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112节

  老翁哈哈一笑:“我算是学的慢的,当初那些学得快的,还得了不少赏钱哩,我也就得了一次!但我悄悄告诉你们,那些学得快的,大多原本就会汉话,为了赏钱故意装成不会……”

  “你们别告诉旁人啊!”

  张辽问道:“那老丈在学之前会汉话吗?”

  老翁带着特有的淳朴和狡黠,但笑不语。

  赵云与张辽也心领神会。

  其实目前活跃的东羌基本可以说没有完全不懂汉话的,至于原因……这一切与当初段颎在凉州的十年德政脱不开关系。

  毕竟高举着的屠刀可是指路明灯。

  两人拜别老翁,路上,他们讨论着,这个赚赏钱的漏洞说不定都是故意留下的。

  行到一处村子,忽听里面十分热闹。

  吵闹的声音中有他听不懂的羌话,时而夹杂着他能听得懂的汉话。

  

  待他们走近一看,发现了不少熟人已经在围观了。

  西园军的校尉黄忠、赵瑾,还有军假司马张杨、徐晃等。

  北军将校王匡、鲍信、毌丘毅等亦在。

  双方所站的地方泾渭分明。自西园军设立以来,在北军看来抢了好几次北军出动的机会,此次同行,双方自上而下都不愿示弱。

  皇甫嵩见他们的竞争在限度之内,便听之任之了。

  张杨第一个发现张辽,作为一同来京之人,立马向他招手示意。

  而他的动作引来了王匡的注目,王匡呼唤道:“文远,快来这里!”

  张杨见此也不装了,同样呼唤起了张辽。

  张辽曾在何进的大将军府任军假司马,与王匡乃是同僚。

  一边是同乡,一边是原本的同僚,但又不止是与谁更熟这么简单。

  张辽刚一犹豫,却察觉到身旁的赵云拉着他的手臂向前,边走边说:“当着我的面就想拉走文远,岂不是太明目张胆了?”

  与张辽相比,赵云与两边都不算熟。可他曾在东宫和皇宫任职的履历让双方都不敢小觑他。

  见此,黄忠与鲍信几人顺着赵云的话语说笑了两句。

  最后,赵云和张辽停在了双方中间。

  王匡与张杨互瞪了对方几眼,转头看起了热闹。

  说起来,眼前这事的起因还与朝廷出兵有关。

  皇甫嵩减少了中央军的出兵数量,这也就意味着郡兵及胡人义从的数量要增多。

  而义从的来源之一,便是参与屯田的羌人。

  对于傅燮来说,选拔义从的前提条件是已经被编户的羌人在失去一个壮年后还能继续屯田的。

第197章 离间计

  傅燮的选拔方式初心是好的,他想要尽量不影响羌人家庭在接下来半年乃至于更久时间内的生活。

  目前,汉军对叛军的战斗胜多输少。

  而今朝廷放开了羌人成为官吏的限制,而相较于识字以及更难的经学造诣,军功作为升迁方式之一,毫无疑问更加简单直接。

  谁不知道汉阳太守孙坚最爱与他同样勇武的猛士。

  只要立下军功,不用担心被私吞。

  可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这个机会,有人避如蛇蝎,有人却想要趁此搏上一搏。

  这家的羌人父母不愿长子从军,毕竟光靠种田就已经可以衣食无忧了。

  过去,这种情况可以灵活一下,花些钱粮请人代替从军。

  对此,小吏通常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选谁不是选,只要身体条件合格,自愿的当然更好。

  而今之事就是因为官府增加了需求义从的数量,导致需要花费的钱粮增多,这家羌人父母原本已经付过的价钱不够用了。

  听到消息赶来处理此事的几个乡吏见到陌生的围观者,也猜到了他们的身份,他不敢驱赶这些人,只是心中愈发着急,生怕他们插手。

  只能赶紧拿着傅燮的政令说事,秉公处置。

  羌人父母泪眼婆娑,却不敢和乡吏对骂。

  赵云等人没有插手的打算,他们得了皇甫嵩的严令,只能看看热闹。

  他们此前在冀县看到一切都是完美的,而今发现了个疏漏,自然要关注到底。

  作为谈资也是好的。

  人性罢了。

  看完热闹一同回程时,众将校虽也还隐隐分作三处,却互相讨论起来:“到凉州之前不就接到了消息,说是南匈奴单于愿派兵来凉州相助,这样,便不需要增加太多羌人义从了。可瞧这架势,并不像减少的样子。”

  黄忠道:“约莫是考虑到有备无患吧!”

  一众将校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之后,一致认为黄忠此言最善。

  毕竟,历史上汉军在凉州战败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大意不得。

  另一边,孙坚向皇甫嵩解释道:“而今大豆已经种下,距离秋种还有三个月。此前增加义从的政令已经先行下达,傅使君想要顺势而为,即便不用,也可先训练作为后备,在秋种之前将之放归家中。”

  将官们出营,皇甫嵩却没闲着,他正在与一直以来领兵与叛贼大小数十战的孙坚商讨完进攻金城郡的计划。

  在介绍金城郡叛贼将领时,孙坚道:“韩遂麾下有一将名曰阎行,颇为勇猛,我与之交战多次,未能擒杀。后来傅使君调查他的过往,觉得他能知晓大义,虽是韩遂的女婿,却或可招降之。”

  皇甫嵩道:“我来时,陛下曾向我转述了一個计策,或许可以用在此处。”

  孙坚好奇地问道:“是何良策?”

