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892节

  大明新政如火如荼的时候,朝鲜战场的局部战场,仁川汉城战线,主动权已经完全被大明所掌控。

  这仗打的大明军兵也有点迷糊,本来是块难啃的骨头,但是这啃着啃着,就变成了大明主动,对于这种态势的变化,别说远在京师的陛下,就是前线的军兵也有点迷茫。

  “倭寇增兵仁川,可以随时截断临津江、汉江,截断大明的补给线,让大明陷入不得不死战的困境之中。”戚继光站在一副巨大的堪舆图面前,手里的长杆点在了仁川、临津江、汉江的位置。

  拿汉城,先拿仁川,而倭寇在仁川有六万兵马,毛利辉元的三万和羽柴秀吉的三万。

  大明拿下开城之后,一直没有夺取仁川,马山馆之战后,大明进入了全面对峙阶段,一些声音开始蔓延,军兵们都在小声议论,主要是怕朝廷真的答应了倭国关白织田信长的请求,以临津江为界,划江而治。

  大明军兵有这种想法,其实不奇怪,大明朝廷有的时候,会因为柔远人做出一些荒诞的、让前线军兵无法理解的决策来。

  仁川登陆的确非常困难,在不付出巨大伤亡的前提下,真的很难争夺。

  戚继光说道:“如此僵持,大明并不怕,因为这种对峙的状态,顶多持续到十月,当临津江开始结冰的时候,就是仁川倭寇的末日。”

  “大明军在等冬天,倭寇在等什么?”

  李如松眉头一皱,而后豁然开朗,笑呵呵的说道:“啊,等冬天好,等下雪好啊!”

  在军中有些不同的声音,还有一个声音就是李如松。

  李如松有点急,他不止一次和戚继光说,要带兵三千前往汉城,以力破之汉城,这种战法,是有巨大风险的,但李如松说自己不怕死,骑营铁打的汉子,也不怕死。

  把前哨战打成了遭遇战,再把遭遇战打成了决战,就是李如松想出的破局之法,实在是仁川附近的水文过于复杂了些。

  “朝廷能允许我们等到冬天吗?”祖承训作为辽骑的副总兵,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戚继光以天时压地利的想法,简直是天才。

  但是这里面有个困难的地方,朝廷能看着入朝军兵,就这么干等到十月份?

  戚继光本人就有这种遭遇,岑港之战。

  这才六月底,七月初,到结冰期还有超过三个月的时间,皇帝、朝廷明公有这个耐心?

  李如松乐呵呵的说道:“校场点兵临行前,陛下特别叮嘱我,不要为朝鲜人拼命,我也不是为他们拼命,我就是单纯想杀倭寇罢了。”

  李如松对朝中那些狗斗事儿不明白,但他对皇帝很了解,死一万个朝鲜人陛下都不带眨眼的,对于倭寇的暴行,陛下愤恨归愤恨,但也就是愤恨。

  但死一个大明军兵,陛下就会很心疼,京营金贵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京营锐卒,每一个都是父亲母亲的孩子,孩子的父亲,每一名军兵的牺牲,都应该被历史所铭记。

  “利用天时将战场态势转为有利,这对陛下而言是可以接受的。”戚继光肯定了李如松的回答。

  “那就好,那就好。”祖承训是辽兵,他对朝廷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不信任。

  戚继光笑着说道:“天气一旦转凉,倭寇也该反应过来了,到时候,要么进,越过临津江进攻开城,要么退守忠州,下令各部做好防御的准备,越冷,倭寇只会越疯狂。”

  戚继光打仗就是这么让敌人绝望,他总是如此,把战场的主动权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里,让敌人随着自己的步伐而行动。

  很多时候,敌人明明已经看穿了他的动机,但就是拿他没有任何办法,东南倭寇、土蛮汗、俺答汗都是如此的绝望,每每打到这个时候,都会内心深处升起绝望来,不如直接投降算了。

  戚继光之所以能够如此的闲庭若步,当然和背靠一个强横的大明有关,但在大明虚弱的时候,嘉靖中晚期时,戚继光也表现出过自己的勇猛,甚至在万历初年,拿下大宁卫后,他要激进的继续进攻,因为戚继光也担心,那一次是不是仅有的一次出塞作战。

  “倭寇昨日交还了七名墩台远侯,还有二十七名墩台远侯发展的线人。”王如龙汇报了昨日的情况,大明派出的墩台远侯,被倭寇给抓了七个,昨天送还了大明军。

  王如龙继续说道:“这些线人大多数都是墩台远侯策反的在朝、在倭汉人,比如这个线人头子,郭国安,是福建人,在嘉靖三十八年入倭经商,后来改了个倭国的名字汾阳光禹,郭国安在朝鲜泗川,准备秘密配合大明军攻占泗川的行动,被倭人发现,抓捕。”

