倭国的情报,一五一十的说清楚讲明白,尤其是讲倭国上下共识的入唐之风。

  “弹丸小国,在岛上终归是穷途末路,他们谋求大明的野心,自南宋灭亡之后,就已经无法掩盖了。”李舜臣总结性的说道。

  崖山之后无中华,就是倭国士大夫们最先吹出来的风力,他们这么讲,和把大明叫做唐国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不认大明是中原这片土地的主人,否定元、明的合法性,那自诩继唐的倭国,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宣称了。

  不仅仅是要宣称,现在倭国已经准备实践了。

  “他们真的有三十万武士出征朝鲜?”朱翊钧眉头紧蹙的问道。

  “倭国内外,每百户出水手十人、足轻十人,共分为了九路,三十万六千人,臣和毛利辉元有联络,他在劝臣为倭寇效力,臣思前想后,来了大明。”李舜臣不敢说真假,但这是毛利辉元遣人告诉他的,目的就是劝降他。

  给倭寇当狗,还是给大明当狗,李舜臣觉得给大明当狗更合适一点。

  三十万对四万,优势不在我。

  朱翊钧低估了倭国赌国运的决心,倭国一共满打满算才八百五十万人,这里面把老弱妇孺去掉,成丁顶天算也就七十万,这就拉出了三十万的大军来。

  以大明为例,大明号称两百万军兵,但其实都是屯耕,农夫大于军事属性,能拉出过门作战的野战军,也就十万人。

  朱翊钧不是赌狗,他不理解梭哈的艺术,倭国自古以来就这样,喜欢梭哈。

  “戚帅,要不要增兵?”朱翊钧觉得大明准备有点不足,四万京营锐卒,被三十万人围攻,恐怕真的会有危险。

  “陛下,臣不认为需要增兵,一汉当十倭。”戚继光笑着说道:“陛下,臣和倭寇打了这么多年仗,他们的实力,臣心里有数,打仗也不是人多就能赢的。”

  要是人多就能赢,俺答汗还能入寇京畿?

  戚继光领步营三千的时候,一汉当十倭,现在经过陛下孜孜不倦的强兵,不断地增加火器的情况下,搞不好一汉当二十倭、三十倭都有可能。

  大明的火器不仅多、不仅强,而且荤素搭配,重火力、单兵火力齐头并进,戚继光觉得四万京营,已经是给足了倭寇面子了,陛下这十万京营,可是奔着重新耕犁一遍大明筹建的,况且还有水师援护。

  “陛下,人再多了,这后勤的压力就太大了,朝鲜国内的道路和大明没有可比性,臣以为四万,不多不少正正好。”戚继光补充说明了自己的意见,人再多,后勤压力上来了。

  “那就依戚帅所言。”朱翊钧点头,必要的时候,就投毒,杀倭寇这件事上,朱翊钧没有任何道德负担。

  “朝鲜方面无力提供粮草吗?”朱翊钧看向了李舜臣,问出了最关切的问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明要从腹地运粮草过去,实在是损耗过大。

  李舜臣叹了口气无奈的说道:“其实完全有余力,可以提供充足的粮草,四万锐卒、两万军兵并不算多,可是国内朝中,从大王到大夫,都不愿意出这个粮草。”

  在万历十三年十一月这个时间节点上,朝鲜大约有1700万人,是倭国的两倍有余,但朝鲜国王从头到尾都不觉得自己能打的赢倭国,这还没开始,就跑到大明求援,甚至还不肯提供粮草。

  理由很多,但归根到底,就是觉得不给粮草也能请得到天兵。

第718章 陛下,急报!顺天府陷落!

