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907节

  “那是自然,只要忠于陛下,我就能为所欲为,我为什么不干?人就活一辈子,我官瘾儿很大,官当的大,权力就大!”申时行十分直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就像现在,李弘道是阶下囚。

  “说说吧。”申时行看李弘道有点认命了,才开始询问,认命,说明李弘道已经不那么抵触了。

  李弘道立刻说道:“说什么?你想知道什么?我从来没想过要欺瞒抚台,只是抚台从没问过我罢了。”

  “我应该知道什么?你不告诉,我怎么知道,什么事情是我需要知道的。”申时行倒是颇为平静的回答道。

  李弘道深吸了口气说道:“抚台,你必须知道的时候,下面人自然会告诉你,相对的,如果抚台不知道,那说明,你还没有必要知道这件事,所以,你不知道。”

  这看起来有点打官腔,但其实,两个人说的是官场上的顽疾,下情上达,李弘道如何做到欺上瞒下,在申时行不是必须要知道的情况下,所有人都会一起默契的瞒着他。

  申时行拿起了茶杯,吹了吹,抿了一口放下之后,笑着说道:“你这么说,我就知道了。”

  “矛盾说告诉我,万事万物普遍存在矛盾,在这些复杂矛盾中,一定有一个主要矛盾,而让台州地面官僚如此团结一致的对抗圣命,这里面显然有些朝廷不知道的利益,而且这个利益大到足够所有人分赃,才敢如此胆大包天。”

  “这么一分析,那就是海贸了。”

  李弘道猛地站了起来,不敢置信的看着申时行,他的呼吸都变得急促了起来,李弘道真的什么都没说!

  申时行伸出手,笑着说道:“坐坐坐,你看你,又急,我督促你们,平日里多看点书,这矛盾说的方法是极好的,你只要抓住那个主要线头,很多问题,你就能想明白了,你看,我就用的很好。”

  “你坐下,听我慢慢说。”

  “台州地面一直在申请市舶司,但迟迟没有落到台州来,而且经过了陛下南巡的事情后,短时间内,朝廷也不可能批准,那么台州的商贾,到底是怎么做海贸的生意呢?”

  “我来猜猜看,是不是对敲?就是你们在岸上白银交易,海外直接换货,所以你要去招惹台州稽税房,因为你害怕事发,所以干脆铤而走险,趁着民乱,一不做二不休。”

  就像是赌徒和赌坊和解,虽然那三十两银子没有发生交易,但还是要纳税一样,岸上直接交易白银,而海外直接换货。

  李弘道慢慢坐下,嗤笑了一声说道:“倒是小瞧抚台了,抚台厉害,的确是这样,但你知道又能怎么样呢,你查不到的,你对我用刑也没用,因为我也不知道。”

  李弘道知道有这回事,但他不知道究竟是怎么运行的,但该他的好处一分不少。

  “这就是了,台州知府,一地太守,这么大的权力,就那么点俸禄,为什么要忠于王命呢,哪怕是这个官是陛下给的。”申时行啧啧称奇的说道:“我的权力比你还大,但我胆子比老鼠还小。”

  “那是你,你要做首辅,我又不要做,你追求的是青史留名,春秋论功过,我在青史上,连只言片语都留不下,我要的是子孙后代富贵不断。”李弘道沉默了一下,选择了说实话,已经被完全看穿了,没必要嘴硬。

  李弘道知道的事儿,申时行都猜了出来,这的确是心里话了。

  “你的家人也离开了大明。”申时行笑了笑,看李弘道破罐子破摔,就知道他的家人早就离开大明了。

  大明不能只在获利的时候才支持开海。

  开海的好处大明拿了,开海的坏处,大明也要照单全收,资产已经转移到了海外,这就是大明开海后反腐的新困境。

  李弘道已经赚够了,大把大把的银子,已经已经出了海,他的家人可以几乎生生世世的富贵,这就是李弘道这么干的根本动机。

  朝廷抓到了李弘道,也无法追回损失。

  “要实现对敲转货,就要有个商帮,那么台州帮就必然是个实体,是啊,我可能找不到什么线索,但没关系,我把台州地面所有的商人全都抓了,挨个过关就是,海外我奈何不了,大明腹地,我还是能做主的。”

  申时行想了想说道:“你觉得你的家人可以生生世世富贵吗?”

  申时行很清楚李弘道不在乎台州的商帮,他们爱怎么死怎么死,反正他李弘道必死无疑,所以申时行换了个话题,李弘道的家人。

  “我觉得可以。”李弘道十分明确的回答道。

  申时行露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笑容说道:“那你就想错了,我已经找到他们了,意不意外?”