  “我不是很明白,倭寇为什么要把抓到的墩台远侯送回来?”李佑恭作为提督内臣,提出了自己的不解,他满脸问号。

  其实得知这些墩台远侯被捕之后,李佑恭已经做好了他们牺牲的准备,但倭寇的反应,有点微妙了。

  “因为他们是大明人。”戚继光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看着李佑恭的不明白的样子,继续说道:“大明是天朝上国,不是在战场上,杀死大明人是一件泼天的大事。”

  “我们现在在和倭寇打仗,对吧,是在打仗吧。”李佑恭还是不明白,这是打仗,不是儿戏,抓到了敌人的斥候,哪有原原本本送回来的道理,大明抓到倭寇的斥候,都是直接杀了。

  “我很难解释,但就是这样,大明是倭国需要仰视的存在,所以他们哪怕是抓了大明的斥候,也只会放了,比如匈奴人抓了汉使,也是高官厚禄、软硬兼施的希望说服他们投降。”戚继光眉头紧蹙的说道。

  这个问题,李佑恭不说,戚继光还真没有考虑过。

  梁梦龙看着李佑恭不解的神情,左右看了看,才开口说道:“陛下说,大多数时候,阶级认同大于族群认同。”

  开城中军大帐所有的将领,都齐刷刷的看向了梁梦龙。

  梁梦龙赶忙解释道:“你们不必用异样的眼神看我,这是陛下说的,陛下还说,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阶级分。”

  “倭寇里的武士、大名主们,对自己的足轻、平民,可没有什么怜悯,如果倭寇抓到了大明军的普通军兵,也会杀害,但这些墩台远侯都是陛下的亲卫,身份不同,自然要区别对待。”

  “不是这样的,若是如此,陛下不是应该更相信朝鲜王李昖的话吗?为何朝廷以大明军的塘报为准呢?”马林连连摇头说道。

  明明陛下更信任大明军,否则陛下该采信李昖那些谎话连篇的奏疏才对!

  梁梦龙看了眼戚继光,才平静的道:“因为戚帅是奉国公,比李昖尊贵的多,你父亲是马芳,大明阳城伯、讲武学堂祭酒,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

  马林张了张嘴,最终没有说出话来,他发现过去很多解释不清楚的事儿,在这句阶级认同大于族群认同面前,都找到了答案。

  “是第三卷斗争卷里的内容吗?”戚继光忙于战事,对这一卷的内容还没来得及看。

  梁梦龙点头说道:“是,第四节。”

  戚继光略显有些感慨的说道:“怪不得元辅百般阻挠,不肯让第三卷问世。”

  张居正连第二卷分配卷都不想让它问世,实在是惯性之下,游守礼已经拿着写好的书稿去刻印了,第三卷更是陛下写的,署名都是朱中兴,而不是张居正。

  梁梦龙继续说道:“陛下还说:阶级认同很容易向上认同,盲目的崇拜强权和更高阶层,认为强权是无所不能的,对强权和更高阶层的言论,不分是非黑白的盲目跟随。”

  “大抵而言,就是一个丫鬟,不可怜自己,反而去可怜锦衣玉食的主子,更有甚者,连丫鬟都不是。”

  “毕竟这些丫鬟心疼主子,真的能拿到了银子,可是这连丫鬟都不是,就有点古怪了。”

  戚继光沉默了片刻说道:“日后军中就以第三卷代称吧,这个打完仗,回京后再做宣讲,暂时不要在军中宣讲这些。”

  这东西有点危险,戚继光得亲自看完研读,再判断是否要公开讲授,第一卷和第二卷都没有太大的问题,唯独这第三卷,看起来是有些过分的。

  梁梦龙总结性的说道:“奴性越重,对待同类就会越发残忍,同样,对待同类越残忍的蛮夷,奴性就越重,倭寇把俘虏的墩台远侯送回来,就理所当然了。”

  “朝鲜废王李昖要求提供一些物品供生活需要。”陈大成眉头都快拧成疙瘩了,将一本奏疏放在了桌上。

  戚继光拿了起来,呆滞的说道:“他居然敢要十五个婢女、二十五个乐伎、还要羊羔酒和嫩羊肉,他怎么不把自己的肉割下来吃!”

