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就像是朝鲜的文武两班、中人一样。”
老鼠也好,狼也罢,都只是动物,人是万物之灵,那人就能避免这种繁衍模型吗?答案是否定的。
文武两班是贵族,他们的庶子和外室子,凭借着和本家的关系,开始豢养花郎,挤占朝鲜穷民苦力的生存空间,不断地兼并土地,嫁娶的成本实在是太高,多数穷民苦力娶不到媳妇,无法繁衍后代。
这就是人为筛选的过程,人择论,人不仅仅在选择更加优良的动物和植物,还在自我选择。
徐贞明面色凝重的说道:“在朝鲜,多数的花郎,都没有子嗣,甚至不愿意生子,他们更愿意欺负良善与穷民苦力,来获得满足,至于被欺压的穷民苦力,不是不愿意生育,而是根本讨不到婆娘。”
“其实这种现象在大明的南衙、浙江也有发生,臣在浙江的时候,就有很多的人,自己煽了自己,入高门大户做阉奴。”
大明的阉奴是违法的,但因为有很多高门大户需要,穷民苦力宁愿放弃生育权,也要自煽给人当牛做马。
智慧不会世袭,但财富会,人类绝不会停止繁衍,穷不过三代,底层自我断代。
“只要小农经济蜕变到了商品经济,就好了。”张居正思索再三,非常肯定的说道:“只要新的生产关系建立,分配机制健全,这种情况就不会再发生。”
“先生,真的吗?只要建立了新的大规模自由雇佣的生产关系,今天的悲剧就不会再次上演了吗?”朱翊钧满脸笑容的说道:“这商品经济,可不是灵丹妙药呀,这个在阶级论的第四卷里亦有体现。”
“这皇位可以世袭…”
“陛下。”张居正强硬的打断了皇帝没说完的话,他很清楚第四卷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但并不是适合眼下。
阶级论第三卷谨慎使用,第四卷不要谈也不必提,帝制的最终瓦解,即便是按当下的生产力增长速度,大约要在百年以后,才会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去支撑。
“臣从绥远带回了一种麦子,来自鲜卑平原上的一种麦子,叫做黑麦。”徐贞明从袖子里拿出了一个丝绸的袋子,缓缓打开说道:“这种麦子是奥斯曼商人带到鲜卑平原的,是一种极其耐寒的植物,其抗寒能力之强,甚至能种到冰天雪地之中。”
“幼苗甚至可以忍受零下三十五度的低温,而且不挑地,可耐瘠薄瘦地,甚至是一些黄河冲刷的盐碱地,也可以种植。”
“不挑地,还耐寒。”朱翊钧立刻眼前一亮,什么老鼠天堂,那都是形而上的研究,耐寒的农作物越多越好!
小冰川气候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在加强,如果北方生产粮食,无法满足需求,陆地昂贵的运费,会让整个北方崩溃。
墩台远侯的探险队已经探闻到了黑麦的存在,朱翊钧还以为是罗斯国的特使把黑麦带入中国,没想到是徐贞明带回来的。
“黑麦啊。”朱翊钧小心谨慎的打开了丝绸包,看了半天说道:“定要小心培育,这种子怎么来的?”
“偷来的。”徐贞明言简意赅的说道:“臣拜托墩台远侯寻找种子,鲜卑平原的人,不愿意分享食物的种子,墩台远侯夜里偷偷摸摸的取了一两把,积少成多,偷了十二斤的黑麦。”
咖啡被阿拉伯商人所垄断,他们只出售咖啡粉,而不出售任何种子来谋取暴利,也就是大明跟蒙兀儿国交好,才从沙阿买买提手里,用棉布换取了咖啡种子,在云南试种,颇有成效。
黑麦的种子,通过商贸手段,无法获得,但徐贞明请墩台远侯偷了十二斤回来,而且是聚少成多的偷法,一次就一两把。
朱翊钧和张居正互相看了一眼,徐贞明有些过于坦率了。
朱翊钧沉默了片刻说道:“老师啊,这不是墩台远侯偷来的,这怎么能是偷呢,读书人的事,这叫搜集,老师以为呢?”