  李弘道面色巨变!

  申时行站了起来,甩了甩袖子,平静的说道:“嘿嘿,怎么找到的,我就不告诉你了,你入京之后,就会和你的家人团聚了。”

  “抚台,抚台!你问,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抚台!”李弘道猛的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希望申时行留步,他可以配合调查,只要申时行为他美言。

  申时行就是为稽税千户苏承平美言,也懒得理李弘道,这个人已经没什么利用价值了。

  李弘道深切的知道,申时行没必要骗他,因为李弘道是破罐子破摔之后,松江巡抚才告诉他,他的家人也被抓了。

  其实很简单,李弘道以为自己天衣无缝,但其实大明对他的家人流动,早就密切关注了,而申时行照会海外各总督府总督,要求各府总督配合大明朝廷办案,终于,在吕宋找到了李弘道的家人。

  李弘道的家人,就是改名换姓去了吕宋马尼拉,这是海外最富裕的地方,在马尼拉,李弘道的家人,可以享受不弱于腹地的生活,同时还能避免大明的天网恢恢,让李弘道没想到的是,大明的天网恢恢已经铺到了吕宋。

  万历十四年腊月,北京下起了大雪,银装素裹,这一场雪很大很大,大到压塌了附郭民舍,这些民舍的年纪,比皇帝的年纪还要大,已经很久没有修缮,五城兵马司将这些百姓安置在了官舍之中,等到冬日过去再做处置。

  北方的雪素来如此,下的大,挂在枝头就像是梨花盛开一样,如果此时站在正衙钟鼓楼瞭望,就会看到白雪将一切的一切覆盖,白的有些耀眼,只有行人匆匆走过留下了些许的脚印。

  朱翊钧很喜欢下雪,因为他现在是个农夫,他知道每年冬天的大雪,对农业到底意味着什么。

  通和宫御书房内,大明皇帝披着大氅,继续批阅着桌子上的奏疏,而冯保不断的将陛下批好的奏疏,递给等候的小黄门,送往文渊阁。

  “对于凌云翼的批评还在继续。”朱翊钧又批完了一本奏疏,凌云翼让花郎指认中人这件事,唤起了士大夫们的恐惧。

  基于对秩序崩坏的恐惧,过去随意指使的花郎,是下人,现在这些过去只能听话的下人,只要随手一指,就可以把过去的老爷们,拖到人间炼狱,永世不得翻身。

  冯保叹了口气说道:“这凌部堂也是,陛下既然严旨训诫,就装装样子好了,那科道言官们的意思也是避着点人,不用做的那么明显,可是凌部堂呢,非但不收敛,还变本加厉,弄得血淋淋的,还要写的那么详细,送到京堂来。”

  老爷心善,见不得这血淋淋的苦,朝鲜地方缺乏官吏,更没有什么监察,凌大总督,往下面下令不许胡说,这事就这么糊弄过去了。

  但凌云翼就不,别人不说,他自己说,他就是要把这些事儿,事无巨细的写成奏疏,送到京堂来。

  朱翊钧颇为感慨的说道:“凌部堂用心良苦啊,他跟朕说,他就要大明文武百官,都一清二楚的知道,大明要是亡了,所有人,就是这般下场,所以大明要怎么样撑下去,才是所有肉食者们要考虑的问题。”

  凌云翼在奏疏里的原话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国朝倾覆天崩地裂,忙忙似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灭六国者,六国也;灭秦国者,秦也。

  “凌部堂这不是找骂嘛。”冯保低声说道。

  肉食者们越不愿意看,凌云翼越要掰开了,揉碎了,揭开伤疤,让肉食者们看,凌云翼这撒盐,不仅往朝鲜人的心头撒盐,他甚至要往大明明公的心口撒盐。

  “以朱中兴的名义,发邸报吧,这个骂,他不能挨。”朱翊钧将凌云翼的文章进行了修改,题材没变,还是讨论亡国奴的悲惨。

  大明建立两百年了,虽然战事频繁,但多数都在边方,没有在大明腹地,大明早就忘了当亡国奴是何等模样,腹地歌舞升平已久,朝鲜这次的亡国,确实有引以为戒的现实意义。

  无论如何,统治阶级要用尽一切自己能用的办法,把大明这摊子撑下去,否则的话,朝鲜今日就是明日的大明。

  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臣遵旨。”冯保俯首领命。

  “李弘道被押入京师了吗?”朱翊钧拿起了下一本奏疏,询问浙江三江营哗变案的进程,东湖书院的教谕沈仕卿、三江营的把总方荣兴作为另外一方,也被抓到了京师来,在案件没有审结之前,都是嫌疑人。

  “他在天牢里,解了腰带想自杀,被缇骑给拦下了,进了北镇抚司衙门,命就不是他的了。”冯保俯首说道。

  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李弘道的家人呢?到哪儿了?”