  陈大成赶忙道:“李昖说:以前时候,他喝茶都是要四个侍女,一人等汤、一人煮茶、一人点茶、一人上茶,要十五个已经很少了,他现在都没法喝茶。”

  “这本奏疏要不要上奏京堂?”

  “自然要上奏,虽然是废王,但毕竟没有接回大明。”戚继光叹了口气,把李昖的奏疏放到了塘报里,送往了京师。

  六日后,戚继光送往京堂的奏疏,得到陛下的朱批。

  关于等到临津江结冰后,再从地面进攻仁川的打算,皇帝陛下的朱批是:以前指议定,前指犹豫不能决,则以戚帅号令为准。

  前指,就是前线指挥的将领集体共议,三个裨将,顶个诸葛亮,大将在军中有的时候是一言堂,但更多的时候,也要参详将领的意见,如果前线指挥部出现了分歧,而且无法形成决议,就以戚继光的号令为准。

  对于李昖的请求,皇帝的批复就变得有意思了起来,皇帝朱批是:令李舜臣安排废王起居。

  类似于让好汉查好汉,皇帝让朝鲜人对付朝鲜人,日后也别说大明君臣苛责了朝鲜末代君王,都是李舜臣干的!

  李舜臣之前殴打李昖,并且把李昖一条腿给打断了,伤筋动骨一百天,到现在李昖都下不了床,让李舜臣安排李昖的起居,恐怕能把李昖折磨的够呛。

  “陛下英明啊,知人善用。”梁梦龙看完了奏疏,侧着身子,满脸笑容的说道。

  让李舜臣照顾李昖起居,李昖恐怕既不能起,也不能居,如果李舜臣同情李昖,那陛下的意思就很明确了,任前线怎么处置,反正骂名李舜臣来担。

  显而易见,陛下是个非常非常合格且专业的读书人,读书人杀人从不见血,杀完人还一脸的无辜。

  朱翊钧的敕喻有点唠叨,主要是把京师最近发生的事儿,事无巨细的讲给了戚继光听,顺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张位对国子监的改革、贱儒们的反对、贱儒流放到辽东填沼泽、稽税院的完善、万士和致仕、沈鲤接替和郭桓案等等。

  这种唠叨,是为了不让戚继光脱节,让他对京堂风向有个最基本的了解,这也是一种保护。

  朝鲜战场,要等到天气转冷之后,才会有变化,大明军的火器无往不利,若不是倭寇占据了有利地形,恐怕汉城已经收复。

  “戚帅,倭寇遣使来问,请求和戚帅谈判。”一个传令兵跑进寿昌宫的中军大帐之内,禀报了前线情况。

  “我一个打仗的,跟我有什么好谈的?”戚继光眉头一皱,觉得倭寇有点大病,他就是个将领,顶天是个奉国公,他在朝鲜,又不在文华殿上,他还能左右陛下是战是和的决策?

  这些倭寇跑来跟他谈什么?

  梁梦龙笑着说道:“这些个倭寇,总是喜欢以己度人,他们喜欢以下犯上,层层架空,觉得大明也是如此,所以才找将军谈,反正十月才有战事,将军权且答应,要不然倭寇再抓到墩台远侯,就不肯给我们送回来了。”

  “还是算了,朝中贱儒知道,又该胡言乱语了。”戚继光眉头紧蹙的说道。

  梁梦龙笑着说道:“我,总督军务梁梦龙,再加上提督内臣李佑恭,跟着戚帅一起见,不就没问题了吗?”

第757章 离间 激将 声东击西

  倭寇想不明白,戚继光都已经是大明最强的大名了,为何还没有提刀上洛,进入京师,把皇帝架起来,自己做幕府将军,所以,毛利辉元、羽柴秀吉、加藤清正、黑田长政这些人,希望和戚继光谈一谈。

  劝戚继光调转枪口。

  倭国总是如此,喜欢以己度人,自己要提刀上洛,就觉得戚继光也要如此。

  梁梦龙是文官,李佑恭是大珰,而且是陛下的陪练,这样一来,即便是谈一谈,就不是戚继光和倭寇偷偷接触,这是正大光明的公务。

  谈判的地点自然是在开城,而不是汉城,大明将领不会深入险地,给倭寇这种机会,当然倭寇也没做这种不切实际的梦,而是派遣了使者来到了大明帐中。

  倭国使者名叫户田胜隆,在姬路城投奔羽柴秀吉,而后成为了羽柴秀吉手下的四天王之一,因为作战英勇,受封伊予国喜多郡大洲城城主两万石,倭国采用的石高制,这两万石即是俸禄,也是兵役,一万石封地,通常能收五千石税赋,额员兵役两千。

