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20节

  这时,灵帝注意到曹嵩一脸的纠结,饶是他十分心疼自己的私房钱也有些忍俊不禁,好一会儿才说:“军费超出五千万钱者,由西园补足。”

  “再议议有功将士的封赏吧!”

  感觉现在这个书名不太吸引人,大家有什么好建议吗

第40章 朝会之后

  自三月初开始征兵备战,皇甫嵩与朱儁三月末出发,如今到八月中旬,五个多月的时间,将叛军消灭大半。

  为这场战争准备的四亿多钱还剩两亿有余。

  当初段颎十年花四十四亿平羌,这么省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能做到用汉人军官率羌人士兵,且使麾下羌人不生乱。

  今时不同往日。

  坏消息是剩下的两亿钱绝对不够支撑对金城郡剩余叛军的进攻。

  好消息是有功兵将的奖赏不用国库再掏钱了。

  还有就是以皇甫嵩、朱儁为代表的军功列侯要增加食邑了,董卓好歹是四万大军中的三号人物,功虽小,也在此列。

  与前面的冲突景象相比,现在朝堂之中要和谐得多。

  而对于这些人凯旋后的官职安排,则是后事了。

  下朝后,刘辩依旧跟着灵帝离开。

  路上,灵帝欲言又止,回到玉堂殿后,才对着刘辩感慨道:“朕未曾想我儿会做出如何慷慨之言。”

  刘辩其实也知道自己当众斥责侍御史的行为有些冲动,不过他不后悔就是了。

  遂回灵帝道:“只是看不惯有人胸无大义,不分轻重缓急,一时激愤。”

  之前郑泰弹劾宦官时灵帝还觉得没什么,如今郑泰让他效仿桓帝出西园钱填补军用,立马就让他看郑泰不顺眼起来。

  灵帝赞同刘辩对郑泰的评价:“此言得之。”

  张让早就厌恶郑泰了,马上趁着这个时机打起了小报告:“臣听闻郑泰在未被大将军征辟前,曾在家乡结交门客豪杰。郑泰家中有四百顷田地,粮食却仍不够他招揽结交的门客吃。”

  刘辩听着,顿时有些理解为什么灵帝始终舍不得张让等人了,实在是灵帝的心思被他们揣摩地太准了。

  灵帝起初犹有不信:“竟有此事?”

  张让回答道:“臣最初听闻也觉得诧异,这是从他同乡人那儿听说的,当做不得假。”

  灵帝便信了,斥道:“贪慕虚名之徒,非是良臣,朕要免了他的官。”

  刘辩见灵帝连派人去验证一下张让话中真实性的想法都没有,三言两语就听信了张让的话。

  即便他知道可能灵帝是故意选择性相信的,但刘辩心头仍一阵无语。

  连忙劝说道:“父皇,我认为郑泰才在朝堂之上触怒过父皇和我,若是现在将其罢官,岂不是成全了他强项的名声?不如等到这件事情平息了,也派人去他家乡将事情调查清楚,最好再找一找当年的门客今在何处……

  四百顷能养活的何止千人,郑泰聚集这么多人,无论其所图为何,届时证据确凿,岂不是任由父皇决断?”

  灵帝态度略有软化,但还是嘴硬道:“朕乃天子,还能被他胁迫不成?”

  刘辩继续说:“父皇,你也不想让天下人对父皇有睚眦必报的误解吧。”

  而且,郑泰终究是言官,刘辩也不想让人觉得他睚眦必报。现在罢黜郑泰,无论是以何种缘由,总免不了因言获罪的嫌疑,容易阻塞言路。

  刘辩又道:“不过稍等些时日罢了!”

  灵帝允之,并使张让派人去郑泰家乡取证。

  刘辩稍作犹豫,没有反对。

  随后,灵帝问起刘辩在凉州事上的看法。

  刘辩先肯定灵帝的举措:“父皇当初派出傅燮为汉阳太守,以凉州人治凉州,我认为在现在是非常有必要的举措。凉州偏僻,不似关东多州相邻,‘三互法’的籍贯回避对凉州士人影响过大。”

  灵帝点了点头,心中却有些赧然。他当初外放傅燮为太守,除了因为傅燮说话慷慨激昂,还很好听之外,最大的原因还是傅燮与宦官的矛盾,灵帝两边都不愿意处理,只能眼不见心不烦了。