  朱翊钧之所以反复提及粮草问题,是因为在原来的两次万历援朝战争中,朝鲜屡次背刺大明,明明粮草‘无人输运,堆积露处,几时运来而可喫’,在露天堆积如山,任由其腐烂,也不肯交给大明军兵使用,以至于大明在朝作战军兵,是啼饥号寒。

  在万历二十一年,大明军正式进入朝鲜作战之前,朝鲜国王李昖、大臣崔兴源等人,承诺入朝则给四万军兵、两万战马两个月的军粮,在李如松的带领下,大明军四万正式入朝作战。

  李如松援朝,在平壤以796人伤亡为代价,消灭了倭寇一万余人,小西行长减员11300余名,逃离平壤,而在平壤大捷之后,朝鲜承诺的粮草,迟迟没有交付明军。

  总督军务、辽东经略大臣宋应昌在奏疏里痛骂朝鲜国王李昖、崔兴源等人出尔反尔,痛哭入朝作战军队的凄惨,曰:众兵自渡江至今,菜肉盐豉之类无由入口,甲胄生虱衣履破碎,一遇天雨,浑身湿透,相抱号泣,马倒者且有一万六千匹,兵士可知矣。(《报三相公并石司马书》)

  宋应昌是个文官,他恨不得把朝鲜君臣全都杀了!

  在平壤打出了大捷,结果光是马匹就饿死了一万六千匹,可想而知粮草短缺程度。

  李如松只能按兵不动,一直等了足足两个月,大明粮草运到,李如松才开始继续进兵,这两个月时间,朝鲜国王李昖不停催促李如松进兵,大明皇帝和兵部尚书也屡次催促,但李如松不动如松,他跟朝廷解释,没有吃喝,而朝鲜国王则狡辩称连年疲敝,不能自振。

  而万历皇帝对此的态度是:情有可怜,非尽险诈,朕亦推诚不疑。

  万历皇帝采信了朝鲜国王李昖的说法,说情有可原,反复下旨催进,李如松叫苦不迭,皇帝不信他,他能怎么办?

  每当大明军打赢一次,这种情形就会出现一次,嘴仗打了无数,但打嘴仗打不出粮草来,朝廷催、军兵饿、马匹倒、火药不济,李如松在辽东豪横了半生,就没打过这么憋屈的仗。

  现在,李舜臣也直接了当的告诉皇帝,粮草问题,朝鲜方面是非不能实不愿。

  “为何不愿?倭寇难道打的是大明朝吗?”朱翊钧非常不解,朝鲜王李昖脑子被驴踢了吗?被倭寇打的是朝鲜,而不是大明!

  有也不给,非要大明从内地运输,从天津港发粮一万石,就得三万石的运费!大明就是天朝上国,如此打七年,也撑不太住!

  “在我王眼里,倭寇为贼,天兵亦为贼,倭寇不能势大,天兵亦不能势大,若是天兵真的是那王者之师,那他朝鲜王如何为万民之王?”李舜臣回答的非常迅速,甚至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语调里甚至有些委屈。

  李舜臣委屈大了!

  李舜臣之所以可以如此快速的给出答案,和他在朝鲜的经历有关,朝鲜也有兴文匽武的风力,李舜臣在朝鲜带兵作战,粮草只能自筹,自筹就得烧杀抢掠,强取豪夺,一时间朝鲜军兵在万民心目中,和匪徒没有区别,在大明当武将难,在朝鲜当武将亦难。

  天兵真的是王者之师,会严重影响朝鲜国王的统治根基,这就是李舜臣所说的非不能,实不愿的全貌。

  “朝鲜多山,这王驾出汉城,再出开城,再出平壤,可再至义州,王驾可随势而动,而万民如何能动?”李舜臣俯首说道:“万望大明天兵解朝鲜万民于倒悬,亦望陛下看清朝鲜王公贵胄之鼠目短视,莫要被骗了。”

  在李舜臣看来,打完仗能到大明做个鞑官,那是他最好的下场,所以他的立场天然站在大明这边,若是在战场上死了,那也是抗倭忠勇英烈,左右都不亏,唯独继续对朝鲜国王效忠,是最蠢的行径。

  不值得,李舜臣对朝鲜的统治阶级已经恨的咬牙切齿了。

  这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做人做事,不能当畜生,大明军是入朝作战,消灭倭寇是为朝鲜消灭,解救的是朝鲜的百姓,结果大明军入朝,敌人不仅仅是倭寇,还要跟这帮畜生不如的东西斗智斗勇,他希望大明朝廷能够早日看清楚这帮畜生的真面目,减少损失。

