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26节

  这一顿饭刘辩吃的很舒心。

  饭后,刘辩向蔡邕问起:“有一件一定会发生的坏事,插手可能让事情变好,也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坏,但更大的可能性是坏事依旧如期发生。如果是蔡师,会如何去选择呢?”

  蔡邕听了刘辩这绕来绕去的话,认真地思考后答道:“我不知究竟是何事让殿下纠结,不如赠殿下一言,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内省不疚,刘辩记得,这是论语中的话,有人问孔子何为君子,孔子答不忧不惧。

  “蔡师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曰‘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问心无愧即可。

  想到这,刘辩向蔡邕告辞。

  至于接下来的事,该干啥干啥。

  刘辩决定先给自己放个短假。

  这一年多以来,刘辩近乎于一直紧绷着,陡然放松下来,整个人都感觉轻松了不少。

  

  然后不知道是不是喝多了冷风,还是因为骤然从忙碌中抽身,继灵帝之后,刘辩也得了场小病。

  听到消息的蔡邕都有些怀疑是不是自家饭菜的问题。

  得亏是太医诊治之后,得出了结论,确认了和饮食无关。

  气血不足,思虑过度……

  简而言之,就是想太多、做太多,累的。

  突然放松之后,身体上的压力集中表现出来。

  总体而言,并无大碍。

  只需静养几日便可。

  期间何皇后一直贴身照顾。

  灵帝尚未康复,也拖着病体过来探望了一次。

  唯一让刘辩意外的是,永乐宫的董太后人虽没到,却遣人送来了象征性的补品和刘协的问候。

  某次刘辩醒来,却见何皇后红着眼眶,说道:“辩儿以后若有事,不必憋在心里,尽可以跟阿母说。就算阿母帮不上忙,也可以去找你的两个舅舅,你两个舅舅要是不肯帮你,尽管跟阿母说!”

  “好,我记着了。”刘辩声音有些嘶哑。

  病来得快,去得也快。

  一天之后,刘辩已经恢复过来,再度生龙活虎起来。但何皇后仍不放心,依旧让他老老实实地在榻上躺着修养。

  左右无事的刘辩突然奇想,告诉何皇后他想要吃蔡邕家的菜羹。

  倒不是刘辩馋那一口菜……

  好吧,刘辩承认,他对传说中才压卓文君、留下的作品还影响了曹植和杜甫五言诗风格的蔡琰很是好奇。

  对于这个小小要求何皇后自不会拒绝。

  事实上,如果不是蔡琰的父亲是蔡邕这个当世有名的儒者、还是刘辩的老师,以何皇后的作风,能做出这些菜肴的蔡琰此时应当已经在皇宫之中了。

  不过,何皇后也因此注意到了,原来教授自家儿子课业的蔡邕还有个十分有才华的女儿。

  十万字啦,感谢大家的支持!

第51章 二月

  饭很香。

  就是病好之后,刘辩发现蔡邕在给他上课时看他的眼神有点说不出的奇怪。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刘辩发现灵帝在处理奏书公文时,让他插手的时间变少了。

  刘辩明白大概因为灵帝觉得他太累了。

  但他很想对灵帝说,这样的关心,大可不必。

  不过生病一事也给了刘辩一个警醒,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现在还年轻,一定要劳逸结合。

  而且以刘辩这几个月处理奏书公文的经验,算是小有收获,倒也不至于会为少接触奏书公文而烦恼,毕竟官员任命等大权一直掌握在灵帝的手中。

  公文自不必说,国家与官僚体系运行时有些必须存在的东西需要得到最高层的审查和批准。

  比如地方上的举孝廉和恩荫为官、三公府对各自管理下官员的考核,岁末各地的上计等等。

  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公文都有惯例可寻,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刘辩对于汉室的了解。