  刘辩又说:“按照傅燮奏书所言,今次的羌乱汉羌合流,对待凉州士人单靠原本的征为县吏郡吏已然不足。我读本朝史书,曾见虞诩之策,辟凉州豪杰子弟为掾属郎官,我认为可以再次施行。此外,若有心向汉室之羌人,知晓经典,亦可在征辟之列。”

  简单来说,以前凉州的本地汉人豪强和关东官员都没把羌人当人看,但现在由于官方长期对于凉州士人的忽视,凉州三明的结局更是给了本地豪强们警示,本地人心变了。

  “以军队威慑叛贼,以能臣安抚汉羌百姓,以郎官拉拢地方豪族,这就是我之所想。尚有浅薄之处,还需裨补阙漏,父皇觉得怎么样?”

  灵帝听完感慨道:“吾儿用心了!”

  

  张让在一旁吹捧:“殿下所言哪里浅薄了,分明是老成谋国之言!臣绝非睁着眼睛乱说的,老臣跟随陛下多年,也算是见多识广,却根本找不出需要查漏补缺的地方。”

  刘辩对之一笑:“公谬赞了。”

  是否可行,唯有实践才能论证。

  灵帝派出小黄门去宣来卢植,又让卢植将刘辩所说的征辟之事写进给傅燮的诏书之中。

  郎官这事卢植是知道的,没有卢植帮忙,刘辩很难知晓虞诩之策。

  但征辟羌人却是刘辩临时想的,此前倒不是没有征辟外族为官的先例,但过去汉室对待羌人的封赏最多也就是封个某某羌王。卢植一眼就看出其中的好处,皇帝都同意,他自然也不会反对。

  ……

  下朝后的何进很是兴奋,久违地同何苗说了一路的话。

  回到府上,他与匆匆赶来的袁绍感慨道:“本初啊,你是没看到史侯今日在朝会上陈词的模样,依我看啊,距离史侯当太子的时日不远了!”

  袁绍试探着说:“郑公业毕竟是言官,还是大将军亲自征辟举荐的……”

  “我知道郑公业受了委屈,但天底下哪有只准言官说话不许他人反击的道理?本初啊,你晚些时候去代我安抚一下郑泰。”

  何进说着说着又十分自信地补充道:“以史侯今日的表现,若是来日他通晓宦官的罪孽,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铲除宦官!我等仍须尽力支持史侯成为太子,这是首先要做的事情,也正合我与诸君铲除宦官的大业!”

第41章 群贤来朝

  袁绍远没有何进的自信,但他见何进乐在其中的样子,心知现在不是劝说的时候,只好听从何进的话去安抚郑泰了。

  之后袁绍联络士人自是不提。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卢植回到家中,却见杨彪、马日磾正在等他。

  当初他们在东观修汉记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包括如今不在雒阳的蔡邕、韩说等人。

  卢植很清楚他们的来意,就坐后不久便直言道:“史侯有主见,今日在朝堂所言,虽然与我政见相合,但却并非是我指使的。”

  杨彪叹息说:“我并非怀疑子干的操守,只是烈士武臣,多出凉州,西北豪勇,实过诸州。若一直以凉州人治理凉州,一旦其心怀不轨,恐成祸患。一旦有此日,为祸必将远甚于羌乱,凉州毗邻三辅,唯恐威胁陵寝社稷。”

  卢植自然明白杨彪话中的道理,他解释起了自己的想法:“过去朝中日夜防范,防出了百年羌乱,如今安抚凉州势在必行,若再拖延下去,都不用朝中再再讨论要不要放弃凉州,而是凉州要脱离汉家了!在现在这种紧要关头,不可为未发生之事而疑心重臣。”

  马日磾问卢植道:“我与文先商议,以我二人之一请调去凉州,推行皇甫威明之策,整顿吏治,何如?”

  卢植摇头:“傅南容本为凉州人,又对羌人施了一年恩义,方才得了些威望。我等虽有薄名,然凉州不知我等之名者多矣。今以关东人代傅南容,徒增骚乱。且若要达到傅南容的声望,又不知要多花费多少钱粮。”

  听到此处,马日磾倒像是早有预料,笑着对杨彪说道:“文先,如何,子干可是同我所言一般坚持,岂会被你三言两语劝服?”