  尤其是陛下。

  这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和底线,事情说破天去,也是大明入朝作战,救的是朝鲜。

  对于大明而言,灭倭也不是必须假道朝鲜,可以从长崎总督府出发,一把尖刀,直插倭国,大明水师强横,而且还在不断地变强,李舜臣到大明看到了邸报,最近大明朝廷在吵架,为了水师扩军而争吵。

  主要是为了扩多少争吵,激进派认为五万,保守派认为太多了,三万足矣,极端保守派认为十万,扩张到二十万水师,就和永乐年间差不多了,算是复祖宗成法了。

  “兴师四方,转饷千里,朝鲜国王如此不明事理,军兵入朝,必然啼饥号寒,朕实不忍心。”朱翊钧思索了很久,深吸了口气,对着李舜臣说道。

  这哪里是送军兵去朝鲜作战,分明是让军兵去送死,大明京营锐卒,培养一卒就要十六头牛,朱翊钧哪里舍得。

  “这其实也没什么吧。”李如松一脸疑惑,有点愣愣的说道:“咱们直接绕开朝鲜国王不就得了?打下一地,就归为汉土,尺进寸取,一点点打进去,把粮草铺进去即可。”

  戚继光面色平静,甚至有点严肃,李舜臣左右看了看,也不说话,大家都看向了皇帝陛下。

  李如松如此理所当然的说辞,其实就是已经把朝鲜看成了囊中之物,大战之后,朝鲜国内一千七百万众,能剩下多少?兵祸可比天灾严重的多的多,战争之后,朝鲜国内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大明把朝鲜半岛纳入版图,即便是以国朝贱儒的精算之风,也无法精算掉。

  “李将军以为呢?”朱翊钧看向了李舜臣问道。

  “臣以为无不可,朝鲜万民诚盼甘霖。”李舜臣也没有多犹豫,反而十分赞同李如松的激进。

  朝鲜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多山,土地贫瘠,旱田七成、水田三成,道路修建不易,物产也不是很丰富,降水较少;而南部为平原,水田七成,旱田三成,一望无际的平原,道路容易修建,人口比较稠密,而且多港口,工商业发达。

  如果大明单独拿走了北部,那精算贱儒就要敲着算盘,大声的质询皇帝,开疆拓土搞这些山坳是准备扶贫吗?!能不能找点自然禀赋好的地方开疆拓土?!

  但倘若大明把南北部都拿走,精算贱儒敲一敲算盘,也就勉强接受了这次的开拓。

  戚继光认为此次入朝作战,理当步步为营,而李如松也没什么好办法,直接抄太祖高皇帝的拿手绝技尺进寸取。

  尺进寸取,是朱元璋运用十分广泛的一种战略,两百年来,一再被运用。

  这种战略其实是焦土战略的变形,打一百里却只取十里,不盲目扩大战果,不盲目追击,而这九十里就是战争的缓冲区,这个缓冲区内随时都会爆发战斗,这种情况下,缓冲区会变成无人区,这很残忍,但也是行之有效的战略。

  这种打法,唯一的问题,就是有点慢,慢就代表着旷日持久,朝中不能反复的翻烧饼,要一以贯之的推行,除了慢之外,好处就很多了,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后患,因为缓冲区到无人区的渐变阶段,人们已经做出了各自的选择。

  “陛下,臣说的有问题吗?”李如松低声询问。

  “没问题!要的就是你这种理所当然,把这件事当自家事办的理直气壮!”朱翊钧满脸笑容的说道。

  陛下说没问题,李如松是真的信,他信戚继光,也信陛下,陛下说他的想法是对的,那就没人能说是错的。

  李如松不喜欢政治,他甚至反对文臣总督军务,他觉得自己的父亲李成梁有点过于老奸巨猾了,而自己作为武勋之后,可以单纯点,单纯的做个武将,为了战胜而战胜。

  而李如松的这种单纯,最大的倚仗,就是陛下在塑造一个武将、军兵不需要面对那么多人心鬼蜮的环境。

  在万历朝当将军,是一种幸运。

首节 上一节 847/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