“就是…收集来的。”徐贞明本来还要解释下,但立刻明白了,这是搜集,天朝上国不干偷抢之事。
“如此,冯大伴,今年开春,给咱们墩台远侯一体赏赐十银,就以朕感念其辛苦为由,深入北境的墩300名墩台远侯,额外给银五十,犒劳其辛苦。”朱翊钧选择了恩赏。
冯保俯首说道:“臣遵旨。”
一共就四万五千银的支出,真的不算多了,墩台远侯的探险队,那真的是拿命在探听情报,而且一个探险队还有汉民和外喀尔喀诸部的扈从,五十银的额外恩赐,真的不算多。
“陛下,黑麦不太好吃。”徐贞明十分恳切的说道:“这东西臣以为当牧草种很好,在绥远,二三十天就能收割一次,一年能割三到四次,亩产鲜草能有1万多斤,干重也有两千多斤了。”
“黑麦的根系是庞大而且浅的须根系,能很好的固定水土,培育出来,主要用于固定水土,是个不错的选择。”
徐贞明希望陛下降低预期,这种黑麦,因为叶量比较大,当牧草种收益更高。
“这岂不是更好?”朱翊钧眼前一亮说道:“就这鬼天气,要是继续降温,就当主粮种,如果天气好,就当牧草种,一举两得。”
应昌、吉林府等地的年平均气温还在下降,无霜期在五年时间,缩短了七天,没有停止的趋势。
“那倒也是。”徐贞明一想,的确是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在天气继续变冷并且持续变冷的情况下,可以当粮食种,主要是种植规模要扩大。
“鲜卑城的使者,希望用黑麦交换武器,臣担心他们漫天要价。”徐贞明说起了他带回的使者,鲜卑城使者非常希望获得大量武器,来面对罗斯人的入侵。
这也是徐贞明希望墩台远侯用各种手段,拿到黑麦种子的原因,买卖可以,但漫天要价,大明不可接受。
主动权必须要掌握在大明手里。
第779章 陛下,此逆贼也!逆贼!
黑麦的出现,让朱翊钧对十分严峻的小冰期,长松了口气,汉人是十分擅长种地的,只要这种耐寒的植物得到了大量推广,少饿死或者不饿死人,就能让大明挺过严寒风暴。
朱翊钧和徐贞明聊了很久,关于黑麦的培育方向得到了确定,一种是以叶量为主的牧草向,一种是以种子产量为主的粮食量。
黑麦面包很难吃,这不是问题,再难吃也比观音土强。
朱翊钧不想看到大明百姓普遍饥饿,他之前最激进的一条政令就是抛荒罚款进而罚没土地,没有任何施政基础,一拍脑门的一厢情愿,后来发现无法执行而停止,只有松江府因为还田标准最为激进,做到了抛荒罚款罚没土地。
大明皇帝回到通和宫的时候,收到了鸿胪寺卿高启愚的奏疏,关于兴学的总纲常,高启愚已经制定了出来,并且通过了礼部的部议,送到了内阁。
“先生居然贴了个空白浮票,当真是小孩子脾气,多大点事,不就是没避讳吗?”朱翊钧看着奏疏上的浮票,代表首辅位置的浮票,是空白的,其他阁臣都给出了具体意见。
张居正不原谅的原因很简单,高启愚不能成为万历维新的突破口,当初那个案子,很容易被有心者塑造成为张居正有意僭越,故意授意高启愚试探民意。
主少国疑的摄政,在正统年间就有过一次,不是什么大问题,摄政归摄政,你要是僭越,架空皇帝,甚至搞禅让取而代之,就是大问题。
高启愚的奏疏名为:《奏请兴学学堂定制疏》,万历十五年是丁亥年,也可以称之为丁亥学制。
“宣高爱卿来见,朕详细问问他。”朱翊钧看完了这份长长的奏疏,面色凝重的说道:“一万五千字,朕得细细去看。”
这本奏疏是典型的万言书,不是无用信息轰炸,把目的掩藏在文字的海洋中,字字句句都很重要,涉及到了学制的方方面面,朱翊钧简要的看了一遍,发现了很多的疑惑,需要让高启愚面奏。
高启愚在半个小时后,赶到了通和宫,奏闻之后面圣。
“臣高启愚拜见陛下,陛下万岁金安。”高启愚五拜三叩首行了大礼。
“免礼吧。”朱翊钧示意冯保看茶,才开口说道:“朕还记得当年你在玄武门,一直等着朕的车驾,跪在地上请罪,希望不要连累到先生,一晃十四年过去了,时间过得真快。”
“日后私底下奏对,就不必五拜三叩首行大礼了,作揖就是,坐坐坐。”
“臣惶恐,谢陛下隆恩。”高启愚再俯首赶忙说道,私底下面圣不用跪拜的事儿,高启愚听说过,没想到居然还有享受这等待遇的时候。
“没什么,当年高拱在内阁说,十岁天子何以治天下,他觉得朕读书不好,天资不敏,他没说朕不可君天下,朕还要谢谢他嘴下留情呢。”朱翊钧笑着说道:“至少到今日看来,朕还是勉强可以的。”
“陛下乃英明圣主,新郑公大谬。”高启愚十分明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高拱活着的时候,都已经承认自己判断错了。