  竟能让陛下亲口转述?

  皇甫嵩不答,只是取来纸笔,交给了孙坚,道:“文台,我来念,你来写。”

  孙坚一头雾水,他的字并不好看,却还是依言写了整整三页纸,全是对阎行的称赞之语。

  写完之后,皇甫嵩就将这三页纸放在一旁,继续问起了孙坚金城郡及周边的情况。

  等聊得差不多了,纸上的墨水也被风干了,皇甫嵩抄起毛笔在纸上大段大段地涂抹起来。

  孙坚初时还不解,他主管军事,政事向来是交给傅燮的,好久没写这么多字了,怎么就白写了?

  正要询问,却听到了皇甫嵩的回答:“韩遂反复无常之人,昔日在右扶风他能先弃王国而去,而今定然也会怀疑他自己的麾下。”

  孙坚与韩遂作战许久,很快就明白过来,他大笑起来:“此计甚妙,韩遂那厮一定害怕他的部下中再出一个韩遂!”

  大笑之余,孙坚又感慨道:“这些耍阴谋的,心真脏!”

  “不过,确实好用!韩遂那厮一定会中计!”

  说完,孙坚又嘿嘿笑了起来,忽见皇甫嵩不说话盯着他看,孙坚猛然想起这个计策好像是从皇帝那儿得来的,而且实施的人正是眼前之人。

  赶紧改口道:“将军,我说的是向陛下出这个主意的人……”

  皇甫嵩这才回头将涂改完的信重读一遍,发现没有什么破绽,道:“至于将此信交给阎行,便由文台来安排吧!”

  孙坚领命不提,反正送信又不需要保密。

  而正在雒阳慢慢整理校事部消息的贾诩忽然打了几个喷嚏,他觉得一定有人在背后咒骂他。

  

  总不能是他偷懒被发现了吧?他所在的已经是校事部最隐秘的房间了……犹豫片刻,贾诩还是加快了手上的动作。

  ……

  皇甫嵩没有等匈奴骑兵的到来就率军再度出发了。

  羌人义从也只带上了原本的三千。

  金城郡,允吾县。

  阎行匆匆赶到郡府所在,通报之后得见了韩遂。

  “大人,不知大人急招我回来所为何事?”作为韩遂的女婿,阎行在韩遂部众中的地位只在韩遂之下,连韩遂之子都没法与他相比。

  不等韩遂开口,阎行猛地喝起了放在身旁的一壶凉水,而后随意擦了擦嘴角,又道:“前线汉军最近动作颇多,我还未巡察完驻守各地的兵马。”

  见阎行灰头土脸的,显然是着急赶路所致,韩遂笑着说:“彦明且坐,有你在,吾何惧汉军!说说巡察的情况吧……”

  “是!”

  ……

  说着说着,韩遂忽然又问道:“我听闻孙坚曾派人给你送了一封信,可有此事?”

  “若非大人提起,我险些忘了此事……”阎行一脸坦然地将随身携带的信交给了韩遂,信封上颇多褶皱,沾着阎行的汗水,湿了一小片。

  韩遂心中想着,这一定是一直贴身存放的啊!

  他拆开信,第一眼看到便是涂抹的痕迹。

  阎行笑着说:“早就听说孙坚只是个粗鲁莽夫,没想到写封信竟然都有这么多疏漏……”

  韩遂抬头看了一眼阎行,他隐约在被涂抹的地方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而没被涂抹掉的内容,一句招揽的话都没有。

  他问道:“彦明,孙坚此前给你写过几封信啊?”

第198章 阳谋

  “此前从未收到过,我也不知孙坚为何同我写信。”阎行如实回答,并未做多余的解释。

  在他看来,身正不怕影子斜,解释就是掩饰。

  韩遂马上笑道:“不过是小小离间之计而已,孙坚素无谋略,不过如此。他也不想想,你是我的女婿,我怎么会怀疑你呢!”

  阎行马上附和说:“大人所言极是!”

  韩遂又道:“我把你叫来,还有一事,此次领军来攻的乃是皇甫嵩,他并非庸人,前后两次交战都没在他手中占得什么便宜,此次你在前方领军,务必谨慎,必要时,我会率军支援。”

  阎行犹豫了片刻,建议道:“皇甫嵩率军新至,必定求胜心切,我建议暂避锋芒,以逸待劳。”

  韩遂叹息说:“彦明的应对在军略上没问题,但打仗,不能只考虑军略啊!其实最让我担忧的,不是皇甫嵩和孙坚,而是傅燮啊!”

  “皇甫嵩与孙坚军势再盛,我大不了退入羌中,就算他们把凉州羌人杀绝了,也还有塞外羌人。”

  “可傅燮拉拢羌人,行的是釜底抽薪之策,退避容易,但想回来,就难了。”

  韩遂说着话,眼中却直盯着阎行的表情,想要看出些什么。

  所谓羌中,指的是凉州以南益州以西的广大地区,这里生活着大批羌人,分属塞外。从后世来讲就是青海、西藏、川西、甘南部分地区的集合,凉州、益州、三辅的羌人,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气候变冷,在羌中难以生存,从而从高海拔地区迁徙过来的。

  在羌中的低海拔地区,仍存在着不少塞外羌人。

  阎行忽然拜道:“无论天涯海角,行都愿追随大人,至死不离!”

首节 上一节 112/3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