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32节

  武帝时已经明确在国家层面推行冬小麦,那时候最大的原因在于冬小麦的生长周期刚好能避开夏秋之际的水灾,更能适应寒冷干旱的田地,能在灾后更好的利用土地。

  这也是冬小麦如今的优点,夏秋之际正是水稻灌浆结实期,一旦长期降雨缺乏光照势必会极大地影响产量。

  而粟米虽然耐旱更胜小麦,但其与水稻种植、收获期近乎重合,结实期也会受到一样的影响。

  此外,用以灌溉的北方河流水量也因为气候变化而减少。

  古人虽不懂其中的科学道理,却能归纳经验。

  过往水稻和粟米一起分种水田、旱田,总体产量多过冬小麦与大豆,如今放弃也是无奈之举。

  过去,一些能种粟米的旱地,如今也只能种大豆了。

  大豆好是好,生长周期不过三四个月,也不怎么挑地,奈何产量拉胯。

  期间,刘辩见了代表本地官吏来拜见的洛阳南部尉,稍作嘱托。

  其表示每年在三月份之前都会联合本乡三老、游徼告知各家,谨慎防备盗贼。

  刘辩一愣,随即想到不少人会在三月份断粮……

  真是高情商啊!

  之后,有不少闻询过来看热闹的人,除了附近的乡人,还包括太学的太学生。

  郭胜打算遣羽林卫将他们驱散,被刘辩拒绝了。

  考虑到安全和时间,刘辩最终选择与郑玄、蔡邕、郑益、蔡琰一一作别。

  又问起蔡邕是否与他同归雒阳,蔡邕没有拒绝,坐着他自家的小马车跟在了刘辩车驾的后面。

  ……

  河东郡,当初杨奉等人带着四万多白波贼投降,其中大半都是老弱妇孺。

  盖勋按照约定将他们编户入籍,依旧安置在白波谷及其附近,分配土地,又向朝廷申请免除他们今年的租税。

  之后,盖勋又接到了朝廷派他带兵入并州讨剩余白波贼的命令。

  即便杨奉等人看起来是真心归降的,盖勋依旧从归降的四万多人中选出一千精壮临时为郡兵,分散在军中,并令杨奉、李乐、胡才三人随军入并州。

  杨奉等人虽不愿,但面对盖勋“汉贼不两立”的质问,只能老老实实地从军出发。

  这时,黄忠也已经到达数日了。

  盖勋遂以刘备领两千突骑兵为前锋,黄忠为别部司马掌千人,自领中军。大军合计七千,逐郭太等诸贼而去。

  待到太子将于三月六日册封的消息传到盖勋这里时,他们已经找到了刚刚洗劫过一地的白波贼。

  同时,也遇见了董卓军的牛辅。

  回去参加册封典礼肯定是不可能的。

  刘备向盖勋建议道:“今当讨灭贼寇,为殿下贺!”

  盖勋没有反对,倒不是为了庆贺,而是既然追上了郭太,自然没有放过他的道理。

  “速去请牛都尉来此相商。”

  此前,朝廷虽以盖勋入并州讨贼,却并未说相遇时以谁为主。

  只是如今董卓不在,单凭牛辅显然是无法同盖勋对等的。

  但牛辅并不愿意同盖勋一起进攻,而是说:“后将军奉天子诏书总揽并州军事,后日便能抵达此地,不如等后将军到了再商议如何进攻。”

  盖勋道:“战机稍纵即逝,两日后白波贼的防御工事更加完善,进攻更易受阻。”

  牛辅还是拒绝。

  

  按捺不住的张飞怒道:“好言好语同你相商,如何跟个木头一样,只知道说一样的话。”

  牛辅斜视张飞一眼,见他只是一军司马,遂道:“早就听闻府君治下有方,如今见了,果不其然……”

  刘备连忙拉住了又要发怒的张飞。

  牛辅又说:“府君既然来到西河,我家将军自当尽一尽地主之谊。而府君远来是客,天底下哪有以客欺主的道理?

  后日,后将军自会与府君商议如何进攻白波贼。”

  说罢,牛辅告辞离开。

  盖勋也不阻拦,任由他走了。

  待他走后,张飞平息怒气,不解地问:“此人口出恶言,为何不见府君生气?”

  盖勋却反问道:“因何而气?”

  张飞张了张嘴,却只道:“他态度不好。”

  盖勋道:“我不是他的上官,这次他一定以为我想要抢夺他上官的功劳,且他是董仲颖的女婿,有此表现,情有可原。”

  张飞觉得怪怪的,却反驳不了盖勋。

  这时,关羽道:“此乃因私废公之举,岂能因贪功而坐失战机!”

  盖勋予以肯定:“此言得之。此战后,自当以此向朝中上书。”

  刘备前几个月当议郎时学了不少上书的道道,闻言提醒盖勋道:“届时,他必会以兵力不足搪塞朝廷,甚至会反参府君贪功冒进。”

  “陛下、太子自有明断!只是只我一军,兵力稍显单薄。”盖勋转头询问黄忠,“汉升,军中有几人偷出军营与白波贼来往?”