高拱已经死了,甚至皇帝还大发慈悲的给了谥号,没有过分的斤斤计较,但他高启愚活着,陛下做得好不好,是不是明主,他必须有个明确的回答。
“你这一万五千字的学制啊,跟朕好好说说吧。”朱翊钧坐直了身子,开始了问策。
“共有八章八十四节,臣为陛下一一说明。”高启愚对自己写的奏疏倒背如流,他不需要看奏疏,就能讲解。
丁亥学制将普遍教育的学制,分为了蒙学堂、小学堂、普通中学堂、高等中学堂。
蒙学堂是启蒙,有点类似幼儿园,识字识数,而小学堂、中学堂和高等中学堂,则为京营、水师、官厂的三级学堂的框架。
从高等中学堂毕业的学子,可以考取学校为国子监、九大理工学院、工匠实业学堂、译学馆等等。
和旧学不同,新学从始至终都要教授算学,而且不限儒家经典,而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诸子经典。
除学制之外,则是先修师范学堂,有老师才有学子,在九大理工学院要设师范课,培养足够的先生,各省首府在五年内,都设立师范学堂,保证师资力量的充裕。
“主要还是以官厂的三级学堂为主,因为只有官厂才能养得起这些学舍,等到师范学堂足够,再谋求三级学堂从官厂、京营、水师向府州县扩展。”高启愚提醒皇帝,不要操之过急,这活儿是个精细活。
上来就急匆匆的把这些学堂建起来,到时候没老师,也没学生,无法维持,全都荒废了。
八章八十四节,每一节高启愚都记得清清楚楚,并且把其中的关联都讲的一清二楚,讲到口干舌燥的时候,冯保还专门砌了两杯好茶。
这里面有一章颇为有趣,严令戒袭用外国无谓名词,皆要转译再用,以存国文,端正士风。
这里面就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如泰西的教派,将他们的神(Deus)翻译成了上帝,这样利于天主教的传播,而礼部研究认为,他们的神应该以他们的名字音译,比如陡斯(Deus)、罢德勒、费略和斯彼利多为准。
这类的名词有很多,各地学堂严禁使用不正确的翻译。
“严格来说,没有经过朝堂册封的祭祀,都是淫祭,泰西的神没有经过陛下册封,是不准在大明腹地传播的。”高启愚作为礼部官员,详细的为陛下解释下,泰西在大明传教的非法性。
显然,罗马教廷是不可能接受他们的神,被大明皇帝册封这种荒唐的事儿发生。
整本奏疏,还有很多有趣的规定,比如任何私塾和家学,都不允许教授两本兵书,这两本是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其他兵法不做限制。
“这是为何呢?其他兵法不禁,为何戚帅两本要禁?”朱翊钧眉头紧蹙的问道。
高启愚赶忙说道:“陛下,这不是兴文匽武,是因为两本兵书,实在是太具体了,讲武学堂讲授就好。”
“如此。”朱翊钧知道了为何这两本兵书会被禁止了,实在是太具体了,容易闹出些乱子来。
高启愚继续说道:“
“夫子有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又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位者,本也,本分之谓也。学子当恪守学规,专精学业,此学生之本分也。果具爱国之心,存报国之志之辈,理当厚自期待,发愤用功,俟将来学业有成,出为世用,以图自强,孰不敬之重之。”
“腾为谬说,妄行干预国政,或纠众出头,抗改本堂规条。此等躁妄生事之徒,恐难成大事,各学堂应即照章惩儆,决不可稍涉姑容,致滋流弊。”
“陛下,有些势要豪右蛊惑学子,少壮学子容易冲动,易被贱人所利用,此规禁令,因此而设。”
高启愚既然总揽兴学之事,自然不会给学政埋下一个大雷,少壮学子,每一个都是大明的未来,他们被歹人所利用,是大明的巨大损失,不让政治活动进入学堂,是底线。
朱翊钧点头说道:“这些个学正,在学堂上胡言乱语,也要严惩不贷,朕仍记得国子监监生,歧视理工院生之事,还把绘测望远镜给摔坏了。”
高启愚继续讲解着他的丁亥学制,他已经尽量精简了,但还是占用了皇帝一个多时辰的时间,才把条规讲清楚,讲明白。
“臣以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此为国之长策。”高启愚总结性的说道,丁亥学制,预计用一百年的时间,去实现皇帝的野望,无论贫富贵贱,人人有学上,人人能识字。
朱翊钧平静的问道:“多少钱?”