  “已经在密州市舶司下船了,这大雪封路了,羁押在密州市舶司,王一鹗调了两名海防千户看着,跑不掉。”冯保回答了这个问题,腊月初这场雪,有点太大了。

  “沈仕卿和方荣兴,羁押归羁押,但不要苛责,等案子审完,他们还要回浙江去。”朱翊钧叮嘱冯保做事,有些人可不想沈仕卿和方荣兴活着回去,他们俩活着回去,就是完胜全赢,大赢特赢。

  正如申时行说的那样,大明反对大明,有一方赢,自然有人输。

  沈仕卿、方荣兴和李弘道的待遇天差地别,比如沈仕卿和方荣兴都在单间,甚至还有火炉子,就黎牙实天天被关的那些单间,除了不能随意出北镇抚司一样,还是很舒适的。

  朱翊钧怀疑黎牙实就是为了冬日取暖不烧自己的煤,故意蹭北镇抚司官署的煤,为此朱翊钧特意下旨,让黎牙实在北镇抚司住着,要交煤料钱,一笔是一笔,坐牢也要交钱。

  黎牙实气的牙痒痒,又编了两条笑话,给自己加了二十天的刑期,这过年才能被放出来。

  “沈仕卿这个读书人,也是狠心肠,方荣兴抓了四十多家缙绅之家,方荣兴不敢杀,沈仕卿杀了。”朱翊钧看着案卷,只能说沈仕卿颇有凌云翼的风采。

  四十多家缙绅,三江营捕了超过一千五百人,除了孩子,沈仕卿一个都没放过,全都在三江营内斩了首,狠是真的狠。

  “那是这些缙绅活该。”冯保眉头紧蹙的说道:“这四十家没一个冤枉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台州商帮里的人,台州对敲的买卖,他们都参与了,那些个亡命之徒也是他们豢养的,每一个都养了还乡匪团,沈仕卿不得不这么做。”

  沈仕卿下令杀人,方荣兴犹豫不决,沈仕卿直接拿着方荣兴的手,就摁上去了,一起下了令。

  那个时候,沈仕卿根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下去,李弘道攻势很猛,李弘道压根就没把那些缙绅的命当回事,沈仕卿开始还想借着俘虏谈判,无果之后,只能杀了这些罪魁祸首,换一个不亏,换两个就赚了。

  都是狠人。

第769章 不送人事,连唐僧都取不到真经

  朱翊钧将整件事的脉络梳理清楚后,发现在三江营入城剿匪的过程中,全都是狠人。

  太守李弘道在截街断路镇压揭榜佃户的时候,是捂盖子;在佃户进入东湖书院的时候,就一点都没打算捂盖子了,他的目的很简单,激化矛盾,彻底把台州弄成自己的一言堂!

  东湖书院只知道吊书袋的士大夫,是不稳定因素,年轻人多数都还相信圣贤书,希望世道变好一点,李弘道既然选择了还乡匪团,一旦事发,大明皇帝、朝廷必然平叛,趁着民乱,攻破东湖书院,借着民乱,扫清反对者。

  “朕看这个李弘道啊,是个十足的狠人,沈仕卿带着穷民苦力和书生进入三江营后,三江营的反扑有点过于凶猛了。”朱翊钧对着冯保说起整件事里的一个疑点。

  不算缇骑,李弘道才是掌控暴力的那个,他才是优势方,但是崇和门失守了,奉仙坊、广文坊、迎仙坊、清河坊、永靖坊被攻破了,缙绅们全都被抓走了。

  “陛下的意思是,李弘道故意为之,放乱兵乱民入城?”冯保颇为惊讶的说道。

  朱翊钧点头说道:“李弘道啊,他要借着民乱,出清旧账,缙绅被抓被杀,李弘道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他可以把一切罪孽都扣在这些缙绅身上。”

  “你看,三江营把总方荣兴把这些缙绅带走的时候,太过于顺利了,那些个还乡匪团呢?被李弘道派去了驻守东湖书院的崇和堂,说是要等待破营,啧啧。”

  “这读书人的心肠如此歹毒!”冯保连连摇头,按理说这些缙绅和李弘道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但李弘道却根本不在乎这些缙绅的死活。