  黄忠答道:“十余人,皆放过去了,军职最高者为一伍长,杨奉、李乐、胡才三人皆无动静。此外,还有一人,不知是忠是奸……”

  “杨奉有个原本重用的部将,名曰徐晃。他今日早些时候来找我,说他抓住了一个受胡才指使,想要在暗中联系郭太之人,但被抓的那人却自称无辜。”

  盖勋道:“是忠是奸明日便知,今晚召集人马,佯装夜袭。我倒要看那郭太知道后,今夜防还是不防!”

第63章 三月

  雒阳城,步广里。

  刘辩的车架稍稍绕了一下路,尊师重道,没毛病。

  他下车告别:“蔡师,昭姬……”

  话还没说完,却听到边上的呼喊声,原来是羽林郎官发现有人在远处窥探车驾。

  羽林郎官正要去看看什么情况,蔡邕朝那边看了眼,忙说道:“此人给我投递过文章,并非歹人。”

  刘辩见状,问道:“这些人不怕引来蔡师厌恶吗?”

  蔡琰忍不住抱怨道:“父亲起初不会拒绝来客拜会交流诗书经学,如今这些人见父亲好说话,虽然称不上有失礼的地方,但未免有些……锲而不舍。”

  合着就是欺负老实人呗。

  蔡邕道:“这些人也未有什么逾矩之举,也未尝没有报国之心,待到殿下的太子宫属官尘埃落定,此处自然就恢复成往日情况了。”

  刘辩:“……”

  如此,刘辩也就没说什么。

  告别回到车上后,郭胜问道:“殿下,是否要为蔡大夫驱赶这些人?”

  刘辩道:“不能强行驱赶,亦不可行跋扈之事。”

  “自是不敢损害殿下声誉。”郭胜保证道。

  “你准备如何做?”

  郭胜立马说出了他的打算,刘辩听到后诧异地看了郭胜一眼,道:“就按你说的做吧!”

  待刘辩车架离开后,在郭胜的交代下,从护卫的羽林郎官中走出几个中郎,找了过去。

  “你是何姓名?籍贯何处?什么?谁要对伱不利啊!我看汝头角峥嵘,想要将你引荐给殿下,你岂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郭常侍也是爱才之人,汝等可有投效之心?”

  “唉,我原想为你谋一番前程的,却不想你不识好人心!别走啊,你究竟姓甚名谁?”

  “你们明天还能来吗?我也会来的!”

  ……

  回到家中后,蔡邕的夫人上前问起门外是怎么回事,蔡邕便说起刚好遇见刘辩之事。

  说完之后,蔡邕却听女儿感叹道——“没想到殿下竟然会关注寻常百姓的田亩,知道生民的疾苦。”

  蔡邕道:“大约是因为殿下在民间长大吧。”

  刘辩入宫前的经历虽不是什么秘密,但也只在一个小圈子里传播,谁敢把皇子养在一个姓史的道人家的事大规模宣扬出去啊。

  蔡琰年前来的雒阳,深居简出,以书籍为伴,社交不足,竟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事。

  顿时起了几分好奇之心。

  “阿父还记得那十个传自西域的符号吗?”

  ……

  三月六日,这一整天刘辩就像一个提线木偶一样,等到拜完宗庙,整个典礼最终结束,刘辩这才意识到,自穿越以来,他心心念念的太子之位,他终于坐上了。

  按照制度,太子宫的配置其实是个小内朝,尤其是光禄勋下和少府下那些常与皇帝接触的官职,在太子宫中皆有对应的官职。

  这样能够保证太子在监国时,有一套太子熟悉的系统,帮助太子更好的处理政事。

  皇帝考虑到刘辩不会住在太子宫,若是在太子宫另设一套体系,未来几年太子属官还不知能见太子几面。

  考虑到刘辩每天处理政务,干脆以光禄勋丁宫为太子率更令,以少府樊陵为太子家令,以太仆黄琬为太子仆。

  自九卿以下如谒者、侍中也是一一对应。

  从这点就能看出来,皇帝对刘辩已经是非常信任了。

  毕竟有汉一代还没经过南北朝与隋唐的洗礼,父慈子孝的事情发生的还是比较少的。

  不过这些也导致了刘辩发现,他当了太子之后,好像和之前的生活没啥变化。

  来自河西的军报在刘辩正式成为太子之后才到。

  盖勋轮番进攻、袭扰,取得了不小的战果,虽未能攻破敌营,但已经使得白波贼军心动荡。

  后与董卓合力,大有斩获。

  白波贼郭太被物理消灭,只有一部分贼人跟随休屠各部逃窜,这本是一件极大的好事,但……

  

  与这份战报一起来的还有一份。

  东部鲜卑入寇,太原郡都有了鲜卑人的踪迹。

  鲜卑是如今草原上的霸主,在北匈奴离开之后,原本活跃在燕山北的鲜卑迅速占领了空出来的漠南漠北地区。而漠南西边的阴山,紧靠五原云中二郡。

  当初北匈奴西迁,投靠汉室的北匈奴部众人数快要比上内附南匈奴了。二者虽都被安置在并州,但汉室不会允许南北匈奴两部合一。

  在种种原因之下,后投降的北匈奴部众掀起了叛乱,最终离开并州返回了漠南漠北。

  对此,南匈奴人自然是不满的,他们不仅想吞并北匈奴,还想回到漠南漠北。但失去一个边境屏障,同时还会增加一个边患,这种事朝堂当然也不会干。

  后来,这些残余的北匈奴部众并入鲜卑,原本就在膨胀的鲜卑势力再度大涨。

首节 上一节 32/3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