  剩下的就是比较繁杂的就是官员的奏书了。

  得益于灵帝雁过拔毛的选官制度,许多在西园交了钱的地方官员抵达州郡之后,会第一时间通过包含却不限于收受贿赂、贪污公款、私加赋税等方式去把花掉的钱赢回来。

  一旦收到此类弹劾奏书,朝廷通常情况下会第一时间派人查证,偶尔会根据弹劾人的身份和具体情况选择其他处理方式。

  这类官员互相弹劾的奏书,是刘辩处理过的涉及实务的奏书中最多的。

  这是好事,起码能让刘辩知道地方上的确存在问题,虽然这个问题刘辩暂时改不了。

  但如去年荆州出现问题的三个郡,在出事之前,那叫一个生机勃勃、万物竞发。

  刺史、太守、县令没有一个提出问题的,问就是政通人和。

  就目前情况来看,刘辩觉得刺史这个一州的监察官已经有点落伍了。

  过去,以公车为标志的吏民上书好歹能发挥点情报机构的作用。

  但时至今日,言路阻塞,吏民上书制度形同虚设,起码刘辩这几个月没遇见过一次。

  刘辩觉得,至少要有一个情报机构,能够确保那些“政通人和”的郡县是真的政通人和,而不是一场在某些人的主导之下,上下勾连的竭泽而渔。

  只是他还不能确定,要不要先向灵帝建议成立这么一个机构。

  不是刘辩看不起灵帝,而是随着他越来越了解灵帝,他很确定,灵帝极大概率会同意这个建议。

  只是以灵帝的作风,若是有这么一个机构,必然是以宦官为主导,但灵帝管不住宦官的手。

  这样只会让这个机构成为灵帝和宦官的另一个敛财工具。

  除非能由他来主导。

  ……

  灵帝的勤政没有持续太久,七八日之后,灵帝忽然告诉刘辩,他不必再去上梁鹄的课了。

  之后刘辩的生活变成了每五天各抽出两个上午分别去上郑玄和蔡邕的课,每天下午则继续雷打不动地去玉堂殿。

  同官员一样,刘辩每隔五日便有一个休沐日用来休息。

  过去,刘辩总感觉压力很大,不肯放松,现在他的身体提醒了他,放松是十分有必要的。

  而何皇后经过了刘辩这一次生病,生怕他再累着,监督地很是到位,尤其是休沐日,绝不让他忙于案牍之间。

  这样的生活瞬间让刘辩轻松起来。

  郑玄在某次与刘辩的闲谈中说道:“殿下自病愈以来,稳重如故,老夫却察觉到,殿下较之前少了几分急迫,多了几分自然。殿下口中的那位史道人,若有机会真想结交一番啊!”

  刘辩想了想,在他的记忆中,史子眇应该是有同郑玄探讨一下人与自然的能力的,也就没说什么。

  梁鹄:世界遗忘我……

  如果天下太平,刘辩当然愿意一直这样自然下去。

  然而现在是黄巾起义后的中平五年。

  二月,就在灵帝下定决心发西园钱建新军,与群臣商讨新军规模、编制等问题时,位于司隶的河东郡又生乱了。

  盘踞在河东郡北部白波谷的黄巾余贼郭太等人,勾结了尚未被剿灭的休屠各部,还有其他的匈奴左部参与其中。

  

  董卓分兵驻守在南匈奴王庭,保护住了羌渠单于的安全,却也导致了平叛兵力不足。

  且董卓与并州刺史丁原貌合神离,两人身上虽都有些大将军府的印记,却远没有何进预想的那般和谐。

  种种原因导致这一波乱起,最受波及的河东、西河、太原三郡竟一时不能阻挡,战乱反倒愈演愈烈起来。

  白波贼聚众十万,虽然其中包含了男女老弱,但其中青壮占比甚高。

  董卓与丁原尚能用匈奴肆虐解释,但河东太守治下出了这么大一个乱子,立马背了全锅,第一时间被免了官押往雒阳治罪。

  河东离雒阳够近,这也意味着雒阳可以随时派人接管。

  在商议由谁来接任河东太守时,一直担心盖勋再弄死一个中常侍的张让、赵忠等人,联合亲近他们的司徒许相、光禄勋丁宫、少府樊陵等,力荐盖勋担任河东太守。

  灵帝虽有些舍不得,但河东叛乱就在眼前,还是做下了决定。

  盖勋自是任劳任怨。

  刘辩记得白波贼,在历史上曾经接受过献帝的招安,为保护献帝同西凉军打过仗,其中最出名的人物应当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

  在盖勋出发之前,刘辩将他找来,想要同卢植一起商讨招抚白波贼的可能性。

  此举并非是为了徐晃,如果徐晃一心反汉,刘辩哪怕犹豫一秒都是对自己身份的不尊重。

  “我处理奏书这几月,知晓地方上吏治不靖,贪腐横行,上书的恐怕只是冰山一角。中平元年黄巾张角覆灭,白波贼沉寂三年有余,如今突起叛乱,我担心是官吏盘剥所致。公此去河东,可遣人调查,若是,或可尝试招抚,若否,尽可使雷霆手段!”

  盖勋回答道:“殿下放心,整顿吏治本就是作为郡守的本分,殿下所指,吾亦定会详查。”

  白波贼不敢向南朝河东郡的核心区域进攻,这里还存在着一批解甲归田的三河骑士。

  盖勋将会第一时间重新招募他们,而他们也将成为汉家新军的第一批成员。

第52章 董吕初见

  丁原,字建阳,兖州泰山郡人,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

  成为并州刺史后,丁原征辟各郡郡吏为府属,尤以云中郡吏张扬、雁门郡吏张辽最为突出,分别担任武猛从事、督军从事。

  又以五原郡人吕布勇武出众,丁原甚是爱惜,遂拜吕布为主簿。

  并州匈奴之乱,丁原本以为他能主持大局,却不曾想凭空冒出一个董卓来,很不服气,对待董卓面恭而心不敬。

  董卓看着这个占了他并州刺史位置的丁原也很不顺眼。

  二人在两看相厌这一点上非常合拍。

  对于董卓来说,休屠各部土鸡瓦狗,只要他震慑住匈奴王庭,剩下的不过是水磨工夫。

  他自不愿意平白将战功让给丁原,派给丁原的军令大都为使其部下守卫城池。

  丁原虽不忿,但董卓主管并州军事,也攀上了大将军何进,他亦无可奈何。

  但如今,形势却变了。

  白波贼起,位于匈奴王庭的以匈奴左部为主的反对派们既担心继续被汉室无条件征发去打仗,又愤怒于董卓肆无忌惮地在匈奴王庭驻军。

  这些反对者们虽不敢直接在董卓镇守下对羌渠单于动手,却放任所部暗中协助休屠各。

  董卓兵力不足以镇压,只好与丁原商议后续事宜。

  二人各率亲信于太原郡西北的汾阳县相见。

首节 上一节 26/3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