  闲聊之后,二人又同卢植打听史侯的现状,满意而归。

  事急从权,涉及到凉州,需要尽快将皇帝的决议诏书送到主官手中。

  不过雒阳至冀县有一千七百多里,驿站的快马最快也要五天才能抵达。

  当傅燮接到诏书之后,不禁感慨凉州复兴有望。

  孙坚接任汉阳太守,一跃成为二千石,自是春风得意之时。而且,对军功的封赏还没下来,孙坚是很有机会被封个列侯的,哪怕是亭侯也比不能传家的关内侯强。

  他对傅燮说:“我无治民之文德,只懂得带兵征伐。使君选拔良吏、善待百姓,对付叛军之事就交给我好了!”

  接下来皇甫嵩等人整顿大军,又从中挑选五千步骑跟随孙坚留守汉阳,之后便要回朝等待封赏了。

  在这个过程中,张温的信件也传了过来,信中提到了他为驻军争取到的每年七、八千万钱的军资。

  其实七千万钱养这五千人就已经足足够用了,张温嘱托孙坚可以将军资提到八千万钱,反正多出的钱也是出自西园,可以交给傅燮用来招揽羌兵。

  毕竟严格来说五千兵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如果还要遥控陇右,就必须好好利用羌兵,钱粮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皇甫嵩等人也通过信件了解到了朝堂之中发生的事情。

  傅燮十分感激:“如此看来,有史侯在,国家未来可期。只可惜昔日我在雒阳时,未曾有机会见一见史侯。”

  刘备与站在他身后的关羽和张飞则在心中暗爽,他们可是史侯主动借助车骑将军征辟的,史侯老早就听说过他们的名声。

  皇甫嵩与朱儁虽然在雒阳时就已经对刘辩另眼相看了,但现在对于刘辩的表现仍觉得惊喜。

  尤其是皇甫嵩,他出身凉州,感受更深。

  他的叔父皇甫规一辈子劳苦功高,死后却只获赠大司农;同为凉州三明的张奂甚至要以战功移籍弘农郡。

  ……

  八月底,今年兴起的三大叛乱已平其一,目前皇甫嵩等人尚未归朝,但雒阳城的舆论氛围已经随着郑玄、蔡邕等人的陆续入京而变得火热起来。

  其中以郑玄的应征最值得称道。

  数年前,何进征辟郑玄入朝为官。州郡官吏胁迫起行,郑玄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何进。见过何进后仅隔了一夜,郑玄未等授予官职就跑了。

  这两年三公府数次征辟都被郑玄推辞。

  这次郑玄之所以答应,除了诏书来自于皇帝之外,最关键原因在于皇帝邀请他在雒阳讲学。

  郑玄是真心不想做官,只想研究学问,连太学负责授课的博士都不想当。

  他来到雒阳之后,依旧深居简出,不接受身着官服者的拜访,只与人探讨学术。

  郑玄的作风显然是很符合人们对名士的想象,于是越发期待下一位名士的到来。

  蔡邕就是在这样的万众期待中抵达了雒阳。

  蔡邕早年间陆续得罪了好几位中常侍,被诬陷入罪。被灵帝赦免后不得不远遁托庇于泰山羊氏,一十二年。

  期间,他将女儿贞姬嫁给了好友羊续的儿子羊衜(dào)。

  

  羊续是党人,党锢因黄巾之乱解除后,羊续陆续担任庐江、南阳太守,蔡邕也一直陪同。

  此番朝廷征召,蔡邕从使者口中听说,朝廷有诏羊续入朝为九卿的风声。

  他只稍作犹豫,便准备出发。

  蔡邕与郑玄不同,他有政治上的追求。

  不过在他心中也有比政治追求更高的目标——汉史。

  在蔡邕过往的人生中,他最引以自豪的经历就是他曾在东观参与汉记的编修。

  “阿父,这里就是雒阳吗?”

  蔡琰的话让蔡邕回过神来,他望向轻轻挑开车帘的女儿,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是啊,这里是外城郭,稍后到了内城,还要更繁华呢!”

  蔡琰十四、五岁的年纪,怀中抱着一把焦尾琴。

  因担心路上颠簸损坏,故而一直抱在怀中。

  “昭姬可是累了?我已去信给雒阳好友,他们回信说已替我安置好了住处,就在我以前在雒阳的旧宅,为父要去拜访好友,昭姬可先去安顿。”

  蔡琰微微颔首,又关心道:“阿父,若有饮宴,还需适量。”

首节 上一节 20/3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