  但因为种种原因,其实一万石大约只能领兵役八百,因为一个军兵,不参加征战半农半军,一年也要消耗粮食六石,要是征战,只会更多,一万石的封地,只有五千石的税赋,养八百员已经捉襟见肘了。

  户田胜隆作为城主名田主,一年能收一万石的税赋,可以养一千五百名左右的足轻、武士。

  户田胜隆背着一个很奇怪的赤色披风,倭国将这种披风,叫做母衣,是用竹制骨架把红布撑成一个球,这个球是身份的象征,而且在实战中,有防流矢的作用,策马奔驰时候,母衣会撑起来,就像是一个蜗牛背着一个蜗牛壳一样,看起来有些滑稽。

  大明真的很难理解,这玩意儿除了成为累赘之外,似乎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这代表着户田胜隆是赤母衣众出身,是穿梭在战场上的传令兵,他带着七个这样的骑卒,赶到了临津江,因为有母衣存在,大明军就知道,这些人是来和谈,所以没有放铳击杀,在马山馆,大明军派了一百骑,送他们过江至开城城下。

  戚继光、梁梦龙、李佑恭答应和谈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让倭寇把在朝鲜南四道抓到的墩台远侯,送回大明来,墩台远侯在敌后,要联系朝鲜义军,要搜集情报。

  户田胜隆在开城城下下马,这一路行来,让户田胜隆的面色凝重无比,开城是前线,这里本该没有那么多的百姓,但这一路上,户田胜隆看到了正在修建的桥梁、道路,而道路两旁的田野,种满了庄稼,开城甚至没有耽误夏种。

  这代表着,朝鲜人都相信,大明天兵在,倭寇就不能进犯,这里从战区,再次变成了家园,所以愿意回来。

  这种相信,代表着大明军在此地的征战,不是和倭寇一样的客场作战,要知道汉城周围的农田,没人敢耕种,甚至汉城周围的朝鲜人已经逃得七七八八。

  经过了极为繁琐的检查后,户田胜隆带着三名武士,进入了寿昌宫,户田胜隆看到了一个新修的宫殿,虽然还没建好,但已经挂上了牌子:通和殿。

  通和殿的鼎工大建,主要是大明军为了收拢流民败兵,营造了一些石灰、铁冶所和砖窑等官厂,为了防止这些官厂没活干,弄了这么个大兴土木的东西,来养着官厂起步,这算是当初营造北京作为都城的经验,想要恢复一个地方的活力,需要一些投资。

  通和殿的意思再明确不过了,连泰西的红毛番都会拍的马屁。

  户田胜隆进门,看着坐在正中间的戚继光,伸出手,瞪着眼,大声说道:“戚继光,你投降吧!”

  此言一出,大帐之内的所有人,都是目瞪口呆的看着这倭国使者,这是没睡醒,还是失心疯?大家都在前线,战场啥局势,都是一清二楚,跑到大明军中军大帐,让奉国公戚继光投降?

  真自信还是得看倭寇。

  “额…”戚继光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这话过于抽象了,以致于他无法回答。

  “你若是来投,你我合兵一处,打到京城去,夺了那皇帝的鸟位,岂不美哉?”户田胜隆很清楚自己发言十分逆天,但这就是他的策略,通过逆天的发言,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戚继光好奇的问道:“哦?打到京城去,夺了陛下的皇位之后呢?我有何等好处?”

  户田胜隆十分确信的说道:“自然是做关白帐下一字并肩王!”

  戚继光看向了梁梦龙、李佑恭,三个人面面相觑,然后哄然大笑了起来,李佑恭甚至笑的前俯后仰,直到咳嗽起来,才扶着座椅的扶手停下。

  戚继光指着自己说道:“我好好的大明武勋之首不做,去当了那卖国贼人,然后就为了一个一字并肩王吗?我可是奉国公,大明大将军,戎事上,陛下几乎把所有的事儿,都交给了我。”

  “你疯了,还是我疯了?”

  “若是戚帅要做皇帝,也未尝不可,我等奉戚帅为君!”户田胜隆见状,立刻说道。

  “哦,原来是离间计啊。”戚继光笑了笑,明白了户田胜隆为什么发表如此逆天的言论。

  就是之前戚继光不肯见倭使的理由,他担心离间计,这头倭寇使劲儿,那头朝中贱儒鼓噪他戚继光有自立的想法,大明军就麻烦大了,贱儒猛于虎,流言可杀人。

首节 上一节 892/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