  冯保认同陛下的猜测,出清旧账,过去的事一笔勾销,他李弘道还是大明忠骨,缙绅就成了罪魁祸首,在方荣兴收兵之后,李弘道将三江营给围了,压着三江营露不了头。

  李弘道是个狠人,沈仕卿也是个狠人,三江营把总方荣兴还想拿着缙绅和李弘道谈判,沈仕卿直接下令杀人,这是个很凶残的决定,但朱翊钧不打算处置沈仕卿,打算把他无罪释放,然后还给申时行。

  哪里还田阻力大,沈仕卿就放到哪里去。

  这个凶残的决定是情势所逼,三江营内不乏投降派、观望派、骑墙派,想要坚决抵抗的不多,杀人,就是把所有人绑在了一起。

  而且三江营的粮草不够,即便是冲进城里抢了一些粮草,但是五千余人的口粮,就是个大问题,杀了这四十家缙绅及其家眷,减少粮草消耗。

  在那个时候,所有人都不知道稽税缇骑会加入战场,甚至多数人对缇骑的战力,没有一个直观的概念,沈仕卿这个举动,就是死可以,死之前也要拉个垫背的,把这些组建还乡匪团的元凶,缙绅给做掉报仇。

  李弘道要将稽税缇骑一窝端了,就是怕稽税缇骑查税,翻出缙绅、台州商帮、对敲生意和他李弘道的关系,稽税缇骑就跟脑门上的剑一样,随时都有可能要了李弘道的命。

  而从台州稽税千户苏承平的奏闻中,的确注意到了异常,有些人家,一年到头都做不了多少生意,但是家里兼田土、起大厝、养伶人、办诗会,风光无限,没有生意往来,怎么撑起的如此奢靡的生活?

  苏承平已经开始着手调查了,如果没有这次的民乱、兵乱,书生出谋划策,过不了多久,这李弘道也要被逼到铤而走险,和稽税缇骑正面冲突的地步。

  “李弘道斩首示众,其家人就流放到泰西去吧。”朱翊钧没有把李弘道扔进解刳院里,因为解刳院不缺标本,那么多的倭国战俘,挑都挑不过来。

  申时行的奏疏,除了浙江还田的问题之外,还详细论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大明反对大明。

  现实的大明,在反对理念构建的大明,这是大明现实和叙事之间的割裂,这种割裂体现在方方面面,而申时行将其认定为矛盾。

  但即便是矛盾重重,大明在当下世界里依旧是当之无愧的天朝上国。

  你问大明每一个人,大明为何伟大,都会得到各种各样的回答。

  佃户、穷民苦力会说:大明并不伟大,因为他连一睁眼就要想到一家老小的生计,活的十分辛苦;

  自耕农会说:大明并不伟大,官匪都是一家,稍有天灾人祸,都是破门灭户;

  乡贤缙绅会说:大明以前很伟大,现在不伟大,不允许兼并的田制,就是倒行逆施;

  势要豪右会说:大明以前很伟大,现在并不伟大,因为皇帝的好大喜功,大工鼎建、开疆拓土、穷兵黩武,全都由他们来买单!稽税制比抄家还要歹毒!而教出这样皇帝的张居正,该死;

  官选官们会说:大明现在还不够伟大,皇帝总是管的太多,但因为英明抵消了这种高压,考成法至少塑造出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升官发财不靠裙带,如果皇帝允许他们发财,那就再好不过了;

  统治阶级的大臣、勋贵、宗亲,则会交口称赞:大明如此伟大,是因为陛下英明聪颖决断坚毅;是因为幅员辽阔天华物宝;是因为大明吏治清明公平竞争让能者上庸者下;是因为漫长的历史带来了足够的模型,这不足以给大明带来最优解,但一定可以避免最差的结果等等。

  申时行在奏疏里,将这种现象描绘的非常清晰,大明是当之无愧的天朝上国,即便是如此客观的事实,依旧会有如此多不同的答案,这就是割裂。

  在四川耕种的佃户们,想起大明实现了环球贸易,很难真心实意的挺起胸膛,为这件事自豪。

  如何弥合这些割裂,这是大明皇帝、朝廷在施政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至少不让这些割裂形成巨大的离心力,将大明撕扯的四分五裂。

  这是第三卷得到大明必亡的推论后,申时行对大明未来的思考。

  “陛下,抓到的还乡匪团有超过一千五百人,怎么处置?”冯保面色凝重的问道。

  “杀无赦,集体处斩,在崇和门外修一个镇邪碑,将所有尸骨埋在碑下,供人世世代代唾弃!”朱翊钧选择了全都斩首的命令,一个不留,物理消灭。

  大明皇帝之所以如此的暴力,是因为必须如此,朝廷在这件事上,不能含糊不清,必须有一个明确到再明确的选择,才能平息众怒。

首节 上一节 907/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