“很多钱。”高启愚深吸了口气说道。
朱翊钧笑了笑继续问道:“很多是多少?”
“就是非常多。”高启愚沉默了下,仍然含糊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高爱卿跟朕打哑谜是吧。”朱翊钧笑的阳光灿烂,不是高启愚想糊弄皇帝。
高启愚的想法很简单,他的设想非常美好,但实现这个设想,用掉的银子,绝不是小数目,他怕巨大的财政预算把皇帝吓跑了,把投资人吓怕了,他这个项目还干不干了?
“累年投入都要增加,百年时间,恐怕要十数亿银,才能初有成果,而且每年还要近亿两白银维持,这还是丁口四亿以内,若是丁口再多,恐怕更多。”高启愚闭目良久,叹了口气说道:“比京营水师都要贵的多的多。”
朱翊钧说要人人有学上,张居正说,陛下看看世界地图吧,日不落帝国更容易实现。
真的很贵,投资十数亿两白银,每年要上亿两白银维持,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消耗。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个只能是朝廷投入是吧,民间几无助力。”朱翊钧盘算了下,摇头说道:“普及教育,任重而道远,道阻且长。”
势要豪右恨不得自己千秋万代,教育就是最大的阶级门槛,让穷人读书明智,读得多了,穷人突破了阶级壁垒,他们这些势要豪右、乡贤缙绅就会被取而代之。
好不容易搞好的普遍教育,这些势要豪右、乡贤缙绅也会想方设法的破坏掉,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朝鲜搞了个《训民正音》的彦文,将汉学牢牢掌控在了文武两班的手中,搞得朝鲜乌烟瘴气,在倭寇手底下只走了一个月的时间,就被攻灭。
“你这个规划是极好的。”朱翊钧点头说道:“就按着你这个规划来吧,百年长策是远景,五年定一次,这五年究竟要做什么,把它实现,是近景,路嘛,一步一步走。”
“很贵。”高启愚攥紧了拳头说道,他希望陛下做好准备,这是个赔本的买卖。
“教育啊,是不会亏的,朕投入多少,大明就会得到多少的人才,人才又能推动大明革故鼎新,不断向前。”朱翊钧坐直了身子说道:“再贵也得做。”
皇家理工学院已经证明了,这是个亏钱的买卖,理工学院学子毕业以后,朝廷抢不过民舍,第一期一千四百学子毕业,朝廷就抢到了四百人。
皇帝巨大投入,开花结果的时候,民坊摘了果子,长此以往,对大明而言是赚的,对陛下个人而言,是亏的。
高启愚其实非常赞同沈鲤的强制分配,甭管领不领膏火钱,都强制给朝廷干五年活儿再说。
封建帝制之下,不肯给皇帝干活,一点都不忠诚!
这个矛盾似曾相识,洪武年间,大明缺少足够的官僚,一些心怀故元的士大夫,宁愿砍了手指头也不肯出仕。
强制分配为朝廷效力,也算是大明的祖宗成法,沈鲤是个极端保守派,对祖宗之法颇有研究,如果没有,可以现编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